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论党报群众工作

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论党报群众工作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毛泽东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毛泽东一直非常重视报刊在人民群众中的作用,认为党报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39]实际上,毛泽东已经把党报群众工作当成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正确处理党报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二、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论党报群众工作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新闻传播思想的指导下,特别是对苏联党报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发挥,中国共产党党报在过去80多年的历史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

(一)毛泽东与党报群众工作

虽然毛泽东一生主办的报刊不多,而且像《湘江评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新湖南》(湖南湘雅医学院周刊)、《新时代》(湖南自修大学刊物)等都是学生刊物,但是长期处于党的领导岗位,他指导了一系列党报的工作,如延安《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因此也形成了系统的党报思想。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论述,更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具体而言,毛泽东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党报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毛泽东一直非常重视报刊在人民群众中的作用,认为党报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在论述红军的宣传工作时,他说:“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于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等红军的总任务。所以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他还分析了红军宣传中存在的不足:“忽视群众日常斗争的宣传与鼓动”,“忽视城市贫民之取得”,“忽视对妇女群众的宣传”等。[35]可见,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在党的宣传中的重要地位。怎么通过宣传完成争取广大群众的任务呢?毛泽东认为“出版一个党内的刊物”“是必要的”[36]。因为“报纸发出去就可以省得开许多会”[37];“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是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38]正是由于党报的这种优势,毛泽东把党报的群众工作看得非常重要。他说:“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39]实际上,毛泽东已经把党报群众工作当成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关于群众办报。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对党报工作的参与,在谈到报社工作也要走群众路线时,他说:“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是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40]怎么让群众来办报呢?毛泽东举了一个靠群众一起来消灭报纸上错别字的例子,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群众办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除了毛泽东这里的论述外,还见于党的重要文件。陈力丹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中谈到,“群众办报”一般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在观念上,要意识到党的报纸也是人民事业的一部分,因而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关注是立足之本。(2)要动员和鼓励群众参与报纸的工作,从指出错别字到纠正报纸可能的偏差。通过专业人员和群众结合,保证报纸能够反映群众和指导群众。(3)组织通讯员是群众办报的一个主要项目,通过他们与群众建立广泛的联系。(4)编辑部要有常设的群众工作部门,处理群众来信,解答问题,听取各种意见和帮助反映问题。[41]

三是重视报刊内容的接近性。要搞好党报的群众工作,报纸的内容必须贴近群众。毛泽东认为,报纸内容的接近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增加本地新闻的比重,讲究新闻的编排技巧,要求按本地群众视角对外地和国际新闻进行改写。1931年,在谈到苏区的《时事简报》时,毛泽东指出:“登消息的次序,本乡的,本区的,本县的,本省的,本国的,外国的,由近及远,看得很有味道。”[42]而且要保障本地新闻的版面,“要紧的是本县、邻县这两部分新闻,因为它是群众欢迎的。”如果全省、全国和国际新闻多了,“一来占去篇幅,把本地近地的重要消息篇幅缩小;二来这些消息缺乏兴味,群众不易了解。”[43]所以,他主张严格控制国内国际新闻的比重,“红军编的《时事简报》,它的内容国内国际消息要少,只占十分之三;本军、本地、近地消息要多,要占十分之七。”[44]1944年,在谈到晋绥边区的党报《抗战日报》时,他再次指出:“本地消息,至少占两个版多至三版。排新闻的时候,应以本地新闻为主,国内次之,国际又次之。对于外地与国际消息,应加以改造。对新华社的文章不能全登,有些应摘要,有些应印成小册子。不是给新华社办报,而是给晋绥边区人民办报,应根据当地人民的需要(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否则便是脱离群众,失掉地方性的指导意义。”[45](2)新闻题材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时事简报》的新闻,特别是本地的和近地的新闻,一定要是与群众生活紧密地关联着的。凡属不关紧急的事不登载。”[46](3)改进文风吸引人民群众阅读。毛泽东一直反对“八股”文风,主张报纸上的文章要短小精悍,言之有物。他认为,“报纸的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软些,软些,再软些’要考虑一下。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文章写得通俗、亲切,由小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这就很好。板起面孔办报不好。”[47]

四是重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党报要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如果群众不知道,或者知道得不完整,就不利于群众工作的开展。对此,毛泽东认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当在党的报纸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48]报刊让人民群众知道的,应该是真实的,他经常告诫全党,“我们要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认识到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动向。”[49]这个真实情况不只是对党和人民有利的一面,对于不利的一面,毛泽东也主张向群众公开说明,也就是所谓的“倒宣传”[50]

