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提升环境金融行动质量的建议
从保护环境、确保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的战略高度出发,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科学合理的环境金融运作。开发一方资源,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一、积极推进环境金融产品创新
21世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创新,环境金融业务的发展毫无例外也需要创新。牟取高额利润曾经被银行业视为最高的行为目标,但是,环境金融活动诸如赤道原则打破了这个狭隘、单一的工作目标,但是,由于银行业过去存在的很久的传统工作惯性,因而要真正实现将环境建设与货币交换连在一起的目标,尚需做很多艰苦的工作。创新就能打破陈旧传统,建立保护环境的新工作目标。近些年来,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编制年度《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部分,并且把国内商业银行建立绿色信贷的政策和制度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创新,适时建立环境产业投资基金、环境风险投资基金,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这样才能捕捉到21世纪环境保护项目带来的金融发展机会。在这个方面,西藏自治区金融机构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种建设项目都需要资金支持。但是,如前文所述,一些公司在西藏的投资建设偏重于经济利益,结果是,他们在农牧区的生产活动损害了生态环境。立足高原实际状况,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银行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2008年12月31日,拉萨市银行金融机构管理部门发出《关于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拉银发〔2008〕319号),提出大力强化环境金融业务,创建新的金融产品,支持农牧区那些能够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双赢的项目。这份意见明确规定:“制定促进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信贷授权授信、信贷产品创新等制度,探索、试办农牧民土地(草场)承包权和林木所有权、动产质押、存货抵押、产权担保等多种担保形式,切实缓解‘三农’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要进一步优化贷款程序、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审贷效率,改进信贷授信和评级,创新信贷品种,灵活调配农牧区信贷资金。”实施这些环境金融政策,有效地遏制了损害自然生态的所谓开发活动。今后,银行金融部门不仅要继续贯彻落实这份文件提出的意见,还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新措施去解决难题,做好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金融授信工作。
二、加大环境金融服务低碳经济的力度
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环境金融服务低碳经济建设是中国银行系统的重大方针政策。为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相继制定了具体政策性措施与建议,实施节能减排。例如,2007年7月,银监会发布《关于防范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银监办发〔2007〕161号);当年12月,银监会又发布《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83号)。这两份政策性指导文件提出的共同要求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配合环保部门,认真执行国家控制“两高”项目的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例如,《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那些打着新建项目实质属于淘汰类“两高”项目,“不得提供授信支持”。一些项目巧立名目违规开工建设,银行要“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授信”。为了确保国家贯彻“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措施的实施,所有银行机构不得寻找借口,“绕开项目授信的程序,以流动资金贷款、承兑汇票或其他各种表内外方式向建设项目提供融资和担保”。必须堵塞一切制度漏洞,让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低碳经济。
西藏自治区能源紧缺,为了减少生活用薪柴、草皮等的消耗,需要发展清洁的电力。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专门立项,投资支持西藏大力发展太阳能电、风电、地热电。在环境金融的支持下,仅在“十五”与“十一五”期间,中央电力企业累计安排电力援藏资金4.5亿元,用于支持西藏电力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等在未来几年中将继续用绿色资金支持雪域高原的电力事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也分别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等11家中央电力企业签署《“十二五”电力援藏工作协议》[16],密切了西藏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增进了民族团结。为了继续做好电力建设工作,需要进一步做好先期准备,编制工程实施规划,使援藏资金能够高效益地使用。让资金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将有利于提高西藏电力安全生产运营水平,让民众真切地感受到党的感召力和祖国的向心力。
三、环境责任贯穿于环境金融产品与项目建设之中
大型经济项目是带动地方建设的重要力量,这类项目又因为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而占用的资金额度很高,所以,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该种项目均需大额银行信贷支持。应用环境金融方式,管理好此类项目的资金运营,能够加快项目建设。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而,近年来拉萨市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开山挖矿,实施跨越式发展,实现长治久安目标。为了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协助矿区农牧业发展,有效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拉萨市全面贯彻矿山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政府主管部门按照法律规定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专项用于环境治理支出。同时,制定草原征占补偿费用指导标准并监督执行,积极调处矿产资源勘查、采矿权属纠纷,保障企业合法的矿产资源探矿权、采矿权不受侵犯。对破坏环境的矿产企业,依法严厉查处。
拉萨市银行系统积极支持西藏矿业开发,密切关注授信的矿山企业环境保护是否守法合规的情况,加强与节能减排主管部门的沟通。拉萨市建设银行综合考虑信贷风险评估、成本补偿机制和政府扶持政策等因素,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企业准入条件,深入推进绿色和谐矿区建设。他们有重点地给予环境保护做得好的矿山企业信贷需求的满足,减少或终止对违规企业的信贷,以信贷变化方式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传统原料输出型产业向精细化深加工方向发展。拉萨市建设银行还积极协助政府主管部门调整矿产业开发布局,通过增加授信额度来支持甲玛矿区的优化整合,为其他矿山企业的开发建设树立典型模板。[17]拉萨市工商银行也制定了详细规划,在为矿山建设配套服务的商业网点建设方面予以资金支持,具体是做好相应的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
