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者职业化标准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

记者职业化标准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者职业化标准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理论和实践证明,制度建设、文化氛围和教育培训是实现记者职业化的关键途径。通过举办摄影技术培训班和多媒体业务培训班,请摄影、摄像记者指导文字记者拍照拍片,请文字记者指导摄影、摄像记者写文字稿,最终促成记者“一专多能”发展。职业道德要求在内化的约束力即自律的基础上强调他律,严肃职业监督。

记者职业化标准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证明,制度建设、文化氛围和教育培训是实现记者职业化的关键途径。其中,营造文化氛围是先导,制度建设是基础,教育培训是重要手段。当然,记者职业化标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记者职业化标准建设中,要以人为本,既要促成事,也要成就人,要把工作变成自觉的行为,把工作变成愉快和谐的过程,做到“人事两相宜”;要建章立制,制度管人,因为一个好的制度往往要比一个好的领导更重要;要实事求是,针对实际,创新管理。具体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出重点并遵循原则:

(一)建立职业资质模型,提高职业准入“门槛”标准,改进记者的选用办法

近年来,新闻单位在记者招录中要严把“进人关”,要严格按照“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记者职业特点的招募渠道,可以采取笔试、面试、岗位见习、最后择优录用等程序。在录用人员时,要按照记者职业资质模型,注重对其任职资格、业务能力、职业技能的考试,如文字功底、采编能力等,而且还要对其职业素养进行跟踪考察和评判,例如以“我理想中的记者”为题,演讲描述个人对记者职业的认识,是否爱岗敬业,本人是否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好的团队精神等,通俗讲是否“德才兼备”。另外,要按照专业化分工要求,建立《记者采访工作流程》《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流程》,设置《专家型记者培养计划》《“一专多能”型记者孵化培训计划》。对新进记者,在前3年的从工作角色到职业角色的培养转变阶段,原则上固定记者分口岗位,避免记者串岗流动过于频繁,培养他们“分兵把口”的职业意识,使他们逐渐从记者职业活动中总结、提炼出一整套有利于工作的思维模式:职业概念、采访逻辑、是非判断等。让他们时刻意识到,记者既是养家糊口的“本职工作”,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宽广舞台”。

(二)完善“用人、育人”体制,创新“干事、干成事”机制

首先,实行“定岗、定人、定待遇”的三定管理原则。所有人员不管你是在编的“老人”还是新进的聘用人员,原来的身份、待遇全都进档案。分社要细化“三定”管理细则,从体制机制上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重点形成“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机制。

其次,建立科学人性化的用人、帮带、考核机制。要形成一套以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优胜劣汰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机制。要制定“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互学,取长补短”的帮带制。由骨干记者传帮带新进记者,使新进记者尽快熟悉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也将其作为对骨干记者的工作激励,并予以奖励。要对记者实行动态帮扶制。对业务排名靠后的记者,由总编室定期谈心,重点帮扶,并建立月度或季度帮扶责任期,帮扶的基本目标是让帮扶对象完成报道任务并考核排名有所提升,对两年帮扶仍然排名在最后一名的记者可调离记者岗位或“末位淘汰”,实行人才退出机制,因为从职业化标准体系科学衡量:此人确实不适合当记者。总之,要用这些科学人性化的办法,让分社形成“给愿意干事的创造机会,给能干事的创造岗位,给干成事的创造地位”的新机制,让人人有动力,人人有机遇。

第三,积极创造业务提升平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有句名言:最大的福利是培训。新闻单位要注重对新闻人员的培训,每年要根据记者结构专门制定培训规划和长期职业规划,把记者的职业规划和新闻事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鼓励记者参加各类业务学习教育,提升从业素质。邀请专家来分社上课、开设讲座。每年选送采编业务骨干到新闻业务专业培训机构或大专院校脱产学习、考察交流、开阔视野。鼓励记者进行学历继续教育,取得文凭后单位可报销一部分学费。每年组织记者深入基层调研,锤炼作风、增加才干、改变文风。通过举办摄影技术培训班和多媒体业务培训班,请摄影、摄像记者指导文字记者拍照拍片,请文字记者指导摄影、摄像记者写文字稿,最终促成记者“一专多能”发展。

第四,建立职级和工资“双向递升”的队伍管理体制。记者随着社龄增长,年龄大了,职称高了,身体状况呈反比,确实也跑不动了。因此,一方面要借鉴高校、科研单位以“职称、科研成果”为核心的人才管理办法,切实探索加大职称补贴,让高级记者、主任记者参照享有“教授、副教授”的同等待遇。另一方面,可以打通“出口”,将一部分年龄较大的记者有序调整到编辑岗位。同时,还可以参照《公务员法》中非领导职务的设置,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记者因职位晋升缓慢而出现的心理失衡现象,消除“官本位”意识,从根本上增强记者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强化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职业道德是以社会公德为基础的,具有特殊性,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公众都应当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普遍性。因此,要通过入社教育、上岗培训、在职培训等多种常态形式,加强对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政治素养,强化敬业精神

职业道德教育实质上是职业自律教育,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对于记者而言,就是要明确基本的职业价值底线。现如今,各种诱惑太多,有些记者在从业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模糊,在追求什么、干什么、为什么等问题上缺乏认识和思想。因此,通过职业道德模块的建立,主要解决记者的社会角色、传媒责任,是“权利”者还是“权力”者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我们国家,社会各界对记者寄予的希望比任何国家都大,因而记者的职业形象、职业行为和社会实效,是社会瞩目的事情。因此,以职业道德自律求取报道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活动空间并为记者自己赢得从业口碑。记者为了避免较多的社会他律,就需要内化更多的道德自律。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个道理对于记者来讲,职业道德是记者信誉的基础,是对职业认同并职业化的结果。职业道德要求在内化的约束力即自律的基础上强调他律,严肃职业监督。记者的职业道德就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不为钱动,不为利害,谨言慎行。要建立《记者从业信条》《记者职业伦理规范守则》《记者职业道德监督处罚条例》等,形成多重监督,对社会投诉的记者违规违纪情况、有偿新闻、假新闻、瞒漏报新闻现象,认真核实,严肃查处,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如发现“害群之马”,应及时清除出记者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