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微距离

世界微距离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绪言 世界微距离——从“大时代”到“微时代”在《新周刊》主办的“2012年度汉字”评选中,“微”字脱颖而出,当选为“年度汉字”。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描述——“大时代”“小时代”“微时代”……在“大时代”中,有钱未必能拥有一切;但在“小时代”中,似乎有钱就能拥有一切。对于世界,人们终于又找到了一种有别于“大时代”的描述。

绪言 世界微距离——从“大时代”到“微时代”

在《新周刊》主办的“2012年度汉字”评选中,“微”字脱颖而出,当选为“年度汉字”。而近年来,这个“微”字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用以描述和定义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微”字呢?

“微”,从字面含义上来看,有短、小、低、少之意,可以泛指一切细微渺小的存在和各种微不足道的言行,可谓“无所不包”;但“微”又是世界上所有时态和形态的基本构成单位,可谓“无所不在”;于是,积微成著,原本细微渺小、微不足道的个体却可以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去创造、构筑、推动、改变整个世界,可谓“无所不能”。

可以说,“微”即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始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微”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涵盖了人民群众中的每一个个体,是群众之情、群众之思、群众之言、群众之行。

“微”虽然包罗万象,但被用来定义一个时代却很新鲜。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描述——“大时代”“小时代”“微时代”……而人们描述的依据,则是自身在世界中的存在感。

20年前的1992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电视”,英文缩[1]写为TVB)播出了25周年台庆剧——《大时代》 。这部40集的电视连续剧在播映时可谓万人空巷,至今仍被众多剧迷奉为经典,被誉为“港剧之王”。

剧情始于一位正派人物的兴衰史——该剧的“引子人物”方进新(刘松仁饰)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香港股票大亨,一度有“股王”之誉,为人一身正气,事业如日中天;一生梦想着为香港开创繁荣健康的股票市场,却事与愿违,难逃时代巨轮的碾轧。

剧中,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在1968年仅有一家股票交易市场——完全由英国人操控的香江交易所。方进新等金融界华人代表不满外国人的操控,另立门户,成立了华人证券交易会,“希望人人都玩得起股票,希望有潜质的公司能够上市集资,希望帮助香港的经济”。方进新自信地宣称:“我就是想做这个梦!”

至1973年,香港证券交易所已经进入“五会鼎立”的局面,股票买卖疯狂炙热,也是所谓“鱼翅泡饭”的年代。华人证券交易会里更是贪污敛财成风。方进新用尽浑身解数,意图兴利除弊,却仍难阻挡“股灾”降临。

而整个香港社会的贪污风气达到了最恐怖的地步。黑白两道的大亨软硬兼施,威逼方进新帮他们做内幕交易。方进新无力招架,更被混迹黑社会的损友丁蟹(郑少秋饰)重伤,终至丧命。他的生命在时代的沉沦中奏响了一曲悲情的挽歌。

而剧情又围绕一位反派人物的兴衰史展开——作为该剧的“线索人物”,打死方进新的恶棍丁蟹在1987的香港“股灾”中通过期货交易大发横财,从此鸿运当头、一帆风顺,在股票市场中平步青云、大富大贵。直至1994年,股市出现“大奇迹日”,全日反弹。丁蟹在期货交易中一败涂地,负债累累。

绝望的丁家五父子跳楼自杀,四个儿子丧命;丁蟹却求死不得,只能苟延残喘。而为丁家父子陪葬的还包括曾为一代“巨贪”的前总华探长、利欲熏心的前华人交易所总裁以及叱咤风云的黑道大毒枭。他们的起落沉浮也好似时代变幻中的一个个“玩笑”。

《易·泰》有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正派人物也好,反派人物也罢,他们在这个波谲云诡的“大时代”中,都不幸地“零落成泥碾作尘”,成为了时代巨轮下的悲剧人物。而这种“造化弄人”也由戏内延伸至戏外。此后,每逢香港股市大起大落,坊间总会以“大时代”一词来描述市况;如果股市出现大升或大反弹,则称之为“大奇迹日”;而匪夷所思的“丁蟹效应”[2]也始于该剧。

可以说,《大时代》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首先就在于其剧情贯穿了香港30年的社会变迁。20世纪的60年代至90年代,对于香港人而言,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而对于内地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大时代”中,社会形态急剧变革,潮起潮落,浪奔浪涌;个体命运随浪浮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人们面对的是一个“远距离”的世界,总感觉“世界太大,个体太小”!人们渴求着通过拼搏来跟上时代,依靠奋斗而融入世界,从而获得自身的存在感,却又往往事与愿违。这种若即若离、忽远忽近、时有时无的存在感,使人们对“大时代”既爱且恨、纠结不已。

