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管理

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管理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正常安全地运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组织管理就是设立会计信息化职能部门或者职能小组,定人定岗、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建立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所产生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及时性,使会计业务处理符合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作用。

学习任务11-2 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手工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会计信息不全面、会计信息提供不及时和不准确的难题,为会计工作从单纯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不仅改变了会计工作的操作方式,而且引起了会计业务流程、会计管理程序和方法、会计人员的组织方式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从而对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管理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正常安全地运行。要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正常安全地运行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建立适合本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包括职能部门或者职能小组的设立,会计信息化系统工作人员的分工,以及岗位责任制的建立;二是要制定适合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特点的会计管理制度,包括操作管理制度、维护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

(一)组织管理

会计信息化组织管理的目的就是建立岗位责任制,以便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组织管理就是设立会计信息化职能部门或者职能小组,定人定岗、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电算化会计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一般可划分如下:

1.电算主管

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会计信息化组织管理的经验。电算主管可由会计主管兼任,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和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

2.软件操作

负责输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输出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报表,进行部分会计数据处理工作,要求具备会计软件操作知识,达到会计信息化初级知识的水平。

3.审核记账

负责对输入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核,以保证凭证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操作会计软件登记机内账簿,对打印输出的账簿、报表进行确认。此岗位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信息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可由主办会计兼任。

4.电算维护

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此岗位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经过会计信息化中级知识培训。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在大中型单位中应由专职人员担任。维护人员不对实际会计数据进行操作。

5.电算审查

负责监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审查人员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信息化中级知识培训的水平,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大型会计软件的单位,可设立此岗位。

6.数据分析

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达到会计信息化中级知识的水平。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可设立此岗位,由主管会计兼任。

7.会计档案资料保管

负责存档数据盘、程序盘、输出的账表、凭证和各种会计档案资料的保管工作,做好存储介质、数据及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

8.软件开发

由本单位人员进行会计软件开发的单位,设立软件开发岗位,主要负责本单位会计软件的开发和软件维护工作。

以上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的划分,主要是针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规模较大的单位,这些单位的业务量比较大,工作岗位划分很细,一些岗位常常是一岗多人。对于中小型单位,会计部门的人员少,会计业务比较简单,业务量少,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岗位,可以一人多岗,但应满足内部控制制度的需要,如出纳岗位与记账、审核岗位、会计档案保管岗位不能是同一人。

(二)操作管理

1.明确规定操作人员的权限

通常由系统管理员为各类操作人员设置使用权限。未经授权,一律不得上机;操作权限的分工要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系统开发人员、维护人员不得从事业务处理的操作工作;出纳人员不得同时具有不相容的操作权限。

2.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操作

保证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正确合法,已经输入的数据发生错误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留有痕迹的修改,操作人员离开机房前,应执行相应命令退出会计软件,否则密码就会失去作用,给无关人员操作系统留下机会。

3.操作人员上机必须进行登记

专人保存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记录操作人员、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故障情况和处理结果等内容。

(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措施

不得随便使用外来软盘、移动硬盘或闪盘,确需使用要先进行病毒检查。

(四)维护管理

1.硬件设备的维护管理

要经常对有关设备进行保养,保持机房和设备的整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硬件维护工作中,小故障一般由本单位的电算化维护人员负责,较大的故障应及时与硬件生产或销售厂家联系解决。

2.系统软件的维护管理

检查系统文件的完整性,是否被非法删除和修改,保证系统软件的正常运行。

3.会计软件的维护管理

会计软件的维护是会计软件系统维护的主要工作,包括操作维护与程序维护两方面。

操作维护是日常维护工作,日常使用软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系统维护员应尽早排除障碍,如不能排除,应马上求助于软件开发公司的专职维护人员或本单位的软件开发人员。

软件的修改、版本升级等程序维护是由软件开发厂家负责的,单位的软件维护人员的主要任务是与软件开发销售单位进行联系,及时得到新版会计软件。对于自行开发软件的单位,程序维护则包括正确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适应性维护等内容。对正在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修改,对通用会计软件进行升级,要有一定的审批手续,以保证实际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

