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历史及现状来看,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共体在各方面都优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前者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倡导和推动的作用,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更多的是扮演响应和追随的角色。欧洲经济一体化以商品在成员国间的自由贸易为起点。③建立经济货币联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深化的标志。随着欧共体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其周边国家不断被吸引并向其靠拢。

第二节 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截止2011年1月,欧盟有27个成员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波兰、捷克共和国、匈牙利、马耳他、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塞浦路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2010年欧盟人口为5亿,总面积432.2万平方公里,GDP为16万亿美元,经济实力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重要的是,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和商品与服务出口的国家集团,欧盟具有相对宽松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历程

西欧疆域不大,国家林立,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同狭小的国家市场之间的矛盾表现得特别尖锐。打破国家壁垒,扩大市场,加强经济联合成为西欧国家的共同要求。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和苏联争夺西欧的形势下,经济实力下降的西欧处在夹缝之中,因此唯有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外御苏联,并摆脱美国的控制,争得世界一极的地位。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及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较为相近,历史文化渊源相似,同时地理上紧密相连的客观条件为西欧走向经济联合提供了可能性。其实,早在1944年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就签订了关税同盟协定,并于1948年生效。

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实质性启动可以追溯到1948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包括欧洲16国在内的“欧洲大会”。进入20世纪50年代,西欧诸国分化为两大集团:一个集团是欧洲煤钢共同体,另一个集团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52年,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6国组成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就煤钢两项产品取消关税和进出口限制,对外采取共同关税和贸易政策并协调两项产品的运费、价格和有关生产过程达成了协议。到1957年,这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罗马条约》,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1967年7月,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联合签订协议,进行机构合并,组成欧洲共同体。1960年由英国、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7个国家组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上两个集团的发展有时是平行的,有时是交织的。从历史及现状来看,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共体在各方面都优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前者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倡导和推动的作用,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更多的是扮演响应和追随的角色。因而,在考察欧洲经济一体化时,通常以欧共体的发展为对象。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如下。①关税同盟是欧共体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欧洲经济一体化以商品在成员国间的自由贸易为起点。关税同盟的建立实现了成员国间的商品自由贸易,而且保护了成员国的市场,刺激了区域外国家对欧共体的投资。它作为一体化的起点有力地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是欧共体存在与发展的基础。②共同农业政策是欧洲共同体组织农业共同市场和推行农业一体化的政策,是欧共体的又一大支柱。在共同体预算支出中,用于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和计划方面的支出比重达2/3到3/4,实施的范围涉及各成员国农业生产总值的95%以上。③建立经济货币联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深化的标志。1971年3月,维尔纳计划通过。该计划提出从1971—1980年的10年时间里分三个阶段实现货币联盟目标。1978年12月,欧共体各成员国首脑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于1979年3月开始实施,同时创设欧洲货币单位,建立欧洲货币基金。1999年1月欧元诞生,2002年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④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是欧洲一体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986年5月各国签署了《欧洲一体化文件》。该文件规定,在1992年12月31日,正式实现12个成员国之间以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统一大市场。在此基础上,欧共体各成员国于1991年12月签订了《马约》,就建立欧洲经济与政治联盟达成了协议,这意味着欧共体在一体化的道路上由共同市场开始向经济联盟转化。⑤欧洲联盟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走向成熟的起点。1991年12月欧共体各国签署了《马约》,1992年又联合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付诸实施,使欧共体各国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安全、外交和法律等方面实现一体化。

(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新进展

随着欧共体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其周边国家不断被吸引并向其靠拢。不仅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强化同欧共体经济联系的意愿不断加强,而且东欧国家在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迫切要求同欧共体加强联系。另外,南欧的一些国家如土耳其、塞浦路斯、马耳他也提出正式加入欧共体的申请。经济一体化有向全欧推进趋势,特别是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签订欧洲经济区协定以及同东欧一些国家签订联系国协定后,欧洲经济区的建设更显得引人注目。欧洲经济区可概括为三个同心圆,最核心是欧共体,紧密层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外围是东欧、南欧诸国。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苏联、东欧剧变,欧共体与东欧国家签订了新型联系协定,给予这些国家普惠制待遇,提前取消针对这些国家的进口配额,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合作、进行财政援助与政治对话。