保护好矿区生态环境,这是一项利国利民、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重要工程,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因而,银行金融机构要继续将矿产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建设环境保护绿色矿区。银行系统需要加强对矿山项目建设的授信资金的拨付管理,监督、推进企业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建设项目应获得而未获得环评审批的,银行业机构绝不预先拨付资金进行开工前准备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设计、施工、运营与主体工程不同时的,银行业机构要坚决暂停主体工程建设的资金拨付,直到“三同时”实现为止;项目完工后应获得而未获得项目竣工环评审批,银行业机构不去拨付项目运营资金。
四、学习环境金融及其一切先进思想与理念
鲜花不会长在岩石上。任何人要在工作中作出成绩,都需要学习新思想、研究新事物。金融机构的投资者要努力提高本身的环境意识与社会责任,努力学习,提高服务环境建设的能力。因为任何伟大的思想都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在学习、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思考与实践、提炼创新而产生和形成的。在学习方面,伟人马克思为我们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树立了楷模。历史资料记载,1851年,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马克思如饥似渴地学习。1月,研读稀有金属、货币和信贷方面的著作;2月,研读休谟、洛克的经济学;3月,研读李嘉图、亚当·斯密和流通方面的著作……他为写作《资本论》做了大量准备。正如列宁所言:“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列宁还说:“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国家,“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18]只有通过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用老老实实的态度、扎扎实实的工夫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认真学习一切先进的思想、理论,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正确地应用环境金融工具,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国。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这是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而应用环境金融的诸多工具,将能使这个战略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在这个方面,西藏自治区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能对其他地方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环境金融工具的种类目前还在增多,而且,此类工具也应当不断被创新、推出,以利于更有把握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展望未来,中国需要建设的工程项目很多,同时,环境承载力加重、生态循环恶化的情况也会增多,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严肃问题。因而,继续创新金融产品,发展环境金融,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提供货币供给,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为此,不仅银行金融系统的人员要在开展业务方面解放思想,而且社会上每个公民也要转变一些传统的理财观念。银行发放每笔信贷,都要有综合评价项目的环境保护因素,唯此才能确保授信工程都能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每个公民也要在日常消费中厉行节约,杜绝浪费。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家都必须做,而且要做好。
学习思考题
1.阐述古今中外金融业的发展,总结主要的经验。
2.论述秦代都江堰、灵渠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说明它们的伟大意义。
3.简述“庇古税”“科斯定理”等经济理论的含义。
4.论述中国投资环境保护建设的主要案例和主要特征。
5.简述赤道原则的作用与意义。
6.论述中国实施赤道原则的方式与主要特点。
7.中国在环境金融运行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
8.提出促进中国环境金融发展的建议。
9.论述环境金融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系。
【注释】
[1]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光明日报》,2011年3月24日。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88页。
[3]谭徐明:《都江堰史》,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4]伍镇基:《解读古灵渠之谜》,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
[5][英]亚瑟·赛斯尔·庇古著,何玉长、丁晓钦译:《福利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6][美]斯蒂文·G·米德玛著,罗君丽等译:《科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7]郭濂:《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第34页。
[8]王卉彤:《发展环境金融促进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双赢》,《人民日报》,2006年6月9日。
[9][英]渣打银行:《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渣打银行中文官方网站,2009年,http://www.StandardChartered.com.cn.
[10]报道:《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累计落实投资近32亿元》,新华网,2012年1月6日,http://www.xinhuanet.com.
[11]苑铁军:《贾治邦:在西部大开发中筑牢林业基础地位》,《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13日。
[12]梁靖雪:《山川秀美好风景》,新浪财经网,2012年7月9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709/085812512051.shtml.
[13]查然、聂飞榕:《赤道原则的产生、发展与实践》,《金融经济》,2008年第16期,第108~109页。
[14]报道:《兴业银行中国首笔自愿适用赤道原则项目成功落地》,财经网,2012年1月16日,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2-01-16/111619428.html.
[15]资料来源:兴业银行西安分行:《兴业银行西安分行首笔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融资发放项目贷款1.8亿元》,西安,2012年3月14日。——著者注
[16]蒋翠莲:《“十二五”电力援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西藏日报》,2012年6月3日。
[17]鹿丽娟、裴聪:《拉萨市加强和谐矿区建设扫描:矿区遍开和谐花》,《西藏日报》,2012年6月1日。
[18]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2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