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业的转型和战略调整

银行业的转型和战略调整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欧洲,金融机构之间的融合已成为时代潮流,保险、投资银行、基金管理、证券经纪人以及银行业务被集中于一体,打破了不同金融行业之间的界限。在银行业已经实行转型的国家,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有两种有代表性的变化:第一,中小型金融机构更加社区化。调整中的银行业有可能改变纵向一体化、在内部生产和提供金融产品全过程方面的传统运作方式,而将生产过程“外包”。这种情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银行贷款的证券化。

三、银行业的转型和战略调整

为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面对巨大的生存挑战,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纷纷进行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调整,其中不少调整措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从而使银行业正处于整体转型之中。

(一)狭义银行业正在快速萎缩,全能型经营成为银行经营的主流模式

20世纪30年代以来,银行业一直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存在模式:一种是分业的金融模式,以英国、美国和日本为代表,在经济学上,它强调,在金融分业制度下,既可以提高专业化经营效率,又便于有效的控制金融风险;另一种属于全能银行模式,典型的代表国家是德国和部分北欧国家,在经济学上,这种模式强调业务范围经济性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变化的环境,经济学上的争论显得苍白无力,许多国家的银行业对生存压力作出的本能反应是不可阻挡的。欧美的银行业正力图使自身的功能多元化,重新界定它们的业务范围。在欧洲,金融机构之间的融合已成为时代潮流,保险、投资银行、基金管理、证券经纪人以及银行业务被集中于一体,打破了不同金融行业之间的界限。如欧洲最大的银行之一,英国巴克莱银行集团2004年底的资产分布依次为,投资银行和投资业务占60%,公司银行业务占20%,零售银行业务占14%,保险业务为3%,其他业务为3.%,传统银行业务退至次席。(3)美国的商业银行近年来则大力通过并购的方式,将其业务范围扩展到了保险业和投资银行业。1999年美国“现代金融服务法案”的通过,实质上是政府对银行业向综合化经营模式发展的认同。

目前,银行已不再是原来的旧形象,除了传统业务外,它的触角伸到了人们可以想象到的任何金融服务领域,以至于英文中Bank这个词已不能准确反映银行的含义和内容。一些新造的术语,诸如英语Bancassurance和法语All-Finanz,频繁地出现在一些专业性的研究文献中,学者们试图给变化中的银行下一个更准确的定义。

(二)契约式银行成为金融业市场结构的一种新形式

契约式银行结构(Contract Banking Structure)是指银行业改变传统上在内部生产和提供金融产品全过程的运作方式,而将生产过程“外源化或外包”(Outsourced),全能大银行与外部的次级金融产品供应商分别签订一系列外包合同,由它们生产和提供标准化的次级金融产品,从而使金融服务或金融产品最终完成,是由不同金融机构按照契约式联盟形式的结构来提供。

客观上,能从事全能式经营或混业经营的,往往是大规模资金、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而大批中小型和专业型金融机构如何在全能化经营的潮流中生存呢?在银行业已经实行转型的国家,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有两种有代表性的变化:第一,中小型金融机构更加社区化。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富裕,总是存在着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即使在经济和生活水平相当的一个地区内,它的社区之间也有经济差别。大银行,特别是全能式经营的大银行,更多地是从全国、甚至全球战略上考虑布局。所以,在大银行之间的竞争中,它们往往毫不犹豫地从小地区和落后相对地区退出,以降低网点布局成本。大批中小型金融机构则在这些区域有着相对优势,它们根据不同地区和社区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凭着长期建立的客户关系和地缘优势和人脉关系,提供针对性很强和极具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样也获得了生存空间。第二,在全能化银行发展的同时,另一种银行结构,即契约式银行结构有可能成为金融业市场结构的一种新形式。调整中的银行业有可能改变纵向一体化、在内部生产和提供金融产品全过程方面的传统运作方式,而将生产过程“外包”。这一概念的典型状态是,一家全能银行作为直接面对客户群的接口,就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与客户群签订销售合约,然后,这家银行再与外部的次级金融产品供应商分别签订一系列分包合同,由它们生产和提供标准化的次级金融产品。这些次级金融产品供应商可能选择某一个子市场,在那里通过生产标准化、低成本的部分或者次级金融产品来获取比较优势。