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第一批参加欧元区的共有11个欧盟国家,这些国家是奥地利、比利时、德国、法国、芬兰、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欧元成功启动,这是自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以来,世界货币结构最为重大的变化,表明欧洲经济联盟向货币联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建立真正的欧洲联盟奠定了重要基础。按照欧盟进程表,1999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为第一阶段,欧元区内各国货币向欧元转换的过渡期,欧元汇率于1999年1月1日固定下来,金融市场的业务以欧元进行,企业、个人可以在银行开立欧元账户,欧元的收付可以在账户之间进行,欧元的纸币和硬币不投入流通。2002年1月1日—2002年6月30日为第二阶段,欧元的纸币和硬币投入流通。自2002年7月1日欧元转换进入第三阶段,欧元区内各国的原货币完全退出流通,欧元将成为欧元区内11个国家唯一的货币,欧洲统一货币正式形成。

(三)欧盟东扩

抓住冷战结束后的天赐良机,向中东欧国家扩张,将中东欧国家纳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实现大欧洲之梦是欧盟的跨世纪战略。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同年12月,欧盟与上述10国结束入盟谈判,确定上述10国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2003年4月16日,10个中东欧候选国在希腊雅典与欧盟签署入盟条约,从法律上确保了10国按期入盟。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在经历了6次扩大之后,欧盟已经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s,N AFT A)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关贸总协定调节机能的下降,使美国越来越感到需要加强同其他经济关系比较密切的毗邻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加拿大、墨西哥的经济合作,以维护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面对欧共体加紧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咄咄逼人的态势和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一方面告诫欧共体不要成为欧洲堡垒,一方面加快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谈判步伐。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产生与发展

1986年6月美国与加拿大开始谈判并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于1989年1月1日起生效,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奠定了基础。《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由8个部分、21章、2106条款组成。除包括以往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如关税、数量限制、政府采购条款外,还包括劳务贸易、金融及有关投资自由化条款和有关相抵关税和反倾销税纠纷的处理手续等条款。自1989年生效以来,关税已逐渐减免,贸易、金融、服务、投资等方面的限制也明显减少,美国与加拿大的贸易额也大幅度地增加。1991年6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拉开帷幕,计划在18个月内全面达成协议,1992年8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起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蓝本,其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该协定用15年的时间,分3个阶段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在3国9000多种产品中,立即取消50%的关税,15%以上的产品在5年内取消关税,剩余的关税在6~15年内取消。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结合,经济上的差异性,带来经济上的互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主要是基于美国公司向加拿大、墨西哥经济大量进行投资和加拿大、墨西哥的进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美国是主要角色,它不仅加强了对抗欧洲共同体的实力,继续维持所谓“自由贸易原则”,缓和国内外的谴责;而且以加拿大、墨西哥为能源的大后方、廉价劳动力的输送地,在扩大的市场上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资金潜能。由此可见,《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推进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经济合作,有利于它们的经济贸易的发展。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的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因而具有典型性和开创性。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扩大了区域内贸易,但另一方面使一些国家担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区域外向美国出口构成威胁。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就

虽然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十多年来,社会各界对其发展的成果评价不一,存在较大争议,但无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对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美、加、墨三国由于取消贸易壁垒和开放市场,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高是基本肯定的。尤其是墨西哥的加入,使得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十多年来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国际社会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自由贸易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迈向经济一体化的疑问基本得到消除。

