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时间:2022-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目前我国法学界通常的说法,可把法律规则的要素区分为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种。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做出符合或者不符合行为模式要求的行为时应承担的结果的部分。三要素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种,意味着该法律规则是不存在的。法律条文只是法律规则的表述形式,而不是法律规则的同义语。

二、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是指从逻辑意义上分析,法律规则由哪些要素或成分所构成,以及这些要素或成分之间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是深入理解法律所必须研究的问题,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中外法学家至今尚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根据目前我国法学界通常的说法,可把法律规则的要素区分为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种。

(一)假定条件

假定条件是法律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即法律规则在什么范围(时间、空间、对象)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法律规则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

任何规则,无论是法律规则或者是其他行为规则,都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情况下适用。这里所谓的“一定范围”和“一定情况”,就是由法律规则中的假定条件来明确的。例如,《刑法》第303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或以赌博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是否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从事上述行为,都应无一例外依照此规则追究其刑事责任呢?显然不能如此理解。因为,如果行为人尚未能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因患有精神病而处于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意义的状态,或该行为发生于境外某个法律不禁止赌博的国家或地区,则该规则就不能对其加以适用。以上适用时需要考虑的诸多条件因素,均属于规则的假定条件。

(二)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具体行为之方式或范型的部分。它是从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根据行为要求的内容和性质,法律规则中的行为模式可分为三种:(1)可为模式。指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可以如何行为”的模式;(2)应为模式。指什么条件下人们“应当或必须如何行为”的模式;(3)勿为模式。指什么条件下,人们“禁止或不得如何行为”的模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为模式也可以称为权利(权力)行为模式,而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可称为义务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分别成为各类法律规则的核心内容。

(三)法律后果

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做出符合或者不符合行为模式要求的行为时应承担的结果的部分。它是法律规则对人们从事法律意义的行为所持的态度和立场。

法律后果可分为肯定性后果(也称合法后果)和否定性后果(也称违法后果)两种形式。肯定性后果是确认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和状态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予以保护甚至奖励。否定性后果是否认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和状态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不予保护甚至对行为人施以制裁。

在理解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任何一条完整意义的法律规则都是由前述三种要素按一定逻辑关系结合而成的。三要素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种,意味着该法律规则是不存在的。例如,一个规则只是规定在任何条件下(假定条件)不得说谎或杀人(行为模式),但是,对作伪证或杀人的行为却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后果,那么,这就意味着并不存在一条禁止作伪证或杀人的法律规则,而可能存在一条禁止如此行为的道德规则或风俗习惯。

第二,立法实践中,有时出于立法技术的考虑,为了防止法律条文过于繁琐,在表述法律规范的内容时,常常对某种要素加以省略。但是,省略并不意味不存在这些要素,被省略的要素可能存在于法律内在的逻辑联系之中,只是没有被明文表述出来而已。因为通过法律推理,这些未加明文表述的规则要素可以较容易地被人们发现。例如,“妻子有继承丈夫遗产的权利”这一规定,其假定条件和法律后果部分没有被明文表述,但是,该规定只能在丈夫过世且留有遗产的条件下(假定条件)才能适用,妻子合法继承的遗产应得到法律确认和保护(法律后果),这些内容是可以较容易地按照法律内在的逻辑联系推导出来的。不过,必须强调的是,对规则要素的省略不能是随意的,通常只有该要素可以被人们至少被那些法律专业人员毫无歧见地推导出来时,省略才是可取的。

第三,应当把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区别开来。法律条文只是法律规则的表述形式,而不是法律规则的同义语。通常情况下,一个法律规则的全部要素是通过数个法律条文加以表述的;有时其中的一个要素(如假定条件)也可能分别见诸不同的法律条文;甚至法律规则的诸要素分散于不同的法律文件之中,有的还跨越两个以上的法律部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