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涉及文化、竞争力与文化竞争力三个子概念。由于对区域文化竞争力认识上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区域文化建设运作上的不规范,特别在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需要由相应的政策、法规加以规范,而目前这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

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陈友华(1)

【摘 要】 本文从“文化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出发,指出了构建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与难点,详细阐述了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应遵循的原则及难点,探讨了指标数值的标准化与指标权重的确定问题,并具体构建了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文化 竞争力 指标体系

一、引  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着力提高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竞争力,既是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小康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文化竞争力涉及面很广,受各种社会、经济、政治、自然要素影响,加之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区域性等特点,使得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十分困难。因此,建立一套能测度区域文化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2)

二、文化竞争力的内涵

“文化竞争力”作为一个完整概念被提出,首先需要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一界定。这涉及文化、竞争力与文化竞争力三个子概念。

(一)文化

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尽管人们经常提及“文化”二字,但究竟什么叫文化,恐怕很少有人能完全解释清楚。《辞海》对“文化”一词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二是考古学用词,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其一般知识水平(3)

(二)竞争力

何谓竞争力?不同的人对此的理解可能是很不相同的。曾有学者认为:所谓竞争力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争者在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优势、比较差距、吸引力与收益力的一种综合力。这一概念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竞争力是竞争主体之间相互比较、较量才有可能存在的一个概念,没有竞争主体之间的相互较量、竞争,也就不存在竞争主体的竞争力问题。

其次,竞争力是指某个竞争主体的竞争力量,从单个竞争主体自身的角度讲,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量是它的能力或素质的表现。

再次,从竞争主体争夺的竞争对象看,竞争主体的竞争力是对竞争对象的吸引力或获取力。

最后,从竞争的结果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最终取得某种收益或某种利益的能力。

笔者认为,所谓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行为主体的竞争力只有在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的相互比较中才能显现出来。

(三)文化竞争力

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牵涉到区域(国家或地区,下面简称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一个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是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与环境等诸多竞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文化竞争力是由竞争力派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因而可以将文化竞争力理解成为在文化方面的竞争能力。

因此,所谓“文化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与其他区域比较,在文化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区域文化价值的能力。

三、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难点与应遵循的原则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具有引导作用。要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就必须了解区域文化竞争力的现状和潜力,必须了解哪些因素将影响区域的文化竞争力,更需要知道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路径。通过对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便于各区域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文化竞争过程中各自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努力保持各自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加强对影响区域文化竞争力的薄弱环节的建设,从而努力提升区域的文化竞争力。

二是具有规范作用。由于对区域文化竞争力认识上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区域文化建设运作上的不规范,特别在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需要由相应的政策、法规加以规范,而目前这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在这种状况下,采取对区域文化竞争力进行评估的方法,逐步加以规范,并为今后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提供实践经验,积累资料,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三是具有激励作用。利用对区域文化竞争力的评估及其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能对区域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效作出较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激励,有利于推动区域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提升区域的文化竞争力起推动作用。

现阶段制定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之所以可行,这是因为:一方面,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研究并制定了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旨在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另一方面,理论界对区域竞争力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科学地制定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难点

区域文化竞争力能否测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极为严肃的问题。从政府对国家的管理角度而论,不应像测度某种技术的先进水平那样去测度国家的竞争力,更不能把区域的文化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当成一种评比,最后简单地区分出不同区域文化竞争力的优劣。但是,从研究的角度,以区域的文化竞争功能为考察对象,完全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有时是两者相结合)对区域文化竞争力进行测度,就像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对各个国家的竞争力进行测度一样。如果区域文化竞争力不能借助一定的手段加以测度,那就有可能流于过于空泛而无实际应用价值的议论之中(4)

