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财务指标设计与选择

传统财务指标设计与选择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多种财务指标被用来计量公司的业绩,并且以盈利为基础的业绩计量指标最具有代表性,主要是净收益、每股收益和投资报酬率。统一的规范为净收益和每股收益的可比性提供了保障,这是其他业绩评价指标无法与之相比的。无论是净收益还是每股收益,作为业绩评价指标并不理想,但它们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主要原因是其便于计量,以及不需要额外的信息成本。这种不一致造成很多财务人员和经理人员看法上的混乱。

有多种财务指标被用来计量公司的业绩,并且以盈利为基础的业绩计量指标最具有代表性,主要是净收益、每股收益和投资报酬率。

1.净收益和每股收益的概念

净收益是一个公司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费用的剩余部分。作为业绩计量指标,净收益是属于普通股东的净收益,与会计报表中的净利润不同:

净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

由于净收益的大小与公司投入资本的多少有关,不便于公司之间的横向比较,也不便于投入资本变化时同一公司的各期比较,因此需要使用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净收益除以普通股数得到的:

每股收益=净收益/平均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

在没有优先股的情况下,不增发股份的年度可以按下式计算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净利润/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在增发股份的年度里,“平均股份数”与“年度末股份数”不同,应使用哪一个数字呢?从公司的盈利能力来看,使用“平均股份数”可以使净利润与产生净利润的资本保持更好的因果关系。从股东分享的财富看,使用“年度末股份数”可以更好地体现“同股同权”的经济现实。如果股份数的变动不是增发股份引起的,而是发放股票股利或股票分割造成的,则投入资本并无实际增长,使用“年度末股份数”更为合理。

净收益和每股收益作为业绩评价指标时,“净收益”既包括正常活动损益,也包括特别项目损益。特别项目损益是极少发生的,典型的待别项目是自然灾害损失和资产被政府没收等。特别项目虽然包含在净收益当中,但它不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能够反映业绩的是正常活动损益。在评价公司的业绩时,排除特别项目损益可以使不同时期和不同公司的“每股收益”有更好的可比性。计算每股收益使用的“净收益”中,还包括了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由于报表使用者需要比较一个以上会计期间的报表,以判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因此,通常要求在每个会计期均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

2.净收益和每股收益的优点

对于净收益和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各国都有统一的会计准则来进行规范,因此,该指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和一贯性。虽然各国的会计规范制定机构或证券监管机构不对财务比率进行规范,但每股收益是个例外。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有许多种,它们之间的差别很大,而该指标又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加以规范。统一的规范为净收益和每股收益的可比性提供了保障,这是其他业绩评价指标无法与之相比的。收益数字是经过审计的,因此,其可信性比其他业绩指标要高得多。尽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断受到批评,但与其他经济信息相比,会计信息一直是相对可靠的。

3.净收益指标的局限性

净收益是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准则的假设前提之一是“币值不变”。因此,净收益作为业绩计量指标,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一个明显的缺陷。在通货膨胀期间,净收益被夸大了,不能反映真实的业绩。例如,收入100元是今年的货币价值,而成本80元是去年的货币价值,计算利润时不考虑币值的变化,两者相减等于20元。如果通货膨胀率为10%,去年的80元可能相当于今年的88元,真实利润只有12元。在我们用净收益评价公司业绩时,如果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报表分析人必须估计它对业绩的影响程度。这无疑是很困难的。

会计师在计算净收益时必须遵循财务会计的各种规范。按照这些规范,收益的确认必须具备确定性和可计量性等要求,这就会导致忽视价值创造活动的某些成果。例如,一项成功的新产品开发,它可能对未来的净收益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对其影响如不能可靠地计量,会计师就不会将其反映到当年的净收益之中。又如,一个关键的管理人员的离去,将会给公司的净收益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但是这种后果不能可靠地估计,也就不能反映到当年的净收益之中。会计规范使得净收益歪曲业绩的地方相当多。例如,战略性投资会增加当期费用而不增加其收益;商誉的武断摊销歪曲了商誉的实际变化;把重组费用作为投资失败的损失而立即确认为费用等。

每股收益指标的“每股”的“质量”不同,限制了该指标的可比性。有的国家对股票的面值没有限制,例如,一个公司每股面值是1元,每股收益是0.2元;另一个公司每股面值是2元,每股收益是0.3元;尽管后者的每股收益较大,但很难说后者的业绩优于前者。我国虽然规定股票的面值必须为1元,但是它们所代表的投资并不相同。有的股票是平价发行的,有的股票是溢价发行的,股东投入的资本并不相同。即使同一公司的股票,并且每次按相同的价格发行,由于每年的留存收益不同使各年每一股代表的净资产不同,各年的每股收益也不具有真正的可比性。

