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机改变电视

手机改变电视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人类传播活动的特点、文化消费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规律来分析,手机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多重功能的集合体,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手机对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显现。

手机改变电视——对手机记者的预测性分析

李岭涛

所谓手机记者,是指那些利用手机的信息发送、录音、照相和摄像等功能采集素材或内容并提供给媒体使用的非新闻专业人士。根据这一概念的界定,所有手机用户都有可能成为手机记者。手机记者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大家对它还很陌生,但根据媒体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对它进行前瞻性分析,必将对电视媒体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手机为什么会改变电视

img74

由上图可知,手机用户和媒体以及运营商之间的关系是由两个半圆组成的环形关系。一个半圆是媒体到手机用户,另一个半圆是手机用户到媒体运营商。一般认为,手机是一种新的人际传播工具。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已有手机用户近5亿户,手机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被称为与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并列的第五大媒体。随着手机电视、手机电影和手机报纸等的出现,手机被新兴和传统媒体同时视为新的潜在经济增长点。但是,对手机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对手机的这种认识是单向的,没有突破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的单向传播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对受众(手机用户)的主体性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也就是说,媒体和各种运营商目前较多地考虑了自己对手机用户的单向作用力,而对于手机用户对媒体和运营商的反方向作用力和影响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人类传播活动的特点、文化消费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规律来分析,手机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多重功能的集合体,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从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对新的传播渠道、新的娱乐方式和新的技术手段的整合将成为电视媒体的必然选择。电视媒体需要加速开发新的业务,以应对新媒体的竞争;而新媒体需要整合传统媒体的既有优势,以尽可能减少发展中的探索性代价。手机的先天性特点恰恰与这种趋势相吻合。因此,就像手机从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广播传播模式的革命、帮助广播走出了困境一样,可以预见,手机必将会带来电视传播模式的变革,而手机记者是一般受众(手机用户)的角色化体现,是这种使命的践行者。

第一,手机记者的角色化有助于受众主体性和电视传播活动双向互动的实现。

伴随着当今时代的变革,受众对于电视媒体的需求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方面,社会环境日益开放。受众面对大量的、经常变化的事物以及各种信息,不仅视野、思维、心理得到扩充和丰富,而且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期望进行比较、评判和取舍,显示其对开放环境的适应和把握。环境的开放也改变了意识形态领域相对单一的状况,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社会思潮的涌动,为新闻传播创造了一种多元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日益民主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政治环境越来越宽松,人们不再束缚于条条框框,人与人之间日益趋向平等,个人主体性日益凸显。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深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进程也逐步加快,人们享受的民主权利越来越真切,公共意识、参与意识和意见表达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电视受众从走进演播室参与综艺晚会、游戏类节目开始,到拨打热线电话参与,手机的出现使受众多媒体参与互动平台的建立成为可能,可以有效弥补电视自身技术手段的不足,通过手机记者的角色化实现受众参与的广泛性、便捷性和手段的多样化,为电视突破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的限制,回归“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本质创造了条件。

第二,手机代表着先进传播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正成为电视媒体技术创新的关键词。

电视媒体的运作是建立在现代传播技术基础之上的,采集、制作、传播(发行或播出、传输)的各个环节都深深地打上了技术的烙印。可以说,对电视媒体技术特别是新技术的认知,决定着电视媒体内容的生产形态、运作方式及传播效果。电视媒体在实施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点是技术利用,不能简单地只从技术的角度去理解电视是技术媒体,更重要的是从电视媒体、市场需求的角度去认识技术,电视媒体必须将创新技术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看技术是如何改变电视内容、提升电视内容的表现能力、以及如何影响着电视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的,这样才能形成竞争优势。手机对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显现。如果不能很好整合手机这一新技术和手机记者速度越来越快的角色化趋势,电视媒体很可能会成为电视市场的落伍者,很可能如同现在的电台、电视台没有短信参与就不能称其为媒体一样。因此,电视媒体必须加快对手机技术的应用进程,通过受众手机记者角色化打造出更具时效性、现场感、互动性和参与机制的开放式的信息传播平台。

第三,手机记者的角色化有助于实现受众与电视媒体的零距离。

按照传统的新闻分类,在我国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新闻类型大致是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在这两类新闻中,时政新闻一直是新闻节目的主体,而社会新闻则常常是时政新闻的一种辅助和帮衬。电视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以往的新闻中,电视媒体一般较为重视自己作为的党耳目喉舌的功能,而对自己作为人民耳目喉舌的责任重视不够,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反映和报道不足。随着民本思想的逐步深入人心,电视传播活动只重视“上情下达”而忽视“下情上达”的价值取向被打破,民生新闻逐步由边缘进入了主流阵地,“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成为了受众的要求和媒体的追求。民生新闻不仅仅是从电视媒体角度的“三贴近”,更应该是从普通百姓的立场、用普通百姓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感受来阐释他们的社会生活。手机的出现为此提供了可能,通过手机记者的角色化,受众与电视媒体之间的距离和界限将被有效消除和缩短,受众将成为电视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媒体既称职地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又到位地担当人民群众的喉舌,成功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手机如何改变电视