对区域的文化竞争力进行测度,必须建立一套严格而科学的指标体系。然而一方面,如同企业竞争力一样,区域竞争力的测度是相当困难的。虽然国内外对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提出的“国际竞争力理论”,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提出的“城市竞争力理论”等。然而区域竞争力评价牵涉到的内容过多、过于复杂,因而到目前为止,就区域竞争力概念的内涵与应包含的主要内容等仍存在着许多的争论,更没有形成一套大家普遍接受的测度区域竞争力的方法及其指标体系。从区域竞争力的内涵来看,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其他区域相比可以精确测量的相对地位与水平,如区域的人口规模、GDP、人均GDP、产品市场占有率、利用外资规模等;二是无法精确测量但确实构成区域竞争力的一些不可舍弃的重要因素,如国家或地区的知名度、影响力、创新能力、国民思想道德修养等。对于前者,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显性指标来反映,以测量区域竞争力的水平;对于后者,则适宜用相应的非显性指标解释区域的竞争力的情况。出于一些重要的数据各国与地区的统计口径有所差异,许多关键资料的准确性乃至真实性有所欠缺,再加上区域的竞争力涉及大量的非显性指标,因此,目前采用一整套的指标体系来测量区域的竞争力的方法还不成熟,也不可靠,主要还是依据专家系统,采用调查、打分的方法予以确定。而作为区域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竞争力,人们对其的研究更少,因而可资借鉴的前期研究成果极少。

另一方面,牵涉到区域文化竞争力的许多重要的方面,如竞争意识等难以量化或者需要进行专门的抽样调查,即使能够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所需数据,但要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有时这种成本还比较大,此时的可行性会因此而大打折扣。这就给区域文化竞争力的定量研究平添了许多困难。

(三)指标选取的原则

评价区域文化竞争力的强弱,必须要有一套明确的量化指标体系,且区域文化竞争力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主要方面都应在该量化指标中反映出来。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在构建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必须从区域文化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出发,以增强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为主要特征的区域文化竞争力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作为其出发点与归宿点,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新闻出版、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对外文化交流与人才队伍建设等子系统(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区域文化竞争力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它的强弱取决于各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只强调其中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都会产生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全面考量,始终把握系统的整体特性和功能,对区域的文化竞争力作出整体性的分析和评价,从而达到在整体上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的目的。

2.层次性

系统是具有层次性的,在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过程中,应该把文化竞争力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次,对每个层次设置若干指标进行评价。这样一方面使分析评价更加简明,另一方面还可以反映出区域文化各个层次的竞争力状况以及差距。因此,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复合体。指标的设置必须按照其层次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进行细分。

3.代表性

文化门类众多,涉及面广泛,不能不分主次将区域文化竞争力各方面都包括进来。如果评价指标过于庞杂,就难以抓住区域文化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因此,评价区域文化竞争力,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一些核心指标进行评价。应抓住主要门类和最有代表性的项目,提炼表现文化内涵的最基本因素,指标不宜过多过繁。一套指标体系选取数百个指标,看似全面复杂,实际上由于在指标取舍上忽视了指标的重复性和相互间关联的机理,造成部分指标的作用因素过度加大,或者没有突出文化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反而使测评结果失真。

4.易获得性

易获得性是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需要注意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如果选择的统计指标虽然很科学,但平时却难以取得数据资料,列在指标体系之中就不便实施,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也因此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罗兹曼(5)强调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只能用最易获取的指标,即政治的、经济的、人口的以及其他指标(尽管没有任何一项能完全令人满意)来衡量。因此,构建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要以现有统计制度为基础进行指标筛选。如果超越了现行统计制度的范围,就可能在具体指标的采集上产生困难,提高指标数据采集的成本(6)。因此,设定的指标最好能从常规的统计年报中取得,除少数十分重要的指标需要另作专门调查外,一般到年终就可借助统计年报数据进行检测,这样有利于实施与检查。

5.可操作性

所谓可操作性,是指指标设计要求概念明确、定义清楚,能方便地采集数据和收集信息,或者能用合理的成本获得。而且,指标内容不应太繁太细,不要过于庞杂和冗长,否则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使用指数反映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某种态势时,如果无法直接获取某些数量指标,有时可以借助人们对这一事物评价的抽样调查结果,来间接地反映事物某一方面的状况。然而,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注意对成本的控制,如果获取数据的成本过于昂贵,则该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是很成问题的。

