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技术手段的发展

广播技术手段的发展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广播技术手段的发展(一)数字音频广播19世纪中晚期的无线通讯技术产生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已经有了从调幅到调频到最新的数字音频广播三代的发展。到1997年7月1日为止,中国数字音频广播广东先导网的广州、佛山、中山三个试验台已正式联网播出地区性的DAB节目。还有DAB广播系统在播出声音节目的同时,还可以播出大量的文字、图形甚至活动影像。

一、广播技术手段的发展

(一)数字音频广播

19世纪中晚期的无线通讯技术产生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已经有了从调幅(AM)到调频(FM)到最新的数字音频广播(DAB)三代的发展。直到今天,调幅(AM)和调频(FM)的无线电广播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娱乐的一种最为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体。但是目前的广播系统由于受到其建立初期的技术和工业水平的制约,声音质量和多种服务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要求。例如,目前用于音乐广播的调频广播,由于本身固有的缺点,只有在固定接收时才能提供可靠的声音质量,而且调频广播的音质虽较之调幅广播有了很大改善,但与CD音质相比则还有较大的差距。此外,传统模拟广播发射功率大、能耗高、电磁污染严重,从经济、环保等角度来看,其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全新的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系统应运而生。

DAB系统的实现基于:一、采用新格式的声音数据率压缩方式。二、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数字调制技术(COFDM)进行传输。三、传输容量可以灵活地分配到大量的子信道上,这些子信道可以传输具有不同数据库和不同程度差错保护而相互独立的声音节目和数据节目。

DAB的主要优点是移动接收性好,适于广泛听众群;频谱利用率高,节约频谱资源;可开展多种数据业务,服务性好;可实现地面、电缆、卫星等多种方式的覆盖,适合于国际性、全国性、地区性和本地性多种范围广播要求;可以发展为多媒体广播,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互动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到1997年7月1日为止,中国数字音频广播(DAB)广东先导网的广州、佛山、中山三个试验台已正式联网播出地区性的DAB节目。

2006年6月1日起数字音频广播(DAB)成为广播行业的推荐标准以来,北京、上海、广东等步入了试运营阶段,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全资子公司悦龙数字广播传媒科技公司、上海东方明珠集团、广东粤广数字多媒体有限公司等获得了DAB业务许可证。

DAB的出现对广播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是广播音质的提高,使广播艺术创作的空间得以大幅拓展,音乐音响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将有很大提升,副语言(伴随有声语言的语气、语调、语势、语速等)的作用也将大大提高,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广播文艺创作中过分倚重有声语言本体的问题,使音响真正成为广播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标志性创造手段。还有DAB广播系统在播出声音节目的同时,还可以播出大量的文字、图形甚至活动影像。“这意味着以后的电台可以播出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还可以播出数字电视节目(DAB-TV),或向受众提供其他更多的电子信息服务,如即时股市行情、金融信息、寻呼、交通疏导等。”(1)随着新业务的不断扩大,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形态也正在发生改变,这个改变也必将会影响到艺术层面的广播,新的广播艺术品种也就孕育在其中。

(二)数字音频技术

数字录音技术的发明无疑是音频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它采用将0和1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的录音方式取代了将声音或数据作为模拟信号的存储方式,使得原音频信号可以被非常完美地复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声音在复制阶段的损耗问题。

在数字音频技术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了CD数字音频格式、HDCD数字音频格式(美国)、DVD高质量音频应用格式(英国)、ADA数字音频格式(日本);在音频存储介质方面则有CD、数字音频磁带(DAT)以及数字卡带(DCC)和迷你光盘(MD)。目前在国内广播界应用比较广泛的存储介质有CD和DAT。其中DAT成功介入了计算机世界,创建了DAT驱动器,它比以前的存储媒体容量更大,而且价格低廉,DAT还可以记录特别精确的剪辑点,剪辑功能强大,适合于专业录音单位对于声音素材进行复杂编辑操作的需求。

以CD为先导的数字音频技术,推动了音频信号的记录、处理、传输,声音广播等方面的数字化进程,新的数字音频格式和存储介质,也不断推动人类利用声音进行艺术创造的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数字音频工作站

