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声语言的构成内容

无声语言的构成内容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演讲中的无声语言,主要包括演讲者的动作、眼神、表情、仪表、手势、风度以及所运用的其他视觉材料。头部语言又称首语,是运用头部动作、姿态来交流信息的非语言符号。头部显现的无声语言主要有头部转动、脸色、眉眼等,演讲中可根据感情表达的不同需要而灵活选用。体语学的创立者伯德惠斯特尔指出,人的脸部可做出大约2.5万种表情,可以说是非语言信息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

二、无声语言的构成内容

演讲中的无声语言,主要包括演讲者的动作、眼神、表情、仪表、手势、风度以及所运用的其他视觉材料。它是从人的自然状态活动中经过加工提炼出来的,无声语言既符合言语交际规范,具备表情达意功能,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就演讲活动而言,每个人从头到脚、从外到内的表现,都可以归结到无声语言之中,都可以反馈到听众并成为听众接收信息的源流。

(一)头部语言

头部语言又称首语,是运用头部动作、姿态来交流信息的非语言符号。头部显现的无声语言主要有头部转动、脸色、眉眼等,演讲中可根据感情表达的不同需要而灵活选用。

1.头部转动

头部转动主要有仰头、低头、点头、摇头、偏倾等动作,不同的头部转动能传递出多样的语言信息,如上仰就分微仰、偏仰、昂仰等。其显示的语言信息是:微仰表示思考、停顿;偏仰表示呼唤、憧憬;昂仰表示情绪激动。其他如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否定;低头表示谦逊或忧虑;倾斜表示得意或愉悦;左右微摇表示怀疑或不忍;前突表示惊讶或逗趣;微倾表示观察或思考;直立表示庄严或坚强。

2.脸色

体语学的创立者伯德惠斯特尔指出,人的脸部可做出大约2.5万种表情,可以说是非语言信息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常言说得好,“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人的脸部能反映出人的一些内心变化和情绪。难怪心理专家们指出,人的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

如人在生气时,会血管收缩,导致脸色苍白;而激动时,血管扩张,出现脸色涨红;高兴时笑逐颜开;得意时容光焕发;失意时满脸阴沉等。我们如果仔细观察人在特定情绪下的脸色,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反映出规律性的东西。如高兴时,口角向上,脸色和悦红润,纹路顺当;悲痛或厌恶时,口角向下,嘴唇或紧闭或张大,脸色阴郁或苍白,纹路板滞;忍耐则咬住下唇;仇恨时则咬牙切齿。其他如突出下颚,表示攻击性行为;缩紧下巴,表示畏惧、驯服;抚弄下颚表示掩饰不安或胸有成竹;下颚上抬、鼻子挺出,表示倔强、傲慢、自大;手摸鼻子,表示怀疑对方;手摸耳垂,表示自我陶醉。

人的脸色是多种多样的,配合着面部表情,可表达出多层次的效果,如快乐、幸福、喜爱、骄傲、满足、同情、妒忌、害怕、紧张、愤怒、悲伤等。在演讲中保持适度的笑容和平和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微笑作为世界通用的无声语言,是最富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最能传递出友善、关注、尊重和理解等信息。在运用面部表情时,忌讳表情夸张无度,也忌讳麻木、呆滞。

3.眉眼

指眉毛、眼睛的动作、姿态所表达的非语言符号。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曾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语道破了眼睛的微观动作能显示内心情感的语言功能。而当眼睛在传情达意时,富有表现力的眉毛也会积极“响应”。心理学研究证实,在人的各类感觉器官所获得的信息总量中,来自眼睛的占到了80%以上。孟子说:“存乎仁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7]而据现代科学统计,利用目光,人类就能交换几千种信息。由此可见,眼睛一方面具有反映深层次信息的功能;另一方面,透过眼睛又能窥视别人的内心世界。眼睛的语言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眼珠的动作、眼睑的动作和瞳孔的变化来具体实现的。

