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民意的春天与网络舆论的责任

网络民意的春天与网络舆论的责任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民意的春天与网络舆论的责任何莉,中共党员,现为新华社网络中心编辑。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网民正在成为一种活跃的生产力,也成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较量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温总理的一番话激起网民乃至整个互联网的沸腾,被媒体解读为“网络民意的春天”。

网络民意的春天与网络舆论的责任

img15

何莉,中共党员,现为新华社网络中心编辑。200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新华社网络中心工作。与同事合作策划制作的《女记者开设极地博客——新华网连通世界之极》报道获评新华社2007年度社级好稿。

摘 要: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的30%。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之一。虽然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但是其中潜伏着的非理性情绪也有滋长之势。所以,网络舆论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人们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能使网络更好地为人类所用;如何营造更加开放的舆论空间,形成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如何建设好和谐的网络文化

关键词:网络舆论 舆论传播 互联网 论坛 民意

一、网络舆论已成为舆论传播的新势力

传统的舆论导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是一种控制型的舆论,往往通过政府指令,以新闻通稿、评论员文章、典型报道等方式自上而下达成。传统媒体对信息发布拥有绝对权力,“沙漏式”的传播模式,使这些媒体能够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要求,对信息的搜集、取舍、过滤、发布严格把关,从而阻止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而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它是指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话题(包括公共事务、公共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历史评价等),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以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

与舆论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传统渠道相比,互联网分布式和开放性的技术结构使得网络不存在技术上的中心控制问题,这在客观上解除了舆论传播中地域、时间、人数、方式等限制。

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舆论表达新手段和自由讨论公共事务的新空间。互联网因而成为现今社会重要的舆论场所,承载了调动民心、反映社情、汇集民意,影响事态进程等功能。网民可以制造舆论——在网络上,公民的自由表达可以得到充分的张扬,网络成为汇集民意的强有力平台,民意势必会反哺社会,推动社会各个环节的发展。

但是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迅捷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可能使负面舆论在短时间内得到散播。境外一些组织机构不断研发网络穿透技术和搜索引擎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政治宣传,散播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境内一些人利用博客、播客、微博等个人门户,以及手机短信、MSN等即时通讯工具,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借题发挥,恶意炒作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放大”社会矛盾,试图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网上问题落地化。这些负面舆论散播如果任其发展,会混淆网民的认知,从而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

仅就网络信息而言,由于其门槛低,缺少专业的把关人环节,因而其信息来源鱼龙混杂,不可全信。但是,即便如此,因为网络传言的失真,就完全阻断网络“信息”甚至是网络“传言”的通道,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强制性的措施最终将使网络凋敝,群怨沸腾,这种因噎废食的举措,势必会因为成本巨大收益甚小而凸显出其不理性来。温家宝总理在谈到互联网的管理时,曾引用萧伯纳的一句话“自由意味着责任”。作为新华社的一名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网络媒体互动报道的一名编辑,随着网络新闻工作经历的逐渐丰富,我对这句话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和理解。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网民正在成为一种活跃的生产力,也成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较量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具体到当前网络舆论的主阵地社区论坛,通俗地说就是网上的聊天室。以新华网发展论坛为例,论坛的开办并非一帆风顺,聊国家大事,赞扬还好说,批评怎么办?会不会办成一堵网上的“民主墙”?2001年2月28日,发展论坛正式开“谈”,第一批网民扎根,像一阵清风,论坛给新闻网站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也给海内外网民提供了一个讴歌真善美、揭露假丑恶的舞台。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广泛性、及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决定了互联网逐渐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在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的现状与特点

(一)我国网络舆论迈入“网络民意的春天”

在2005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开场白中动情地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网民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的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温总理的一番话激起网民乃至整个互联网的沸腾,被媒体解读为“网络民意的春天”。

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突破3亿,绝大多数网民都是普通市民、学生等,即现今所谓的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草根文化。草根文化主要是指平民文化,也就是那些具有市井气息、乡土气息的群众文化,一种非主流、非正经、非专业或者说业余爱好者的文化形态,但有其独立的声音和独立存在的理由及独特的优势。草根文化的出现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只要有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抒发情感和表达观点。网络评论以平民视角放弃了让公众高山仰止的主流身份,对公众言论“零门槛”准入,不像其他媒体由于种种限制只能发出一部分人的声音。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尽情地、即时地在网络上发表,让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话语权的普通民众享有了“发言”的权利,许多新闻网站在新闻后面加上“发表评论”的回复框,表现了对网民声音的倾听。

