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是

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是

时间:2022-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即按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对何种行政案件有权受理,何种不能受理。一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对其受案范围的确定取决于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法制水平的实际状况。将这类行政案件规定在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内,便于公民及时取得法定抚恤金,可以将宪法赋

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述

1.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即按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对何种行政案件有权受理,何种不能受理。

受案范围是法院对行政机关行政活动实施司法审查的权限范围,同时也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能受到司法补救的范围以及他们诉权的范围。受案范围决定着法院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在处理解决行政案件上的合理分工。此外,受案范围对法院正确履行应有职责和对当事人正确有效行使诉讼权利也是一种重要的保障。

2.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原则和方式。对于行政案件,人民法院的主管是不完全主管,法学上称为特定主管。一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对其受案范围的确定取决于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法制水平的实际状况。我国在规定行政案件受案范围时主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原则。一般来说,其受案范围越广泛,它所保护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范围也就越广泛。我国《行政诉讼法》将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等行政争议都纳入了行政诉讼的范围。

第二,人民法院与行政机关受理行政争议上的合理分工原则。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导致的行政争议范围广泛,对此并不能一概划归人民法院受理。否则会使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上的负担过重,不利于及时有效地处理解决案件。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争议上的作用和长处,以行政复议等方式解决一部分行政争议,使人民法院和行政机关在受理范围上有一个合理分工(3)

第三,从我国国情出发,吸取他国有益经验的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因此,对于法律所规定的属于权力机关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不宜划归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同时也要参考其他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有益经验,尽可能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

第四,循序渐进、逐步扩大的原则。世界各国的行政诉讼和司法审查范围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因此为了适应一些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和将来会发生的新现象,在受案范围上需有一定灵活性,留出一定余地和可能。

各国立法体制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方式不外三种,即列举式、概括式和混合式。

第一,列举式。列举式是指法院能受理哪些案件,不能受理哪些案件,由法律一一具体加以列举的方式。它包括肯定的列举和否定的列举。列举式的优点是具体细致,易于掌握,但同时也缺乏灵活性,不利于扩大受案范围,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

第二,概括式。概括式是指法律规定一个概括的诉讼标准,只要与该标准相符合的行政案件,都在可以受案范围。概括式的优点是全面简单,不致发生遗漏,受案范围广,但也存在过于宽泛而不易具体掌握的问题。

第三,混合式。混合式是将上述两种方式混合使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发挥各种方式的长处,避免各自的不足,将灵活性和原则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是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较好方式。我国《行政诉讼法》采取的就是这种混合式。如以概括的方式确立行政诉讼受案的基本界限,即《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接着在第11条用列举式和概括式相结合,对涉及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财产权以及依照法律法规可以提起诉讼的事项作了规定;最后,第12条作了4项否定式列举。

(二)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法》第11条以列举式和概括式相结合规定了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这些行政案件主要是涉及人身权、财产权方面的行政争议。

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从实践来看,在人民法院受理的各类行政案件中,关于行政处罚方面的争议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了查明情况或有效控制违法、危害状态,根据需要依法对有关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进行暂时性限制的强制措施。这一措施直接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和财产自由,如不严格依法进行,就有可能造成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损害。

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市场主体,因此必须维护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法律所规定的经营自主权是指各种企业和经济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自身的机构、人员、财产、生产和销售等各方面事务自主管理经营的权利。这些企业和经济组织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各种个体经营户、承包户等。经营自主权内容广泛,且因企业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由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定。

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或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许可证和执照,是指行政机关及法定授权的组织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据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赋予其从事某项事项的权利能力或法律资格的凭证。行政机关如不予颁发许可证和执照等有关证照,也是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一种表现。

5.认为行政机关拒绝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法定职责的。本规定所讲的“人身权”,是指自然人的人身权利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体不可分离的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它包括公民享有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名誉权等;法人、其他组织享有的名称权、名誉权等。“财产权”是指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它包括财产所有权、债权、继承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与财产有关的使用权、经营权、承包经营权、采矿权、相邻权等。本规定中的“法定职责”是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负有处理这类事物的责任。行政机关如有该法定职责拒不履行而导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人身、财产方面损害的,对行政机关来说是不作为违法,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4)

6.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抚恤金是国家规定对某些伤残人员或死亡人员遗属为慰抚和保障其生活而发放的专项费用。抚恤金是国家对因公死亡者的家属和伤残者给予的必要经济帮助,行政机关没有给抚恤者抚恤金,将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将这类行政案件规定在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内,便于公民及时取得法定抚恤金,可以将宪法赋予公民获取物质帮助的权利落到实处。这对于监督、促使行政机关及时履行法定职责,避免公民为获取抚恤金而状告无门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5)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所谓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是指行政机关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负担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义务或要求履行的义务虽有法律、法规依据,但实施程序违法。这些案件目前广泛存在,主要表现在某些政府部门乱摊派、多收税、多收费或违反法定程序乱收费。这些情况影响很坏,为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将它纳入行政诉讼范围,对反腐倡廉、纠正不正之风,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其他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上述1至7类行政案件所没有涉及的人身权、财产权。

此外,《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事项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四类事项提起的诉讼。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不能被提起行政诉讼,这是各国行政诉讼制度的通例。国家行为是最高国家机关根据宪法的授权作出的,是特定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实施、体现国家主权的行为,其权力具有国家整体性和统一性,不是针对一般的人和事的行政管理行为,因此不属于行政诉讼的调整对象。

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行政法规、规章、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都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对于抽象行政行为是否能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我国学术界是有争议的。在我国,对于不合法或不适当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改变、撤销,由宪法和《立法法》作出了明确规定,司法机关不得干预行政机关行政权的有效行使。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是行政机关的内部人事管理决定,属于内部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是内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这种内部行政行为,不宜由人民法院用司法审查的方式解决。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认为自己作为公务员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通过上级行政机关或者向行政监察机关以申诉的方式求得解决。但是,《公务员法》第100条中规定,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对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这里的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规范性文件。目前规定行政机关可依据的享有最终裁决权的法律有六部,即《商标法》、《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和《行政复议法》。行政机关依据上述法律作出的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