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再生产的周期性

社会再生产的周期性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社会再生产的周期性大体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只有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尖锐化的程度,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再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社会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二、社会再生产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始终存在。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陷于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的,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的经济现象。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之间的时期,就构成再生产的一个周期。经济周期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从1825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算起,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前,世界上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法、德等国,先后于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共发生了9次经济危机。其中在1857~1907年爆发的7次经济危机,都是世界性的。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社会再生产具有周期性。一般来说社会再生产的周期性大体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这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其特征是:商品销售困难,物价下跌,出现商业危机。商业危机又迫使企业缩小生产规模或倒闭,造成工人大量失业,导致产业危机。商业和产业危机,意味着职能资本周转困难,现金奇缺,又引发货币信用危机,于是,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萧条阶段:又称停滞阶段。危机持续了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以后,通过对生产力的强制破坏,使社会上积存的商品数量减少,生产和消费的需求渐渐趋向平衡,这时,生产下降就停止了。萧条阶段是进入复苏和高涨的过渡阶段。在萧条阶段,资本家不再缩减生产,失业人数不再增加,商品的价格不再下跌。但是,由于大批失业工人还没有就业,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整个资本主义尚处于停滞状态,市场清淡,一片萧条景象。在萧条阶段,资本家继续拍卖积压的一些过剩产品,使积压商品逐渐减少,市场情况逐步好转。于是资本家着手恢复生产和更新固定资本。这就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产生了新的需求,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的逐步恢复和发展,这时萧条阶段开始转入恢复阶段。

恢复阶段:又称复苏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生产渐渐扩大,社会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资本家为扩大生产而大量进行固定资本更新,投资继续增长,造成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这就促进了机械设备、钢铁、电力等生产资料部门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又会使就业人数增加,并引起社会购买力的提高,从而推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这时,物价缓缓回升,市容量增大,企业利润增加,生产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当社会生产超过危机以前的最高水平,恢复阶段就进入了高涨阶段。

高涨阶段:也称繁荣阶段。高涨阶段的特征是生产迅速扩大,从慢步转成快步,从快步转成跑步,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水平,迅速增长。资本家的利润猛增,旧企业得到扩充,新企业不断涌现。此时,商业也活跃起来,商业大批进货,信用关系也普遍扩展了,信贷异常活跃。这时,资本家拼命扩大生产,企图获得更多利润,生产水平突飞猛进。生产急剧扩张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一天天尖锐起来。随着这种矛盾的日益尖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爆发。

危机—萧条—恢复—高涨—危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交替出现。这既体现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又体现着再生产周期经过的四个阶段。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地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本身的阶段性。资本主义矛盾有时趋向缓和,有时趋向激化。只有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尖锐化的程度,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企业倒闭,生产下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从而使社会生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暂时得到平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暂时缓和,经济危机才得以逐渐摆脱,生产才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因此,生产的恢复、高涨只能是一时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再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当代经济学建立了一套经济周期理论来解释社会再生产的周期性,代表性理论有如下四种。

(1)纯货币理论。用货币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周期性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

(2)投资过度理论。用生产资料的投资过多来解释经济周期。认为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投资的增加,这种增加都会促使经济繁荣。这种繁荣首先表现在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以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这就更加刺激了对生产生产资料的投资。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度发展引起消费资料的减少,从而形成经济结构的失衡。而生产资料生产过多必将引起生产资料的过剩,于是出现生产过剩危机。

(3)创新理论。用技术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创新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认为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效仿,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导致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经济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

(4)乘数—加速原理。乘数是指投资变动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加速原理是指产量变动所引起的投资的变动。认为经济周期在于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投资增加引起产量的更大增加,产量的更大增加又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繁荣。然而,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产量继续减少,进入萧条期。萧条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产量回升又使投资增加、产量再增加,从而进入另一轮繁荣。

社会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所谓的固定资本更新,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由于磨损或其他原因而用新的物质形式来更新。资本家为了对付激烈的竞争,获取高额的利润,便要不断的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因此,资本家往往利用萧条阶段物价低廉,生产不足的时机,买进新的机器设备,更换陈旧的落后的或已磨损的设备,甚至翻建厂房,扩建或新建企业。为什么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呢?因为,第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由于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就必然推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从萧条走向复苏和高涨。第二,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前提。因为大规模的固定资本的更新,会一方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又造成社会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结果必然增加社会相对过剩人口,引起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从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引起新的经济危机的到来。但必须明确,固定资本更新,只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