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古诗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古诗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大林寺桃花》这首诗作于唐元和十二年四月,时白居易还在江州司马任上。大林寺在庐山牯岭之西。人世间的四月,所有的花儿都已凋谢,但高山上的大林寺里,桃花才刚刚盛开。诗人由愁绪满怀的惜春之情,看到山寺中盛开的桃花而变得惊异、欣喜,以至欢呼雀跃:原来春未归去,只不过偷偷地“转入”山寺中来罢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盩厔(今周至县)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宪宗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白居易是中唐诗坛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讽谕诗大胆揭露弊政,抨击权贵,反映人民的疾苦,主题明确,对比鲜明。《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是其讽谕诗的代表作。感伤诗中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他的闲适诗多流连光景、怡情悦性之作。白居易的诗歌富于形象性,语言通俗,声调优美。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人间四月芳菲尽[1],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2],不知转入此中来[3]

【注释】

[1]芳菲:这里泛指花。尽:指花凋谢了。

[2]长恨:常常怨恨。

[3]转:反。

【阅读提示】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作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四月,时白居易还在江州司马任上。大林寺在庐山牯岭之西。庐山为避暑胜地,时序要比山下为晚。故而虽已初夏,山上仍与早春二月无异。在诗中,诗人突出抒发了由惜春归、恨春归而骤然复睹春景的惊喜心情。

人世间的四月,所有的花儿都已凋谢,但高山上的大林寺里,桃花才刚刚盛开。人们常常抱怨春天一去难以寻找,却没想到,它反而到这里来了。诗人用桃花来替代春天,把春天说得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似的。构思十分巧妙,语言灵活风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全诗短短四句,不仅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记述和描写,而且也写了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诗人由愁绪满怀的惜春之情,看到山寺中盛开的桃花而变得惊异、欣喜,以至欢呼雀跃:原来春未归去,只不过偷偷地“转入”山寺中来罢了。于此,诗人的惜春之情,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了。

(熊明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