“你找到自己的世界没有?”——《大时代》中的“股神”叶天(罗乐林饰)曾有此一问。他说:“一个人要成功,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世界;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把自己的潜能、天分发挥到最高的境界。”

寻觅自己的世界,世人从未止息。

2012年11月,港剧《大时代》热播二十周年之际,青年作家郭敬明执导的电影故事片《小时代》[3]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开机发布会。该片故事发生在当代中国最为富贵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讲述了四位怀有不同价值观的女孩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所经历的有关于友情、爱情、亲情的故事。该片在2013年6月27日开始上映,随即缔造票房佳绩,并引起广泛的社会争议,成为喧嚣一时的文化现象。

对该片的质疑,并非完全集中在其艺术质量上,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其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许多影评人认为,《小时代》中的“友谊、爱情、事业都建立在金钱基础上”。更有影评人在微博上直言不讳地批评:“它的炫富和堆砌达到一种病态的境界。”

在“大时代”中,有钱未必能拥有一切;但在“小时代”中,似乎有钱就能拥有一切。

而“小时代”这一称谓的出现,也着实让许多人眼前一亮。对于世界,人们终于又找到了一种有别于“大时代”的描述。《新周刊》的一位主笔也满怀愿景:“每人都操心自己的‘小时代’,唱好自己的‘独唱团’,‘大时代’的变革就会到来。”

果真如此吗?

在多元时代中,多元价值观必然会有激烈的碰撞,我们绝不可盲目取舍。《深圳特区报》刊发的《谁的小时代,谁的大时代》一文中就写道——

何谓小时代?郭敬明自己是这样解释的,“没有战乱,没有动荡,没有那些动辄扯上‘民族国家’的大风波”。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时代确实没有大动荡没有大风波,但也远远不是安宁和顺的桃花源。我所理解的郭氏小时代,是切割掉个人对时代可能肩负起的责任,以自我为疆界的小世界。他们所有的困惑,所有的挣扎和痛苦,都和时代没有多少关系,只和个人的欲望有关。即使身处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他们同样可以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为什么85后90后的小孩子喜欢郭敬明?因为他们都是小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兄所经受过的大时代的碾压和震荡,到了他们这一代,早已淡散,只剩下物质的冲击了,郭敬明正正搔到了他们的痒处。[4]

不错,当《小时代》的片名镶嵌在上海的高楼大厦之间、吹响“消费主义”的号角之时,郭敬明确实搔到了许多中国人的痒处。

举目国内——据《2012年摩天城市报告》显示,中国的摩天大楼[5]总数量已超过350座,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中有87%在中国;今后十年,中国平均每五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五年后,我国的摩天大楼将超过800座,是目前美国总数的四倍;其中80%将建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

放眼国外——每逢节庆,庞大的中国消费者群体都被国外商家们呼为“天使”:英国商店安装了银联设备来收取“北京磅”、日本百货业争抢中国游客达“白热化”、加拿大房地产市场热火朝天、韩国整容业“旧正”期间生意兴隆……

“只有中国人才能救世界!”面对花钱大方的中国消费者,国外媒体惊叹不已。似乎,许多中国人已然找到了自己的世界——一个充满物质诱惑的世界。

尽管中国在2012年的GDR已达到美国的52 8%,但人均GDR大约只有美国的1/8;瑞士银行集团发布的《价格与收入》报告中的“iRhone指数”显示,美国纽约居民购买一部16 GB版的iRhone 4S仅需工作27.5小时,而中国北京居民则需工作184个小时,大约是纽约居民的6.7倍;但这些都没有妨碍人们在“消费主义”的“环形跑道”上一路狂奔,日复一日地“原地打转”。

在这个“原地打转”的“小时代”中,人们面对的是一个“近距离”乃至“无距离”的世界,感觉“个体变大,世界变小”。在一个充斥着物质享受的世界中,我们的周遭触手可及,世界自然“变小”。但这种存在感又何其虚空呢?

毕竟,物质世界的充盈并不能弥补精神世界的空虚。正如《人民日报》刊发的《不能无条件纵容小时代2和3的出现》一文中所写——

在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艺作品对于物质和人的关系的探索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但探索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6]

人们固然不愿在“大时代”中甘受造弄,但也绝不可在“小时代”中自我放逐。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确实都很渺小,诚如郭敬明所说,仿佛只是无垠宇宙中的“小小星辰”,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的努力着”。

但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人们的努力绝不能仅限于操心自己的“小时代”和经营自己的“小世界”,而应负起自己的应尽之责,参与整个世界的构筑。在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个人的“梦想之花”才能绽放。

《小时代》所引起的争议使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正在登上社会舞台的“90后”群体。人们早已不约而同地思考着如何向“90后”的新生代们描述目前所处的这个时代。而“微时代”的称谓适时出现,映入眼帘。

那么,何谓“微时代”呢?

