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沉没成本”,为什么是职业画家的门槛和壁垒

“沉没成本”,为什么是职业画家的门槛和壁垒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职业画家是中国绘画史的主体,也是画家的常态。在经济学中,“沉没成本”又称沉入成本、旁置成本,是指已经发生、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显然,“沉没成本”阻止了许多画家走向市场而完全“职业化”。经济学认为,如果某个产业的“沉没成本”很大,就会形成很高的进入门槛。令人望而生畏的“沉没成本”,既给“职业画家”群体罩上了瑰丽的光环,也让“职业画家”多了不少悲壮色彩。

☆认识误区之18:“职业画家生活很安逸”

☆投资必备要诀:在职业画家群落里,重压下的心血之作最容易淘金。

☆阅读关键词汇:职业画家·体制·沉没成本·职业壁垒

北京的多处画家村和画家村里的画家,是艺术界的另类,也是艺术品投资者的一个关注点。

2007年底,一位北京宋庄农民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他5年前与画家李玉兰签订的“农房买卖合同”无效,该请求获得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支持,判决李玉兰腾退房屋。不久,李玉兰提出反诉,要求房屋所有人赔付她的经济损失,通州法院判决那位农民赔付补偿金18万余元。当时,住在宋庄的艺术家有近2000人,其中像李玉兰那样买下农民房屋的有300多人。该案件在引发“小产权房”热议的同时,也让画家村中“职业画家”的生存状态,再度引起注意。

关于“职业画家”的生存状态,要从职业说起。

所谓“职业”,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化”则指将社会中的某项工作,固定地作为个人谋生的主要手段。画家的职业化,在中国古已有之。汉代曾设立过皇家机构“黄门署”,用以专门供养宫廷画家;而民间画工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其实,在中国画家的三种职业状态中,除了业余作画的“文人画家”之外,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工都应该归属“职业画家”之列。可以说,职业画家是中国绘画史的主体,也是画家的常态。

不过,当代中国的“职业画家”却是一个很不寻常的群落。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艺术市场日益衰落,使本来已经职业化程度很高的画家,无法维持生计。国家只得让他们进入美术院校、画院,或者进入文化馆、出版社、美术馆、美协等机构,靠领取单位的工资为生。个体的、独立的画家,几乎就此绝迹。有趣的是,那些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却一直没有被称为“职业画家”。

现在被称为“职业画家”的,是后来一些失去了正式职业的画家。

在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愈来愈多的画家被抛出公职、或者主动放弃获取公职的机会,成为失去单位依托的人。他们完全以个体身份谋生,成为当时很另类的“职业画家”。1990年代初期的圆明园画家村,是典型的“职业画家”聚居地,现在的市场大腕岳敏君,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1990年,岳敏君不顾父母反对,从华北石油教育学院辞去教师职位,告别了还是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体制。他从此摆脱组织的控制,获得了“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什么时候画就什么时候画”的独立生存方式。

就市场而言,独立生存的岳敏君无疑是成功的。

经过若干年的游走和沉浮,岳敏君拥有了显赫的“江湖”地位,完全不是他当年漂泊圆明园时敢于想象。截至2011年10月初,岳敏君作品拍卖总成交额达6亿766万元,其中成交价超过1000万元的14件,最贵的一件1993年作《轰轰》,于2008年5月在“香港佳士得”以4814万元成交。岳敏君归结他的成功经验是:“别人都还在体制内。”

问题是,为什么别的画家当时不放弃体制,甚至至今仍然甘于忍受体制的束缚呢?

原因很简单:多数画家不愿意承担“沉没成本”的风险。在经济学中,“沉没成本”又称沉入成本、旁置成本,是指已经发生、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画家如果放弃了体制,虽然能够得到生存和工作空间的自由,但同时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失去固定的经济来源,放弃公职提供的所有利益。20年前的“职业画家”们可谓穷困潦倒,他们聚居圆明园的首要原因,其实是为了得到在大学食堂里吃饭的便宜。即便在艺术市场发达的今天,他们以卖画为生仍然艰难。事实上,目前散居在各处的职业艺术家,只有少数可以通过作品生存,像岳敏君那样的成功者百不足一。在大多数“职业画家”的眼里,当代艺术市场的火暴“是别人家的事”。显然,“沉没成本”阻止了许多画家走向市场而完全“职业化”。

但“沉没成本”也如硬币,有它的另一面。

经济学认为,如果某个产业的“沉没成本”很大,就会形成很高的进入门槛。例如能源、通讯、交通、房地产等行业,虽然超额回报巨大,但初始投入和退出成本同样高得惊人。高门槛形成的壁垒,往往使许多准备进入者望而却步,在堪称“看谁输得起”的比拼中,只有那些“输得起者”才能胜出。令人望而生畏的“沉没成本”,既给“职业画家”群体罩上了瑰丽的光环,也让“职业画家”多了不少悲壮色彩。

既然沉没成本无论如何已经不能收回,所以经济学家认为,理性的经济人在做接下来的决策时,应该根据未来的投入与产出,而不会去考虑沉没成本。公元前207年,楚王项羽引兵渡漳河救巨鹿,下令兵士“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3年后,汉将韩信率兵攻赵,令万人背水列阵,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当今中国职业画家的胆量与气魄,与古人的“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颇为相似。

那些付出了重大沉没成本的“职业画家”们,已经取得丰厚战果,在他们身上,许多投资者同样战果丰厚。

表18-1 岳敏君作品拍卖价格前10位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2011-10-12)

相关资料链接:

1罗洁琪《北京宋庄画家村首例小产权房纠纷宣判》《财经》2008-10-22

2车鹏飞《江山代有人才出》雅昌艺术网专稿2007-10-01

3潘耀昌《学院与画院,新中国美术双楫》《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01

4苌苌《百万人民币艺术家》《光明观察》2006-07-20

5金燕《当代艺术评论家栗宪庭谈画家村流变采访》《艺评》2005-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