首页 理论教育 外汇储备局公布外汇最新储备

外汇储备局公布外汇最新储备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储备资产宏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确定和维持一国的最适度储备水平。这种储备“缓解”程度是指一国金融当局相信运用储备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而无须采用支出转换政策、支出削减政策和向外借款融资政策。一国的国际储备应与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保持一个合理比例,并以这一比例作为制定该国国际储备政策的参考因素之一。一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超过国家的需要,就意味着一部分投资和消费的牺牲。

第三节 国际储备管理

一、国际储备宏观管理

(一)国际储备适度水平概述

国际储备资产宏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确定和维持一国的最适度储备水平。关于国际储备适度性的探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有过不少的论述,但至今储备需求适度性的含义并不统一。弗莱明对国际储备适度性所作的定义是:如果储备库存量和增长率使储备的“缓解”程度最大化,则该储备存量和增长率就是最适度的[1]。这种储备“缓解”程度是指一国金融当局相信运用储备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而无须采用支出转换政策、支出削减政策和向外借款融资政策。海勒则认为,能使解决国际收支逆差所采取的支出转换、支出削减和向外借款融资政策的成本最小的国际储备量就是适度的国际储备需求水平[2]。巴洛针对谋求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储备适度性所作的定义是:在现有资源存量和储备水平既定的条件下,如果储备增长能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最大化,则该储备的增长率就是适度的[3]

阿格沃尔对发展中国家适度国际储备所作的解释是:如果储备持有额能使发展中国家在既定的固定汇率上融通其在计划期内发生国际储备管理的预料之外的国际收支逆差,同时使该国持有储备的成本与收益相等[4]。可以看出,上述观点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最适度的国际储备量的概念,这些观点都失之偏颇。但相比之下,阿格沃尔将持有储备的成本与收益相等作为一个标准,较为全面。

(二)确定国际储备适度量的参考指标

在长期实践中,人们通过研究计算得出一些可信的数据。一些国际机构通过考察发现货币当局采取的某些特定举措,均可以作为确定国际储备量是否合适的参考指标,这些参考指标或措施有以下几个。

1.国际储备/进口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和美元危机》一书中,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1950—1957年)世界上三四十个国家的储备状况,并结合考察了外汇管制情况,得出结论:一国国际储备的合理数量,约为该国年进口总额的20%—50%。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因政府能有效地控制进口,故储备可少一点,但不可以低于20%;不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储备应多一点,但一般不超过50%。对大多数国家来讲,保持储备占年进口总额的30%—40%是比较合理的。

这一指标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确定储备适度量的重要参考指标。不过,这一参考指标也存在明显缺陷,因决定国际储备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包含许多变量的函数,所以,仅将进口额作为唯一的变量,过于笼统和机械,有失偏颇。各国具体情况不同,所需储备水平也不同,以一个指标施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是不适宜的。因此,各国可以其作为参考,仍需结合具体情况加以估算确定。

2.一国国际储备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两者的关系基本上成正比例变化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较低,而发展中国家较高。

一国的国际储备应与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保持一个合理比例,并以这一比例作为制定该国国际储备政策的参考因素之一。因为在国际分工条件下,经济规模越大,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也相应增大,因而需要较多的国际储备作为保证;反之,要求的国际储备量就少。因为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所以在世界各国中并没有关于国际储备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的统一标准,只有各国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找出两者的最适当比例。

3.国际储备和对外债务总额之比

一国的国际储备应与该国的外债总额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经验表明,一国的国际储备应相当于该国对外债务总额的1/2为宜。因为国际储备中有一部分要用于偿还外债。从实际情况看,偿债能力除取决于国际储备外,还取决于出口能力以及重新举债能力。所以,一国的国际储备占外债总额的1/2是比较适当的。同时,各国在遵照一般标准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自身的国情加以分析确定。

(三)确定衡量适度国际储备量的方法与模型

适度的储备量受多重因素影响。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参考指标,同时,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可以形成一定风格的决定理论,因此,在这里再简单探讨国际储备的若干理论问题。