在原有的实践中,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即一方面媒介单方面提供信息,另一方面没有灵活有效的参与和反馈渠道。手机记者的形成将从根本上改进这种状况。这种改进是从三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是使受众参与到电视传播活动的决策中来,他们的参与会开阔传播者的视野,起到旁观者清的作用;二是使受众参与到电视传播活动的过程中来,他们的参与能丰富传播活动的内容,增强传播活动的表现力,增加传播活动的表现手段;三是使受众成为电视传播活动的评价主体,而且这种评价是直接的,可以避免当前一些评价方式带有滞后性的弱点,真正反映市场的变动,增强后续传播活动的市场竞争力。

从现实看,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手机记者在影响和改变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同时,也已经丰富了各种传播活动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上,手机拍摄、录制的音视频资料已经非常流行,甚至出现了专门用手机等拍摄素材并上传到网上的拍客一族。一些网站专门为手机采制内容的上传提供了阵地,这些内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欢迎。电视媒体也已经与手机有了很长时间的低层次整合,像受众用手机短信参与节目、为新闻节目提供新闻线索等,这都为手机记者的推出积累了经验。由于当前大部分电视媒体的节目还是录播的现实限制,手机记者所带来的受众和电视媒体之间的互动还是严重滞后的,是非即时性的,电视媒体的传播活动与受众的思维状态、行为节奏和心理活动还不能实现同向和同步。也就是说,手机记者作用的完全发挥还有赖于电视媒体运作方式的变革。从发展的眼光看,直播常态化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电视媒体竞争的重要着力点,将带来电视媒体的革命。在直播状态下,手机记者创造的参与互动才最能够发挥新技术条件下电视传播集广泛性、实时性、交互性于一身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手机目前只能接收来自运营商的流媒体内容,还不能实现反向和手机与手机之间的传送功能。因此,即使在电视媒体直播状态下,手机记者也只能即时传送图片、文字信息等内容,电视媒体在使用手机记者的流媒体内容时仍然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样就很难使得电视媒体音画兼备、声形并茂的优势得以很好的发挥。据专家预测,3G技术将很快实现突破并投入使用。 3G技术的推出将造就手机记者随时随地、畅通无阻传送流媒体内容的新时代。在新的运作方式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手机记者将能够使电视媒体以全方位的参与互动手段来吸引和发动受众,以真诚的态度来回应和打动受众,从电视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制作流程,走向受众参与共享的开放运作方式的转变。北京大兴电视台在这方面先走了一步,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合理、有效地把手机记者的活动引入了新闻线索收集、节目采访制作、受众信息反馈等等生产播出的全过程,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三、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手机记者的出现也同样有利有弊,在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做到扬利除弊。

1.发挥手机记者的优势

除了传播渠道、技术手段和娱乐方式等方面所带来的先天性特点外,手机记者还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发挥对电视传播活动功能的进一步挖掘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手机记者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现在,手机用户可以说覆盖了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只要能够把他们调动起来,发生的各类事件基本上不会有漏网之鱼,将有效缓解电视媒体内容信息来源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电视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

第二,手机记者能够降低电视媒体的运营成本。手机记者的出现,可以让电视媒体的专业记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更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中去。手机记者是编外人员,电视媒体不需要支付日常的维护费用,从而可以为电视媒体节省经费。

第三,手机记者这种独特的新闻传播方式,使得内容能够从普通百姓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不光从内容和形式上做到贴近性,更重要的是从受众的心理上做到贴近性,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电视传播活动的多向性、互动性。

第四,手机记者来自各行各业,生活背景、文化素质和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他们都没接受过正统的新闻专业训练,因此,他们采集的内容素材题材会很广泛,文风将多样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一些电视媒体内容的“八股”味。

第五,手机记者能够直接提高电视媒体的关注度。电视媒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仍然具有神秘感,成为电视媒体手机记者的手机用户必然能够依靠在电视媒体上的曝光率而受到自身社交圈子的关注,从而带来对电视媒体的关注,直接提升电视媒体的品牌知名度和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

2.规避手机记者的劣势

正如手机记者的优势很多一样,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想办法加以规避,否则会对电视传播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手机记者的一个不足是缺少培训。虽然手机记者没有接受正规新闻专业培训会使他们不带条条框框,但也会导致他们效率较低、导向性差等问题的出现。由于手机记者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对待手机记者这个新生事物上应采取“遍地开花,重点突出”的策略。 “遍地开花”就是欢迎所有的手机用户参与,以保证把尽可能多的手机用户纳入进来,扩大电视传播活动的触角;而“重点突出”则是重点培养一批固定的手机记者,对他们进行适当培训,使他们了解和基本掌握电视传播规律、政策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手机采集内容的质量。

