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对市场暴利,为什么当代艺术家心态平和

面对市场暴利,为什么当代艺术家心态平和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经过近20年的蛰伏之后,于2006年全面爆发。位居“当代艺术四大天王”之首的张晓刚,最能体现市场的火热程度。至2008年,他亲自送画给拍卖行只有一次,是在2008年北京保利春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为地震灾区捐献作品义拍”专场,他将《父亲与女儿》拍出的1254万元,全部捐作了善款。即便近年当代艺术市场高企,当代画家们对金钱的要求也并不很高。在二者之间,艺术品投资者可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认识误区之20:“艺术大腕们获取了市场暴利”

☆投资必备要诀:从当代艺术家失去的市场暴利中,大可分得一杯羹。

☆阅读关键词汇:张晓刚·生产者剩余·显性成本·隐形成本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经过近20年的蛰伏之后,于2006年全面爆发。位居“当代艺术四大天王”之首的张晓刚,最能体现市场的火热程度。

2006年,张晓刚作品成交量多达54件,总成交额高达1亿6995万元。其中,单价超过500万元的13件、超过千万的2件。他的《父与子》和《天安门》在“香港佳士得”分别拍至1527万、1804万港元。2007年,张晓刚作品成交量增至74件,总成交额1亿9338万元。其中,单价超过500万元的20件,超过千万的8件。他的《黄色肖像》在“香港佳士得”拍至2273万港元;他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在“纽约苏富比”拍至307万美元(合人民币2394万元)。据“胡润艺术榜”公布的“中国在世艺术家2008年拍卖总成交额”排名,张晓刚以3.01亿元成为2008年“中国最贵画家”。

很多人将张晓刚与3个亿的成交额画上等号,觉得他“发大”了。而他却称自己“不是最贵、而是最冤艺术家”。

张晓刚喊冤的理由很简单,3个亿并没有落进他的口袋。至2008年,他亲自送画给拍卖行只有一次,是在2008年北京保利春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为地震灾区捐献作品义拍”专场,他将《父亲与女儿》拍出的1254万元,全部捐作了善款。至于其他的天价,都跟他无关。张晓刚说:市场卖得最好的《大家庭》系列,10年前从他手里拿走时,大部分只有几千美元,最贵不超过2万美元。比如,2006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出97万美元的《血缘·同志第120号》,他1998年卖给画廊时仅仅2000美元,在2004年被画廊卖出时也仅有4万美元。

显然,在市场上大把赚钱的是画廊和藏家。

看着别人拿自己的画大把赚钱,艺术家们会不会愤愤不平呢?

不一定,这要看他们获得了多少“生产者剩余”。在经济学中,“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的销售收入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这里的销售收入比较容易理解,是生产者在出售产品时得到的货款。而衡量生产成本则要复杂得多,它既要包括生产者为获得各种生产要素而产生的“显性成本”,还要包括他们因为放弃其他收益而产生的“隐性成本”。最能直观反映“生产成本”的,是“边际卖者成本”,它是指生产者愿意承受的价格下限,如果售价低于此价格,生产者就会离开市场。

当年张晓刚从画廊拿到的报酬,虽然只是如今拍卖成交价的零头,但已经超出了他的“边际卖者成本”。

中国当代画家在他们出道的初期,“边际卖者成本”极低。1989年,张晓刚卖第一张画得到100美元,但因为可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他已经“实实在在地高兴”。也是1989年,在著名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另一位当代艺术“天王”王广义的《毛泽东1号》被一位快餐车老板买走,他拿着“油渍麻花”的1万块钱,已经激动得手直哆嗦。即便近年当代艺术市场高企,当代画家们对金钱的要求也并不很高。张晓刚从2004年起就不再画受市场追捧的《大家庭》,他只用三分之一的创作时间满足市场,留下另外三分之二时间寻求新的艺术突破。王广义甚至觉得经济危机是件好事,他想知道“艺术没人买了,有谁还坚持”。

因为当代艺术市场火暴得令人始料不及,画家从中获得的“生产者剩余”,已经远远超乎他们的想象。

张晓刚2005年把工作室搬到北京酒厂艺术区,韩国“阿拉里奥画廊”艺术总监跟他聊天,说争取在两三年之后,把中国一线艺术家作品推到10万至15万美元。当时张晓刚很惊讶:“可能吗,那么贵?”可是不到一年,这一数字就被远远超过。在西方,艺术家一幅作品熬到上千万元,至少要等几十年。但在中国,几年就能顺利实现。拍价飙升之后,画廊的代理价格也在快速上涨,张晓刚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画可以卖那么多钱。最早,他在北京花家地的工作室只有80平方米,创作一张两三米的画,完工后必须赶紧收起来,因为转不开身。他在“租得起了”之后,搬到酒厂艺术区,拥有了200平方米的独门独院。再后来,他搬到了清静的何各庄村,宽敞的工作室足有600平方米。

不高的“边际卖者成本”与超额的销售收入之间,是巨大的“生产者剩余”,这让当代艺术“天王”们活得心满意足。当然,那些仍在画家村中眼巴巴地等候画商光临的艺术家们,则另当别论了。在二者之间,艺术品投资者可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表20-1 张晓刚作品拍卖价格前10位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2011-10-12)

相关资料链接:

1何金芳《天价是如何炼成的:当代艺术天王张晓刚》《画廊》2009-01

2曲慧《张晓刚:我不是最“贵”,我是最“冤”》《青年周末》2009-03-19

3万静《1989八五燎原: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运动》《南方周末》2007-11-21

4佚名《张晓刚:市场是个陷阱》《信报》2008-04-10

5杨瑞春《另一个王广义,未必就是真的王广义》《南方周末》2008-1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