黑格尔在其名著《美学》中说:“不但是身体的形状、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中的千变万化,全部可以由艺术化成眼睛。人们从眼睛里可以认识到无限自由的心灵。”在人类形形色色的眉目语言中,很多已有了约定的含义。如正视表示庄重,斜视表示轻蔑,仰视表示思索,俯视表示羞涩,逼视表示命令,瞪视表示敌意,不住打量表示挑衅,低眉偷觑表示困窘,白眼表示反感,双目睁大表示吃惊,不停眨眼表示疑问等。

而不同的眼神也表现着不同的含义,如目光炯炯表现精神焕发,目光呆滞表现心事重重,目光狡黠表现心数不正,目光坚毅表示自信自强,目光哀颓表示自暴自弃等。

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恰当地使用眉目语言,既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有利于相互理解与合作。巧妙地使用眉目语言,也是一种艺术。演讲中最常运用的眉眼有:

(1)演讲中的环视:环视指演讲者有意识地抬头环顾全场的每个听众,从左至右,从前到后,从听众的各种神态中了解和掌握现场的情况与情绪。演讲者一上台,首先要环视全场,环视的作用有三:一是向听众打招呼,表示对听众的尊重;二是体验听众情绪,感受场内氛围,便于把握演讲的方式与重点;三是静场。演讲初学者或无经验的演讲者往往一上台就开讲,很显然,演讲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2)演讲中的点视:点视是指演讲者在演讲中有时可将目光集中投向某一角落(位置),这是一种最有实效、最有内涵的眉目语言。譬如有的听众面带微笑,倾身而听,频频点头,甚至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演讲者向他投出一丝亲切的目光,这是表示赞许、感谢;有的听众轻轻摇头,甚至还在嘀咕什么,演讲者在做了某种调整以后,再盯一眼,这是表示征询、探讨;有时会场的某一角,某一个局部听众发出议论声,甚至有骚动,演讲者立即把目光投过去,这是表示调整和制止。

(3)演讲中的虚视:虚视也就是指的“虚眼”,好像在看着听众,其实谁也没看,只是为了造成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一种交流感,弥补因为环视和点视而可能使部分听众感觉受到冷落的缺陷,演讲中运用虚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在实际的演讲过程中,演讲者总是将这些眉眼形态交替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演讲时不要长时间地使用点视,总是盯着固定的人看,容易使被看者不好意思,而环视和虚视是可大量运用的。

在演讲台上,并非所有人一开始就能自如地运用眉眼技巧,有些大学生一上台,要么眼睛盯着天花板;要么低头看着讲稿或桌面;要么始终盯着某一区域、某一个人;要么眼光虚浮,既不环视、点视,也不虚视,显得目光呆滞、面无表情;要么就是异常活跃,乱用眉眼,哗众取宠。眉眼技巧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既要靠长期的实践锻炼,也要靠不断的眼神训练。实践锻炼指的是融入集体,多与人交谈,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观察、多运用。眼神训练要靠自己不断地琢磨,不断地练习才能习得。

(三)仪表语言

仪表传递出的语言信息是多样的,在人际交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仪表往往能助人成功。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就此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在萨立斯特大学,按照外貌、口才及理解判断能力等标准严格挑选了68名自愿者,让他们分别向四位过路人寻求支持。实验的结果表明,这些引人注目的应试者比起那些仪表平平的对手,更容易获得成功。

仪表一般指的是人的容貌、姿态,包括长相、体型、身材及服饰等,主要是指人的外部特征。演讲中对仪表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和规范。一个面容憔悴、不修边幅、萎靡不振、衣着脏乱,甚或华丽时髦、浓妆重彩的人出现在听众面前,听众便无法从心里去接受他的思想,感受他的情趣。因此,失掉了仪表魅力,也就失掉了演讲魅力。

1.容貌及打扮

人的容貌是天生的,本身是无可改变的,但我们对容貌可以进行修饰,以求得美的外显。演讲是“美”的艺术,包括语言美、激情美、仪表美,完全不注重或过分地修饰打扮都是不对的。

