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机短信传播是一种人际传播

手机短信传播是一种人际传播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伦霍姆认为,从传播情境的角度界定人际传播,可以超越人数的界限,转向对传播渠道的关注。由此可见,手机短信使一种人际空间建构得以成为可能,究其实质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是建立在手机通讯环境中以点对点为主要方式、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手段。

一、手机短信传播是一种人际传播

(一)手机短信传播符合人际传播内涵

人类现有的传播活动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型,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关于人际传播的定义和内涵,向来是学者们莫衷一是的研究主题。

1.西方学者有代表性的观点[1]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人际传播学者麦克罗斯基、里奇蒙(Richmond,V.P.)和斯图尔特( Stewart,R.A.)三人合作,出版了人际传播学新著《一对一,人际传播的基础》(One On One:The Foundation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对人际传播这一概念的要素进行了梳理,将人际传播置于双人的、一对一的传播情境中,确立了人际传播是人与人的意义交流的观点。他们是这样为人际传播下定义的:“我们将人际传播定义为,一个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讯息在另一个人心中引发意义的过程。”[2]麦克罗斯基等人对人际传播的定义突出传播中意义的存在,意义贯穿于人际传播的始终,即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的创造和意义的交往。他们认为,人际传播的概念应以意义的直接交流定义,而不是以讯息的交流定义,这是人际传播与其他人类传播样式的本质区别。

如果说麦克罗斯基等人的定义突出的是传播的意义,那么,特伦霍姆、米勒和威尔莫特的研究是从传播情境入手,回答什么是人际传播这一问题的。特伦霍姆认为,从传播情境的角度界定人际传播,可以超越人数的界限,转向对传播渠道的关注。人际传播之所以与其他类型传播如小组传播、公共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不同,就在于人际传播的交往者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感官渠道。他以渠道的使用确立人际传播的直接性(immediacy),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3]。此外他们认为,人际传播的直接性还表现在以下方面:面对面的交往可以感性直观地把握交流,可以相互打断,可以提问,同样也可以引导谈话进入新的方向。言者与听者的角色作用可以是不固定的、虚设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无意义的。在这种交互式传播行为中,没有必要区别角色差异。人际传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传播,还在于人际传播通常是非结构性的,是没有目的、没有目标、随意的、偶然的、碰巧的、漫不经心的。交往者没有必要事先包装讯息,制定传播内容。传播是即时、即兴,同时发生的。可见,特伦霍姆等人都强调人际传播的直接性。

2.我国学者的观点

郭庆光认为: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它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人际传播具有几个重要特点:第一,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第二,信息的意义更丰富和复杂;第三,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性频度高;第四,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4]

与此相类,吴文虎认为: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网络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人际传播是普遍的、大量的、常见的,它是其他传播活动包括大众传播的基础。[5]

李彬则认为:

所谓人际传播,一般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所以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最基本的形式,一切其他形式的传播都无不以人际传播为基础,都是人际传播的某种延伸或变形。[6]

罗春明在《西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撰文指出,人际传播媒介就是人际传播活动中使用的中介物,指那些“介于从事传播活动的个体之间的物理中介形式”。人际传播媒介的本质表现在它能够将信息传送给身份明确的、特定的社会个体[7]。他还认为,在当前的“媒介革命”中,媒介演变的总趋势是传播主体个人化。传统的大众传媒正丧失其某些重要性质,甚至丧失根本性质,人际传媒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信息高速公路将逐步贯通全球,最终演变为以人际传媒为主体的全球一体化点网状媒介系统,他提出人际传播媒介概念,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从以上中西方学者对人际传播所做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初始形态和典型形式。它的突出特点在于: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和受者均是个体,没有面向大众,也不涉及到任何组织和团体。如果对所有人际传播活动进行一个归类的话,可以把它们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还有一种则是依赖简单媒介而非大众媒介的非面对面交流[8]