1.比例分析法

比例分析法,是一种简单的测量储备需求量的方法。该分析法的特点是把储备与某一个或某些数量相比,得出一个比例结果。此结果就可以作为衡量储备是否适度的一个标准。比例法中,除了典型的储备与进口的比例法外,还有以下两种比较重要: (1)结合进口支付和外债还本付息的比例法。(2)结合外商投资资金回流的综合比例法。该法考虑了外商直接投资资金汇出对外汇储备的影响,是对上述两种比例法的补充。

利用比例分析法衡量储备的适度性简单易行,并且进口额与储备额的一元回归分析已证实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关系,许多国家均采用这种分析方法来测算储备的适度性。然而,比例分析法过于简单,还存在不少缺陷。首先是变量太少,不能全面反映影响储备的综合因素;其次是将储备持有额和储备需求量等同起来,因而不能准确反映所必须持有的储备额。总之,比例分析法只能作为衡量储备需求水平的粗略指标,一国在测算储备适度化水平时,必须结合其他一些定性指标综合考核。

2.成本—收益分析法

成本—收益分析法,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用以研究适度储备量的一种新方法。该法可以从全球的角度和一国的角度来分析储备的适度水平,一般情况下常用于后者。该方法认为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就是国内的投资收益率。一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超过国家的需要,就意味着一部分投资和消费的牺牲。因此,一国的储备需求由其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适度的储备规模应该是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达到均衡时的数量。后来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海勒模型综合考察了以下诸因素:外汇储备变动平均数、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进口倾向、国际收支差额、逆差出现概率等。

3.货币学派分析法

该分析法的主要论点是: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当国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国内需求时,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引起国内现金余额的减少。由此推得,储备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减。该分析法在解释长期储备行为方面有些参考价值,但无法说明现实的储备水平。

4.储备需求函数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广泛采用各种经济计量模型,对影响储备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回归与相关分析,构成储备需求函数,用以确定一国的储备需求量。其特点是系统考察影响储备的各个因素及其对储备需求的作用力的大小。储备需求函数有三个模式:一是弗兰德斯模式,二是弗伦克尔模式,三是埃尤哈模式。

二、国际储备的微观管理

在确定了最适度储备水平之后,一国中央银行如何持有和管理这笔储备资产、各类储备资产的比例分配、外汇储备中币种分配的安排、储备资产的资产组合和风险分散等问题,构成了储备资产微观管理的主要内容。

国际储备资产管理的一般原则包括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个方面。安全性,即要求储备资产存放可靠;流动性,又称变现性,即要求储备资产能够随时兑现,灵活调拨;盈利性,即要求储备资产能够有较高的收益。国际储备是一种资产,因而需讲求盈利,但国际储备首先是一国能随时使用的干预性资产,是实现宏观均衡的重要砝码,因此,储备资产的流动性是应该遵守的首要原则。其次应该是安全性。国际储备作为价值贮藏,其本金的安全性受各国中央银行的密切关注。所以,在国际储备管理中,流动性和安全性比盈利性更加重要。资产的安全性与流动性强,资产的风险就小,但风险小,盈利率也低。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这三个原则在实际管理中往往是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一种管理措施的实施往往只有利于某一项原则,同时又有损于另一项原则。然而也应看到,这三项原则之间也存在一致性。如就安全性和盈利性而言,资金的安全离不开资金的盈利。资金的安全是相对的,风险则是绝对的。特别是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难以捉摸的情况下,资金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要保证资金完好无损,资金就必须要有盈利,只有盈利才是弥补资金风险损失的真正来源。由此可见,对国际储备的管理来说,在保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又要尽可能追求盈利性。如果这三项原则之间互相矛盾,只能作出妥协,而储备资产的流动性无疑应放在首位。