《人民日报》自2013年8月1日起陆续推出了“关注‘微时代’的社会心态”系列报道。报道中阐述道——

“什么是微时代?先不管学界究竟怎样定义,单看看我们的生活,当阅读、传播、购物,乃至情感交流都仅仅通过百余字就能够实现,你就会发现,一个时代真的来了。

‘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互联网的新形态、媒体传播的新格局,也让我们每个处于这个时代的人,被裹挟着,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生活的方式、思维的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心态。”[7]

应当说,“微时代”起初是一个崭新的传播时代——人类以数字化通信技术为依托,通过各种移动、便捷的新型显示终端,运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阅读、微经济……一系列属于人民群众的“微时代”产物纷纷涌现,使信息的获取和分享变得更加便捷,也培育着人们的“主人翁”意识。

微阅读、微视频的流行,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漫步“图书馆”或享受“电影梦”,进而满足一次“写作欲”、过一把“导演瘾”。而随着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的普及,每个“小人物”都可以平等地与自己心目中的“大人物”展开交流,成为其粉丝,甚至有机会拥有自己的粉丝。

于是,媒体传播开始呈现出新格局,并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世界、丰富我们的生活、活跃我们的思想。千百年来,技术革命一直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微时代”的来临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但又绝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是进一步勾勒出一个活力无限、奥妙无穷的社会新形态。

人们仿佛透过一台“显微镜”,看到了一个“微距离”的世界,感觉“大能缩小,小可放大”。“微”成为了这个世界的新标志,也使人们获得了显著而真实的存在感。人们的公民意识也随之日益成熟。

因此,“微时代”最终将蜕变成一个崭新的公民时代,构筑成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群众的、充满梦想与希望的世界;而其在体量、质量和力量上都将显现出微妙的变化。

首先,从广度上来说,这个“微距离”的世界具有“无微不至、由近及远”的体量。

面对席卷而来的“微时代”,无人能置身其外。信息交流与社交活动的日益便捷,使人们在身份、阶层、地域上的传统界限日渐淡化。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等交往日益普及,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包容关系也日益紧密。此所谓“大能缩小”。

“仁义就是谦让,体统就是忍耐,不与人争才是大德,对家和为兴,对友和为贵,对国和为天。大家携我继续走……”2013年2月13日下午,因收集和发布国家领导人行程而备受关注的知名微博“学习粉丝团”以简短的42个字宣告回归。

2012年11月21日,名不见经传、没有加V的“学习粉丝团”发出了第一条微博,当时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而从2013年2月开始,该微博因近距离发布国家领导人的出访行踪,其粉丝数一路攀升到83万余人。其博主此前一直保持神秘身份;后经外媒报道,是一位本名叫张洪铭的四川人;只是一名以打工为生的肄业大学生,而并非人们猜测的特殊身份。

但博主身份曝光后,“学习粉丝团”却突然宣告离开:“……谢谢各位同门粉丝,也许国民现有认知容不下我们,也许现实环境容不下我们。因学习粉丝团的存在,对他们个人造成困扰,我很自责和遗憾。”

难道现实环境真的容不下他们?此举随即引发了众人的猜测,甚至有网友猜测博主“摊上事了”。所幸的是,“学习粉丝团”仅暂别一天,便再次“发声”宣告回归:“我很好,更没摊上事儿,回来了。”博主还表示,几个网站的微博日后将同步更新。

“欢迎回来!坚持下去!”“学习粉丝团”的回归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留言力挺,也增强了人们拥抱“微时代”的信心。“微时代”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需要博大的胸襟。

2012年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看望了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科协、科技界委员,并参加他们的联组讨论。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当面背诵了几句在网络上热传的《沁园春·霾》,在现场引发一片笑声。

这首《沁园春·霾》全文如下: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四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

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

显然,这则网络段子狠狠地讽刺了北京的环境状况。姚委员没有当着习总书记的面“歌功颂德”,而是揭了“首善之区”北京的“短”,可谓“哪壶不开提哪壶”。但是,姚委员的“大不敬”并未让现场气氛变得紧张,而是引发了一片轻松的笑声,也进一步引起中央领导和相关部门对雾霾问题的重视。

