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股东减持”其实救了散户

“大股东减持”其实救了散户

时间:2022-1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一位经济学者写文章批评大股东减持:“(上半年)上市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集中减持套现5000亿元引爆了股指暴跌。”这是因为,当市场供求失衡,在股票供给跟不上投资者需求时,“大股东减持”及新股发行其实是增加了股票供给,减弱了供求失衡的严重程度,减缓了泡沫吹大的节奏和幅度。试想,2015年上半年如果没有“大股东减持”及新股发行等市场化方式增加股票供给,A股应该会涨得更快、更高,投资者也变得更加疯狂。

此次极端行情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训,即杠杆机制的推出时间和注册制推出的时间不能相隔太长。若是两者同存,资金的供给数量和融资项目的供给数量会不断地互动,市场自身会不断地实现动态的均衡(对杠杆倍数进行限定还是需要的)。

经历前期暴跌之后,A股探底回升。在我看来,接下来的新阶段,比较急迫的一项工作应该是:监管层要对前期的极端行情及相关应对措施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未来的监管和改革之路,明确和稳定预期。

市场供求失衡引发泡沫和暴跌

坦白讲,对于A股最近的情形,我算是有心理准备的。记得2014年12月底,我曾在新浪《意见领袖》的一篇专栏文章《不要再让散户为牛市买单》中提到:“未来可能迎来非理性上涨。行情持久度会与上涨速度成反比。如果涨得太快,行情可能昙花一现。而由于市场制度的缺陷,最终大多是由散户买单”。

而在2015年4月底的专栏文章《4300点附近该怎么办?》中则提醒:“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短期内‘慢牛’在A股市场很难实现”“既然投资不同于赌博,而现在‘玩的是心跳’,那么在这个时点,如果因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离场也并不会太亏”。

我相信,经历前期暴涨之后,很多投资者也和我一样,也对此波暴跌是有心理准备的。只是我们都不知道具体的时间点及市场波动的剧烈程度。

在这些天里,有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A股为什么暴跌?不少人可能会说,是场外配资,是杠杆机制,是新股发行,甚至是“跳楼”假新闻引起的。

不过,这些只能说是“外在的表现”。事实上,暴跌的根源和本质应该只有一个,即“泡沫严重”(在暴跌前夕,很多中小市值个股已经进入“市梦率”时代)。

众所周知,当“泡沫严重”到一定程度,那么肯定是要破裂的。尽管破裂的导火索、过程及方式可能会各有不同。比如,部分高杠杆的存在容易引起踩踏,从而加快了泡沫破裂的速度。

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暴跌其实是因为“前期暴涨”,也可以说,不是暴跌害了你,而是暴涨害了你,是前期暴涨引诱你入场或加仓,并导致了后来的暴跌。

如此一来,不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监管层,探讨暴涨的原因要比“分析暴跌的原因”显得更有意义。

那么,前段时间,A股为什么暴涨呢?具体外在原因应该有很多,但不难发现,一个基本的市场逻辑应该是,A股市场供求失衡。

在2015年上半年里,一方面,在赚钱效应及杠杆机制下,资金蜂拥入场。但是,另一方面,企业上市融资仍然是受到管制的。

尽管我们看到,在2015年1—5月,监管层8次警示风险(被称为“八道金牌”),试图调控市场。但是,正如“喊话不能救市”一样,“金牌”也无法抑制资金的入场冲动。

市场供求失衡必然造成股票稀缺,资金进入市场抢筹,从而导致了暴涨。

“大股东减持”减弱了供求失衡的严重程度

上述分析和推理算是常识。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人存在误区,甚至包括一些专家。

比如,一位经济学者写文章批评大股东减持:“(上半年)上市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集中减持套现5000亿元引爆了股指暴跌。”但这个观点应该有点问题。

正如“猜顶”是不现实和无意义的,我也不想去争论暴跌的导火索具体是什么。但我们知道,暴跌前夕,A股已经进入“市梦率”时代,若大股东都选择不减持,难道他们是傻蛋?

按上述专家的逻辑,是不是应该不允许大股东减持?这样一来,A股是不是会一直“只涨不跌”?泡沫永远不破?显而易见,这是不现实的。

其实,基于前文的分析,笔者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大股东减持”及新股发行其实多多少少救了散户。

这是因为,当市场供求失衡,在股票供给跟不上投资者需求时,“大股东减持”及新股发行其实是增加了股票供给,减弱了供求失衡的严重程度,减缓了泡沫吹大的节奏和幅度。

试想,2015年上半年如果没有“大股东减持”及新股发行等市场化方式增加股票供给,A股应该会涨得更快、更高,投资者也变得更加疯狂。

可以想象,不管是什么导火索导致泡沫破裂,更大的泡沫必将造成更大的下跌。当泡沫破裂时,救市的难度必然加大,投资者的损失肯定也更惨痛。

从这个角度来讲,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特别是那些用高杠杆的散户应该要感谢2015年上半年那些“大股东减持”。

教训:杠杆机制和注册制推出的时间不能相隔太长

据前文的分析和推理,要减少暴涨暴跌等极端行情,最关键的应该是防止和避免“市场供求失衡”。

观察近一年的A股市场,你会发现,不管有没有场外配资,在杠杆机制下,当市场向好,市场资金就会呈现几何倍数增长。不言而喻,这会很大程度加大监管层试图调控市场的难度。

其后面的结果是:资金进场不受制约,还有杠杆机制作为加速器,而融资项目却受到限制,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的定价机制被扭曲。

事实上,除非出现像前阵子那样的极端行情,否则,监管层的工作绝不是调控市场,其工作重点应该是规范市场。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政府不能代替市场手段让A股市场获得有效的动态均衡。

所以,既然当时的行情比预期要快,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改革的推进也要比预期快,至少可以先明确注册制的时间表。可惜,我们错过了一次好的时机。

此次极端行情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训,即杠杆机制的推出时间和注册制推出的时间不能相隔太长。若是两者同存,资金的供给数量和融资项目的供给数量会不断地互动,市场自身会不断地实现动态的均衡(对杠杆倍数进行限定还是需要的)。

也就是说,既然资金进场是市场化的,且是杠杆化的,那么企业上市也必须市场化。否则,市场供求很容易失衡,从而会暴涨暴跌,所谓的“慢牛”只是空话,更谈不上为实体经济输血

其实,令人担忧的是,相比杠杆机制,注册制进展缓慢,可能无关科学分析或程序问题,而是涉及利益。

因为前者会抬高股价,即提高上市资格的价值,从而提高权力寻租的价格;而后者是削弱权力,让权力寻租消失。

【注释】

[1]本文写于2015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