有些学者和有些货币当局(如英格兰银行)根据流动性将储备资产划分为三个档次。

(1)一级储备或流动储备资产。指流动性非常高的资产,即活期存款和短期票据(如90天国库券),平均期限为3个月。

(2)二级储备。指收益率高于一级储备,而流动性低于一级储备但仍然很高的储备,如中期国库券,平均期限为2—5年。

(3)收益率高但流动性低的储备资产。如长期公债和其他信誉良好的债券,平均期限为4—10年。

至于流动性的这三个档次在储备资产中如何具体安排,则视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大体来说,一国应当拥有足够的一级储备来满足储备的交易性需求。这部分储备随时可以动用,充当经常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一旦满足这种交易性需要,货币当局就可以将剩余的储备资产主要在各种二级储备与高收益储备之间进行组合投资,以期在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条件下获取尽可能高的预期收益率。

一国在安排储备资产的流动性结构中,还应将黄金、特别提款权和储备头寸考虑进去,以保持整个国际储备较优的流动性结构。从流动性程度来看,会员国在IMF的储备头寸随时可以用,类似于一级储备。特别提款权的使用尽管不附带限制条件,但必须向IMF申请,并由IMF安排接受特别提款权、提供可兑换外汇的国家,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日,故可以将特别提款,视同二级储备。而黄金的投机性最强,一国当局往往只有在被认为是合适的价格水平上才愿出售,以换得所需要的储备货币。因此,黄金应列为高收益、低流动性的储备资产。

由于国际储备的主体是外汇储备,在浮动汇率制下,各主要货币间汇率的波动造成了以不同货币持有储备资产的收益差异和不确定性,因此,储备资产的币种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各种储备货币在一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的多少,取决于该国贸易结算货币的构成、外债货币的构成、充当外汇干预的货币构成。

根据詹姆士·托宾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把各种相互独立的不同资产混合搭配进行投资所承担的风险,一般要低于投资于任何一种资产所承担的风险。因为一部分资产的亏损可以由另一部分资产的升值来抵冲,从而维持预期的收益率,或保证资产的价值不受亏损。同样,一国货币当局实行储备货币多样化组合,也可以避免“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中”的风险,使整个储备资产的购买力保持不变。

专栏5-1  各国国际储备管理体系比较

一、美国的储备管理体系

根据美国财政部披露的数据,自1996年以来,美国外汇储备始终维持在300亿—450亿美元左右,截至2005年4月,美国政府外汇储备为417亿美元,其中美国政府持有的外国证券为269亿美元、外汇存款为148亿美元。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美国并不需要持有大规模的储备资产,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美国的储备管理体系由财政部和美联储共同进行,美国的国际金融政策实际上是由美国财政部负责制定的,美联储则负责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及执行。在外汇储备管理上,两者共同协作,以保持美国国际货币和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事实上,从1962年开始,财政部和美联储就开始相互协调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具体的干预操作由纽约联储银行实施,它既是美联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财政部的代理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财政部拥有美国一半左右的外汇储备,而美联储掌握着另一半。

美国财政部主要通过外汇平准基金(the Exchange Stabilization Fund,ESF)来管理外汇储备。其管理过程是: (1)早在1934年,美国《黄金储备法》即规定财政部对ESF的资产有完全的支配权。目前ESF由三种资产构成,包括美元资产、外汇资产和特别提款权,其中外汇部分由纽约联储银行代理,主要用于在纽约外汇市场上投资于外国中央银行的存款和政府债券。(2) ESF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与美联储进行货币的互换操作,从而获得更多的可用的美元资产。此时,ESF在即期向美联储出售外汇,并在远期按照市场价格买回外汇。(3) ESF所有的操作都要经过美国财政部的许可,因为财政部负责制定和完善美国的国际货币和国际金融政策,包括外汇市场的干预政策。此外,美国《外汇稳定基金法》要求财政部每年向总统和国会就有关ESF的操作做报告,其中还包括财政部审计署对ESF的审计报告。

美联储主要通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来管理外汇储备,并与美国财政部保持密切的合作。其管理过程是: (1)美联储通过纽约联储银行的联储公开市场账户经理(the Manager of the System Open Market Account)作为美国财政部和FOMC的代理人,主要在纽约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储备的交易。(2)美联储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操作的范围和方式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而变化。这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联储更多的是关注黄金市场上美元能否维持平价,而不是外汇市场。第二阶段是1971年之后,浮动汇率制度开始形成,美联储开始积极干预外汇市场,当时的主要手段是和其他国家央行的货币互换的方式。第三阶段是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美联储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很少使用货币互换,而是采取直接购买美元或外汇的方式进行。