美国著名的演讲家达尔尼金在其《演说术》中说:“过分地装饰自己等于无情地排开听众。”那么,以什么样的修饰打扮出现在演讲台上为好呢?我们认为,修饰打扮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如体态、爱好、素养、气质等,并充分考虑演讲的场合、主题等要素,做到得体、大方、匀称、和谐、新颖、独特,向听众去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以上这些,可看作是修饰打扮的总的要求。

至于修饰打扮的细节,总是因人而异的,并且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要做到这些并非难事。如脸洗干净、头发梳好、胡子修刮干净、牙白、齿缝不留异物、着淡妆等。女同学还可略施香粉和胭脂、描眉、喷洒香水、涂口红等,以保证脸部的洁净、清爽和红润,若演讲台光照强烈,可考虑略施浓妆。

一些大学生平时喜欢佩带小饰物,如手镯、项链、戒指、胸花、发夹耳环以及其他的各类装饰品等,不可否认,适当地佩带饰物能增强仪表美,但在演讲中如果饰物过多,或装饰不到位,均会影响演讲的效果。所以在演讲时应该有所选择,予以取舍。

2.姿态

姿态实际上是指人的姿势。包括身躯动作、站姿、坐姿、靠姿等几种情形,除靠姿常常用于商务的非正式谈话、闲聊以及熟人间的随意摆谈外,身躯动作以及站姿和坐姿均可用于演讲之中。但坐姿演讲往往见于非赛事演讲,如学术演讲、广播电视演讲等。一般状态下,人们都站着演讲并辅以身躯动作来表情达意。包括在联合国的演讲台上,一个共同的规则是,不管是国家元首,还是政府要员,都一律限定时间,站着讲话。世界上其他国际会议也都是如此。站立演讲有四点好处,第一,表示对听众的尊重;第二,可避免长篇大论或埋头念稿子的毛病;第三,显示演讲者的精神风貌;第四,调节场内气氛。

有人说,站着说话那还不容易?的确,人人都会站立,但站立演讲表示的丰富含义却并非人人都懂。

演讲中站立的基本规则是,首先以一种愉快轻松的心情走上讲台。站定之后、讲话之前,悄然提气收腹,这个局部动作会使人全身肌肉挺拔,精神振作。站立时身体不要靠在讲台上,身体的重心平均落在两脚上,两脚自然分开,不超过肩的宽度,或一前一后站定。双手轻松自如地沿着身体两侧下垂,头部端正,声音发出的方向应该沿着嘴部的水平线而稍微向上。

但演讲者在演讲中不可能一直保持这种站姿。对于那些有演讲经验,技巧十分娴熟的演讲者来说,他们往往随着演讲的跌宕起伏,随着情感的变化,有时前进一步,有时又后退一步,有时踮脚,有时移步。一般来说,向前移步,表示肯定、积极、期待、争取的意思;向后退步,表示否定、畏惧、消极的意思;踮脚,表示期望、召唤、探讨的意思;移步,表示沉思、胸有成竹的意思。

从人体审美的角度来说,站姿缺少变化,会显得呆板。因此,有经验的演讲者更倾向于身体稍微侧一点,这样会使听众感到更灵活,更优雅一些。对此,心理学家梅拉比安说得十分精确:“身体的放松程度是一种传播行为。向后倾斜l0°以上是极其放松的状态;前倾约12°或向一侧倾斜不到10°是较为自然的交往姿态。”

身躯的姿态动作,也能表示各种不同的意思。一般来说,身躯正直,表示勇敢、威严;反身向后,表示否认、拒绝;微向前倾,表示关切、谦逊;左右摇摆,表示热烈、激昂。

常见的不雅演讲姿态有:

img34 走路时拖着步子,速度太慢,常表示自卑、紧张、缺乏自信;

img35 走路时眼睛正视前方,手摆幅度大,常表示目空一切;

img36 垂头走路,眼睛盯着路面,表示心事重重、没有信心;

img37 两手十指指尖按住桌面,肩膀耸立,给人居高临下、唯我独尊之感;

img38 身体斜靠在演讲台上,表示懒散、无力;

