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六章“进入澄明之境”

第六章“进入澄明之境”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 “进入澄明之境” ——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在主体间共建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确立和发展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还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即是在“交往”中实现和完善的。我们在这里为了简便,从俗而称其为“主体间性”。没有以主客关系为基础的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主体性建构,也就谈不上其在主体间的共建。

第六章 “进入澄明之境” ——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在主体间共建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确立和发展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还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即是在“交往”中实现和完善的。处于从猿到人转化阶段的人类祖先逐渐意识到,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与强大的自然相抗衡而求得生存的,这就促使他们联合起来,以群体的力量向大自然抗争,这也就是人与人社会交往的开始。在共同劳动中,人类祖先需要互相协作与帮助的场合越来越多,他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这种交往与协作给每个人所带来的好处,也就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人类祖先的发音器官开始适应这种需要发生变化,逐渐能发出“杭唷、杭唷”的劳动号子声,语言就产生了。这也就是最初的语言传播。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最主要的动力,使猿脑向人脑转化,人猿揖别,人开始从动物界中走出。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发端。劳动和语言是在人与人(这里就应该是原始人了)的交往中实现的。而人文精神尤其是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的实现与完善尤其需要在人与人(至少是在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交往、互相影响中实现。因此,本章将论述语言传播人文精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就是“主体间”的共建。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不能脱离开主体,不是如其字面所示,是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在人之外的某种性质,而是主体的即人的属性。因此,称其为“交互主体性”更为合适,即含有主体与主体互相承认、互相沟通、互相影响的意思。我们在这里为了简便,从俗而称其为“主体间性”。我们在讨论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主体间共建的时候是以客体即创作依据的存在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背景的,即是在前一章所述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主体性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以主客关系为基础的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主体性建构,也就谈不上其在主体间的共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