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的发展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戏种,它原称“黄梅调”,是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在剧目方面,黄梅戏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黄梅戏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这一时期,严凤英、王少舫、潘景俐等著名的演员都为黄梅戏表演艺术作出了极大贡献。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戏种,它原称“黄梅调”,是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在剧目方面,黄梅戏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目前,关于黄梅戏起源何处尚有争议,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几种说法:

说法之一:安徽桐城是黄梅戏的源头。

说法之二:“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说法之三:“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

说法之四: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

趣味链接

当代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1954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等。这一时期,严凤英、王少舫、潘景俐等著名的演员都为黄梅戏表演艺术作出了极大贡献。现在黄梅戏专业剧团共有50个,马兰、吴琼、黄新德、杨俊、韩再芬、蒋建国、周源源等新一代黄梅戏演员逐步成长起来,为黄梅戏表演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