手机记者的另一个不足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手机记者采制内容时一般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带有很强的倾向性,这必然会影响内容的真实性;或者由于手机记者的能力所限,他们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这也会导致内容的真实性问题。真实性是电视媒体的生命所在,电视媒体在使用手机记者的时候,引导舆论、稳定社会的责任感不能丢,电视媒体必须对自己播出的内容负责,虽然不能像要求正式记者那样严格,但手机记者在从事电视传播活动时也同样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因为不管是不是电视媒体记者自己采制的东西,受众都会认为是电视媒体立场和观点的体现,尽管有的电视媒体自欺欺人地打出所播发内容不代表自己立场的旗号。因此,电视媒体必须对手机记者采制的每一个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对于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每个细节都必须确保真实。唯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手机记者的作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手机改变电视,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手机记者新型业态的形成,电视传播活动的进一步变革,都有其必然性,都有其科学的作用途径。这一进程发生的早晚、快慢,取决于电视媒体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先者得天下。电视媒体要想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必须给予手机记者这一新生事物足够的重视,必须对电视媒体发展的整合趋势有前瞻性把握。

不再俯视和平视百姓,而是树立仰视百姓的观念。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角度对待百姓,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角度对待受众,充分考虑受众主体性的觉醒,既从内容和形式上做到贴近性,更从受众的心理上做到贴近性。把“我们跟您最近”作为基本定位,真正体现受众的主体性,倾力打造离百姓最近的广播电视媒体。积极吸纳当前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通过频道的整体性、内容的贴近性、观众的参与性、功能的多重性、手段的多样性和形式的活泼性的凸现,构建受众参与节目的舞台、发表意见的平台,改变广播电视与受众的关系,使受众的主体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广播电视和受众之间形成真正的互动;使节目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大大增强即时性、互动性和现场感。

娱乐化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业界争论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我中心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并不是把新闻节目办成娱乐节目,而是指充分考虑受众的收视心理,借鉴娱乐节目的表现方式,利用新闻的娱乐化表现增强内容的可接受性和渗透力,减少信息被受众过滤掉的程度。比如借鉴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增加新闻的表现手段,利用情节的安排和悬念、矛盾的设置增强内容的表现力,从而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和改变受众。

把广播电视内容当作产品来研究,把受众作为消费者来研究,更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并通过对受众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来提升宣传区委区政府方针政策的效果。

我中心2006年开设了国内第一档以手机拍摄内容为素材的新闻栏目《手机新闻眼》,在全国首先推出了手机记者和手机新闻的概念,使只要持有摄像机和具有照相、摄像功能手机的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内容的提供者。这一创新举措拓展了我党利用社会力量办新闻事业的内涵和外延,必将催化新型新闻业态的诞生,标志着记者不再是少数专业机构和人士的专利,标志着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这必将加速全新新闻传播模式的出现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变革。在社区、农村聘任了新闻联络员,建立起了覆盖面较广的信息网络,增强了节目的参与性。推出了精确新闻,利用自有的信息平台每周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一次受众调查,提高了新闻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这些都增强了内容的渗透力,提高了信息的到达率,最终体现了时效性和人文意识强,有用性和服务性高,严肃性和娱乐化无缝融合,动态消息、深度报道和社会新闻有机组合的特点。

我中心电视节目的改革力度也很大。 2006年推出了国内唯一一档不设门槛、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才艺类别的大型群众参与性栏目《我行我秀》,选手遍及全国各个省市。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新华社、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新浪网等近百家媒体对该活动进行了报道,已经成为京南地区的热点议题。 2007年推出大型民生新闻栏目《女子别动队》。在女子别动队中采用了许多国内电视界尚未使用的手法,一是推出组合记者品牌概念,把五名集采编播拍于一身的女记者授以“五朵金花”的概念,以打造明星的方式对她们进行大力推介。二是在栏目中使用穿帮,通过精心设计的穿帮达到一般方式达不到的品牌推广效果。三是主持人的角色化,给《女子别动队》的主持人起艺名大侃,把京腔京味、充分体现北京语言特点的大侃塑造成为大智若愚、爱憎分明以及有一些小毛病的平常人;大侃形象憨态可掬,与美女组合“五朵金花”形成巨大反差;为大侃设计了口头语,如“侃哥相当生气”、“侃哥相当有才”等等,力争使这些话成为大侃的标志性语言,进而在大兴成为社会流行语。四是实行一主一副双主持人制,给大侃配美女助手,由助手在大侃主持节目过程中与其就节目内容进行交流,而且把大侃设置为弱者的角色,让美女助手对其进行适当调侃。这些创新做法的引入使栏目一经推出就处于领先的水平。

(作者系北京大兴广电中心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