4.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管理

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是为了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主要内容包括:经常进行备份工作,以避免意外和人为错误造成数据的丢失,每日对计算机内的会计资料在计算机硬盘中进行备份,对存放的数据要保存双备份。

(五)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信息化档案,是指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纸介质,包括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数据,以及会计软件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会计信息化档案具有不可见以及容易修改的特点,因此,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健全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调阅和销毁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做好防火、防潮、防尘等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安全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

会计软件的全套文档资料及会计软件程序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保管期截止该软件停止使用或有重大更改之后的5年。但一般情况下,单位如遇到会计软件升级、更换以及会计软件运行环境改变的情况时,旧版本会计软件及相关的文档资料应与该软件使用期的会计资料一并归档。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一)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的意义

会计信息化系统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复杂,技术要求更高,更有可能产生舞弊和犯罪行为,或出现无意的差错,同时,单位实现会计信息化后,管理和决策部门对会计信息化信息的依赖日益增强,更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所产生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及时性,使会计业务处理符合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的目标

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健全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严格操作规程,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作用。

合法性,是指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要保证处理的经济业务及有关数据符合有关法律、规章和制度。

合理性,是指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要保证处理的经济业务及有关数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

适应性,就是要求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能适应管理需要、环境变化和例外业务。

安全性,是指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财产和数据的安全,具有严格的操作权限,以及保密功能、恢复功能和防止非法操作功能。

正确性,是指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能够保证数据的输入、加工和输出正确无误。

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有利于及时输入数据、及时处理数据、及时输出和传递数据,保证会计信息化处理数据的及时利用。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功能

1.预防性控制功能

通过防止或阻止错误、事故、舞弊等来避免对信息的准确、完整、安全造成影响。例如,通过设置口令来防止非法接触和使用计算机,避免对数据文件和程序进行破坏、篡改和非法复制。

2.检测性控制功能

通过找出、发现已经发生的错误、事故、舞弊来防止危害的扩大,使危害得以消除。例如,通过系统记录,发现非法修改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的行为。

3.纠正性控制功能

通过更正已检测出的错误,处理发生的舞弊行为,减轻危害,使系统恢复正常。例如,通过数据和程序备份措施,补救对程序和数据的危害。

(四)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的特点

与手工会计相比,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控制的方式发生变化

会计信息化系统将手工条件下的大部分会计核算工作,如记账、算账、对账、编制报表等集中在计算机中由会计软件来完成。手工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基本上演变为只负责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查、整理、录入和信息处理结果的分析和保管方面。会计业务执行主体的变化导致了内部控制实施主体的变化,电算化尽管不能取代全部人工条件下的所有会计工作,但是,关键的会计信息处理和业务核算工作已由会计软件集中代替。于是,会计工作的执行主体演变为人与会计软件两个因素。这种变化使得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内部控制实施主体也演变为人与软件两个因素,控制方式演变为由人工控制转为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

2.控制的重点发生变化

会计信息化系统实现后,会计人员不再需要进行手工登记账目,不需要进行平行登记,所有数据都源于凭证库,数据只需一次性录入,系统将自动进行多项业务处理。一旦输入操作不当,将会引发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错误。因而,数据输入操作不当问题是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中关键的内部控制问题。

3.控制的范围扩大

由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与手工处理方式相比有所不同,以及计算机系统建立与运行的复杂性,要求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其中包括一些手工系统中没有的控制内容,如对系统硬件、软件运行的控制,数据备份、数据恢复和数据存储的控制等。

4.控制的风险增大

手工条件下,会计的多项业务资料,如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均由不同的责任人分别记录并保管,未经授权,任何人都难以浏览到全部的会计资料。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所有的会计信息均集中于计算机中,且由同一套会计软件执行多项业务处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所导致的计算机数据资料高度共享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系统数据和信息处理资料面临被不留痕迹非法浏览、修改、拷贝乃至毁损的巨大系统风险。