6.简明实用

指标的本质在于给具体的事物以明确的规定性。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内容,同时便于收集和计算分析,对于区域文化竞争力的研究、战略规划具有实用价值。构建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区域文化竞争力变为可以量度、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以便为制定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否则会使评价指标体系十分繁杂,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最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指标的过多过滥,从而大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效率。世界上得到普遍认可与广泛使用的指标体系(如生活质量指数PQLI、人类发展指数HDI等)无一不是由几个相互独立、代表性强、最常用,同时也是最易获得、综合、信息量大的指标所构成的。因此,合理地、正确地选择有代表性、可比性、独立性、信息量大的指标是构建高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

7.独立性

任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独立性原则,即同一类别中的各项入选指标之间至少在分析性质上应该相对独立,说明不同问题或问题的不同方面,彼此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或相关关系。反映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指标较多,这些指标间彼此可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人均GDP与人均收入间存在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在挑选一组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所选指标间的相关性问题,所选择的指标间的独立性要强,这也是以往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常忽视的问题。但是,严格按照统计检验的标准来要求独立性,往往又会排除许多重要的指标,因此,这里贯彻独立性的方式仍然要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7)(8)

8.可测性

为了使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分析,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可测性,并具备相应的数据支持,不能片面地追求理论层次上的完美。纳入该体系的各项指标必须概念明确,内容清晰,能够实际计量或测算,以便进行定量分析。过于抽象的分析概念或理论范畴不能作为指标引入体系;现阶段还无法实际测定的指标也暂时不予考虑②。有些指标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缺乏数据来源,或虽能取得数据,但可信度较低或者获取的成本较高,这样的指标宁可暂缺。

9.可比性

区域文化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区域文化竞争力的强弱只有通过在与其他区域的比较中才能显示出来。为便于进行不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应尽量使指标和资料的口径、范围与国际常用的指标体系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所研究区域文化竞争力的强弱,相对竞争优势与相对竞争劣势,以及与文化竞争力强的区域之间的差距,也可以学习其他区域在提升文化竞争力方面很多好的经验,为我所用,使区域文化竞争力得到更快的提升。

四、指标数值的标准化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指标数值的标准化

在构成指标体系的各指标选取完成以后,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与取值范围不同,因而必须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也即指标数值的标准化。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化法、极值法等。

由于区域文化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与其他区域相比较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因此,在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转换过程中,笔者采用如下的转换方法——对于正向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越好,即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区域文化竞争力强弱呈正相关关系),采用如下转换方法:

img10

对于逆向指标(指标数值越小越好,即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区域文化竞争力强弱呈负相关关系),则采用如下转换方法:

img11

其中,xmin与xmax分别表示参与比较的区域中某一指标的最小值与最大值,而x表示所考察区域该指标的实际值。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单个指标信息零散,不能给人以整体印象,因此,在构成指标体系的各指标选取完成以后,还要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指标,以便能借此对所研究事物进行总体概括。常用的综合指数构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加权综合指数法,另一种是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标的构建一般都要牵涉各指标的权重问题,而常用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三种:一是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调查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二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三是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方法)确定权重。本文在构建区域文化竞争力指数时考虑到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本质特征以及各指标反映这些本质特征的程度而给予不同的权重。

五、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依据

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维度或视角出发,遵循不同的标准选择,选择一组指标构成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不同研究者所构建的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很少是完全相同的。笔者在构建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参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内容(《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文化主要包含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新闻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对外文化交流与人才队伍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考虑到不同民族对思想道德素养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同时这方面内容也非常难以量化,因此,笔者在构建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没有考虑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

考虑到文化建设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下展开的,文化竞争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对文化竞争力的强弱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构建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也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对文化竞争力的影响,而直接引入了经济与环境区位竞争力,并把反映该维度的相关指标直接纳入到区域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中。

与此同时,区域文化的发展与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提高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国民文化消费的需要,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进而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在构建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也引入了这方面的内容。

正如本文前述的那样,文化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对区域文化竞争力的评价自然也要牵涉文化内涵的主要方面,因此,对区域文化竞争力的评价,不是用一两个指标,而是要用一组指标来衡量。

