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

时间:2022-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发生了很多重要事件。2011年1月25日,因不满物价上涨、高失业率以及腐败,埃及多个城市爆发民众大规模集会,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2011年2月16日,数百名利比亚民众在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举行抗议活动。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2011年8月5日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至AA+,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

(一)国际市场——金融危机演变为政治危机

2011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发生了很多重要事件。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面临的情况各有不同,经济恢复状况也千差万别。三年来,各国根据自身情况而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开始出现明显分化,这些措施经过相互影响使得情况更趋复杂。2011年是金融危机以来情况最为复杂的一年。

世界范围内而言,2011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有发生于中东及北非地区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的政治变局;有欧债危机经过一年多的发酵后愈演愈烈的现状;有围绕着美债上限问题,美国两党之间的政治博弈,直至美国主权债信用“被”降级,“占领华尔街”运动蔓延。这所有的一切看似独立,但事实上都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延续。这一系列事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经济并没有真正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的金融危机导致人民生活水准下降,并使得原本被掩盖起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乃至激化,最终成为一系列政治变局出现的温床。

1.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变局

对于中东北非国家来说,2011年序幕的拉开无疑充满了悲情色彩,中东以及北非地区的政治变局也成为2011年最引人关注的焦点。这个地区一系列的事件虽然可以说起于青萍之末,但最终居然会造成一连串的“多米诺”连锁反应,或许是大多数人所始料未及的。

2010年12月17日,一个突尼斯卖水果的小商贩因抗议执法人员的粗暴对待而自焚身亡,进而引发全国性的大规模骚乱,最终突尼斯总统于2011年1月14日携家人逃离突尼斯,结束了统治突尼斯23年之久的本·阿里政权。事实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突尼斯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2010年突尼斯经济增长率为3.8%,而失业率高达14%,其中30%为年轻人。青年小商贩的遭遇激起了突尼斯普通民众的同情心,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压抑的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怒火。于是,一场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熊熊政治大火将原本的平静“燃烧殆尽”。除了突尼斯外,大火在2011年还燃烧至摩洛哥、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

2011年1月25日,因不满物价上涨、高失业率以及腐败,埃及多个城市爆发民众大规模集会,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2月11日,埃及政治强人穆巴拉克黯然下台。

这一系列事件之后在利比亚达到了最高潮。2011年2月16日,数百名利比亚民众在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举行抗议活动。此后,随着事件的逐步升级,利比亚爆发了长达8个月之久的大规模内战。最终,在西方势力的推波助澜和直接军事干涉下,执政42年的“中东强人”卡扎菲政权垮台,卡扎菲本人也于2011年10月在战场上被俘后死亡

发生在中东及北非地区的一系列政治变局,其原因是复杂的,但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是最直接的。从这些地区的内部情况看,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些地区经济下滑、失业率高涨,通货膨胀普遍加剧,使得原先潜藏的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从外部因素来看,这一系列事件中,欧美国家不仅充当了幕后黑手的角色,而且甚至直接走上了前台。正如去年出版的《2011中国理财市场报告》中所说:“或许,在2011年,将不是战争是否会爆发并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而可能是强权国家的经济恢复情况决定了战争会否爆发。”不幸而言中,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欧美主要国家自身经济恢复缓慢,同样也面临着国内矛盾丛生的困境,因此,将矛盾焦点转向海外就是它们惯用的一个手段。中东北非地区发生一系列政治变局后,欧美主要国家大大加强了在这一石油地区的话语权,这足以说明欧美国家插手中东北非问题的目的所在。

2.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爆发于2010年年初的欧债危机已经演变成一部冗长的连续剧,这一危机迄今已经两年,可是似乎依然看不到解决的迹象。综观2011年,欧债危机甚至较2010年的情况更恶化。

2011年欧债危机步步惊心,层层升级。希腊是最先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欧盟多次救援不仅没有给危机带来多少转机,反而一度令希腊徘徊于是否要退出欧元区,而且还将欧元区其他国家也拉入了危险境地。在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的问题依然严重的情况下,下半年危机更有向法国、德国等核心国家蔓延的势头,欧洲银行业受到了严重威胁。欧债危机不仅令欧元区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精疲力竭,更对欧洲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影响,让被欧债危机阴影笼罩的欧元区国家人民倍感煎熬。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终于开始着手系统解决欧债危机。2011年10月27日,第二轮欧盟峰会终于就希腊债务减记、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扩容、银行业资本状况等三个议题达成了全面共识,使欧债危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欧债危机目前虽然只发生在金融领域,但已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欧债危机的发端、发展、高潮这一周期超长的时间跨度来看,欧债危机更是一场政治危机。消除危机的溢出效应取决于“政府和决策层”,需要找到有效办法,尽可能地降低影响。

就单个国家而言,国家财政接近破产或已事实破产,而民众的高福利政策依然死死勒紧政府的脖颈,政府与选民之间的政治博弈,导致最为理智可行的有力措施难以实行;而作为欧元区这一较为松散的政治组织而言,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也随时可见。德国、法国这些核心国家由于各种考虑,如出于防范未来的道德风险的考虑,而采取“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措施导致行动迟缓;而那些处于危机漩涡的国家则一副“天塌下来自有高个顶着”的态度,坐等援助。更有甚者,坐等援助的希腊一度还准备对援助计划展开公投。

10月末11月初,深受欧债债务危机之累的曼氏金融的申请破产保护,也被视作欧洲债务危机深化的标志。而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与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的辞职则直接证明,欧债危机已经由财政危机向政治危机转化的事实。

欧债危机从2010年延续到2011年,也必将是2012年国际市场的大变数之一,长期以来累积问题的严重性、欧元区松散的政治架构、各国间不同的利益诉求、经济恢复缓慢等,这些都注定了欧洲摆脱危机的道路艰难而曲折。