十多年来,北美自由贸易区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如下一些。①促进了地区贸易和直接投资增长。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自生效以来,由于关税的减免,有力地促进了地区贸易的增长。②发达国家继续保持经济强势地位。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交往和产业合作。在制造业领域,墨西哥的人力资源与美国的技术资本互补,大大提高了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使美国将一些缺乏竞争性部门的工作转移到更有竞争性的部门,把低技术和低工资的工作转变为高技术和高工资的工作。③发展中国家受益明显。一般认为,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是最大的受益者。④合作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NAFT A南扩趋势明显,有关成员国在2005年1月1日前完成了美洲自由贸易区(FT A A)的谈判。在N AFT A中占主导地位的美国除了把N AFT A看作增加成员国贸易的手段外,还把N AFT A看作其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以及向美洲和全球贸易自由化扩展的重要工具,因此美加两国和墨西哥签订的协议在很多方面都是样板性的。N AFT A已成为美国实现区域贸易对外扩张的样板,开始向FT A A扩展。

三、亚太经合组织(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

(一)亚太经合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亚太经合组织(全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英文简称APEC),是指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家或地区为进行经济交流,促进经济合作与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它于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宣告成立。亚太经合组织位于太平洋地区,成员分布在美洲、亚洲和大洋洲。APEC成员的历史、文化、宗教不同,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价值观各异,特别是成员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程度差别很大。亚太地区还存在数个次区域性贸易集团,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澳新紧密经济和贸易关系协定等。APEC现有成员21个,包括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智利、秘鲁、俄罗斯和越南

1.初期发展阶段(1989—1992年)

这一阶段APEC建立了它作为一个区域性组织的基本构架。在第一、二届部长级会议上,各方就致力于地区自由贸易与投资和技术合作达成了某些共识,确定设立10个专题工作组开展具体合作。1991年召开的汉城会议通过了《汉城宣言》,它作为APEC的基本章程,首次对该组织的宗旨、原则、活动范围、加入标准做了规定。1992年的曼谷会议决定在新加坡设立APEC秘书处,决定各成员认缴会费,使APEC机制更趋于完善。

2.快速发展阶段(1993—1997年)

自1993年从部长级会议上升为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发展进程加快。1993—1997年这5年中,每年都有实质性进展,解决了区域合作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奏响了APEC进程的“五步曲”。1993年解决了APEC不应该做什么。当年11月20日,APEC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了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了《第一次APEC领导人经济展望声明》。美国要将APEC变成融政治安全、民主人权及经济技术为一体的亚太“共同体”,遭到许多成员特别是亚洲发展中成员的反对。会议最终声明承认亚太地区经济上是相互依存和多样化的、由不同经济体组成的“大家庭”。1994年解决了APEC应该做什么。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994年11月15日在印尼茂物召开。会议通过了《APEC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正式确定了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这两个支柱,解决了APEC应该做什么的问题。1995年解决了APEC应该怎样做。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995年11月19日在日本大阪举行。会议通过了《大阪宣言》和《大阪行动议程》,并公布了各成员为贸易投资自由化所采取的首次具体措施,为APEC合作规划出了一幅蓝图,解决了APEC应该怎样做的问题。1996年制定了具体的合作进程。1996年11月25日,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菲律宾苏比克举行,会议通过了《APEC经济领导人宣言:从展望到行动》、《马尼拉行动计划》以及《APEC经济技术合作原则框架宣言》,汇集了各成员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单边行动计划,具体而详尽,成为APEC合作进程的路线图。1997年加速实现目标。根据《马尼拉行动计划》,各成员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单边行动计划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同年11月25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焦点问题是如何加速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

3.调整阶段(1998—1999年)

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进程,危机的受害者开始对贸易投资自由化采取慎重态度。经济技术合作虽然得以保持发展势头,但因发达成员态度消极,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仍需时日。1998—1999年的两年,APEC进入一个巩固、徘徊和再探索的调整阶段。1998年11月18日,APEC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举行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各成员领导人就亚洲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加强成员合作、克服危机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在加强经济技术合作问题上进一步取得了共识。对贸易投资自由化问题,特别是部门提前自由化问题,会议决定在自主自愿基础上加以推进。1999年9月13日,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西兰的奥克兰举行,在回顾和总结APEC过去10年来在全球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强调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应平衡发展,主张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合作,同时加强市场建设。各成员领导人认为APEC应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重申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对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强调世贸组织有关谈判应充分反映和照顾发展中成员方的利益和要求。

