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重视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是在西部生态和经济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前对西部实施大开发战略,人们看到所面临的是一个生态破坏和经济落后的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恶性的生态经济循环,给我国西部大开发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就使生态环境遭受了毁灭性的严重破坏。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必然会带来西部的经济落后。

一、重视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南五省区市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西北五省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被简称为“10+2+2”)。拥有685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1999年末西部地区人口总数为3.6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因此它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52个民族,是我国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同时西部许多省区地处我国边疆,这些省、区从我国的北、西、南三个方向与绝大部分邻国(包括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的陆地接壤,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因此进行西部大开发,加快发展西部地区,也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睦邻友好、巩固国防。

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是在西部生态和经济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前对西部实施大开发战略,人们看到所面临的是一个生态破坏和经济落后的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恶性的生态经济循环,给我国西部大开发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深入分析一下它的现状和形成的历史,可以看到西部生态环境破坏是西部经济落后和贫困的根本原因。

1.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基础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有关单位从2000年3月开始,历时一年半完成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目前我国西部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全面的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

(1)水土流失严重。截至1999年,西部(不包括西藏)水土流失面积为10436.9万公顷,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5%。

(2)土地沙化严重。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内蒙古、甘肃、青海等七省、区统计)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6255.6万公顷,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

(3)森林破坏严重。西部森林过去长期乱砍滥伐,原始森林遭受严重损害。近年来森林面积虽有恢复,但质量严重下降。活立木蓄积量大幅度减少,森林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减弱,病虫害加剧。

(4)草地破坏严重。表现为面积持续减少,质量不断降低。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面积分别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9.5%和47.1%。

此外,西部的水资源(特别是西北)极度短缺,石漠化问题突出等,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

2.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经济基础

首先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见表1-1)。1999年,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多在4000~6000元,均低于全国平均6534元的水平。最低的贵州省只有2475元。而东中部先进地区例如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等的人均都在10000元以上。其中最高的上海市为30805元,为西部最低贵州省的12.4倍。

表1-1 1999年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img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再从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来看。以农民的收入为例:近年来,东西部农民的收入差距日见拉大。据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监测资料显示:从省际的差异看,200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434元。东部的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广东等5个省和直辖市的人均收入较高,最高的上海市为5914.9元,而西部的贵州、西藏、甘肃、青海、云南等地较低,最低的贵州省仅为1136.4元。农村人均现金收入最高与最低的省、区、市差异达到了4.2倍。[1]

3.生态环境破坏是西部经济落后和贫困的根源

西部的经济发展问题实质是一个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问题,在西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以上经济落后和生态破坏是互相关联的。这是因为生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们发展经济的不当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又必然要制约经济的继续发展。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我国西部广大地区曾经是水草丰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长期以来,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等原因,致使良好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这样的例子在西部地区比比皆是。

突出的是著名的甘肃“陇中十八县”。包括定西、会宁、通渭、陇西、临洮靖远静宁、庄浪、秦安、榆中、皋兰、永登、东乡、永靖、古浪、景泰、环县、华池等,位于甘肃省中部。这些地方,自古以来生态环境良好,例如,通渭县的县志记载:城西80里的蟾母山“多草堪牧”,弥罗山“树荫交加,水声潺潺”。之后,由于不断的战争破坏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粮食和烧柴,人们就盲目地大量开荒,毁掉林草植被,扩大粮田。随着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就逐渐成为现在的严重干旱、土地贫瘠的“陇中十八县”之一。据1984年甘肃省的调查,这一地区的面积为69600平方公里,在册耕地面积为2094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0%;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8.8%。由于干旱少雨,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就去扩大开荒,结果就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同时由于没有柴烧,树和草都砍光了,不得已又去铲草皮、挖草根。这就使生态环境遭受了毁灭性的严重破坏。在此情况下,这18个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6070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2%。植被破坏后使大量的表土被雨水冲刷流入黄河,一方面使本地区的土地更加贫瘠,另一方面又造成了黄河中下游的河床淤积,给那里的人民带来了洪水的灾难。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必然会带来西部的经济落后。据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个课题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西北五省区由于生态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16亿多元。[2]另据中国科学院卫星遥感对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的土地承载力进行的评估,西部已经有1/5的土地承载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3]在此情况下,造成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是必然的。

我国西部地区所处的重要经济、政治地位和生态、经济发展现状说明,我国西部大开发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也是一个崭新的事业,同时又是一个艰难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