(二)指标的选取

1.一级指标

参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同时不仅考虑到经济、环境与区位等因素对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的基础性作用,还考虑到提高文化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是满足居民的文化消费要求需要,提升生活的品质,从而达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遵循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的指标选取原则,同时考虑到上述原因,我们从六个维度出发来构建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这六个维度构成区域文化竞争力的一级指标,分别是基础竞争力、公共文化服务竞争力、传媒竞争力、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竞争力、人力资源与文化创新竞争力、文化消费与生活质量。

2.二级与三级指标

(1)基础竞争力

文化建设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支撑,同时也受到该区域的环境区位状况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文化竞争力的高低需要有经济与环境区位竞争力作为基础,我们将此称为基础竞争力。

构成区域基础竞争力的因素很多,这里我们着重从经济竞争力、对外交流程度、环境竞争力与区位竞争力这四个维度来考察。

a.经济竞争力

区域经济越发展,对文化的需求与要求也就越高。经济发展为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区域间的文化竞争首先是各区域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而反映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较多,常用的绝对数指标有GDP、人均GD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纯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劳动生产率、单位能源使用产出的GDP等。而常用的相对指标则是在上述这些指标基础上生成的各种“率”,如GDP年增长率、人均GDP年增长率等。在上述这些指标中,反映经济规模的GDP与反映人均水平的人均GDP两者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常用的。除此之外,人均收入也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常用指标。但考虑到人均收入指标的获得相对比较困难(与人均GDP指标相比)、数据的准确性相对较低等因素,这里在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不得已将其舍弃掉。由于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这样做的结果应该是可行的。

b.对外交流程度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区域文化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本地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强弱的竞争,也是各区域对外经济交往能力的竞争,同时还是各区域文化交流能力的竞争。反映区域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与对外经济交往能力的指标较多,常用的指标有进出口总额、外贸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外企从业人员数、外企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国际大公司(全球500强)数、境外金融机构数、国际会展指标;而反映对外文化交流的常用指标有出入境人数、常住境外人口比例、旅游业增加值、中外旅游者人次数等。在这些指标中,反映对外经济交流总规模的进出口总额与反映对外文化交流规模的中外旅游者人次数无疑是两个最为重要的指标。

c.环境竞争力

区域环境质量的高低对区域文化竞争力的大小具有重要影响。区域环境可分为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反映区域自然环境质量高低的常用指标有城区噪音达标率、年晴好天数、人均道路面积、大气质量等级、空气质量指数、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区域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三废”处理率、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环保经费、区域整洁度等。在这里我们选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空气质量指数两个指标来反映区域的环境质量。

反映区域人文环境的常用指标有居民诚信指数、社会包容度、区域文明程度指数、区域秩序指数、公共服务质量指数等。但由于日常行政统计不包含这部分内容,因此,除非进行专门的抽样调查(注意:这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很难获得这部分数据的。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这里暂时没有将反映人文环境的指标列入区域文化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d.区位竞争力

区位竞争力对区域间文化竞争力的大小具有重大影响。区位竞争力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经济区位、资源区位、政治区位等状况。一个区域处于内陆还是沿海、交通中心还是交通边缘、是行政中心还是非行政中心,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区位状况决定着区域的聚集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高低,影响区域生产费用和交易成本,包括交通费用和交换成本,影响着区域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有利的区位能吸引众多的劳动力、产业和资本、技术等资源(9)

反映区位竞争力的指标较多,这些指标可以被划分成自然区位、经济区位、资源区位与政治区位。反映自然区位的指标有国际与国内航班与航线数、机场等级、火车站每天发送班次数、港口年吞吐能力、客运总量、货运总量、距离湖海的远近、高等级公路里程、路网密度、交通便捷指数、自然区位指数等,反映经济区位的指标有经济腹地GDP、经济腹地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经济区位指数等,反映资源区位的指标有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淡水资源量、人均矿产资源量、资源区位指数等,反映政治区位的指标有区域行政级别、政治区位指数等。

