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取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高加低战略,探索生产手段设施化、生产经营企业化、产业组成一体化、产业配置国际化的效益集约型农业,是适合东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和设施支撑,生产开发精、特、优的绿色和无公害产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集约型农业,是适合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近年来,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不同功能区域的比较优势,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实践不断丰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日渐清晰。

现代机械型东北农业模式。东北三省地广人少、土地肥沃,是利用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地区。目前,黑龙江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接近全省耕地面积的1/4,垦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利用农产品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医药工业原料等现代农业产品,形成土地经营规模化、生产过程机械化、产业布局专业化的机械型农业,是适合北方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效益集约型东部农业模式。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现代农业发展呈现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的特点,具备率先完成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良好基础。目前,东部10省(市)百亩耕地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86千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采取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高加低战略,探索生产手段设施化、生产经营企业化、产业组成一体化、产业配置国际化的效益集约型农业,是适合东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综合产业型中部农业模式。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粮油生产基地,中部6省以全国23.5%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30%的粮食、26%的棉花、42%的油料和28%的肉类,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23%。充分发挥中部地区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优势,强化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分工,加强油菜柑橘油料等优势产区和产业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的综合产业型农业,是适合中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资源集约型西部农业模式。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雄厚、种植物资源丰富,但水土资源流失较大,地膜覆盖、节水灌溉等旱作农业技术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旱作产业在全国粮食生产布局中的地位日益增加。西北地区粮食产量从2005年的630亿斤增至2012年的821亿斤。西南地区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优势凸显。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和设施支撑,生产开发精、特、优的绿色和无公害产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集约型农业,是适合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都市多功能型农业模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较好的资本、科技和市场优势,生产要素组合形式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投入高产出的资金技术信息密集型转变,以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农业不断发展,初步构建起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市场为导向、现代服务业为引领,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都市农业还具有生态、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是适合大型城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2013年12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