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联与德阳校园文化

对联与德阳校园文化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联与德阳校园文化_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论丛对联与德阳校园文化德阳广播电视大学 罗晶宝 德阳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联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而校园是传播新知的最优场所。目前,德阳电大已开办了大专和本科专业51门。这已成为德阳电大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理念。

对联与德阳校园文化

德阳广播电视大学 罗晶宝

【摘 要】 德阳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联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而校园是传播新知的最优场所。德阳许多校园里都有对联,对联深刻地传承了德阳校园文化

【关键词】 对联;德阳;校园文化

校园是传播新知的最优场所,是教化新人的文化广场。校园里每一块台匾、每一个文字都肩负着教育的职责,起着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对联,这种传统的文化样式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教育功能。多年的积淀,德阳许多学校形成了独具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而对联则深刻地传承了德阳校园文化。让我们在校园的对联中去品味德阳的校园文化吧。

一、对联与德阳电大文化

2013年是德阳电大建校30周年。在30年的办学过程中,德阳电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学校每一间教室的黑板上方刻了一联:

大爱大气,

博学博能。

这是德阳电大的校训,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上联含有电大的“大”字,下联含有体现电大特点的“博”字,形成了学校的“博大”文化。教育蕴含的爱是持久的爱,是无私的爱。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要胸怀责任,乐于奉献,正视学生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改进,促使他们不断成长。要求全体师生做到心胸宽广,正确面对各种矛盾,正确对待名利得失。电大是经营学习资源的学校,要求学校师生广泛涉猎,做到博学博能,不断提高自己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学校泰山路校区有一联:

知识改变命运,

电大助你成功。

中央电大是由邓小平亲自倡导批准建立起来的。1983年,德阳一建市,就建立了德阳电大。目前,德阳电大已开办了大专和本科专业51门。建校以来,各行各业的学员,利用电大这个平台,牺牲休息时间,学到了知识,走向了成功。

2006年,德阳卫校与德阳电大合并,给学校注入了富有特色的医护文化。学校西湖校区有一联: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学校开设了护理、药剂、中医、康复保健等特色专业。每届新生入学,这些学生都要参加非常庄重的“医学生誓言”的宣誓。这誓言的头两句就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读医护专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这关系到身体健康和生命存续。所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十分严谨。就护理专业来讲,学生要掌握18项技能,在二甲以上医院实习10个月以上,拿到护士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全国电大一家人。中央电大副校长严冰就教学管理题了一联:

实处当头,细处用劲,咬定教学质量不放松,

强化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无止境。

这已成为德阳电大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理念。质量是电大发展的生命。要做大做强电大事业,必须做细做实教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放教育质量,确保现代远程教育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九万里,九重天,射电扬波,无限时空传数字;

三十年,三大步,富民强市,远程教育建功勋。

30年来,德阳电大利用自己独特的办学优势,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随着中央电大改名国家开放大学,德阳电大将迎来快步发展的春天。

二、对联与孝泉师范文化

建于1945年的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号称德阳的黄埔军校,为德阳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校园内有一桂园,园内有许多孝师人自己撰写的对联,它们反映了厚重的孝师文化。

桂园正门有一联:

一院小天地,流光溢彩,窥见校园换新貌;

几株老松桂,滴翠飘香,润育学子遍神州。

此联系学养深厚的胡昌元老师所撰,由罗晶宝先生书写。经过翻修后,桂园旧貌变新颜,园内松桂苍翠欲滴,十分养眼。尤其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金桂银桂,经过输液杀蚁后,更加郁郁葱葱。每当花开时节,孝师园便洋溢着扑鼻的桂花香。这里曾住着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师,他们犹如园内的老松桂,润育了一代又一代出类拔萃的莘莘学子。

桂园内有一联:

松云舞鹤,书院琴声心常惬;

桂雨留香,斗室墨韵境自宽。

此联系田富林老师所撰并书。桂园曾经是古代的跃鲤书院,园内有罗汉松两颗,树龄上百年,枝繁叶茂,绿荫遮天,林间时有野鹤栖息。袅袅琴声飘来,令人心旷神怡。金秋时节,桂花满园飘洒,馥郁芬芳,沁人心脾,张张书画张挂其中,浓浓的书卷之气,令人宠辱皆忘。

桂园内还有一联:

身正行正,徳 水孝地堪称范;