五是正确处理党报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果党报工作者不能摆正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不能搞好群众工作。毛泽东对此有三点主张:(1)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和群众打成一片,跟群众交朋友。在谈到如何让人民群众讲真话时,他说,“主要的一点是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群众不讲真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来意究竟是否于他们有利。要在谈话过程中和做朋友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然后才能调查出真实情况来。”[51]毛泽东强调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说:“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52](2)爱护群众,善意对待人民群众的缺点。人民群众有缺点,需要批评,但是要讲究批评的方法。毛泽东说:“对于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的,但必须是真正地站在人民的立场,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53](3)向群众学习,提高群众工作的水平。在1942年,在谈到反对“党八股”时,毛泽东就提到“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54]。在1943年,毛泽东又提出:“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例的道理和方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际行动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55]1948年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怎么向群众学习呢?他认为:“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在没有出去参加群众工作的时候,也应当多听多看关于群众运动的材料,并且下工夫研究这些材料。报社的同志也要经常向下边反映上来的材料学习,慢慢地使自己的实际知识丰富起来,使自己成为有经验的人。”[56]

六是重视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毛泽东一直十分重视对人民群众来信的处理,1951年他还专门向全党和各级政府发出指示,要求“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如果人民来信很多,本人处理困难,应设立适当人数的专门机关或专门的人,处理这些信件。如果来信不多,本人或秘书能够处理,则不要另设专人。”[57]这些关于群众工作的具体意见,对于后来党和政府以及党报群众工作的开展,都有指导意义。

七是重视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毛泽东非常重视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1942年他就指出:“任何愿与我党合作的党外人员,对我党和我党党员及干部都有批评的权利。”不仅如此,他还主张党报吸收党外人士发表文章以及参加办报。毛泽东说:“《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报纸刊物,应吸收广大党外人士发表言论,并尽可能吸收党外人员参加编辑委员会,使报纸刊物办得更好。党报工作者必须学会善于吸引党外人员在党报上写文章、写通讯的方式和方法。”[58]

(二)刘少奇与党报群众工作

刘少奇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党的宣传家之一,他主办、关心和指导过的报刊有多家。1922-1923年他领导安源工人罢工时,就参加和领导了《安源旬刊》的工作,同时还是华北《工人周刊》的特约通讯员。1928年他领导了顺直省委的机关刊物《出路》。参加长征后,他到华北,在北方局机关刊物《火线》上发表了系列评论。1936年,他两次致信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1939年起,他从中原到华中,领导了一系列党的报刊工作,先是《抗敌报》,接着是《江淮日报》(他兼任该报社长,并为报纸题写了报头)、《江淮》杂志、《盐阜报》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岗位上,《人民日报》的许多文章和社论,都是经过他审阅、修改后发表的。在多年的报刊实践和领导工作中,刘少奇积累了丰富的党报经验,其中关于群众工作的经验集中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等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肯定党报在党的群众工作中的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了“桥梁”的观点。在引用列宁的话“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之后,他说:“千座桥,万条线,主要的一个就是报纸。报纸工作如果做不好,就是最厉害的脱离群众,就会发生很危险的情况。”而且,他认为党报这座桥梁是双向的,一方面中央依靠党报“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依靠党报向中央“有所反映,有所要求,有所呼吁。”[59]实际上,刘少奇已经创造性地将党报过去的“党→党报→人民群众”的单向传播变为了“党img1党报img2人民群众”的双向传播。

二是强调党报为读者服务的“读者本位”意识。他曾经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向记者们提出:“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你们的工作就做好了。”[60]同时,他还强调读者对党报工作评价的重要性。他说:“你们的任务是写给读者看,读者就是你们的主人,他说你们的工作没做好,那就等于上级说的,你们没有话讲。”[61]

三是强调党报工作者要勇于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敢于为人民说话,当好人民的喉舌。“如果能够真实、全面、深刻地把群众情绪反映出来,作用就很大。人民的呼声,人民不敢说的、不能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你们说出来了。如果能够经常作这样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就真正上路了。”[62]