会计资料存储介质的变化也导致了会计资料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内部控制问题。原来手工条件下的纸介质由磁性存储等介质所代替。磁性存储等介质的主要特点是阅读分析直观性差、数据涂改不留痕迹、忌受潮、忌磁化、忌受热、忌弯曲等,使会计信息化的资料保存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问题。

会计信息化还引发了其他一些风险,如系统不当开发问题、计算机病毒入侵问题、未经授权的软件调用和修改问题,以及软件系统实施所引发的审计问题等。

(五)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的措施

1.组织控制

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在手工方式下,不相容的职能相分离通过分散处理方式实现显而易见,但会计信息化方式下,业务的处理集中在计算机中,岗位职能的分离显得极其重要。具体包括:程序设计职能同会计业务处理职能相分离,系统管理和维护同业务操作职能相分离,出纳业务职能同对出纳控制的职能相分离,设立独立的档案保管职能,有效地防止未经批准而使用程序、数据文件和系统资料的行为。

2.操作控制

操作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范计算机操作,减少产生差错和未经批准而使用程序、数据文件的机会。操作控制是通过制定和执行规范的操作规程来实现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操作控制:主要是对操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包括:设备进出机房的要求,设备使用的要求,软件应用的基本规范要求,以及机房中禁止的活动和行为。

数据输入控制:输入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入口,也是出错的主要环节。数据采集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使用格式标准的凭证,只接受内容齐全的凭证,进行凭证的交接的详细登记。数据输入控制主要内容包括:对凭证日期的控制、对凭证编号的控制、对附件的控制、对摘要的控制、对金额的控制、对科目使用的控制、对辅助信息的控制。对于联机输入,还必须有反馈机制,即数据通过终端传送到主机,终端屏幕应有主机收到数据的反馈信息提示。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并经过严格的审批;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数据处理控制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按规范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操作。有些数据处理控制往往被编入计算机程序,如:数据有效性检验,余额检查,试算平衡等。数据输出控制包括屏幕查询、打印机打印输出、备份文件输出等形式。输出控制的目标一是要保证各种输出结果的真实、完整和正确,二是要控制机房工作人员非经授权不能向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

3.系统安全控制

这是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以及会计档案安全,消除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以及数据毁损的安全隐患,包括接触控制、环境控制和后备控制。

接触控制是防止各种非法人员进入机房,杜绝未经授权的人擅自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保护机房内的设备、机内的程序和数据的安全,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单位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设置网络安全性措施,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

环境控制是为了尽量减少外界因素所致的危害和系统故障,以保障设备正常运行,主要包括:防盗、防水、防火、防高温、防潮湿、防强磁场干扰、防病毒破坏。机房还应采用单独供电系统,并且经常检查电源、接地线的安全,以保证机房用电安全。

后备控制是为在系统出现问题后能够迅速恢复被毁程序和数据所采取的一些预防性措施,主要包括:程序软件备份和数据备份,这些备份的文件都要保存在安全的地方,并与原件分开存放,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可以立即恢复。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审计

(一)会计信息化对审计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是会计信息化的产物,会计信息化对传统的会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导致了对审计的影响。

1.改变了传统审计线索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由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和光盘等取而代之。

2.增加了审计内容

在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了解和审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又如,传统的手工记账一般可以从字迹上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计算机只能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没有记录人的笔迹,无法从记录上辨认登记人,这可以使在电算化的记录中建立、更新、消除一切资料而不留半点痕迹,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3.对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影响

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上看到相应的一笔记录,而电子计算机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一个月或一旬打印一次。平时,记录输入到计算机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屏幕阅读,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这样一来,审查取证的方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必须相应的改变。

4.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胜任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以及其他的审计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应由手工操作向电子计算机转变,即审计人员应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不仅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还应把电子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5.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各国的审计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实现会计信息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显然,应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否则,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的特点

1.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原始数据一经输入,即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中间一般不再经过人工的干预。这样,系统输出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不仅取决于输入的数据、系统工作人员,还取决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等。因此,要确定系统输出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不仅要对输出数据、系统工作人员及打印输出的资料进行审查,而且还要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软件、应用程序和机内的数据文件进行审查,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的手工系统审计中是没有的。