3.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美国主权信用“被”下调

2011年尽管发生了许多令人始料未及的事情,但美国主权信用等级“被”下调显然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2011年8月5日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至AA+,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3A主权信用评级。标普表示,维持评级前景展望“负面”意味着在未来12个月到18个月内仍有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的可能。同样在8月,穆迪也将美国评级前景下调至负面。而另一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11月28日宣布,将美国主权债信评级前景下调至负面,并要求美国在2013年年底前拿出“可靠计划”解决不断膨胀的预算赤字,否则可能下调美国现有的“3A”评级。国际三大评级机构齐齐对美国的前景展望给予负面,这表明美国主权信用“被”下调的危机并没有结束,仍处于未完待续的状态中。

美国主权信用等级的“被”下调,可以说既在情理之中,又在人们意料之外。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又因为金融危机的缘故使得财政赤字进一步快速增长,导致债务余额迅速逼近国会规定的上限。而一旦美国国债上限不能提高,则意味着美国政府将不能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来偿还债务,从而引发债务违约风险,因此主权信用等级的“被”下调可以说在情理之中。但事实上,所谓的债务违约可能性,更多的是由于美国两党之间的政治博弈所造成的,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美国政府手握印钞权,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只存在于纸面上。基于这样的原因,美国的主权信用等级“被”下调却是出乎意料的。

表1-1    2011年美债危机大事记

img2

美国经济复苏缓慢,2010年秋季开始实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到2011年6月终止,因此,美国会否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一直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一大谜题。在经过数月的衡量之后,美联储在9月21日议息会议结束后,宣布了货币政策调整的新措施:一是维持0—0.25%的基准利率不变;二是决定采用所谓的“扭曲操作”,即在不扩大资产负债总规模的前提下,对所持有的国债资产进行“卖短买长”,从而延长所持国债资产的整体期限。“扭曲操作”作为一种折中手段,暂时使得QE3推出的可能性大减。但是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经济复苏增长的实质性问题。

4.亚太地区渐成各方角逐舞台

亚太地区作为当前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地区之一,已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大舞台。其中,美国势力的回归正式拉开了舞台大幕。金融危机后,美国制定了重返亚洲战略,高调重返亚洲,积极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议(TPP)。而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诸国也纷纷与之呼应。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国这样做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针对中国。随着金融危机之后(包括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中国通过加强与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人民币在越来越多的亚洲周边国家成为“硬通货”,在亚洲地区的话语权显著提升。这对于美国而言,显然是不能忍受的。事实上,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数十年来的一贯做法就是针对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进行打压,无论是当年对待前苏联、日本,还是对待德国,莫不是如此。现在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面临美国的全面打压已成必然趋势,这一风险已非“韬光养晦”所能规避。中美两国在亚洲地区的交锋必将成为常态,也将在各个领域中展开。

此外,2011年的亚洲也并不太平,发生了很多意外事件,给原有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此次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多座核反应堆泄漏辐射物质,从而引起全球恐慌,“谈核色变”。在能源日益匮乏的现代社会,核能的安全性又因为此次事件而饱受质疑,多国甚至宣布取消发展核能的计划,这使得发展安全可靠新能源的任务显得更为紧迫。不但如此,事实上此次核泄漏究竟在日后会造成多大的影响,现在看来也不能骤下定论。

朝鲜半岛局势本来一直是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一个焦点,在2011年年末,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突然逝世显然又平增了很多变数。权力的顺利交接是一方面,同时朝鲜日后的政策走向则可能是影响到亚洲乃至全球的大事件。

对于亚洲而言,由于亚洲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中美两个大国的角逐,该地区将有可能成为日后最具影响力的热点地区之一。当然这种角逐更多的可能是以一种暗斗的方式出现,但相信频率将较之前明显加快。

5.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大活跃

2011年,在国际经济金融复苏波折不断之时,标普、穆迪、惠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其间也大展拳脚。无论是欧债危机,还是美债危机,都是它们大展身手的最佳舞台。称之为“趁火打劫”也好,“推波助澜”也罢,总之,这一年整个全球市场的聚焦在很大程度上都跟随着这三大机构的指挥棒。

在三大评级机构的每一次动作之后,伴随而来的往往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标准普尔公司于2011年8月5日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这使得国际市场一片恐慌、避险情绪陡增,全球股市暴跌,黄金价格上涨2.6%至每盎司1707美元,创出当时历史新高。

表1-2    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大事记

img3

(续表)

img4

在2011年,三大评级机构不但针对欧美等商业机构频频出手,还频频向多个国家的主权信用挥起了大棒。据第一理财网粗略统计,2011年共计有希腊、日本、埃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美国、意大利、新西兰、比利时、匈牙利等国的主权信用等级被一个或多个评级机构、一次或屡次下调,其余的负面评级次数更是不胜枚举。而这些举动的背后,都有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番惊风密雨。

当然,三大评级机构肆无忌惮的行为也遭致了反弹。标普于8月5日将美国主权信用等级悍然下调,这显然是“冒美国之大不韪”的举动。其后8月23日标普母公司称,标普“惹祸总裁”夏尔马将于9月12日离职,而这一决定距离该机构宣布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仅有短短两周时间。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昭然若揭。

同样,遭致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连环重拳打击的欧盟委员会也于2011年11月15日出台了新的条例草案,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进行更严格的限制。新条例草案有四个目标:(1)要确保金融机构不再盲目依赖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2)信用评级机构对主权债务的评级必须更加透明;(3)信用评级必须更多元化,并且要消除利益冲突;(4)评级机构必须提供客观可靠的信用评级。欧盟表示,将不再容忍信用评级造成金融动荡的现象,评级机构必须遵守更严格的规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