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梯度与反梯度发展理论

梯度与反梯度发展理论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是梯度理论的核心内容,而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则源于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对梯度与反梯度发展理论展开了学术争论。笔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梯度与反梯度发展理论的应用应根据国情、省情、地区情来选用,但是作为资源富集地区梯度理论显然不适用,按梯度理论逐步推算,资源富集区的资源优势无法发挥、体现,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达,资源富集地区完全可采用反梯度理论中的并存论。

七、梯度与反梯度发展理论

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是梯度理论的核心内容,而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则源于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首创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理论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曾经都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创新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过打先锋的作用,但现在已成为衰老部门。一些区域经济学家将这种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立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1.梯度与反梯度发展理论的内涵

(1)区域经济发展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区域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主要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组成,则说明它不但今日发展形势良好,而且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这种势头,这种区域因此被列入高梯度区。相反,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是由那些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组成,则其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种种不祥征兆,甚至陷入严重危机之中,这种区域属于低梯度区(方创琳[10],2002)。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式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围的两种形式。局部范围的扩展指的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创新多发源于城市密集带的中心城市。大范围的扩展则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或区域城市系统的等级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在这种扩展中,决定转移去向的就不是距离远近,而是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差距,而梯度的划分正是这种差距的反映。

(4)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有关学者主要针对我国经济分布的不平衡,将梯度转移理论做了一些修改后,用来研究发展重点的空间转移以及调整经济空间结构的途径。梯度转移理论的基本观点被我国一些学者表述为: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形成了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应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依次向二级梯度区、三级梯度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速度的加快,区域间的差距就可以逐步缩小,从而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这个论点提出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争论,从而引申出了反梯度推移论、并存论、主导论等新的空间推移理论。

反梯度推移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等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顺序,这种顺序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具有条件,就可以引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发展,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区,可以直接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行超越发展,然后向二级、一级梯度区进行反推移。

并存论认为,技术的空间推移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纯梯度式;二是纯跳跃式;三是混合式。这三种推移方式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用不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由于空间推移的规模很小,速度很慢,这时梯度推移的作用很明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运输、通讯手段的现代化,技术空间推移的规模显著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这时跳跃式推移就起作用。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发达国家中,跳跃式推移占优势,在欠发达国家,梯度式推移占优势。

主导论承认并存论,但与并存论不同的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梯度推移方式。

2.我国经济学家对梯度与反梯度发展理论的研究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对梯度与反梯度发展理论展开了学术争论。最早形成的观点是把我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即从东到西依次递减,地区发展战略重点也从东到西逐步推进。而我国在“七五”计划报告中提出将我国经济发展区域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重点突出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这就是梯度推进战略的体现,但在实际推进中又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忽视大地区中自身的差异,技术可以不受任何空间的限制等。这些都影响按顺序梯度的推移。因此,截然不同的反梯度观点在此时被提了出来,如潘照东先生认为,采取梯度推移不能保证引进技术顺利发挥效益,封闭了不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超越式发展战略的道路,使这些地区只能接受从发达地区淘汰下来或“推移”、“转移”过来的技术,这会影响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效益提高。

鉴于以上各种观点,我国区域经济学家周起业先生认为[3]

(1)梯度理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正确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异所导致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客观上就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技术梯度。新技术、新产业,往往以产生地为中心,向外围区域按一定的空间梯度逐渐转移、扩散。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从总体上看就形成了三个经济技术梯度。

(2)反梯度推移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但这只是空间推移的一种特例,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不能与正常的梯度推移相提并论,更不能以特殊否定一般。

(3)时代不同、国情不同,只能影响梯度推移速度的快慢,而不能改变梯度推移的总体趋势。

(4)技术的先进性,有“总体性”和“单元群体性”之分。发达区域技术上的先进,只是从“总体性”的意义上来讲的,并不意味着其所有单元技术群体都居于领先地位。同样,落后区域技术上的落后,也是从“总体性”的意义上来讲的,它并不排斥局部地方、某一领域的单元技术群体的先进性。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局部范围的反梯度推移方式的可能与存在。

笔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梯度与反梯度发展理论的应用应根据国情、省情、地区情来选用,但是作为资源富集地区梯度理论显然不适用,按梯度理论逐步推算,资源富集区的资源优势无法发挥、体现,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达,资源富集地区完全可采用反梯度理论中的并存论。

【注释】

[1]刘成武,杨志荣,方中权等,自然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0-33.

[2]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1页.

[3]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