很明显,手机短信固有的人际传播特征非常突出。作为一种借助移动通讯手段来完成的现代信息交流方式,短信传播属于人际传播的后一种类型。

手机短信传播自身具有信息的流动与控制无中介且是双向的特点,发送者和接收者在交换信息时通常是平等参与,时间安排上并无计划,通常由参与者共同决定;其形式虽不依赖于口头语言,但短信的文本和图本也可视为人际传播口头形式的延伸,其传播形式基本是无组织的,内容以线性非线性的方式呈现;从传播的接收与限制看,手机短信的传播形式是互动的,反馈是即时的,虽然一定程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对方手机关机或不在服务区),但机动性较强。由此可见,手机短信使一种人际空间建构得以成为可能,究其实质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是建立在手机通讯环境中以点对点为主要方式、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手段。

(二)人际传播是使用手机短信的主要功能

手机短信自产生初始,其目的与基本任务就是进行人际交流,它依附于传播双方原有的人际关系,其传播实际上是人借助短信这种中介延伸了人体功能,因此是具有人际传播特质的传播媒介。移动通讯运营商在启动短信业务时,首先推出的就是手机用户之间点对点的短信直接发送与接收功能,目前人们对手机短信的认识也多半处于这一层面。

我们知道,人类早期的人际传播主要是面对面的交谈,这种交谈是一种直接的人际传播形式。在具体的传播情境中,传受双方能够有效利用多种感官、多种手段去传递、接收信息。这种传播形式可以说是视觉、听觉等多种符号系统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的全方位信息交流活动。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物质技术手段介入到人际传播领域,例如书信、电报、电话、传真等,现在又出现了手机短信。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不一样,通过物质媒介进行的人际信息沟通则是一种间接的传播。由于所借助的媒介自身的局限,这种人际传播大多还只能采用较为单一的手段进行信息传递:或者是文字,或者是语言,在传播符号的使用上相对单调。就目前的通讯技术水平和主流应用形态而言,视觉和听觉符号还不能并用,比如电话目前只能传递听觉符号,而手机短信则主要靠抽象的视觉符号——文字传递信息。

北京研究机构零点调查2004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人们使用短信的最主要用途分别为:聊天(74.9%)、与亲友沟通(68.9%)、与爱人传情达意(51.8%)[9]。可见,人际传播、人际交往功能是人们使用手机短信的主要功能。

2004年底,首个针对中国手机用户短信使用趋势的全国性调查结果揭晓。该调查由特捷通讯公司与赛迪数据公司联合进行。调查发现,与朋友和家人的个人联系是发送短信的主要原因。在中国,89%的被访者给朋友发短信,58%给家人发短信。此外, 30%则说主要给男朋友或女朋友发短信。可见,人际传播功能仍是人们使用短信的主要动机。

人际传播理论认为,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10]:

其一,是为了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也就是说,人们要能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了解环境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要获得关于环境的信息,人们常常要借助人际传播。按照菲斯汀格社会实在论的观点解释,人际交往有助于消除认知和行动的偏差。手机短信可以说是一种“电子便签”,适用于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联系互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工具性交往目的。

其二,是为了建立社会协作关系,通过了解他人,和让他人了解自己,来达到协作目的。手机短信作为一种高度互动的传播方式,其文字符号的传播特点保证了交往的私密性,使人们能较为自在、无顾虑地向交流对象表露自己,从而在较深较广的层面达到相互了解。

其三,是为了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自我认知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即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相互认知更是离不开人际传播,而这两方面是建立社会协作关系的必要条件。根据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人们都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需求,尤其在强调个性表现的现代社会。由于短信收发双方大都是熟悉的同事、同学或亲友,倾诉的对象相互比较了解、交流的圈子小而固定,因而反馈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在大众化的互联网上,发信者的交流热情和期望很高。

其四,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伙伴,让人产生愉快的心理反应。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社交的需要是人的五种基本需求之一,尤其是在紧张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交流更是一种寻求安全,排遣焦虑的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交流手段越方便,频率就越高,效果就越好。手机短信可以称之为“移动QQ”,作为一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可以使人克服说话时的羞涩,更自然地表达心声。据一篇名为《手机短信息使英国人越来越疯狂》的报道说,英国近半数手机短信息都有浪漫或情色的内容,说明人们通过短信交流时要比面对面或电话交谈更大胆直接[11]。可见,短信能够满足人们交流情感、增进关系的满足性交往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