数字音频工作站,是音频在处理环节上的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产物。一个普通的数字音频工作站包含有编辑工作系统、节目管理系统、播出控制系统等诸多环节,其中编辑工作系统界面也就是当代广播编导进行艺术创作的空间,在这里,对声音素材的修改、润色、整理、排列、多轨声音的录制合成、音响特技的运用、节目的串联编排等传统广播艺术创作中最为消耗体力、分散精力、抑制艺术创造力的环节只需要通过点击鼠标即可完成;节目管理系统则包括节目的报审、批示、修改意见、存盘备播等功能,以前繁琐的节目审批手续、复杂的节目管理体系都大为简化;节目的播出控制系统可以采用人工手动播出或全自动播出模式,在全自动播出模式中,可以实现多通道实时播出,使过去让主持人在手忙脚乱中保持高度紧张的直播变得非常轻松,主持人只要事先编排好节目,各种素材和节目就会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按预定方案进行播出,甚至在播出的同时,主持人还可以预听下面的节目。这种变化是在科技进步推动下的广播媒体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巨大变化,是广播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创造工具,在其物质层面上的由量而质的变化。媒体的变化,必然引起使用这种媒体的艺术样式的变化,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广播艺术在编辑手段上的技术进步必然会促使广播艺术向着“以更复杂、更细腻、更具现实还原性的声音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方向深入发展。

(四)网络与广播信息数据库

网络是现代广播赖以生存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广播电台可以没有大楼,但是决不能没有完善的网络设施。在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庞大的信息数据库也是现代网络广播发展的需要,在电台工作过的朋友对于过去手续烦琐、关卡重重的资料检索和收集工作都大感头疼,为了找一段合适的音乐、一段合适的素材,往往要消耗极大的精力和耐心,许多良好的创意和节目往往就夭折在这无谓的消耗中。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各台已纷纷建立或开始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尤其是音频数据库,各种来源的音乐和声音素材汇集于网上成为电台里不同工种不同部门采集编播人员共享的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还可以为听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对素材、信息、节目资源的反复利用,让所有的信息具有二次开发的可能。二次开发具有成本低廉,回报丰厚的特点,从电台的经济效益考虑,更应该加快广播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五)卫星广播

指通过地球同步卫星传输模拟或数字信号的广播方式,我国在199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电视节目。与模拟卫星广播相比,数字卫星广播具有传输量大、信号质量无损失、覆盖面积广阔等优点,是目前各国发展的重点。

但是卫星广播的信号易受地面遮挡物的影响,也就是卫星发出信号直射地面的路线上如果有高楼、树木、山丘的遮挡,或者是接收设备进入地下时,则无法直接接收卫星信号。目前各国卫星广播主要是根据地形地貌的条件,在城市中心区、郊区和野外等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接收方式接收信号,例如在易受建筑遮挡的城市中心区采用定点接收,然后以地面数字音频广播的方式再次接力式输入信号的方式来解决遮挡问题。有些国家也采用多颗卫星多角度覆盖的方式来保证信号的接收。

(六)直播卫星广播

直播卫星广播(Direct Broadcasting Satellite,缩写为D.B.S)采用卫星传输信号而用户直接接收的点对面的传播方式。

直播卫星广播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欧洲和日本。由欧洲卫星公司经营的Astra卫星是较为成功的直播卫星系统,在欧洲拥有上千万用户,日本的直播卫星也拥有几百万用户。90年代直播卫星广播也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直播卫星具有质量高、容量大、能提供多媒体业务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好发展。

2006年10月,中国发射“鑫诺2号”卫星(后出现故障),这是中国第一颗具有抗干扰能力,可广泛用于广播、直播和通信业务的直播卫星。

出于安全原因的考虑,“鑫诺2号”最初设计将采用双星热备份工作模式,即由两颗同轨、同频段直播卫星“鑫诺2号”和“中星9号”同时工作,其中鑫诺2号是主星,中星9号为鑫诺2号做热备份,一旦主星出现故障,备星可以立刻启用,以确保卫星传输万无一失。

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发射成功。它将采取不加密方式传输节目,信号可以直接到户,而不必经电视台再转送。“中星9号”将与计划09年发射的“鑫诺4号”一起构成中国第一代广播卫星直播系统,中国将进入直播卫星时代。

(七)广播媒体自身的改造——网络收音

2000年3月,美国多家收音机制造商同时成功研制出独立的互联网收音机,为收音机制造业带来突破性发展。据有关报道,世界上首部互联网收音机,是由美国的收音机制造商Kerbango研制的,外形有复古味道的新收音机在连接上互联网之后,能接收超过3000个网上电台的节目。而Audioramp.com也在同时期推出一部售价低于400美元的互联网收音机,该部名叫iRad的收音机虽与Kerbango一样,都是通过调制调解器与互联网连接,但却是利用连接在机器上的一对扬声器播放音乐。而美国Sonicbox则推出售价仅为50美元、需要连接电脑才能运作的遥控器,使用者只要将名叫im Band Remote Tuner调谐器连接电脑,便能将网上电台的节目经普通的收音机播放出来。据估计,现在有三成互联网使用者,会通过电脑接收网上电台播放的节目,而这些新收音机的出现,也证明了收音机在互联网时代来临后,仍能像电视机一样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