二、欧元区的储备管理体系

根据ECB的统计,欧洲央行外汇储备在2001年达到2 354亿欧元的峰值,此后急剧下降为2004年的1 363亿欧元。截至2005年4月,欧洲央行掌握的欧元区外汇储备为1 357亿欧元,其中外国证券为1 003亿欧元,外汇存款为354亿欧元。此外,由欧元区成员国央行自行持有的储备规模大致有3 220亿欧元。

欧元区的储备管理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系统(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ESCB)负责,ESCB成立于1998年,它由欧洲中央银行ECB(1998年成立)和欧盟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ESCB中的ECB和欧元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又构成欧元系统(Eurosystem),其中欧洲中央银行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都持有并管理外汇储备。

欧洲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制定战略性投资决策来进行储备管理。欧洲中央银行管理外汇储备的目标是保持外汇储备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以满足干预外汇市场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追求储备资产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其管理过程如下: (1)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系统法》的规定,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向ECB转移的国际储备资产是由他们各自在欧洲中央银行的资本所占的份额决定的,其中15%以黄金的形式转移,85%以由美元和日元组成的外汇形式转移。欧洲中央银行可以要求成员国向其转移更多的外汇储备,但这些国际储备只能用于补充减少的国际储备,而不能用于增加原有的国际储备。(2)欧洲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的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由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制定战略性的投资决策,投资决策主要涉及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利率的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平衡、信用风险、流动性要求。二是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依此采取一致行动,对欧洲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具体地说,ECB的管理委员会(the Governing Council)根据未来操作需要决定ECB外汇储备的投资决策,ECB告知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后,各成员国中央银行通过相关的机构进行协同操作,欧洲中央银行再通过Eurosystem的交流网络接收欧元区各央行的交易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管理。(3) ECB为储备管理定义了四个关键的参数。一是对每种储备货币定义了两个级别的投资基准,即战略性的基准与策略性的基准。战略性的基准由ECB管理委员会制定,主要反映欧洲中央银行长期政策的需要以及对风险和回报的偏好;策略性的基准由ECB执行董事会(the Executive Board)制定,主要反映欧洲中央银行在当前市场情况下对中短期风险和回报的偏好。二是风险收益相对于投资基准的允许偏离程度,以及相关的纠偏措施。三是储备交易的操作机构与可投资的证券。四是对信用风险暴露的限制。ECB并不公布上述四方面的参数细节,以避免对金融市场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欧元区各成员国央行主要通过实施与ECB储备战略一致的策略性投资,以及对自有储备独立决策来实施储备管理。其管理过程如下: (1)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系统法》第31条的规定,如果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操作对于其汇率或国内的流动性状况影响,有可能超过ECB指导原则所规定的范围时,这种交易要得到欧洲中央银行的许可,以保证ECB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保持连续性。除此以外,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外汇投资操作或者为了履行其在BIS、IMF等国际组织中的义务所进行的操作,都不需要先得到ECB的许可。(2)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持有并自主管理它们没有转移给欧洲中央银行的国际储备。自从欧洲中央银行开始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来,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不必再制定有关外汇干预的目标,而只是制定执行策略。以法国央行储备管理的执行策略为例,该过程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设立资产负债委员会,决定长期和中期的储备投资目标。该委员会由法国央行行长、储备管理总经理、中台负责人、预算部门负责人组成,会议每年召开一到两次。储备资金被分为投资组合(实现央行长期目的,以成本法计算风险收益)和交易组合(实现央行流动性需求,以重估市价法计算风险收益)。二是设立风险委员会,负责授权投资行为和控制风险敞口,该委员会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后台部门负责人组成。需管理的风险既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也包括操作风险,风险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三是由投资委员会负责制定短期投资策略,投资委员会由储备管理总经理、投资经理、中台负责人、两个法国央行的经济学家组成,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四是由投资经理具体负责执行投资组合的经营。