img39 两手插入裤袋或衣袋,表示随意和不尊重人;

img40 两手无意识的小动作,如挠头、玩纽扣等,表示紧张;

img41 小幅度摇腿、抖脚,或做“金鸡独立”,表示无所谓和缺乏修养;

img42 始终用一种手势而不变化,或始终站在原地不动,会使人厌烦。

以上的不雅姿态,演讲者都要极力避免,对听众而言,是完全能“读”出这类语言信息的。

3.服饰

俗话说得好,佛要金身,人要衣裳。演讲者的服饰也是听众审美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服饰不仅能掩盖自身外形上的缺陷,还能展示自己的内在美。演讲者的服饰不在于华贵,不在于时髦,而在于整洁大方、庄重朴素、轻便自如、协调和谐、得体入时、因地制宜。西方把这一切总结为“TPO”衣着原则。“T”(Time)指时间,意思是说着装要注意时令与时代;“P”(Place)指场所、地点;“O”(Object)指目的、目标、对象等。笛卡尔对此有一句精辟的话语,他说:“最美的服装,应该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的服装。”

服装总是与颜色的搭配连贯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一些共同的体验,如各种不同的颜色,反映出不同的含义,体现出穿着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透过服装,我们可以感受出诸如优雅、高贵、严肃、纯真、喜悦、甚至哀痛、伤悲等种种复杂的情愫。因此,在不同的演讲环境里,对演讲服装的选择,也相应有了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演讲者首先要对颜色本身的含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1)常见颜色的基本含义

红色常表示兴奋、精力、热情、喜庆、欲望、速度、力量、热爱、侵略、焦躁、危险,是一种激奋的色彩,有刺激效果,能使人产生冲动、愤怒、热情、活力的感觉。

黄色表示享受、幸福、乐观、理想主义、想象力、希望、阳光、夏天,具有快乐、希望、智慧和轻快的个性,它的明度最高,能充分反映光线。

蓝色表示和平、平静、稳定、和谐、统一、信任、真相、信心、冷淡,是最具凉爽、清朗的色彩。它与白色混合后能显现出柔顺、淡雅的气氛。

桔色表示精力、平衡、温暖、热情、颤动、率直、火焰、注意、要求,是一种激奋的色彩,具有轻快、欢欣、热烈、温馨、庄严的效果。

绿色表示自然、环境、健康、好运气、更新、青春、努力、春天、慷慨、富饶,介于冷暖两种色彩的中间,属中间色,显得和睦、宁静、健全、安息。它与金黄、淡白配合,能产生优雅、舒适的气氛。

紫色表示灵性、高贵、仪式、神秘、转变、智慧、启发、残酷,是最具神秘感的色彩,能产生高贵、庄严、豪华的气氛。

灰色表示安全、可靠、智力、固定、谦逊、尊严、成熟、团体、保守、实际,具有中庸、平凡、温和、谦让、中立、忏悔的感受。

白色表示尊敬、纯净、神圣、简洁、清洁、和平、谦卑、精密、清白、青春,具有洁白、明快、纯真、清洁的感受。

黑色表示力量、精深、正式、优雅、财富、害怕、魔鬼、匿名、悲哀,具有庄重、寂静、悲哀、罪恶、绝望、灭亡等感受。

(2)服装搭配的一般规则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的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8]除此之外,服装和肤色的反差也不能过大。皮肤白的人适合各类颜色;皮肤较黑的人,则不宜穿黑色类服装及其他一些色嫩的服装。

一般来说,服装的色彩搭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协调色搭配,另一类是对比色搭配。

协调色搭配分为:

同类色搭配。指深浅、明暗不同的两种同一类颜色相配,如:墨绿和浅绿,咖啡和米色等,显得柔和文雅。

近似色搭配。指两个比较接近的颜色相配,如:红色和橙黄色,黄色和草绿色等,效果比较强烈。

对比色搭配分为:

强烈色搭配。指两个相隔较远的颜色相配,如:黄色与紫色,红色与青绿色,这种配色效果强烈。

补色搭配。指两个相对的颜色的配合,如:红与绿,青与橙,黑与白等,补色相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时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黑白搭配是永远的经典。

