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理论与银行

货币理论与银行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狭义货币的形式有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通货一般由国家的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发行。货币供给量指在一定时点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现金与存款货币的数量。货币需求理论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如果这两个命题是正确的,由交换方程可证明货币数量论的结论正确。在平均意义上,货币增长率大于通货膨胀率,货币数量论预测的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比从数据上观察到的相关性更密切。

一般来说,货币可以定义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用于商品和劳务交换以及债务清偿的支付手段。从货币的演变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物物交换、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等多次变革。货币从无到有,并经历实物货币(从贝壳、兽骨到贵金属)、信用货币(从政府纸币、银行券到电子货币)等不同形式。

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计价单位和财富储藏等三大职能:流通手段或交换媒介是货币的首要职能,指人们可以用货币来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流通职能避免了物物直接交换中人们寻找各自所需商品的困难;计价单位职能指用货币单位可以计量商品的价值或价格的功能,这一职能简化了计算一种商品能据以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的工作;财富储藏职能指货币能够作为财富的代表储蓄起来,即可以推迟货币用来交换实际商品和劳务的职能。货币完成储藏职能,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在储藏期间它不丧失价值;二是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在需要时可以得到。

货币的分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的形式有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除了包括这几种形式之外,还包括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近似货币。

通货(currency)包括纸币(notes)和硬币(coins),也称现金。纸币是一种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商品流通中纸币是主币,硬币是辅助手段(所占的比例很小)。通货一般由国家的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发行。

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是指无须事先通知银行,随时可以提取的银行存款,特点是:利息极低,或者没有利息;能够以现金或者支票形式提取;具有类似于通货的性质。

其他货币形式包括:旅行者支票(traveler's check);银行定期存款(timede posit);储蓄存款(saving deposits);近似货币(个人或企业持有的政府债券、商业票据等流动资产)。

货币供给量指在一定时点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现金与存款货币的数量。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

货币的流动性是指各种货币形态转化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的多少,它反映了各种货币形态(或资产)按照公开的价格转变为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

根据货币的流动性,划分货币供给量的层次主要有三个: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M1(或称为交易货币)和广义货币M2

M1M0+支票账户存款。M1是最基础的货币计量形式,它包括全部现金和随时开支票提取或转账的银行存款,一般为活期存款。

M2M1+小额定期存款+短期定期存款。M1M2是经常使用的货币计量形式,各国对M1的内涵定义大致相同,M2的定义不尽相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的货币供给量口径分为货币与准货币。其中:

货币=银行以外的通货+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而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而形成的货币持有量。它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

货币需求理论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需求理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和数量关系的解释,是货币需求理论最基本的思想和理论渊源。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现代货币需求理论,是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并不直接研究货币需求,而是研究名义国民收入和物价是如何决定的。让·博丹认为,金银的价值与一般的商品的价值相同,其数量的增加会引起与其交换的商品价值的增加。约翰·洛克第一次以货币数量论同货币金属学说抗衡,认为商品价格的变化取决于货币数量和商品的供求关系。休谟独立地分析和研究了货币影响物价的过程,认为虽然货币的增加有促进生产高涨的某些事实,但一国财富并不受货币多寡的影响。大卫·李嘉图认为,黄金和白银等货币的价值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其绝对量,而是取决于它所必须完成的支付的相对量。

早期货币数量论的核心内容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与物价或货币价值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由货币数量决定。

费雪1911年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现金交换方程——费雪交换方程,它的根据是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和交换方程。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 of circulation)是指每单位货币一年中用于购买形成GDP的商品与服务的平均周转次数。

GDP等于价格水平P乘以实际GDP(y),即

GDP=Py

V为货币流通次数,M为货币数量,则

VPy/M

交换方程(equation of exchange)描述MV和GDP的关系,即:

MV=Py

交换方程有两个前提命题:一是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二是实际GDP不受货币数量的影响。如果这两个命题是正确的,由交换方程可证明货币数量论的结论正确。

由交换方程可以解出:

P=(V/yM

由于Vy是常数,所以:

P=(V/y)△M

从而得到货币数量理论的结论:

P/P=△M/M

费雪认为,在短期内可以将货币流通速度V视为一个常数。只要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就意味着名义国民收入完全取决于货币供给量;通过工资和物价的灵活调整,经济会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因而实际国民收入在短期内也将保持不变,价格的变动完全由货币数量决定,而且是同方向变动。如图4-1所示,为1970—1995年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联动的一般趋势,从历史数据来看,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是相关的。在平均意义上,货币增长率大于通货膨胀率,货币数量论预测的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比从数据上观察到的相关性更密切。