区域是被赋予行政管辖权的,不同的区域,其管辖权可能差异极大,因而不同的区域在集聚各种文明要素上所能提供的条件和资源是大不相同的。尤其是中国的区域,不同等级的区域具有不同的政策权限,组织资源的力量相差很大。但要对区域行政级别对文化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定量的研究,目前较为困难。因此,在此我们不得不将这方面的内容舍弃掉。

考虑到资料来源的限制,这里笔者选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路网密度两个指标作为区位竞争力的测度指标。

(2)公共文化服务竞争力

公共文化服务竞争力涉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事业投入与服务水准等几个方面。反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指标有:文化馆、影剧院、图书馆、展览馆、体育馆等的数量,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数,公共图书藏量,人均公共图书占有量等等。反映文化事业投入的指标有:文化事业总投入、文化事业从业人员人均经费等。而反映文化服务水准的指标有:顾客满意率、顾客投诉率等等。但反映文化服务水平的指标在一般的行政统计中都没有被列入,因此,除非进行专门的调查,一般是难以获得这方面的资料的。而要进行专门的调查,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即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因此,我们在对区域文化竞争力的评价过程中不得已将此舍弃掉。这样,从投入的角度考察,我们选取了文化事业总投入这一指标,而从拥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资源角度考察,我们选取了公共图书藏量、人均公共图书占有量和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数三个指标。

(3)传媒竞争力

主要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与网络三个维度考察。对于新闻出版,我们主要从报刊出版发行与图书出版发行两个层面考察。反映报刊发行竞争力的指标较多,如报刊种类、发行量等。这里我们选用报刊发行量来作为报刊发行竞争力的度量指标。反映图书出版发行竞争力的指标也较多,常用的有出版图书种类、发行量等,这里我们选用图书发行量作为衡量图书出版发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反映广播电视竞争力的指标也较多,如广播电视作品制作量、广播电视用户数、广播电视覆盖率、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广播电视行业年增加值等,这里我们选用广播电视覆盖率指标。反映网络发展水平与竞争力的常用指标有:互联网用户数、千人拥有的互联网用户数、网络使用时间、人均网络使用时间等。这里我们选用千人拥有的互联网用户数指标。

(4)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竞争力

主要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竞争力两个维度考察。

a.文化资源竞争力

区域间文化的竞争某种意义上是区域间文化资源占有之间的竞争。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资源(人文)与自然文化资源两部分。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或者约定俗成的概念。一般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者活动。文化资源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广义的文化资源是难以给出具体的界定的,一般的,只要是体现人类追求和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品或活动,均应划入文化资源的范畴(10)

那些灿烂的古代文明是区域的宝贵财富,是区域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标志。我们谈到杭州,总让人联想起西湖美景,谈到西安就想到古都风貌。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水乡民居,都让人有不同的感受,让人们的生活充满色彩(11)

文化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二是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三是文化资源的消费价值,四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等级(12)。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国内的有关机构,经常对相关文化资源的保护作出等级评审。例如人类文化遗产的评级、国家级或省级保护文物评定等。据了解,这些评定的依据主要考虑了资源生成、传承与现状,充分考虑了这些资源的未来发展,从人类文化传播的角度,理性地给出了文化资源的保护等级。这种评价结论是定性的,但却是有价值的。因此,在下面的指标设计中笔者充分利用了文化资源的等级评定结果(定性资料的定量化处理)。

反映区域文化资源的指标较多。常用的文化资源指标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数量、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文化卫生设施(文化馆、影剧院、医院、展览馆等)数量等等。在这里,笔者构建了一个指标——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得分,并以该指标得分的多少来反映区域的文化资源竞争力的强弱。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得分的具体定义如下:

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得分=10×S1+5×S2+3×S3+1×S4

上式中,S1、S2、S3与S4分别表示世界文化遗产数、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数(注意:历史文化资源得分以最高等级计算,例如某一历史文化资源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又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论处,即不重复计算)。