公民通过BBS、新闻跟帖、网上签名、网上论坛、专题讨论、网上征询意见、网上民意调查、网上议政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网民与政府官员进行在线交流,通过网络投票、网上建议征集参与政策制定。今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走进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的直通车。网络舆论与传统途径相比有很多优势,比如网络信息一经发布便能得到快速的传播,增强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政府的注意力,同时网络的交互性也有利于促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从而使政府透过网络舆论更加准确地了解民意。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

作为网络时代的一名编辑,如何更好地为人民负责,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孙志刚案、刘涌案、宝马撞人案等一个个热点事件接连上演。有些话题,从一个不起眼的社会新闻被传到网上,并被迅速放大,给社会带来剧烈的冲击和震动。以孙志刚案为例,一个年轻大学生因暂住证而死,眼泪一夜间洒遍互联网。网络论坛可以说是掀起了一片狂潮,发展论坛参与人次达到几十万。我们敏锐地察觉到这将是一个具有很强社会意义的话题,连续推出了“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孙志刚之死岂能不了了之?”“恶法必须废除——评孙志刚之死”“民愤会影响孙志刚案件判决的公正吗?”等系列话题。同时,我们也连续向有关部门反映网上舆情。最终,在众多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推动下,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我国拥有世界上独特的媒介制度,即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一元是指媒介为国家所有制,二元是指传媒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用这种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大众媒体扮演着复杂的角色,正如《南方周末》的负责人所说的,办《南方周末》是在解一道“三元方程”,这三元是:是否符合政策环境、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符合新闻人的理想且对得起大历史。

身处这样的过渡时期,普通人如果想要进行表达,很难在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上自由实现。由于民意的通道常常被堵塞,公众一旦发现了互联网这一崭新的表达和传播平台,就将其当作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以及发泄对立情绪和不同意见的途径。

(二)网络舆论已被纳入官方视野

多年来,最高管理层所需传递的任何信息和声音,以及所要获取的来自社会的信息和声音,都有其固定的渠道,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打破了这种格局。中国的最高领导人通过网络与民众进入一个面对面的时代。

胡锦涛总书记与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对话后,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2月28日也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聊天。仅人民网“有话网上说”栏目开设半年来,就有17位省委书记或省长回复了网友留言。据媒体统计,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30个省(市、区)106名官员,以及23个中央单位的30名官员先后与网友互动。

“网络献策”“网络问政”“网络监督”……新的现象还在层出不穷,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越来越多的事件发展的进程,网民成为政府问责制的重要推手。随着网络力量的成长,政府对互联网正面意义的肯定在增强,用胡总书记的话讲,“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胡锦涛直接到网民中间和大家对话,表明高层领导已经充分认识到可以借助网络加快民主政治的推进。互联网可以“了解民情、会聚民智”的总结,实际上肯定了网络民意的合法性,表明网络力量已彻底纳入官方视野。

(三)我国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网站数量、网民人数增长迅速,现有网民超过3亿,各类网站近百万个。国内网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极为高涨,互联网已成为民意表达的主要平台,网络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政府部门及相关网站对之管理难度加大,疏导任务更为迫切,引导工作更加艰巨。

1.民众对网络信息过于依赖和盲从。

欧美国家,民众有依赖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的传统。例如瑞典多达80%的公民认为报纸的地位“不可取代”。欧美民众上网浏览新闻也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体的网络版。而据调查,我国民众对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依赖程度及对网络舆论的关心度和期望值均居各网络大国之首。只要在国内某一知名网站载出一条所谓的爆炸性消息,4个小时左右就会被国内超过500家以上的网站转载。

如“发展论坛”“强国论坛”“管窥天下”等主要论坛每天都会聚集数万网民就当前社会热点,如反腐、楼市、医疗和教育乱收费等问题进行讨论。形成的网络舆论往往言辞激烈。我国网络主流媒体如不能疏导和引导网上舆论走向,充分发挥其反映民情、沟通民意、释放民怨的作用,失控的网络舆论将对社会稳定构成隐患。

2.传播主体复杂,不断影响和操控网络舆论。

目前,我国社会所有阶层、团体、组织和个人均可参与网络舆论传播,并且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网络群体。一些网民的“自由化”言论和倾向日益突出,在网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学术性、启蒙性逐渐向政治性、行动性过渡,如批判医改、教育改革等。二是把从网络中接受的西方“自由、民主”等理念落实到了现实生活中,开始走向街头。如在网络中就曾出现专门介绍各种与政府非暴力对抗的方法的网站。三是由网上开展“维权”推动“人权”运动。这些群体中有相当部分已由虚拟走向现实,并由单纯的网上交流评论向组织实质性活动转化,成为一种介于虚拟群体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新组织形式,并游离于政府管理界限之外。