演讲时应充分参考以上的搭配规则。并且注意,演讲时不宜采用单色调配色,而应该在某一基色调基础上去求变化,但配色又不宜太杂,一般以不超过三种颜色为好。

演讲时的服饰配色还应参考演讲场地的具体环境而定,如场地灯光、环境布置、演讲主题等。在灯光下,所有的颜色都会罩上黄色色调,看起来更趋近于白色,颜色会“失真”。因此,若是在晚上进行演讲,应在灯光下选择配色。环境布置和演讲主题也会影响演讲的服装搭配,也就是说,服装搭配要与演讲内容一致,如果演讲的主题严肃,可穿西装、打领带,或是穿其他很规范、正统的服装;若演讲的主题轻松、活泼,则可考虑穿T恤、衬衣及其他款式的较活泼且色彩鲜艳的服装。

不管在哪种情形下,演讲者的服装搭配,都应该符合自己的体型和肤色特征,千万不要穿着太随便,或过分地去修饰。

(三)手势语言

手势语言是指通过手的动作、姿势表达信息、传递感情的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手的运用可以说是最为频繁的了。在人际往来中,人们常常会做出各种手势来表达各种不同的含义,这就是手势语。手势都有一定的心理依据,法国心理学家格·吉毕什和莫·弗尔维尔格通过研究指出:“手势是人体中枢调节器官的某次调节动作过程的‘反映’,同时还是这次调节动作过程的‘外衣’。”手势表达着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已有的研究统计表明,手势与表情结合,可以传导演讲信息的40%。法国艺术家罗丹说:“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正因如此,几乎所有的演讲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手势语言。

1.手势及运用标准

演讲中常会运用手指、手掌、拳头和手臂的动作变化,以此来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手势运用有没有标准呢?对此问题,我国著名的演讲家李燕杰曾经说过[9]

手势运用的标准只有一个字——美。还是那句话,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一个低俗的人,想在演讲中出现高雅的手势,大概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美,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手势运用的标准大致来讲有四个方面:一是自然明了。手势由心而出,自然而然,但不能给人以勉强、生硬的印象。二是明快简练。演讲中,听众主要是听,不能因看废听。所以手势不能太繁杂,要简单、明快。三是和谐一致。手势与音调及情态等要和谐,动作要一致。四是个性突出。演讲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作,任何创作都应有个性,演讲中手势的运用也要因人而异,不应一味仿效别人,要有个人风格。

2.手势活动的范围

人的手势大体在三个区间活动,即上区、中区和下区。手势活动的范围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一样。

肩部以上为上区手势,在这一带活动的手势表示的意义有:激昂慷慨、理想希望、喜悦祝贺等。如在激动时的挥舞拳头、号召鼓动时的向上伸直双手等。

肩部到腹部为中区手势,其表示的意义有:冷静、客观、肯定等,如在叙述事物和说明事理时,演讲者的手指、拳头的小幅度变化等。

腹部以下为下区手势,其显示的意义有:反对、憎恶、鄙夷等,如伸直手掌下劈或向下摇动等。

演讲者手势语的形成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性别不同,手势有区别。男性的手势刚劲有力;女性的手势柔和细腻。不同年龄段的人,手势也不同。年长者的手势速度较慢、幅度较小、精细入微;年轻人的手势速度较快、幅度较大、富有气魄。就身材而言,身材高大的演讲者,可多做些中区和下区的手势,就是做上区的手势,也尽量不要超过头顶;身材矮小者,则应多做些上区的手势,使听众的视觉感提高一些。就性格而言,外向型性格的人,可多做些幅度较大、干净利索的动作;内向型性格的人,则应少用手势语,或用些节奏缓慢、动作轻柔的手势语。