(二)亚太经合组织的运作机制

1.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APEC成立初期没有领导人会晤的内容,后来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推动下,1993年11月20日举行了第一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后每年举行一次。每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都围绕事先确定的会议主题,讨论有关地区形势、区域经济合作等问题,并通过一项领导人会议宣言。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有一个惯例,参加会议的领导人都不着正装,而是由主办经济体提供当地民族特色的服装,并着装合影。至2001年10月,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已举行过九次。

2.部长级会议

部长级会议是APEC决策机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为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做准备;另一方面,它又贯彻执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的各项指示,讨论区域内的重要经济问题。部长级会议在每年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前举行,自1989年11月至2001年10月共举行了12次部长级会议。它分为部长级会议和专业部长级会议。部长级会议实际上是“双部长”会议,即各成员的外交部长(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除外)和经济部长(或外贸部长、商业部长等)会议。专业部长会议是指讨论中小企业、旅游、环保、教育、通信等问题的部长级会议。

3.高官会议

高官会议是由APEC各成员高级官员参加的例会,每年举行三至四次会议,由各成员副部级、大使级或司局级官员组成,提出议题,相互交换意见,协调看法,归纳集中,然后提交部长级会议讨论。其任务是负责执行领导人和部长级会议的决定,并为下届领导人和部长级会议做准备。高官会议对上向部长级会议负责,对下总领各委员会和工作组的工作,是APEC的核心机制。

4.委员会和工作组

委员会和工作组主要包括委员会、政策专家组、工作小组和秘书处。委员会主要包括预算和管理委员会、贸易和投资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亚太工商咨询理事会等四个机构;政策专家组包括中小企业政策协调小组、农业技术合作专家组等;工作小组包括贸易促进小组、贸易和投资数据研究小组、产业科技小组、人力资源开发小组、能源小组、海洋资源保护小组、电信小组、交通运输小组、旅游小组和渔业小组等;秘书处在APEC高官会议指导下负责一些行政、财务及工作组活动等日常事务性工作。

四、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一)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现状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日至8月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布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

东盟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文莱在1984年独立后即加入东盟,越南于1995年加入东盟,1997年缅甸和老挝加入东盟,1999年柬埔寨加入东盟。观察员国为巴布亚新几内亚。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确定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方面的合作与相互支援;在教育、专业和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的合作的途径。

2007年11月20日,参加第13届东盟首脑会议的东盟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了对东盟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盟宪章》。它是东盟成立以来第一份对所有成员国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这一文件的签署是东盟在机制化和法制化建设上的重要举措,是建立东盟共同体的重要法律保障,是东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东盟宪章》的签署是东盟在发展历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将把东盟一体化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东盟宪章》首次明确写入了建立东盟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就东盟发展的目标、原则、地位及框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当天举行的签字仪式上,东盟10国领导人还签署了《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东盟环境可持续性宣言》以及《东盟关于气候变化宣言》等重要文件,为东盟加快一体化建设,迎接未来挑战奠定了基础。

(二)东盟的对外关系

近年来,东盟积极开展多方位外交。1994年7月,东盟倡导成立东盟地区论坛(ARF),主要就亚太地区政治和安全问题交换了意见。1994年10月,东盟倡议召开亚欧会议(ASEM),促进东亚和欧盟的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1999年9月,在东盟的倡议下,东亚-拉美合作论坛(FEA L AC)成立。此外,自1978年始,东盟国家每年与其对话伙伴举行对话会议,就重大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交换意见。

同时,美、日、韩、澳等主要域外国家不断加强与东盟关系。2009年7月,美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日提出“亚洲经济倍增倡议”,对以东盟为主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打出包括官方发展援助、贷款保险、贸易融资担保、环保投资倡议等共约700亿美元援助计划。韩国于2009年6月举行了纪念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特别峰会,宣布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1月正式启动。澳、新西兰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区协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