三、日本的储备管理体系

根据日本财政部的统计,1996年至2002年,其外汇储备从2 179亿美元逐渐上升至4 514亿美元,此后因美元疲弱,储备增速急剧上升,至2004年底,外汇储备已达8 242亿美元。但此后日本外汇储备竟然有所减少,到2005年3月31日止,日本的外汇储备已缓慢降为8 186亿美元,其中外国证券6 961亿美元,外汇存款1 224亿美元。

日本的储备管理体系由财务省负责,根据日本《外汇及对外贸易法》的规定,财务大臣为了维持日元汇率的稳定,可以对外汇市场采取各种必要的干预措施。而日本银行根据《日本银行法》的规定,作为政府的银行,在财务大臣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干预外汇市场时,按照财务省的指示,进行实际的外汇干预操作。

日本财务省主要通过存放于日本银行的外汇资产特别账户进行储备管理。根据日本财务省2005年4月4日所提出的指导意见,日本银行对外汇储备的管理主要遵循财务省制定的以下一些框架执行: (1)目标。以维持日元汇率稳定为目标,保障有足够流动性的外汇储备用于维持日元汇率的外汇买卖。(2)原则。保持外汇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追求有可能的盈利。消除金融外汇市场上的不良波动,必要时可与国外相关货币当局紧密合作。(3)储备构成。外汇资产主要由流动性强的国债、政府机关债券、国际金融机构债券、资产担保债券以及在各国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内外信用等级高且偿还能力强的金融机构的存款构成。(4)风险管理。对储备资产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内部模型法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

日本银行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局的外汇平衡操作担当,以及国际局的后援担当两个部门来实施外汇市场干预。其中外汇平衡担当负责外汇市场分析及决策建议,并经财务省批准;而后援担当则负责在财务省做出决定后,进行实际的外汇交易。其管理过程是:(1)日本银行的外汇市场介入操作通常在东京外汇市场上进行。但东京外汇市场收市后,外汇交易在欧洲市场、美国纽约市场上仍可连续进行,所需资金均从外汇资金特别账户划拨。当需要卖出外汇时,日本银行主要通过在外汇市场上出售外汇资产特别账户中的外汇资产来实现。当需要买进外汇时,所需要的日元资金主要通过发行政府短期证券(FB)来筹集。如果必要,日本银行也可向国外的货币局提出委托介入请求,介入资金、手段等都仍由财务省决定。(2)外汇平衡操作担当与外汇交易经纪商等市场参与者、日本银行国外分行以及外国中央银行保持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外汇平衡操作担当还建立了以监测汇率为中心,同时对外债、外国股票市场、商品市场的变化等进行研究,外汇平衡操作担当将有关金融经济形势向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报告,同时还需每天向财务省负责外汇市场干预的国际局外汇市场课报告。(3)财务省在此基础上,对是否干预外汇市场做出决定,在干预外汇市场的决定做出以后,实际操作工作由日本银行国际局后援担当负责,另外,对外汇储备的投资的实际操作也由后援担当进行的。

四、英国的储备管理体系

从1999年以来,英国的外汇储备维持在300亿到400亿美元之间,至2005年3月5日,英国政府外汇储备为349亿美元,其中外国证券347亿美元,外汇存款2亿美元。这个规模和德法央行的储备规模相比,明显要小得多,这显示出英国对英镑汇率波动更为放任的传统。