3.手势活动的方向及幅度

手势活动的方向不同,表示的语言意义也完全不同。

手势向内、向上,表示肯定、赞同、号召、鼓励、希望和充满信心,是积极的手势;手势向外、向下,表示否定、拒绝、制止、终止、摒弃、冷漠,是消极的手势。

手势活动的幅度大小与演讲者的感情、语势有着很大的关系。感情强烈时,语势增高,手势幅度会跟着变大;而在常规叙事或心情平和时,语势平稳,手势的幅度变小。一般来说,演讲者大幅度的手势不宜过多,只能偶尔使用。手势活动的方向及幅度最终要根据演讲的内容和情感来设计考虑。

4.手势构成类型及意义

人的手指和手掌通过变化可构成各种不同的手形,即手势活动的形状。在手的动作中,手指和手掌是最敏锐、最灵活的部分,因而表意性最强,传达的语言信息最为丰富。演讲中,一些细微的思想和情感常常是通过各种手形而表现出来的。演讲中最常见的手形有:

(1)指法:用手指构成的不同形状,有拇指、食指、五指等几种变化。

拇指变化:大拇指上翘,表示友好、赞许;向鼻前翘,是称道自我;向前或向后翘,是夸奖别人。

食指:食指伸直,向上或向下指,表示一种强调;向前指,可指某人,也可针对某个话题,有时还带有一定的威胁性。

五指:五指相靠,构成两种形态:一是啄成一团,向内,表示反复强调重点。二是指尖不接触并向前,表明针对性。五指僵硬地弯曲,呈抓状,表示力图控制全场,吸引听众。

(2)掌法:指手掌运动的不同方向所构成的不同形状,有伸、劈、合等变化。

伸掌:五指合拢,手掌平伸。表示的意义有:掌心向上,表示征求意见;掌心向下,表示抑制和安定;掌心向前,表示回避;掌心向内,并向胸前缩拢或向外推,表示抚慰;掌心向上侧向外(摊开双手),表示希望理解。

劈掌:手掌挺直展开,用力劈下。表示果断、坚决、不容置疑。

合掌:双掌合拢,表明充满信心和有把握;高举表示祈求,高举并前后摇动,表示感谢。

除此,演讲中常用的掌法还有:双手(或单手)抚胸表示心愿、想法;以手击头表示痛苦等。

(3)拳法:指拳头运动构成的手势。分握、摆、举等几种形态。

握拳:表示激动、决心、力量、坚决等。

摆拳:拳头向上并摆动,表明不容怀疑。

举拳:手臂上扬,拳头上举,表明坚定不移。

在一项手掌与拳头运用的专项统计中,发现在整个手势里,手掌的运用约占70%~80%,用拳则为20%~30%。也就是说,在演讲中,手掌用得更多些,用拳较少。

演讲时运用手势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手势不要太多且重复,当用则用,力求简练,并能辅助有声语言;二是手势运用要自然协调,既符合演讲内容的需要,符合听众的文化心理需要,又要符合演讲者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因此,作为一名演讲者,既要注意培养和加强手势的表现力,又要适当控制手势,突出手势的个性。很多青年学生由于演讲临场经验不足,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手势和动作,如:在演讲台上用手指撕衣角、玩纽扣、挖鼻孔、挠脑袋、翘手指、摸麦克风、不停地卷动讲稿、习惯性摇晃身体、抖动腿部等;一些青年学生在设计演讲中的手势时,没找准地方,把手势和动作用在并不需要强调的词语上,结果适得其反,使演讲大为失色。这些都是要注意的问题。

怎么来设计演讲中的手势呢?专家认为:抓住“关键词语”,把手势和动作用在关键性的、需要特别强调的词语上。这样就等于把这些词语的信息量增加了一倍——在听觉信息之外又加上了视觉信息,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风度

风度,是指通过人的言谈、举止、仪表所体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人风格与气度。风度虽然同样是从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却是个人的精神气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诸因素的外化。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行为是心灵的外衣。”精神充实、情趣高尚的人,必然举止大方,行为端庄,谈吐高雅。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这一点说得很具体,很精深,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里的“质”是指内在素质,“文”是指外在表现。意思是说:一个人若只注重内在素质而忽略外在表现,就会显得粗鲁和野蛮;若只注重外在表现而忽视内在素质,就会导致浮华和迂阔;只有文质兼备,即内在美与外在美,精神充实与外貌风采完美的统一,才称得上君子之风度。