这个网络段子的诙谐言辞中传达出最直接的民意,从现场的笑声中就可以听出众人的共鸣。向中央决策层直陈人民群众的意见,固然是“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应尽之责。但是,能将民间百姓的心声传播得如此辽远,无疑得益于“微时代”的宽广体量。而习总书记能够开怀地倾听这些“心声”,也体现出“微时代”领导者的博大胸怀。

其次,从密度上来说,这个“微距离”的世界具有“体贴入微、小中见大”的质量。

随着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大,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黏度也越来越高。现实世界中许多被忽略的问题、被遗落的情感,在虚拟世界里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大。人们得以更清晰地观察社会,更真切地感触世界,更透彻地体悟生活。此所谓“小可放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在信息浩如烟海的网络空间中,能引起强烈共鸣的,往往是这种最质朴、最直接的人类情感。

2013年1月,四川大学的一位大三女生创作了一组名为《世界再大,也要回家》的原创手绘漫画,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漫画中描绘了父母对身在远方的女儿的浓浓爱意。这位求学在外的漫画作者深深地体会着父母无处不在的爱,那种种暖意与感动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众多网友看完这组漫画后,被直接戳中泪点,感叹道:“你跑得越来越快,却没注意到他们越走越慢;你越来越强的同时,他们也越来越老;且行且珍惜。”

2011年6月,网友金云钟在摄影论坛上张贴的一张名为《幸福》的照片,也引起广泛关注。照片中,62岁的张景和老人穿着环卫工背心,坐在马路边绿化带旁的水泥台上,抱着自己的小孙女;两人满脸堆笑地进行鼻吻。老人布满黝黑皱褶的脸庞如同菊花一般,绽放着欢乐。于时光而言,这是纯粹劳动者的职业痕迹;于生活而言,这皱纹却因个人的幸福而化为最动人的曲线。

这张照片经微博“萌动我心”在6月7日推送后,短短两天内被转发近8万次,评论达1万余条。有网友在微博上如此评说:“总有一种力量温润我们心灵深处。”

同年11月,又有一张城市女清洁工带着3周岁的儿子上路清扫的照片,在新浪微博上被数百人转发。“同情、感人、无奈、心酸、母子连心……”各种点评纷至沓来。

照片中,那位四十多岁的女清洁工是来自湖北省洪湖市万全镇的曾月英。她在2006年与丈夫一起来到浙江温州打工,一起在南门街道从事马路清扫工作。2010年上半年的一天,一位老乡开玩笑,把她的儿子藏了起来。当时,她以为儿子被人拐走,哭着寻找了一个多小时;丈夫还跑到派出所去报案。

此后,每当她上路清扫,便将一根小绳子的一头扎在自己的手上,将另一头系在儿子的玩具车上,以防儿子走丢。当被问到“为什么不送孩子去上幼儿园”时,曾月英说:“谁不曾想呀!可是我们夫妻俩每个月合在一起也只有2 600元钱。哪里有钱供孩子上幼儿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9]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群体和角落需要人们的关爱。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到中国现状时说:“现在有三个中国,一个是数字中国,高速、高铁、高楼、GDR、国家实力、外汇储备、富豪榜;一个是网络中国,人们发表各种各样的意见,表达郁闷、愤怒、不快乐;另一个是身边的中国,每个人每天过的日子。”

这段话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人民日报》评论称,三个维度的中国,每一个都有其现实映射,它们从不同视角展示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13亿人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团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而日益细微的通信手段和社交渠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公众的协作与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公众不仅要抱团取暖,还要“体贴入微”地去关怀每一个个体。唯有如此,我们的世界才能获得精密的质量。

再次,从力度上来说,这个“微距离”的世界具有“积微成著、聚少成多”的力量。

在港剧《大时代》中,善良的方家儿女们遭到黑社会丁氏兄弟的威胁和欺压——他们的住宅屡遭骚扰,家人被暴徒当街殴打、泼洒油漆,甚至遭到无端诬告和羞辱。面对仇人的迫害,方家人只得身着写有控诉黑社会标语的血衣,去当街静坐抗议,以求引起社会关注。

在那个“大时代”中,方家人的声音显得渺小而易逝,行动也显得悲哀而无奈。相较而言,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人们的一言一行却可以无限放大,辐射到广泛的公共空间,乃至影响部分公众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举止。而社会名人与网络意见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容小觑。

有网友就总结说:“没有粉丝,你发微博就是日记;有一个粉丝,你发微博就是聊天;有十个粉丝,你发微博就是座谈;有一百个粉丝,你发微博就是发言;有一千个粉丝,你发微博就是讲话;有一万个粉丝,你发微博就是播音。”

