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莉的中国新诗百年群像

马莉的中国新诗百年群像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是2009年9月,马莉已画了20多幅诗人肖像画,她雄心勃勃,说要画一百幅诗人肖像,迎接新诗百年。“纪念新诗诞生一百周年——马莉诗人肖像画展”,2016年12月4日已在北大开幕。马莉在捕捉诗人影像时,显示了她惊人的观察力和巨大的好奇心,每一个诗人都生动而传神。马莉痴迷绘画这么多年,显然是被内心的某个机关带动,被其左右,无法自已。马莉一直在寻找。这其中,遍布了大量马莉独有的密码,诗人也是一种符号。

马莉画的第一幅诗人肖像,是梁小斌。那时,她刚尝试画人物,画幅很小。隐约记得,我与梁小斌一同看到了那幅油画。梁小斌很开心,说像,说画出了自己的执拗。过了些时日,我看到了马莉画笔下的我,同样惊喜。我的固执,我的怀疑,我那时与生活的紧张感,都被敏感的马莉捕捉到了。

我从没穿过紫色的衣服,但在她的画中,我就应该这么穿。而且,会永远穿下去。那是2009年9月,马莉已画了20多幅诗人肖像画,她雄心勃勃,说要画一百幅诗人肖像,迎接新诗百年。

转眼7年过去,马莉做到了。她一共用8年时间,画了102幅诗人肖像。“纪念新诗诞生一百周年——马莉诗人肖像画展”,2016年12月4日已在北大开幕。

第一次有画家将画笔伸向中国现代诗人这个群体,一出手,就是102幅油画。马莉本身是一个优秀诗人,熟悉每一位诗人,也熟知他们的作品,所以,她的画格外珍贵。艺术作品的完成依赖感受,这些肖像画,不仅有一个画家的感受,还渗透了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感受与发现。它的构图,它的色彩,都带有一个诗人的理想与性情。

诗人群体,大概是这时代最后一片精神高地了。它狂热、纯净、激情却沉重,对这个物质化世界来说,他们必然显得遥远而神秘。艺术本就应捕捉一个时代的不可见、不在场之物,画出那些被遮蔽、被缺席的事物与精神。画出你不知道的世界。而诗人的世界,对今天的现实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被屏蔽的世界。对马莉来说,她画的不只是一群原生质的人,更在为这个时代寻找恰当的形象与隐喻。

她绘画的过程,也是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评论过程。看她的画,最直观的感受是,她没有把观者硬生生地塞入她的画中,而像从画布中,向你倾倒出一个诗人的内在世界。你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面容,更有他们的性情、精神与理想。诗人的精神,也是这个世界的现实之一。在诗人看来,甚至是最重要的现实。这是另一种现实,任何悲伤、失败与受难,在诗人充满良知的凝视中都不会落空。这种现实,意味着记忆的苏醒与历史复活。艺术从来就有保卫记忆与启示经验的使命,于是马莉拿起了画笔。

为中国一百年来的精神高地作画。我想,这是让马莉能持续8年的动力。

诗人,作为这个世界永恒而不变的观察者,当他们以这种方式被聚集在一起时,整个世界都会向这个原点汇聚。马莉的画,就是这个原点。她用极简的色块与笔触、略为夸张的造型,构筑了一个诗人向世界开放的视觉系统。马莉在捕捉诗人影像时,显示了她惊人的观察力和巨大的好奇心,每一个诗人都生动而传神。包括那些逝者,也因此在我们心中鲜活起来。

这是她给予这个世界的礼物。被马莉画过的诗人是幸福的,这些画肯定会比诗人的寿命长。我想,再过若干年,人们想起这些诗人时,想到的可能是画中的这些形象。这100多幅诗人肖像画,将成为这个时代珍贵的视觉记忆。

马莉的诗歌纯粹,她的画笔和观念,也没有被美术史或匠人技法损坏过。诗人原本就期望自己回到一个原初世界,不相信公认的规则,不相信通行的观念。马莉带着诗人的天真,就这么拿起画笔,没有任何重负,只想用线条、色块,表述自己对生命和世界最奇异的体验,打开人们被经验蒙蔽的眼睛。从她情感饱满而恣肆的画作中,我们可体会到她绘画时的那种迫不及待,那种发自心底的渴望。马莉的画,就像一朵朵怒放的鲜花,似乎没有明确的目的,却如花香弥漫,有无限的指向性,把你的感知带向一个更为阔大、深远的空间。

花开时,不会考虑观众,不会考虑姿态,不会考虑时机。她就那么骄傲地开了。

马莉痴迷绘画这么多年,显然是被内心的某个机关带动,被其左右,无法自已。这在她是一种本能,用时光、用油彩描摹出精神深处的激情。所以,无论她的抽象画,还是诗人肖像画,每一幅都像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探险,每一次都期望找到更深的视角。她的画,就像她的诗一样纯粹,不是简单地描摹实物,不是单一地勾勒情感,而像是在描绘自己精神的形状、自己思想的本质。她用画布,为自己的生命保存了一小片领地,有时揭示,有时隐藏,有时活泼,有时拙朴,但无一例外,都蕴藏着饱满的生命激情。

正因为如此,我看她的画,总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运动感。马莉一直在寻找。她画的是精神发现的过程,而非静止在心中的影像。这使她的画始终处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中:点线面的互动、虚与实的互动、结构与形态的互动、记忆与实景的互动、观看与被看的互动、色彩与造型的互动。这其中,遍布了大量马莉独有的密码,诗人也是一种符号。

与一些画家不同,马莉的眼睛并不是简单向外看,感知一个外在世界,而是更多地向内看,映射出内心的画卷。过去,我们多认为眼睛是外部现实流入内在的通道,但在马莉这里,却神奇地成为描摹与捕捉内心幻象的出口。过去,她用文字表达,如今她又多了一种工具,手中的画笔。就像天使有了双翼,她是幸福的。

对这个天使般的画家,我们需要的只是端一把椅子,在她的画前坐下来,静静地看。(叶匡政)

鲁迅(1881-1936)

胡适(1891—1962)

徐志摩(1897—1931)

闻一多(1899-1946)

戴望舒(1905-1950)

艾青(1910—1996)

穆旦(1918—1977)

牛汉(1923—2013)

公刘(1927—2003)

余光中(1928— )

洛夫(1928— )

郑玲(1931— )

谢冕(1932— )

痖弦(1932— )

昌耀(1936—2000)

食指(1948— )

本文所有图片由《马莉中国诗人肖像画》提供,花城出版社,2016年11月

□  图片编辑  丁大伟

□  文字编辑  孙杨

□  美术编辑  虎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