四是重视对读者进行调查研究。在1956年谈到新华社的稿件问题时,他说:“要很好地研究报纸的需要……要能适合报纸,自然最后是要适合读者的需要。你们要调查报纸的读者对象,究竟某一家报纸的读者是些什么人,他的要求是什么。”[63]在党的高级领导人中,刘少奇是最早提到调查报纸读者问题的,虽然他这里说的是新华社,但对于党报来说同样有指导意义。

(三)邓小平与党报群众工作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一生中曾两次参加党的报刊工作,一次是1922-1924年在法国参加中共旅欧支部的团刊《少年》和党刊《赤光》的编辑出版工作。另一次是1933-1934年主编红军的机关报《红星报》。1950年,他主持西南地区工作时,发表了《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宣传思想战线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具体而言,邓小平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论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联系群众”作为办好党报的必要条件。1950年他就指出:“办好报纸有三个条件: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64]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邓小平认为,办好党报党刊也必须坚持。

二是报纸的内容要贴近群众。邓小平认为办好地方报纸,是党报贴近群众的重要方法。地方报如何贴近群众呢?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报纸要登中央发的一般消息,但作为地方报纸,新华社总社的广播稿不一定全用,要适当选择、改编、压缩、提炼,要考虑对象,能不能看那么多,看了懂不懂。”[65]

三是党委和政府领导要支持通讯员写批评稿。他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大大发扬,“领导上,党委和政府,要全力支持通讯员写批评稿,现在敢说真话的人太少,要鼓励说话。对有些与事实不符的批评,必要时也要提醒和说明。”[66]

四是重视研究读者来信。他说,“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脉搏。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把读者来信加以综合研究,常常就能看出来。”[67]

五是丰富了党报党性原则的群众性内含。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或群众性),曾经一度引起争论。1942年4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改版社论《致读者》中说:“党报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68]自此,便有党报“四性”说。邓小平1979年指出:“党性也包括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等等”[69]。把党性与群众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是重视党报对人民群众的作用。“任何政策如果只同干部见面,不同群众见面,是不能发生效果的。出报纸、办广播、出刊物和小册子,而又能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心任务,这在贯彻实现领导意图上,就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更广泛,作用大得多。”[70]正因为党报作用很大,所以邓小平非常强调以正确的舆论教育和引导人民,“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71]

(四)江泽民与党报群众工作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自1989年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到2001年,他每年都要对新闻、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亲自参加当年的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或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他曾先后视察《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重要媒体,并作出重要指示。在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新闻宣传工作思想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与党报群众工作相关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肯定党报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早在1989年,他就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它作为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能够最迅速、最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能够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愿望;能够及时地传播国内国际的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行动和政治方向,引导、激励、动员、组织群众为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72]“喉舌”、“反映群众”、“传播信息”等论断,我们可以看出江泽民的看法更全面,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是把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结合起来,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号召广大新闻工作者向群众学习。在谈到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时,他说:“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他鼓励新闻工作者“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并认为,“归根到底,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群众,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群众。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新闻作品写作的原料、灵感、思想和艺术技巧的无尽源泉。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宝贵经验、丰富知识、生动语言,努力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73]

三是强调党的新闻工作与党的群众工作的一致性,把“群众观点根底”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五大根底之一。1996年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江泽民指出:“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74]

四是强调新闻媒体要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人民群众。在1994年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75]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他进一步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76]

五是强调新闻媒体对社会舆论和群众思想的调查研究。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调查研究,1993年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会议上,他就提出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的论断,指出“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77]在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就指出:“要重视对社会舆论情况和群众思想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地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舆论监督。”[78]

(五)胡锦涛与党报群众工作

胡锦涛同志自1992~2002年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党的高级领导岗位10多年的时间里,他参加过多次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或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也视察过党的重要媒体,并发表过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的新闻宣传思想集中表现为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三贴近”原则的丰富和发展,其中不乏涉及党报群众工作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调新闻宣传工作“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负责”的宗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民”要求。2003年7月,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79]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民”要求,既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各项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

二是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2003年12月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80]可以说,这一讲话精神把“以人为本”解释得更全面,也更具体。

三是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为群众服务。2000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要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他说:“在搞好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宣传的同时,一定要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的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形势,看到光明前景,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把教育引导群众与切实服务群众结合起来,诚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81]2002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胡锦涛强调要重视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他说:“要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一致性,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统一起来;努力把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理论性,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使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群众所乐于接受,能够回答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82]2003年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胡锦涛进一步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他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四是强调在新闻宣传中减少领导报道的比重,增加反映人民群众的内容。2003年3月28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会议指出,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促进和带动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