与其他业绩计量指标相比,净收益容易被经理人员操纵。例如交易时间的调度、提前或递延收入的确认时间、净收益在营业收益与营业外收益之间进行项目调整、净收益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之间的安排等。这种操纵可能是出于正当目的,也可能是出于粉饰业绩等不正当目的;使用的手段可能是符合会计准则的,也可能是不符合会计准则的。从业绩评价来看,不增加公司价值而改变净收益的任何做法,都是不利于客观评价的。

一旦净收益成为唯一的业绩评价指标,经理人员可能为提高净收益而牺牲股东的长期利益,例如减少当年研究开发支出,或仅仅为了避免确认损失不处理陈旧财产等。从行为科学来看,净收益指标促使公司的行为短期化,不利于公司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净收益还是每股收益,作为业绩评价指标并不理想,但它们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主要原因是其便于计量,以及不需要额外的信息成本。

因此,净收益指标应该在了解其局限性的基础上使用,并且与其他财务的和非财务的业绩计量指标结合。

由于每股收益中的“每股”的实际投入不同,影响了它的可比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改变分摊净收益的“单位”,采用投资报酬率的指标,即以投入的每1元分摊净收益。

1.投资报酬率的概念

投资报酬率的概念人所共知,它是一个公司赚得的收益和所使用的资产的比值。但是具体的衡量方法却有很大差异。这种不一致造成很多财务人员和经理人员看法上的混乱。

作为业绩评价指标,投资和收益均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投资的种类包括:总资产、有形资产(总资产减无形资产)、长期资本(股东权益加长期负债)、投资资本(股东权益加净负债)、股东权益等。收益的种类包括:净利润、息税前利润、息前税后利润、经营利润等。上述不同的收益和投资相除,可以组成多种不同含义的投资报酬率。

最常用的投资报酬衡量方法是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

总资产净利率是指税后利润除以总资产的百分比。它着眼于公司整体的经营效率,反映公司管理人员综合利用资产创造净利润的业绩。总资产净利率假设净利润是运用总资产赚取的,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在区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的基础上,总资产被净经营资产(投资资本)取代,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可以更好地反映经营业绩。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假设经营净利润是运用净经营资产赚取的,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权益净利率是指利润表中的税后利润除以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的百分比。它着眼于经营效率和理财业绩转化为所有者收益的情况,反映股东获得回报的水平。权益净利率假设税后利润是运用股东资本赚取的,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2.投资报酬率的优点

投资报酬率是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财务比率。它的重要性在于,公司每一元资产与金融市场上的每一元资金是相互匹配的。无论债务资本还是股权资本,都是从金融市场上取得的。在金融市场上,每一元资本都是有成本的。因此,公司的每一元资产都应赚取一定的收益,以弥补资本的成本。如果总资产净利率大于全部资金的成本,则公司经营活动处于良性循环,该公司运用资金是有效率的,社会资源配置在该公司是合理的。如果权益净利率大于所有者权益的成本,则公司总体上处于良性循环,该公司运用股权资本是有效率的,股东把资本投入该公司是明智的。如果投资收益持续性地低于资本成本,则说明公司不具备长期发展的潜力。

投资报酬率是最具综合性的财务比率。总资产净利率是利润表最后一行数字和资产负债表最后一行数字相除的结果,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总资产净利率的变化。它可以综合反映资产(或权益资本)使用效率的水平,是监控资产管理和经营策略有效性的有力工具。

3.投资报酬率的局限性

投资报酬率受会计政策的影响,有一定主观性。投资报酬率的计算要使用“净收益”数据,因此作为业绩评价指标具有与“净收益”类似的缺点。由于会计规范中对折旧方法、存货估价方法等存在多种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影响收益和资产的数额,从而影响投资报酬率的客观性,投资报酬率也会受减少研究支出、减少推销支出、递延维修备用等的影响,经理人员对它有一定的粉饰能力。在通货膨胀期间,投资报酬率会夸大老工厂的业绩。

不同的公司发展阶段,投资报酬率会有变化,不利于业绩的历史比较。在公司开办阶段,资产的增加会超过收益的增加,投资报酬率较低,这并不表示该公司的业绩不好。与此相反,公司处于衰退阶段,资产减少大于收益的减少,投资报酬率可能提高,这也不表示业绩有什么改善。因此,投资报酬率的评价要根据公司的发展阶段进行。

投资报酬率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诱使经理人员放弃报酬率低于公司平均报酬率但高于公司资本成本的投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