3.传统媒体在引导网络舆论方面作用有限。

目前国内的传统媒体在报道热点和内容上越来越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甚至盲目跟风、炒作和追捧网络舆论焦点问题或人物。某些广电媒体栏目为追求收听收视率,擅自与一些不时出现有害信息的论坛或“帖吧”建立互动关系,并在节目中为其扬名,安全隐患很大。

4.网络舆论管理困难重重。

第一,区分和界定正常的舆论监督和蓄意的煽动破坏尚且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在监管时常常难以区分非法与合法的界限。如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突发事件,部分专家学者、网络“名人”的观点立场与境外反华势力的意图相互呼应,而普通干部群众的意见也交织其中,难以准确区分和定性;第二,各责任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仍显不够。如在我国现有的网络舆情管理协调机制下,日常对于涉及到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外交等领域的负面网络信息和舆论,综合管理部门限于人力,一般不介入管理,而是等待各部委自行处理,因此往往会出现管理空白区和时段。第三,我国网络舆论管理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在国内,相关管理部门关闭一些违规论坛和网站的处理措施和对有害信息的封堵常常会引发一些网民的不满和抵触。在外部,我们又因此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压力和指责。第四,技术手段和相关研究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管理需要。对于新出现的博客、播客、微博等网络媒体新形式如何管理等,都需要相关技术手段作保障。

三、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一)网上有较量,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性

在大大小小的网络事件中,网民发出种种诤言与杂音,我们用心去甄别、区分。有人说,网络是民意的“公共汽车”,那么网络媒体就像是“公共汽车的驾驶员”。在网络时代,话语权被重新分配,人们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民主,在网上畅所欲言,施加自己的话语影响——这正是网络媒体的魅力所在。

舆论中蕴涵着激烈的思想碰撞和言语厮杀,正所谓“网上有政治,网上有较量”。论坛,特别是像发展论坛这样的时政论坛,就是较量的前哨和重要阵地,只有站稳立场,才能肩负起网络舆论引导的责任。

舆论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唱响主旋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所在。每天不论是重点话题的选择,还是对网民的答疑解惑,都紧密围绕“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一宗旨,在话题讨论的质量和深度上下工夫,既有大政方针,也有贴近现实、贴近网民生活的热点问题,以此作为每日讨论的主题。

(二)完善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对策、建议

成熟媒体应该是富于责任感、把责任感转化为主流影响力的媒体。在媒体发展日趋多元化、媒体追求日趋功利化的时代,作为网络时代的编辑,通过网络把人民所想反映给有关部门,把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给民众,让民众知道、理解。政府急民众所急,政府想民众所想。完善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对策建议,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培养高素质的网民,提高其网络参与能力。

没有网络素质过硬的网民和干部队伍,网络参政就会失范,就有可能成为少数人牟取私利的工具。因而,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提高网民的网络素质,加强网络教育,造就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网络素质的网民,是适应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的需求,也是提高公民网络参与能力的途径之一。

2.对网络进行管理,规范网络舆论。

要避免虚假舆论操纵公共政策制定,应让民众认识到网络舆论不是“宣泄不满”的空间,更不是随意发布虚假信息甚至网络犯罪的平台,而是公民向政策制定者“表达民意”的途径。一方面要完善网络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同时要对网络犯罪进行严厉惩罚,另一方面可考虑建立和推行网民身份认证制度,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网民实名登陆,规范网络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3.建立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

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决策避免失误的基础。信息情报量的大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决策质量,政府要想在决策上不失误,必须有丰富可靠的情报来源、迅速的情报传递、准确的情报研究,因此,要建立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郭建国.如何应对网络舆论产生的负面影响.2010-06-15.http://www.zjkjw.gov.cn/showNewsAction.do·new sId=14717

[2]彭兰.构建网络新闻的Web2.0.岁月如歌与网情深——新华网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204-209

[3]陈力丹.关于媒介经济的十五个问题.中华传媒网,2005-07/19.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7/19/content_3237593_1.htm

[4]唐克超.网络舆论对国家安全影响问题探析.北京科委科技期刊,2008,6

[5]黄逸秋.走过十年,影响十年.新华网,2007-11-22.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7-11/22/content_7127673.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