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叙述学

什么是叙述学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叙述学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据叙述学的命名者,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的说法,“叙述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可以说,叙述学是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双重影响的产物。后经典叙述学也叫新叙述学。因此,后经典叙述学是对各种跨学科的叙事学研究的总称。西方叙述学在中国的主体是结构主义叙述学,它随着结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而得以盛行。

一、什么是叙述学

1.叙述学的概念

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法文中的“叙述学”(narratologie),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而构成。叙述学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据叙述学的命名者,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的说法,“叙述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而法国经典叙述学家热奈特,他的叙述学研究被认为是叙述学最有价值的成果,则认为叙述学着重研究叙事的普遍特征,是研究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的学科。叙述学诞生于1966年的法国,当年在巴黎出版的《交际》杂志第8期是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题的专刊,它的出版是叙述学诞生的标志。到今天,叙事的理论已走过4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理论渊源而言,结构主义叙述学上承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中经英美新批评,下接法国结构主义。可以说,叙述学是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双重影响的产物。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是叙述学的一个重要源头。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即认为批评的着眼点应在作品本身。著名形式主义者普洛普、雅克布森和V·什克洛夫斯基的有关理论对叙述学均产生了较大影响。英美新批评也是叙述学学术背景中重要的组成成分。热奈特的代表作《叙事话语》明显受到C·布鲁克斯和R·沃伦等新批评派学者的影响。而且《叙事话语》也继承和发展了美国芝加哥学派W·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的传统,对叙述形式的看法与新批评相当一致。当然,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文论学派则被公认为对现代叙述学作出了最大贡献。“从结构主义开始,叙述分析稳稳地占据了文学理论的中心,取代了诗歌在文学理论中的传统地位。而且,从现在看来,叙述学是结构主义取得最重大也是最扎实成绩的领域。”[23]

2.叙述学流派

叙述学可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不同派别。经典叙述学也叫结构主义叙述学。后经典叙述学也叫新叙述学。

1966年在巴黎出版的《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专刊,较集中地将经典叙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公之于众。在这一专刊中汇集了法国、意大利等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研究叙事作品的论文。后来成为经典叙述学主要干将的罗兰·巴特、热奈特、托多罗夫、克罗德·布雷蒙、格雷马斯等都在上面发表了论文。经典叙述学把叙述作品的结构形式确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使用的方法主要是语言学方法,研究的目的在于试图寻找出唯有叙述作品才具有的独特的语言形式,提出了诸如功能与结构、作者与叙述者、叙述话语与叙述语法、叙述视角与叙述时间等概念。研究的内容大致围绕两大层次展开。一是“故事”层次,指的是对所叙述的故事进行研究,旨在探寻故事情节的逻辑、句法与结构,更多关注“讲什么”。二是“话语”层次,指的是对叙述行为的研究,旨在说明所叙述故事表现方式的规律,即故事转化为话语的种种方式,更多关注“怎么讲”[24]。可以说,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

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开始向后结构主义转化,结构主义叙述学的种种弊端开始引起关注。比如经典叙述学理论认为,叙述学的研究对象——叙事作品应被视为一个内在自足的体系,它不受任何外部规定性的制约,社会历史背景和创作主体等因素都应排除在叙述学的研究视野之外。在这种理论主张的影响下,叙述学偏重于文本自身内部的形式分析,各种规则越来越细,越来越繁琐。但是,正如有学者指出,“叙事之所以成为叙事,依赖于一种社会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使得叙事作品与社会之间具有一种交换性质,而交换就意味着存在于社会的欲望、目的和各种制约力量之间的综合关系。”[25]于是,越来越多的叙事理论家有意识地从其他派别吸取有益的理论概念、批评视角和分析模式,以求扩展研究范畴,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譬如,针对叙事学忽略文本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社会历史语境的弱点,一些学者将自己的叙事学研究与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这样构成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形式分析与意识形态分析有机融合为一体,打破了20世纪文学批评领域中形式主义与反形式主义之间的长期对立[26]。这样,叙述学就跳出了长期以来将自身限定于叙述文本内的封闭式研究的窠臼,由经典叙述学转化成了以关注读者和语境为标志的后经典叙述学。

后经典叙事理论的一个主要长处在于对作者、文本、读者和语境的全盘考虑,关注文本中作者意图、文本的修辞效果、读者反应与社会历史语境这几种因素的互动作用,达到了某种平衡。后经典叙述学是在保持经典叙述学理论特征和特有的理论模式的同时,吸收其他学科有益成分,诸如女权主义、后结构主义、读者反应批评、精神分析、新历史主义、哲学、电影研究和计算机科学等,形成的各种跨学科的研究派别。因此,后经典叙述学是对各种跨学科的叙事学研究的总称。

3.我国的叙述学研究

西方叙述学在中国的主体是结构主义叙述学,它随着结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而得以盛行。1979年,《世界文学》第2期上发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述评》一文,为结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了先河。此后,结构主义便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在中国蔓延、深入,叙述学便是结构主义的主要分支。此后,国外叙述学大师托多罗夫、罗兰·巴特、热奈特等的叙述学论文和专著相继被翻译到中国。其中托多罗夫为叙述学的命名者,而热奈特则是经典叙述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叙事话语》很快就成了叙述学研究的样板,他的术语成为这个学科广泛采用的专业用语。西方叙事学在我国能广为流行,主要还得力于它的成就。它在叙事人称、叙事时间、叙事视角等方面细致入微的分析,对理解作品、提高审美鉴赏力都不无帮助。它对文本的形式分析,比中国以前盛行的社会历史研究法更能抓住文本的特点,更让人信服。2002年一套由申丹教授主编的“新叙事理论译丛”(5本)则把最新的后经典叙述学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读者,使叙述学研究在中国又掀起一个高潮[27]。目前,我国叙述学的研究除了对西方叙述学经典著作的译介之外,还出现了以杨义的《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为代表的本土叙事学研究的小热潮。它们正试图在借鉴西方叙述理论模式的同时,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叙事理论。

那么,新闻是不是叙述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