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葛亮后出师表

诸葛亮后出师表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论安言计,动引圣人,论安危,言计策,动引古之圣人。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孙权兄。然困于南阳,操与张绣战于宛,为流矢所中。险于乌巢,袁绍拒操于官渡,辎重万余,在故市鸟巢。危于祁连,操征西域,几危于祁连。逼于黎阳,袁谭据黎阳,操用兵吴、蜀、谭兵逼迫其后。自臣到汉中,时亮率军北驻汉山。突将无前冲突之将,无有敌者。操子丕废献帝为山阳公,自称帝。

诸葛亮后出师表

《三国志》

【题解】

《裴松之注三国志》:汉晋春秋曰: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十一月,上言曰:(本文略)。于是有散关之役。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汉,自渭。贼,谓曹。偏安。谓汉僻处于蜀。○伸大义当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审大势当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北征”四句,解见前表。并日而食,谓两日惟食一日之供。臣非不自惜也,顿挫。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应上两“托臣”句。而议者谓为非计。时议者多以伐魏为疑,故有下六段未解之论。今贼适疲于西,后主五年,亮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叛魏应汉,关中响振。又务于东,曹休东与吴陆逊战于石亭,大败。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贼固当讨,时又不可失。谨陈其事如左:以上作一冒。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昌,○创,伤也。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张良、陈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此段言不可以坐定取胜。刘繇、王朗各据州郡,刘繇,据河曲。王朗,守魏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论安危,言计策,动引古之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用人,则妒能嫉贤,群疑满于腹内。临事,则畏首畏尾,众难塞于胸中。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孙权兄。坐大,遂并江东,不务战征,使孙策坐以致大,江东遂为其所并。○繇、朗皆守一隅以致破败者。引证蜀事,最切。此臣之未解二也。此段言不可以不战资敌。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孙膑、吴起。然困于南阳,操与张绣战于宛,为流矢所中。险于乌巢,袁绍拒操于官渡,辎重万余,在故市鸟巢。时操粮少,走许避之。危于祁连,操征西域,几危于祁连。逼于黎阳,袁谭据黎阳,操用兵吴、蜀、谭兵逼迫其后。几败北山,夏侯渊败,操争汉中,运粮北山下数千万囊,赵云遇之,乃入营闭门,操引去,云擂鼓震天,以大弩射之,操军惊骇,蹂践堕汉水中。殆死潼关,操讨马超、韩遂于潼关,操将北渡,与许褚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操军,矢下如雨,褚白操,乃扶上船。然后伪定一时尔,伪定,非真。一时,未久。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此段言难以不危而定。曹操五攻昌霸不下,东海昌霸反,操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四越巢湖不成,魏以合肥为重镇,其东南巢湖在焉。孙权围合肥,魏自湖入淮,军合肥者数矣。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图,谓转谋操也。其事未详。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操留夏侯渊守北边,为先主所杀。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此段言难以庸才取胜。自臣到汉中,时亮率军北驻汉山。中间期年耳,然丧“丧”字贯至“一千余人”。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合、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曲,部曲也。突将无前冲突之将,无有敌者。賨丛、叟、青羌皆亮南征所得渠率。散骑、武骑皆骑兵。一千余人,以上乃计其士卒物故也。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此段言缓之则无人,难以图敌。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谓守与战。劳费正等,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此段言不早图则兵疲,难以持久。○六未解俱用反说,驳倒群议,独伸己见。文势层叠,意思慷慨。

夫难平者,事也。顿一句。起下。昔先帝败军于楚,先主十二年,刘璋降,先主跨有荆、益,操恐先主据襄阳,将精兵五千迫之,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乃弃妻子走。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操当兴。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赤壁破曹。西取巴、蜀,进兵围成都,取刘璋。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斩夏侯渊。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汉又当兴。是操之事难料。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孙权遣吕蒙袭关,定荆州。秭子归蹉跌,秭归,地名。先主痛关之亡,奋力复仇,又为陆逊所败。曹丕称帝。操子丕废献帝为山阳公,自称帝。○汉又忽败,是汉之事难料。凡事如是,难可逆料。两举先主、曹操难料之事,见今事亦难料,正与上六未解相照。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一篇意思全在此处收结。忠肝义胆,照耀简编。

先帝忧虑汉朝与魏贼不能并存,帝王的事业不能偏居于一个角落,所以把讨贼的任务托付给我。凭先帝的英明,衡量我的才能,本来就知道由我去讨贼,我的才能薄弱,而魏贼却很强大。但是不去讨伐魏贼,王业也要灭亡,与其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他们呢?因此托付我去讨贼而毫不迟疑。我从接受命令以来,睡觉睡不好,吃东西不知味道,考虑到要进行北伐,应该首先平定南方。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生草木不长五谷的地方,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我并非不爱惜自己,但想到王业不能偏安在蜀都一角,所以冒着危险艰难去实行先帝的遗志。可是议论的人认为这并非上策。现在反贼刚在西方疲于奔命,又在东方忙于作战。按照兵法应当趁敌人疲劳的时候出击,这正是进攻的大好时机。我恭敬地把对这些事情的意见陈述如左:

高皇帝的英明如同日月一样,他的谋臣深谋远见,但是他也历经艰险,身受创伤,才把危险转化为平安。现在陛下赶不上高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却想要从长计议,暂时不去攻取,安安稳稳地坐在这儿等着平定天下。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一点。刘繇和王朗,每人占据了州郡,议论安危,高谈计策,动不动就引用古代圣人的话,但是他们大家满腹疑虑,满胸疑难,今年不出战,明年不出征,让孙策安然地一天天强大起来,吞并了江东地区。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二点。曹操的智谋策略,比一般人远远超过,他的用兵,好像孙膑、吴起一样。但是他在南阳被困,在乌巢遇险,在祁连山遭难,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大败,差点在潼关送命。后来才建立伪政权苟安一时。何况我的才能薄弱,却要想不经危险来平定天下。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不下,四次越度巢湖不成。任用李服,李服反而谋害他;委任夏侯渊,夏侯渊却遭到败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才能,还有这种失败,何况我才能低下,怎么能一定取胜?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四点。自从我出兵到汉中以来,其中只隔一年罢了,然而就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以及曲长、屯将七十多人,他们都是所向无敌的骁勇的将士;还丧失了、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多人。这些都是几十年之内,从四面八方纠合起来的精锐部队,不是一个州所有的。假如再过几年,就要损失三分之二了,还打算拿什么来对付敌人呢?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五点。现在百姓穷困,军队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么防守和出击,所消耗的劳力和费用正是相等。如果不趁早打算,要靠着一个州的地方,与敌人长期相持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难以预料的是战争。从前先帝在当阳兵败,这时候,曹操拍手,认为天下已定。后来先帝东面联合吴、越,西面夺取巴、蜀,兴师北伐,杀了夏侯渊,这是曹操的失策,而复兴汉室的事业将要成功了。但是后来东吴违背盟约,关羽失败身亡,我军在秭归受挫,曹丕废汉称帝。一切事情都是如此,难以预料。我只能不辞劳苦地、辛勤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至于事情的成功失败、顺利困难,不是我的聪明才智能够预见的了。

【末评】

时曹休为吴所败,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孔明欲出兵击魏,群臣多以为疑,乃上此疏,伸讨贼之义,尽托孤之责,以教万世之为人臣者。“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言,凛然与日月争光。前表开导昏庸,后表审量形势,非抱忠贞者不欲言,非怀经济者不能言也。

【汇评】

林云铭《古文析义》:篇中六“未解”,皆为议者以为非计而发,全局打算,可谓反复详尽。或以“冒危难”三字,疑有侥幸成功之意,与前表“谨慎”二字相悖,不知“谨慎”乃小心翼翼,公而忘私,原非畏怯,所谓鞠躬尽力,不计成败利钝者是也。“冒危难”亦即此意。王佐之才,岂有两副本领耶?

浦起龙《古文眉诠》:祁山数出,关陇未窥,宜来议者纷纷之口。文以解其惑而坚此行也。起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分义明矣;结曰“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精诚决矣。彼纷纷者,由成败利钝之见蟠据胸中,势必分义轻而精诚薄,须与他六个“未解”。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出师大意,首段数语已尽。然此表特为众议纷纭而上,故次段既揭出“议者谓为非计”,作全表发端语,入后六段,每段但作诘问,绝不作一煞笔,而段末均以“未解”束住,局势整练中气自疏越。盖逐段皆以发明首段之意,亦即逐段皆以辨难议者之所谓非,或借端发论,或直抒己见,顿挫抑扬,反复辨论,似是平列,而文义实由浅入深,一气贯注。末段以但知尽忠而不能逆料成败利钝作结,结得理足,众议可以毕息矣。“鞠躬”八字且能暗顾次段“受命”以下数语,章法笔力,尤为两绝。○《前出师》为内顾忧,《后出师》为外患虑。内而正君,外而讨贼,亮以一身担当,安得不“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论者多疑”冒危难”三字,似与前《表》“谨慎”二字不合,不知“谨慎”者其心,“冒危难”者其势。惟谨慎之人,自不妨“冒危难”也。此旧评中固有见及之者,妙能参互发明,故附识之。

过珙《详订古文评注全集》:一篇只是说事势成败难以逆料,然却条陈利害,已若烛照数计而龟卜。其意以为听臣之言,则有如前所云云者,否则利钝所不敢知,亦冀先帝阴有以谅之也。忠款之意,溢于毫端,真有古纯臣进谏之风。

唐介轩《古文翼》:起手提出主意,下分六段“未解”,总是汉贼不肯两立,王业不可偏安也。读到“鞠躬尽瘁”等语,不禁一击节,一堕泪矣。

林国赞《三国志裴注述》:又注引汉晋春秋载后出师表颇不可解。据“五攻昌霸不下”,案昌霸反东海惟一见先主传,陈志初无五攻事。又据云自到汉中丧赵云等,又云于是有散关之役,然则此表作于建兴五年,据云传云卒于七年,则此谬矣。是年冬春两出师,前此后此,均未有谓讨贼为非计者也,而此表聒强不舍,辄刺刺于未解者六,亦深可疑。陈承祚以蜀人而编亮集,亮文当无所遗,故本传於其集若干篇若干字皆著明。裴氏谓此表出张俨默记,亮集所无,张俨乃吴人,反记敌国文,宜未可信。

李宝淦《三国志平义》:诸葛亮后出师表,传既不见,集亦不载,仅见于裴注中。案承祚于亮最为心折,且如周鲂七笺胡综三文之类,无不全录,既取前表,岂独遗此?必出后人伪托,非亮文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