风度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但风度也不是渺不可及、不可琢磨的,它总是从个人具体的言谈、举止、仪表中以某种稳定的方式表现出来。作为一个演讲者,应该在内在的和外在的两个方面同时下工夫,才能具备一定的风度,而演讲的风度,直接影响着演讲的效果。

演讲注重表达个人的思想、感受,充满感情、个性,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都应发自肺腑,至情而生。因此其最高的境界便是“天然去雕饰”,只有这样,演讲才会感人,才会动人,并让人感受到演讲者的真心实意。

(五)其他视觉材料:道具语言

有人把演讲语言分为有声语言、态势语言和道具语言。道具语言,又称为审美刺激物,主要指现实中的一些实物,如挂图、地图、照片等。其作用主要有:直观、一目了然地传递语言信息;形象,可促使抽象语言具象化;可起到视觉聚焦作用。正是因为道具语言的这种功用性,所以实际上也可归属于无声语言的范畴之中。

在演讲中充分利用道具语言,可在一瞬间,调动听众的听觉和视觉并引起语言传输。听觉与视觉一旦相互结合,必然会起到互补互利的好作用。因此有经验的演讲家常常会很好地利用审美刺激物。

2005年9月23日,中国台湾知名学者、作家李敖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在演讲台上,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无比惊异的动作——拿出布什当年在这里所作的演讲稿并当众撕毁。面对台下几百名清华师生,用充满激情的语调谈及了主题。李敖素以锋芒毕露、言词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著称,由于在演讲中使用了道具语言,产生了极大的演讲震撼力。

现代多媒体技术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的快速发展和运用,充实了无声语言的领域,更给人们在说话、声像材料和表演等诸方面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CAI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众多媒体信息于一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变化、生动友好、方便灵活的交互式人机界面。目前,用于多媒体制作的软件很多,如PowerPoint、方正奥思、洪图(Hong Tool)、青鸟师友(JBMT)、Authorware、几何画板、Action、Director、Dreamweaver、Flash、FrontPage、ToolBook、Visual Basic等,演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电子数字资源,在有限的演讲时间内,向听众展示出更好更多的实物信息。

需要提及的是,演讲中的道具语言使用虽很有必要,但一定要适度慎重,不要滥用。

总之,无声语言包罗的内容丰富多样,人们在长期的演讲实践中也探询到了很多富有规律性的东西,但万事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科技的变革,无声语言的内容会更加充实。但不管怎样变化,演讲的语言都始终离不开一条基本的原则,那就是:演讲的“情”,发自内心而显现于外的感情,任何无声语言都是这种感情的自然结果。为此,我们援引西方演讲学家柯林斯在其《讲坛演说术》中的一段论述作为注解:“当你演说的时候,整个忘掉你要做的动作。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你要说的东西上,把你全身的热情和精神都放到思想的表现里。要热烈,要诚挚,要绝对地恳切。那些动作自然而然就带了出来。如果你内心的概念是异常强烈,你的拘束自然就被打破,你的形体也会和你的表情动作发生反响。你在实际演讲时,只思索你所要说的……让自然的趋势去选择动作。”当然,这个动作要选择得好,选择得适度,是离不开台下的功夫的。

【注释】

[1] 曾凡莹. 李燕杰演讲答问录300题.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131

[2] 邵守义,谢盛圻,高振远. 演讲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2-93

[3] 张颂. 朗读学.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1

[4] 伍蠡甫. 现代西方文论选.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3

[5] 约翰·哈斯灵. 演讲入门.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70

[6] 林龙年,钱卓. “海马”神经元网络对情景记忆实时编码单元的鉴别. 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2005年(4)

[7] 《孟子·离娄下》

[8] 鲁迅博物馆编. 鲁迅回忆录(第二集).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58

[9] 曾凡莹. 李燕杰演讲答问录300题.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141~1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