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杜甫为什么号少陵野老

杜甫为什么号少陵野老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这首二句是提摄全篇的,它既写出了忆弟之情,又揭示了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前四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忆弟”,其实“忆弟”隐含其中。这首诗融情于景,将常见的思亲之情表达得凄楚动人,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1]

杜 甫

【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瑶湾村(今河南省巩县),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不遂,困顿了十年,四十四岁时才勉强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保管兵甲器仗)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颠沛流亡,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经夔州出峡,漂泊鄂、湘一带,最后避乱郴(chēn)州,病死途中。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在艺术形式上,以古体、律诗见长,兼工各体。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最为世人传诵的作品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丽人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征》和“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4]

【注释】

[1]舍(shè)弟: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楼上的更鼓。戍,边地的城堡。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

[3]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节的夜晚。白露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

[4]长:一直,老是。达:到。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阅读提示】

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为五言律诗。当时诗人因关中大旱,饥荒严重,弃官离职前往秦州。在兵荒马乱中,与兄弟四处离散。诗人怀着强烈的忧愤和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兄弟的深切思念之情。在古典诗歌中,思乡忆亲是常见的题材。但杜甫匠心独运,把这种感情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去表现,使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开头两句抓住戍鼓声、雁声、“断人行”进行描写,交代了时间背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可谓一字一咽,字字血泪。这首二句是提摄全篇的,它既写出了忆弟之情,又揭示了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三、四句由露写到月,融入诗人自己的心理感受,对仗工整,语峻体健;意蕴深刻,化平板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传递了无限的思亲怀乡之情。前四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忆弟”,其实“忆弟”隐含其中。后四句写弟散家无的悲惨遭遇,揭示了残酷的现实,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抒发了诗人对战乱的怨恨与无奈之情,深化了主题。这首诗融情于景,将常见的思亲之情表达得凄楚动人,沉郁顿挫。结构严谨,层层深入,对仗工整。

(黄良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