反映区域自然文化资源的指标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数量,各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各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国家森林公园数量等等。与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得分一样,这里笔者也构建了一个指标——区域自然文化资源得分,并以区域自然文化资源得分来反映区域自然文化资源的竞争力。区域自然文化资源得分的具体定义如下:

区域自然文化资源得分=10×H1+5×H2+3×H3+1×H4

上式中,H1、H2、H3与H4分别表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省级风景名胜区数与市级风景名胜区数(注意:区域自然文化资源得分以最高等级计算,例如某一自然文化资源既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同时又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论处,即不重复计算)。

b.文化产业竞争力

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产业化的开发是重中之重。这种发展关系到资源属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便利度、生活服务能力、商务服务能力等。区域文化产业之间的竞争是区域间文化竞争的集中体现与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反映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与水平的指标较多。常用的反映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模的指标有区域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税收总额、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从业人数、年接待国际(国内)游客人次数等,而常用的反映区域文化发展相对水平的指标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接待国际(国内)游客人次数与区域人口数比例等。在这些指标中,区域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指标。

(5)人力资源与文化创新竞争力

主要从人力资源与文化创新竞争力两个维度考察。

a.人力资源竞争力

文化竞争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常用的反映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指标有: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区域大(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大(中、小)学入学率、每10万人口中大学生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中、小)学教师数、医院床位数、人均病床数、医生数、每千人医生数、专业团体文艺人员数等等。在这些指标中,从投入的角度考察,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指标,而从产出的角度考察,每10万人口中大学生数、平均受教育年限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指标。

b.文化创新竞争力

文化创新能力的大小对(未来)文化竞争力的强弱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反映文化创新竞争力的常用指标有:科技人员数、科技人员占就业人数比重、R&D投入量、R&D投入占GDP比重、专利数、每10万人口专利数、科技成果数等等。在这些指标中,从投入的角度考察,R&D投入占GDP比重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指标,而如果从产出的角度考察,每10万人口专利数、科技成果数则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指标。

(6)文化消费与生活质量。

主要从文化消费与生活质量两个维度考察。

a.文化消费竞争力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提高文化竞争力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而反映这方面的主要指标有:百户居民拥有的电脑数、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总额、人均文化消费量、居民文化消费系数(居民用于购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等等。这里我们选用百户居民拥有的电脑数与居民文化消费系数两个指标来反映区域文化消费竞争力。

b.生活质量

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衡量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指标较多,常用的有恩格尔系数、人均收入、人均储蓄余额、人均居住面积、住房配套率、获得安全饮用水人口比重、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能源消耗)、区域人均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三废”处理率、大气质量等级、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数、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每千人医生数、家庭电话普及率、常用家用电器普及率等。在这些指标中,恩格尔系数无疑是生活质量高低的最常用指标,而人居环境是生活质量又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人均居住面积与住房配套率分别衡量人居环境的数量与质量,但是有关居民住房情况的指标一般不包含在日常的行政统计之中,因此我们只能借助于抽样调查,而这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因而在此不得已将这方面的指标舍弃掉。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一个最为常用的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生活质量。

考虑到资料来源的限制,这里笔者选用恩格尔系数、平均预期寿命两个指标作为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度量指标。

至此,笔者选用了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与32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img12

(续 表)

img13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4(1)

2.福建省社科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中心课题组.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东南学术,2004(3)

3.吉尔布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沈宗美校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4.连玉明.中国城市蓝皮书.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5.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7.王益澄.城市文化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经济地理,2003(2)

8.吴利华,郑垂勇.城市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9.徐康宁.论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2(5)

10.张建华,卞亚萍,王宏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3(8)

11.赵德兴,陈友华,李惠芬,等.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6(6)

【注释】

(1)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王益澄.城市文化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经济地理,2003(2)

(3)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徐康宁.论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2(5)

(5)吉尔布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沈宗美校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6)张建华,卞亚萍,王宏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3(8)

(7)陈友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4(1)

(8)福建省社科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中心课题组.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东南学术,2004(3))

(9)吴利华,郑垂勇.城市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10)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7-8

(11)连玉明.中国城市蓝皮书.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59-60

(12)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2-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