2.审计技术的复杂性

在审计过程中,配备的系统软件各异,被审单位的业务规模和性质不同,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式也不同,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审计所采用的方法、技术也不同。此外,不同被审单位应用软件的开发方式、软件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也不相同,所有这些必然会增加审计技术的复杂性。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信息化制度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工作人员以及数据体系组成,导致会计信息化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1.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

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业务处理过程的舞弊。

2.对会计数据的审计

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账和机内日记账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的程序

1.准备阶段

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功能结构,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确定审计范围,分析审计风险,制定审计计划,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做出安排,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

如果要安排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则还需列出所选用的通用软件或专用软件。对于复杂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也可聘请专家,但必须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

(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非常差,不值得审计人员信赖,则应当取消符合性测试,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

(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赖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利用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能提供完整的资料,此时审计人员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采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

(3)利用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文件。审计人员可利用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做出评价。

3.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要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

4.异议和复审阶段

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做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五)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的基本方法

依据是否对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文件、程序和控制功能进行审查,将审计的基本方法分为“绕过计算机”审计和“通过计算机”审计两种;依据审计过程中是否利用计算机作为审计工具,分为手工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两种。

1.绕过计算机审计

绕过计算机审计就是通过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输入和输出资料的检查核对来确定系统内部控制状况或输出结果正确性的一种审计方法,又称为“黑盒法”。它将电算化系统中的计算机系统作为一个不可知的黑盒子看待,无需对计算机的处理过程和程序化控制加以直接、详细的了解,只是对手工处理结果与计算机处理结果相比较,根据比较的一致程度来评价系统处理及控制的功能。这种审计方法与电算化以前的审计方法没有多大区别,它不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术。

2.穿过计算机审计

穿过计算机审计即通过计算机审计,又称“白盒法”,是指将计算机的处理过程本身作为审计测试的直接对象的一种审计方法。审计人员不仅要审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还要审查计算机内的程序和数据文件,审查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技术方法包括:

检测数据法:由审计人员设计一组检测数据,由人工和被审的电算化系统予以处理后,比较两种处理结果,以确定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是否可靠。检测数据法可用来测试整个电算化信息系统,也可用来测试某个子系统,还可用来测试系统中某个或某几个控制措施。这种方法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要求不同,适用性较强。

程序逻辑复查法:通过复查应用程序的逻辑流程,使审计人员了解系统是怎样处理的,其中有哪些功能,从而判断其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可靠性。这种方法要求审计人员首先能看懂被审的应用程序,还要对其逻辑流程进行分析。该方法适用于审计人员要详细了解一个相对简单的程序或高度敏感的程序或某个特定程序中的某一特定功能是否可靠。这种审查方法直接审查应用程序本身,审查结论较为可靠。

整体检测法:在被审电算化系统中建立一个虚拟的实体,例如,一个假设的部门,一个虚拟的供应商等。假设的实体建立后,审计人员可利用被审的系统,在正常的业务处理时间里,与真实业务一起,对此虚拟实体建立的有关检测业务进行处理,然后比较这些检测业务的处理结果与预期结果,以证实被审程序的功能是否可靠。整体检测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对电算化系统审计的方法,它简单易行,审计结果也较为可靠。

平行模拟法:审计人员模拟被审的电算化系统,另外设计一个系统用来处理实际数据,然后将处理的结果与被审系统的处理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被审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是否可靠。在审计中,一般不可能模拟整个被审系统,而是分开一个个的子系统或功能模块来进行模拟、检测。采用这种审查方法要开发模拟系统,审计成本较高,但在多个被审的电算化系统都很类似,一套模拟软件可用于多个被审系统的情况下,可以采用。

3.计算机辅助审计

也称为利用计算机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管理活动中,以计算机为工具来执行和完成某些审计任务的一种审计技术。计算机作为审计工具,加快了审计的速度,提高了审计的效果,增强了审计的独立性,促进了审计工作现代化、规范化的进程,而且也是审查某些先进和复杂的电算化系统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思考与练习

1.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2.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措施有哪些?

3.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的方法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