英国的储备管理体系由财政部负责,英格兰银行只负责日常的管理。英国财政部主要通过设置交易平衡账户(the Exchange Equalisation Account,EEA)来实施储备管理战略。其管理过程是: (1)早在1931年金本位制度瓦解以后,英国的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转移到英国财政部。1932年设立了EEA,该账户中的储备即构成英国的外汇储备,英国政府对外汇市场的任何干预活动都必须通过该账户进行,该账户还为政府部门和机构提供外汇服务。(2)由于《交易平衡账户法》不允许EEA向外借款,因此英国政府通过国家贷款基金(the National Loans Fund)来发行外债,以补充EEA中的外汇储备。(3)财政部对于外汇储备的管理主要是战略性的,它决定是否需要干预外汇市场,但并不参与实际的市场操作。而英格兰银行的储备管理则是策略性的,参与实际的市场操作和日常的管理,它扮演着类似财政部代理的角色。(4)每年英国财政部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储备投资的基准回报及可容忍的偏差,包括储备的资产构成、货币构成、投资回报率等;出台控制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框架;规定国家贷款基金的借款项目框架等。

英格兰银行根据财政部的储备战略进行储备管理,其管理过程和国际跨国银行并无明显差异。(1)英格兰银行管理官方储备的目标是:保持储备的流动性与安全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2)英格兰银行每年和财政部共同协商,决定财政部指导意见中的投资基准回报。这个基准主要是根据过去的风险和收益,以及贸易、干预外汇市场可能需要的货币种类等因素来决定,并在交易平衡账户的年报中予以公布。(3)英格兰银行每六个月在有交易平衡账户专员(EEA Accounting Officer) 、现任财政部宏观政策与国际金融管理委员(HMT's Managing Director for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英国银行市场执行董事,以及其他政府官员代表参加的会议上,对投资的表现进行回顾,并对有关储备的策略加以讨论。(4)英格兰银行每季度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储备管理的有效性和充足性出具独立审计意见,并由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向执行董事汇报。执行董事再将审计的相关内容向交易平衡账户专员报告。另外,英国国家审计署每年要对交易平衡账户进行外部审计。(5)英格兰银行每月在由财政部债务与储备管理部(HMT's Debt and Reserves Management Team)召开的会议上向其报告有关投资的表现。此外,英国银行还定期对交易平衡账户的市场风险进行压力测试,以检测该账户的资产对潜在的各种市场变动的抗风险性,以及可能的损失。信用风险的控制由英国银行的内部信用风险咨询委员会(Internal Credit Risk Advisory Committee)负责。(6)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代理财政部对外汇储备进行日常管理以外,英格兰银行自身也持有外汇资产。这并不属于英国政府的外汇储备,而是英格兰银行自身用于干预外汇市场以支持其独立的货币政策之需。

五、美、欧、英、日储备管理体系的比较

第一,各主要经济体普遍采用双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其中,英美和日本的储备管理体系中,财政部均处于主导和战略决策地位,中央银行处于执行和策略决策地位。即便在欧元区,ECB和各成员国央行之间的关系也大致如此,战略决策和策略执行两者是适当分离的。这说明,一国的国际储备管理并不仅仅从优化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考察,而应该从国民财富账户的角度来考察。

第二,各主要经济体普遍将储备归属划给财政部。其中美国的外汇储备由美联储和财政部各自持有一部分,并进行外汇市场的干预,但具体的操作由纽约联储银行代理。日本的外汇储备属于财政部所有,由日本银行代理进行具体的操作。欧元区的外汇储备由欧洲中央银行和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共同持有,在欧洲中央银行的统一目标下各自进行操作。英国银行和财政部都持有外汇资产,但是只把财政部所持有的外汇资产当作是外汇储备,并由英国银行代理操作。

第三,各主要经济体对储备功能并无太高的期望,央行持有储备的目标普遍地被界定为平衡和干预外汇市场,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求得某种折中,并不像发展中国家那样强调储备的危机救助、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等种种功能。美国、欧盟、日本、英国除了面临广大的海外市场以外,其国内经济的情况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能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而放弃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它们的货币政策由货币当局负责,而汇率政策由财政部负责(欧洲中央银行虽然既制定货币政策又管理外汇储备,但仍然追求两个政策目标)。因此,发达国家运用外汇储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时,都会采取相应的冲销措施来消除或减轻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金融运行本身并不过分依赖储备规模。

第四,各主要经济体的储备管理以高度流动性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追求盈利性的目标,主要投资的资产流动性都很高,以满足当局对外汇市场随时干预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