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精神的性质

人文精神的性质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人文精神的性质在分析完人文精神的内涵后,我们认为人文精神具有以下性质:1.历史性“人文精神”的内涵并不是恒定不变或始终如一的,相反,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五四”时期“人性解放”的呐喊所反对的是封建的人文精神,倡导的是刚刚觉醒的无产阶级的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的性质

在分析完人文精神的内涵后,我们认为人文精神具有以下性质:

1.历史

“人文精神”的内涵并不是恒定不变或始终如一的,相反,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比如,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从最朴素的“尽人事,远鬼神”、“敬德保民”、“德配天地”,从重视人及人的现实生活开始,经历了人性的异化、个体的湮没,到近现代人的觉醒,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都有不同的内容。而西方的人文精神也经历了一个从重视人文教化到把人从神的压抑中解放出来,高扬人的主体性这一历程,而当代又面临着个体主体性恶性膨胀的危机。所以,“人文精神”成了今天人们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的概念。

2.时代性

历史性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人文精神”所得出的结论,而从共时性角度来看,它就具有时代性。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一个”时代的具体的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高举“兴人权,反神权”的大旗,美国的惠特曼时期鼓吹的是“自由”与“民主”,而今天,对“个体的独特性”也在世界范围内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宋朝明朝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而“五四”则是高呼“人性解放”的时代。每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都深深地打着这个时代的烙印。

3.民族性

通过对中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从大的民族概念来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的人文精神在总体上强调个体对群体的服从,讲秩序,求执中,尚亲情并由此衍生出宗法观念,倡伦常,追求社会的总体和谐;而西方民族的人文精神则大体以个体为本位,强调以个体的发展来带动群体的发展,从而求得动态的平衡。而在中西方的各个狭义意义上的民族之间,其人文精神也还有大同下的小异。

4.阶级性

人文精神的阶级性是指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文精神,因为她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存天理,灭人欲”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吸收了知识分子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又进行利于本阶级的强化后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人文精神。而“五四”时期“人性解放”的呐喊所反对的是封建的人文精神,倡导的是刚刚觉醒的无产阶级的人文精神。“文艺复兴”中高扬“人权”反对“神权”虽然今天它已经成为普适性的人文精神的一部分而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代表的就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的人文精神。而各种“新人文主义”所宣扬的反现实、反传统、反理性而高扬“爱欲”代表的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到压抑而变成“单面人”的小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声音。

5.普适性

人文精神虽然有阶级性,但不同阶级的人文精神都有普适性的一面。因此,它的阶级性并不会成为我们汲取和吸收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人文精华的障碍。人文精神虽然存在着历史的、地域的甚至阶级的不同,但更有着人类共同的、普遍的适用性,因为她毕竟是对“人”的思考。在人性论方面,中西方都认为,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关键是要引导人们自觉趋善去恶。对于人的存在以及人的存在状态的关注是人类共同的,人们都有关爱、同情弱势群体的内在倾向,这正如孟子所云,人人皆有“不忍仁人之心”。而像有爱心、乐于助人等品德也都是受到各个民族共同推崇的美德。而对人全面发展的践行、对人摆脱物与人双重制约而达到真正自由的追求、对人的解放的渴望,则是指引全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永恒灯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