契约式银行结构可能发展的逻辑合理性源于金融市场上已经发生的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分解。这种情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银行贷款的证券化。在一个典型的证券化程序中:首先,银行作为它的发起者和管理者,向筹资者提供贷款,并负有保证向最终投资者转移本金和利息责任。其次,由证券经销商将各种贷款进行组合,并以此为基础发行抵押证券。再次,由某些信用评级机构给出信用风险评级。最后,这些抵押证券将出售给潜在的投资者(它们甚至包括银行本身在内)。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基于银行贷款完整程序的一系列的分包业务:银行自身保留贷款组织和部分风险管理的功能,而将资源转移、流动性风险的控制以及信用评估和监督的功能分包给其他金融机构,与之签订外部合同(或称为分包合同)。银行因此获得了一种新的功能,即作为内部和外部契约合同的管理者,也就是说,银行通过对贷款的创立、处置、分销,资料的记录和向最终投资者提供本息等合同管理服务就可以提高收入,而无需增加与风险资产相关的资本金。显然,资产证券化可以看作为契约式银行市场结构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现象。

(三)网络银行系统形成银行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进步对银行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新的市场进入者,大多数银行都迅速组建了自己的网络银行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电子化的业务分销和支付系统。网络银行的特点表现在:它为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极为便捷的分销路径,顾客仅需通过在计算机终端上单一界面的申请,就可以选择一系列金融服务(包括存贷款、转账与支付、基金投资、保险、金融信息、股票交易、作为股东实现股东权益等)。在把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结合的过程中,银行业体现了“嫁接”的三个优势,即方便性、可信性和丰富性:(1)方便性是指处理交易的便利程度,广大客户在传统银行的存款账户给金融交易的处理提供了最好的基础。(2)可信性与顾客的信任程度有关,因为在交易的过程中会产生风险,银行毫无疑问比其他新进入者的信誉要好,很容易迅速取得客户的信任。(3)丰富性是指实现金融交易技术含量和产品的丰富程度。很显然,传统商业银行在以上三个方面均具有优势。网络银行的广泛运用以及与传统业务的结合,已经成为了银行业新的竞争优势。

网络银行的发展中有一个具有争论性的问题,即纯虚拟银行的发展前景。虚拟银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虚拟银行是指在银行原有的架构上增添网络银行业务系统,狭义的虚拟银行指一些从一开始就是完全独立的网络银行。如美国的一家网络银行WingspanBank.com,它是“第一银行公司”于1998年建立的一家新的独立网络银行。目前,WingspanBank.com已在美国成为具有全国品牌的纯网络型虚拟银行之一。(4)这些纯虚拟银行有着高效、低成本的业务分销系统,因而在理论上,能够比叠加在传统银行上的网络银行提供费用更低、利息收入更高的金融服务。美国消费者行为公司(一家非盈利性组织)最近对网络银行的业务进行了调查,在对19家虚拟银行与全美最大的10家传统分支机构型银行进行比较后发现,就支票储蓄账户而言,网络银行提供的存款利息比传统的银行高出3倍还多。(5)然而,对于这些完全与传统金融实体相脱离的虚拟银行而言,它们的发展速度和前景似乎并不明朗。独立虚拟银行的市场资信的确是信息技术至上者们始料未及的问题。人们记忆犹新,在20世纪90年代初,比尔·盖茨曾断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商业银行已经步入“恐龙”时代。人们也难以忘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业分析家们提出警告,“鼠标”将取代银行传统的分支行结构的组织形式,“钢筋水泥”的银行大厦将会消失。然而,直到2000年,纯虚拟银行业务的市场份额仅占整个网络银行业务量市场份额的5%。(6)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于1998年成立的纯网络银行“第一银行公司”已经于2006年与另一家有网点的传统商业银行实施了合并。因此,尽管目前已经存在一些完全独立的虚拟银行,但时间将会检验它们的寿命到底有多长。