2013年8月,揭露美国“棱镜”监听计划的前美国中情局(CIA)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在俄罗斯获得避难“自由”后,第一时间便通过推特发布了一条微博:“我相信是俄罗斯首先探索月球。”

美国早在40多年前便宣称登上了月球,但一直存在诸多质疑。而斯诺登的这条微博可谓“一石能激千层浪”,随即引发了众多网友对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造假的热议。有媒体据此猜测,斯诺登手中掌握着揭露美国1969年登月实为造假的机密文件,并纷纷要求美国出示登月证据。

美国人是否曾登上月球,当然是众说纷纭。但人们都明白,凭一己之力无法撬动“地球”;唯有积少成多,才能成云致雨。如今,网络匿名传播的特性,增加了网民的心理安全感,使得公众可以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社会敏感问题或事件,民间舆论的关注可以迅速汇聚起来,给相关职能部门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和监督,从而推进问题或事件的圆满解决。

近年来风生水起的“微博反腐”现象就是其中的典型体现。正如一首《网民颂》所言:“咱们网民有力量,一石能激千层浪。道德法律莫逾越,否则天涯无处藏。”这种网络参与和监督已然成为一种可以影响国家政策和社会秩序的力量。

《人民日报》就曾刊文评论称:“从刘铁男的落马,到上海招嫖法官被查处,微博举报彰显威力,也引发思考:如果没有网络曝光,这些蛀虫还要潜伏多久?如果监督渠道足够畅通,又何必如此斗智斗勇?网络只能管个案,制度才能管长远。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别无选择!”

如此由表及里、见微知著,便可谓人民群众之福音。

总之,“微时代”的进步需要每一位普通公民都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并行动起来;当这样的行动得到公众认同时,便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样积微成著,就能集结成一股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这就是“微动力”,是“微时代”不竭的力量之源。

对于“微时代”之“微”,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解读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是每一个被打捞上岸不再沉没的中国声音,是每一个能被看见、能被听见的人。”[10]

是的,在这个“微距离”的世界中,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可以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微声音”,再以“微声音”实现“微传播”,由“微传播”产生“微动力”;最终,积聚“微动力”,共筑“中国梦”。由此,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同样可以获得自身的存在感,所发出的微小声音也同样可以体现其价值。

那么,我们构建出的将不再是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时代”,而是一个可以容纳“你、我、他”的“微时代”。它拥有着宽广的体量、精密的质量和不竭的力量,经过我们所有人的积极构筑,定然会焕发出无穷的“正能量”、孕育出美丽的“中国梦”。

【注释】

[1]《大时代》是由香港著名导演韦家辉监制的一部香港经典剧集,剧情以香港金融市场为背景,以方、丁两家两代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为主线,主要演员有刘青云、郑少秋、郭蔼明、周慧敏、蓝洁瑛等,于1992 年10月5日至11月27日期间播映。

[2]丁蟹效应,又称“秋官效应”,是香港股票市场的一个奇特现象。香港著名演员郑少秋(昵称“秋官”)在电视剧《大时代》(1992年)中饰演的丁蟹,经常在股票市场的熊市中借着抛空恒生指数期货而获取暴利;正值当时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损失惨重,因此得名。此后,几乎每次郑少秋参演的影视剧或节目播映时,恒生指数或A股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据不完全统计,该记录已达33次之多。“丁蟹一出,股市就泻”,也成为香港股民的金科玉律。

[3]电影故事片《小时代》改编自郭敬明同名小说,由被誉为“台湾偶像剧教母”的柴智屏监制,郭敬明自编自导,杨幂、郭采洁、郭碧婷、谢依霖等主演,分为《折纸时代》《青木时代》两部,分别于2013年6月27日和2013年8月8日上映。

[4]李青 谁的小时代,谁的大时代[N] 深圳特区报,2013-07-03(B03)

[5]根据国际公认标准,高于500英尺即152米的大楼属于摩天大楼。

[6]刘琼 不能无条件纵容小时代2和3的出现[N] 人民日报,2013-07-15(24)

[7]刘阳,赵婀娜 深聚焦·关注“微时代”的社会心态1:“微时代”的欣喜与焦虑[N] 人民日报,2013-08-01(17)

[8]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9]此语出自战国屈原的《离骚》。

[10]《“微”当选“年度汉字”》,来源:《乌鲁木齐晚报》,http://www.xinjiangnet.com.cn/wlmqweb/w.lmqdzb/b/page_20/201212/t20121217_2984594.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