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啤酒行业的准三国时代

中国啤酒行业的准三国时代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上以前的战果,使其中国旗下企业产销规模超过300万吨,从而真正跃升到中国的前5名。国内啤酒巨头、已经遥遥领先的华润雪花啤酒,处于第二位的青岛啤酒以及燕京啤酒,俨然成为国内啤酒的“三土豪”。因为,只有消费者认可了啤酒文化,才能认可中国啤酒的本质;认可了啤酒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认可中国啤酒产品的价值所在。

众所周知,CCTV每年黄金档的广告招标简直就是土豪们的嘉年华,从最终花落谁家就可以推断谁是当年真正的土豪!这样的土豪争霸战,从改革开放深入开始,就年年如一日地进行着,虽然有的土豪已经被打倒了,但是,新的土豪还是前赴后继。

或许你经常在电视上见到这样的场景:

每晚7∶30左右,两位主持人刚刚放下手中的新闻稿,字幕和音乐还来不及结束的时候:雪花纯生就携带着古建筑冲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青岛啤酒在一群挤眉弄眼的老外中闪亮登场。然后,燕京啤酒率领一拨结婚的新人,大喊“清爽感动世界!”有时是给大家来个“阿尔法低温过滤”技术号称自己领鲜世界!就在人们准备看天气预报的时候,哈尔滨啤酒带着全身的冰凉闪亮登场!

这些广告时时刻刻昭告中国老百姓“咱雪花、青岛和燕京是中国本土啤酒业的老大、老二和老三!”

外资啤酒厂商也不例外。

2010年以后,啤酒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速度虽然出现了减缓,但是却并没有停止的迹象,在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中国市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实例。

全球最大的啤酒集团百威英博啤酒集团(AB InBev)携自2008年整合百威啤酒母公司的威风,在中国市场也开始了大步迈进,除了快速整合中国原百威和英博集团的啤酒业务,还于2011年收编了河南信阳的维雪、大连的小雪。2012年也终于如愿以偿地取得亚洲啤酒的所有中国残余部队的控制权,接盘了包括南昌啤酒在内的国内5家工厂与相应的市场。2013年至2014年,又强势取得了吉林的金士百100%的收购权,让处于中国老二地位的青岛啤酒如坐针毡!

全球第四大啤酒厂商,来自欧洲老牌帝国的嘉士伯啤酒(Carlsberg)也不甘示弱。除了对中国西部啤酒市场进行几乎全面的收购之外,于2013年底宣布出资15.6亿元(约合2.5亿美元)收购重庆啤酒集团资产管理公司100%的股权;通过对原重庆啤酒集团旗下位于华东的天目湖啤酒、大梁山啤酒等八家啤酒厂的控制,重新回归以前败退的东部市场;嘉士伯之前还曾以29亿元收购了重庆啤酒30.3%的股权,成为重庆啤酒的最大控股股东,结束了以前合资小股东的身份,开始对位于西南重镇的重庆啤酒进行大刀阔斧的实际控制与改组。加上以前的战果,使其中国旗下企业产销规模超过300万吨,从而真正跃升到中国的前5名。

加上一直隐姓埋名但是实际控制华润雪花啤酒集团股份高达49%的南非酿造美乐啤酒集团(SAB Miller),这三支外国啤酒军团在中国已经形成了新的“三霸主”局面。

国内啤酒巨头、已经遥遥领先的华润雪花啤酒,处于第二位的青岛啤酒以及燕京啤酒,俨然成为国内啤酒的“三土豪”。

因此,许多啤酒业内人士和研究人员表示,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中国啤酒自2013年开始,已经从以前的土洋诸侯争霸开始进入3+3的“准三国鼎立”的时代。

3+3时代的格局——6大啤酒厂商越来越大

国内行业数据显示,2013年,华润雪花(南非酿造美乐)啤酒产销量1172万吨,青岛啤酒为870万吨,百威英博为672万吨,燕京啤酒为571万吨,嘉士伯为330万吨。目前,这六大啤酒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已经接近80%。其中,外国洋品牌至少控制了我国40%的生产规模和超过60%的高端啤酒市场。

对于未来啤酒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认为:“我国啤酒行业的发展方向既不会同于美国、日本的寡头式集约型发展,也不会像德国的小规模分散型发展,而将是一个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即大的更大,小的更小,中型规模的企业会越来越少。”

何勇认为,外资品牌高调入主本土市场这一形势,虽然给本土啤酒企业带来诸多危机,但同时还会给这些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

一方面,像青岛啤酒、燕京啤酒这类一线啤酒品牌会在加快实施品牌全国化进程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地走出去,推进品牌的国际化。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啤酒巨头对中国啤酒市场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百威、喜力、嘉士伯等较早进入中国的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影响力会迅速提高,带动消费者对啤酒消费的整体热情。

中国啤酒行业的布局已基本完成,各家企业固守自己的阵地。这给各家啤酒厂商带来了以下益处:

首先,大部分厂家啤酒售价得以提高,啤酒产品的市场议价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其次,一些省份因为固有区域封闭优势、整合后期效应和品牌优势放大的原因,利润得到提升。

在何勇看来,提升产品档次、培养消费者消费水平、增加利润则成为众酒企下一阶段的主要追求

何勇认为,多年以来,我国的啤酒行业叫好不叫座的情况非常明显,甚至出现了“酒不如水贵”的局面。目前虽然有所改善,但盈利水平仍然低下,与啤酒产品本身的价值不符。这从我国啤酒出口价格和进口啤酒价格比较来看,可见一斑。

2013年我国出口啤酒24.9万千升,同比上升28.5%,出口额16302.4万美元,出口单价提高了12.9%;进口啤酒18.2万千升,同比大幅上升65.6%,进口额23163.9万美元,进口平均价格下降3.0%。出口单价与进口单价之比为0.5,即出口单价仅为进口单价的一半。

从进口国来看,从2012年起,德国取代墨西哥成为第一进口国,2013年其进口量同比增长了65.8%,占进口总量的60.4%。在业内人士看来,进口啤酒之所以增速加快,一方面因为国内消费水平提高,对中高端啤酒产品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一些消费终端利用部分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从中牟利。

“进口啤酒大幅增长是中国啤酒文化缺失的表现形式,致使一些消费者误以为洋啤酒就是好的,甚至有些消费者相信‘只有德国啤酒才是真正的啤酒’。当然,还有来自更多层面的消费者认为啤酒就是‘廉价货’等等,这都是啤酒文化缺失的具体体现。”何勇说。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认为,这并非因为我国的啤酒质量不如国外。实际上我国啤酒业生产、质量水平现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企业同质化问题突出,重点表现在各家产品风格特征几乎是一样的,从而导致激烈的价格战。因此,啤酒业要走向盈利,每家啤酒企业都应有自己的定位、特色和风格,实现差异化竞争。

“国内啤酒行业高端化之路不可避免,在这一过程中,厂家应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使其认识到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价值,丰富整个产品线。”嘉士伯啤酒中国区总裁马儒超建议。

何勇强调,在产品升级的同时,也要逐步培养中国消费者的啤酒文化,要让消费者从“喝啤酒”转向“懂啤酒”的理性消费阶段。因为,只有消费者认可了啤酒文化,才能认可中国啤酒的本质;认可了啤酒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认可中国啤酒产品的价值所在。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啤酒网,行业动态,http:∥www.haicent.com/class.asp?ID=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