(四)银行将长期实行降低内部管理成本的策略

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银行业将会加大降低内部管理成本的力度,以提高竞争能力。裁员和关闭多余分支机构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作为银行降低成本的手段。如前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消费者可以选择更多的业务分销方式,比如网上支付、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可视互动电视银行等。因此,银行业和劳动力需求会与以前大不相同。对于那些具备信息技术、公司理财和金融工程背景的人才,其需求将会上升,而对银行柜台单一业务工作人员需求会进一步大幅下滑。另外一种削减管理费用的方式是关闭重复设立的分支机构。在长期缺乏竞争的保护环境下,拥有广泛的分支机构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但正是这种传统的优势目前成了银行降低成本中最难解决的问题,面对新兴竞争者们广泛利用高效率、低成本的网络银行分销和支付方式,传统银行处于竞争劣势。银行业一直在苦苦寻求如何充分利用原有分支机构系统的各种解决方案。以英国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银行打算拟定一个“卫星分支机构”(Satellite Branches)计划,即选择一些关键性的分支机构继续提供全方位的银行服务,其余则根据与关键分支机构相邻的距离、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提供某些特定的服务项目,如投资中心或理财咨询中心,希望借此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降低巨额的管理成本。(7)然而,银行仍然没能解决传统分支机构吸引力下降的问题,随着新技术和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更加便捷、高效的业务分销渠道使其许多客户,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远离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通过银行传统分支机构进行交易的业务量大幅减少,单位产品成本提高,这很显然是不经济的。因此,在那些长期实行分支机构制度的国家,银行不得不通过缩减机构来降低营运成本。(8)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减少分支机构的强度要大大低于裁员的强度。尽管维持分支机构成本很高,但是银行分支机构有许多明显的功能和特点是网络银行暂时还不能取代的。

(五)重新重视中小企业和个人零售业务的战略意义

随着厂商大量的融资行为由间接融资转为直接融资,银行开始重新强调零售业务的重要性。除了开展原零售业务外,银行还大力开发新的零售业务,发展最快的应属个人理财。在新经济时代,富有阶层越来越多地由一些年轻的知识拥有者和技术拥有者构成,他们对理财和投资的热切超乎寻常,是一个很大的潜在金融零售业务市场,银行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在英国,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中小银行纷纷推出了大量针对个人的投资理财管理服务,市场细分的目标定位于年收入在5万~10万英镑的客户群。大型银行也积极调整,例如,汇丰银行推出私人银行和个人银行,前者定为于存款平均余额达到200万英镑以上的个人,采取“一对一”全方位服务方式,后者定位于存款平均余额达到20万英镑以上的个人,采取“一对一百”多元化服务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大约有超过1/10的居民位于这一群体,他们更喜好面对面的咨询方式,而不是仅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得到服务,因为这批客户往往希望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资产但却没有时间,有投资的爱好却缺乏投资知识。

全世界的银行都处在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在各种竞争压力下曾经历了一段极为艰难的时期,它们丧失了某些竞争优势,在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大为削弱。然而,这些国家的银行经过对经营战略、技术手段和市场组织结构的调整,试图重新确定它们的竞争优势,其转型的主体架构已经形成,其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网络银行,通过裁员和削减分支机构来大幅降低管理成本,代表着国际银行业转型的发展趋势。

要指出的是,各国银行业转型的大趋势并不意味着所有银行必须遵从某种固定运作模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个体存在形式的辩证法。在通过并购实现综合化经营的浪潮中,已看出经济规律和哲学规律的相互作用力。并购,对于原来不同的几个金融机构在一个经济实体内运作而言,其本身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不同的利益重组、企业文化、经营风格、价值认同上的差异,经常在合并后的实体内部产生冲突,有时候可能十分严重,甚至导致合并后再度分离。典型的事例有,美国的摩根—士坦利(Morgan Stanley)与DeanWitter于1997年合并以来,企业文化冲突和利益矛盾长期不能消除,导致业绩大幅度下降。特别是自2005年3月起,原来就存在的内部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因此摩根—士坦利宣称,将对已经合并的金融集团实行分离。曾轰动全球金融界的美国花旗银行与经营保险的旅行者公司1998年的“联姻”,在时过6年之后,也因类似的原因,于2005年2月宣布“离婚”,即花旗集团将旅行者公司出售给大都会保险(Metro Life Inc.),协议金额约为115亿美元。(9)有些人就此断言,金融业又出现了回归传统分业经营的趋势。这种观点未必武断了一点。因为导致银行业生存环境变得恶劣的主要因素并没有消除,个别国家极少数银行并购失败的个例与世界各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汹涌潮流相比,是从完全不同的两个角度和层面作出的判断,不可简单相提并论。

从总趋势而言,银行正变成一种垂直专业化、水平多样化、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新型金融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