图4-1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联动的一般趋势

马歇尔和庇古提出了剑桥方程式Mk×P×y,这一方程式又称现金余额方程式。M代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数量,y代表实际国民收入,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的倒数(即货币购买力),k代表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现金余额)与以货币计算的国民收入之间的比率。

剑桥方程式是从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角度来说明货币数量和物价的关系的。该方程式表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M越多,货币购买力(1/P)越低,反之则越高;在货币供给量和国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价值则取决于现金余额的数量,即k的比值。

如果把剑桥方程式中的k看成一个常数,令k=1/V,便与费雪方程式完全一样了。但是他们分析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费雪着眼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强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物价、币值的决定作用,其货币是现金交易数量,其方程是现金交易数量说;剑桥方程式既考虑交易媒介,又考虑储藏手段,强调人们手中所持货币量对物价、币值的影响,其货币量是现金余额数量,其方程式是现金余额数量说。

现代的中央银行制度将银行分为两级:中央银行为一级;商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一级。中央银行即货币当局,如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美国的联邦储备局等。其主要职能有:

(1)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给;

(2)发行货币;

(3)政府的银行,即管理政府债务、政府收支、借款给政府等;

(4)银行的银行。

商业银行也是企业,是营利性的金融媒介。一家商业银行向社会各界借入货币,并以存款相交换。然后用借到的货币贷款给它相信有偿还能力的企业和个人。银行利润的基本来源是其贷款活动。

中央银行的资产包括黄金、外汇、政府证券(数量最大)、贷款、票据、流通中的银行券(即纸币)、银行存款和其他资产等,中央银行的负债包括流通中的银行券(即纸币)、银行存款和其他资产。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通胀率成反比。例如,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全球公认的独立性最强的中央银行之一。1973—1989年德国、美国、日本和法国的通胀率分别为3.75、6.7、5.7、8.6。欧洲中央银行(ECB)主要以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组织、操作模式和目标为蓝本,其独立性则更强。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由12个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Regional Federal Reserve Banks)组成,分别设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及美国其他主要城市,每个联邦储备银行都可以参与全国范围支付体系的运作,分发硬币和其他通货(如纸币等),管理和监督本地区其他银行的运作。

联邦储备系统的核心是联邦储备委员会(Board of Governors),其7名委员由总统提名并由参议院批准,任期可长达14年,一般由专职的银行家或经济学家担任。联邦储备系统的主要决策机构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它的12名有表决权的成员包括7名联邦储备理事会理事,再加上5名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这个班子十分重要,因为它控制着现代货币政策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工具——银行准备金的供给。

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掌握着整个系统的最高权力。前任主席为经济学家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他当年还同时担任FOMC的主席,也是联邦储备系统的公开发言人,在决定货币政策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权限。他常被人称为“美国第二号实权人物”,这反映了他能决定货币政策,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程度。

联邦储备委员会是个独立机构,尽管联邦储备委员会细心听取国会和总统的意见,甚至服从选举和任命的结果,但联邦储备委员会和FOMC的成员最终还是根据他们自己对国家经济利益的看法决定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宏观经济

各国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差异很大,美国的中央银行是最为独特的,它是由12家地区联邦储备银行所组成的联邦储备体系。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大多由原来的一家商业银行演变而来。因为组织形式的差异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各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表4-1所示。

表4-1 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比较

注:(1)表中,央行的独立性从1(最不独立)到4(最独立)排列。

(2)IR指1973—1988年的年均通货膨胀率。

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或主席由政府任命,但加拿大是个例外,它的中央银行行长由该行的管理委员会任命。在美国,美联储主席任期长达4年。在有的国家,行长或由政府任命后往往不对政府负责,而是对国会负责或独立承担政策责任,保持着类似美国那样的独立性。在部分国家,中央银行几乎完全被政府控制,独立性较差。在一些国家,如日本、法国,以政府角色出现的财政部拥有对中央银行的建议权。除此之外,许多国家中央银行有向政府提供透支、方便政府借款的义务。

在发达国家,以德国、瑞士和美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最强;独立性最弱的为新西兰和西班牙。后来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也被设计得高度独立。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一国宏观经济间的关系值得研究。中央银行独立的鼓吹者认为,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可以改善宏观经济的运行。因为独立性强,中央银行便可以独立地制定货币政策,把货币稳定作为政策的唯一目标。独立性差的中央银行可能为顾及其他目标而牺牲货币稳定目标。表4-1的内容较为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