学高识高,翰林儒风宜为师。

此联系学校唐万里老师所撰。它巧妙地嵌入了“师范”两字,体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核心价值。孝泉师范具有独特的三大文化。一是“孝”文化。纪念“一门三孝”的姜孝祠就坐落在校园内。学校吸收孝文化精华,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孝文化教育。二是“泉”文化。校园内有一安安井,水质特好,一年四季水位不降,清澈见底。传说井中有两条水龙,常年保护了旁边的龙护舍利宝塔,即使汶川大地震,宝塔也巍然屹立。孝师人寿年较长,也跟常饮此水密切相关。三是“树”文化。除了镇园之树金桂银桂之外,还有特别有趣的银杏树。据说,校园外百米之远的银杏树为雄树,校园内的银杏树为雌树,雌树通过风吹受精,每年硕果累累。的的确确,孝泉师范是充满儒林之风的德水孝地,是育人的摇篮。这正如罗晶宝先生为学校撰联所言:

孝感天地,到此处读书,做人有教养

技压群芳,出校门就业,做事有专长。

三、对联与德阳三中校园文化

两年前,谢若谷校长嘱笔者给德阳三中撰写几副对联,以彰显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笔者前前后后思考了几个月,终于完成这个任务。现在,德阳三中已把这几副对联木刻出来,张挂于校园内,为学校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千里为重,重情重义重德行;

寸身言谢,谢朋谢友谢师恩。

此联“千里”组成一个“重”字,“寸身言”组成一个谢字,这两个字为对联的联眼,可列入“析字对”范畴。德阳三中曾是二重集团管理的一个学校,有二重血脉。这副对联就把这段历史反映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德阳三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情、义、德”教育。作为一所校风示范学校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灾后重建、学生快速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所以要“谢朋谢友谢师恩”。

装天装地装中国,有吾二重;

教书教人教文化,在我三中。

二重是扎根德阳,并致力于重大装备制造的大型企业,是德阳的一张名片。中国重装,装备中国,而德阳三中则是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的学校,既教书又育人,还传授“仁、义、礼、智、信”等国学文化,以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从师倡德,常垂德范,立德当先德望高;

执教育人,甘做人梯,以人为本人才俊。

这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主联。上联讲师德。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必须以德正己,以德服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下联强调以人为本。汉字的“人”字很特别,由一撇一捺组成,这里边有深刻的哲学含义,这就是说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要靠相互支撑,只有这样,人才能够立起来。德阳三中强调教师要“甘做人梯”,倾心育人,这正是学校的价值所在。

学问常欺无志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

做学问不能没有志向。没有志向则没有决心,没有决心则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则不能成人、成才、成功。笔者喜欢两句话,一句叫“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里”,一句叫“世界上怕就怕只钻一点的人”。前一句要求我们要好好把握业余时间,耐住寂寞钻研学问。后一句主要讲,钻精一点你就是专家。这对学校教书育人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问天下英雄谁无师长,

看眼前新秀尽是门生。

再成功的人才,再大的官员都有老师,我们在重教的同时,也要敬重老师。我们教育所期盼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前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进步,民族才能复兴,中国愿景才能梦想成真。

四、对联与中江清凉中学文化

清凉中学是中江县一所乡镇中心校下辖的分校,地处于乡间田野,生源大多是农民子弟、留守学生,尽管学校设施设备简陋,但因校园人文气氛浓郁、教学质量优异,外地来此读书的学生达到了45%以上,受众多媒体的关注,被誉为“清凉现象”。

2012年4月,笔者来到偏远的清凉中学,校门上有一联:

烟白重山润,

天青满地阴。

横批 人诵鸟咏

此联是学校校长张玉林所创。“天青”对“烟白”、“满地”对“重山”、“阴”对“润”,对的十分工整。树上鸟儿鸣叫,校园书声琅琅,短短一副对联就把学校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很好地刻画了出来。

走进校园,学校老师在墙壁上书法了不少对联,一副是:

形端影直,

源洁流清。

身形端正则会影子笔直,源头洁净则会径流清澈。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清凉中学要求全校老师一言一行一定要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风清气正,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生。

另一联是: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这是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写的一副自勉联。周恩来一直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特别是“从无字句处读书”更为发人深省。它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读书亦然。读书要在学用结合上下工夫,通过实践提高自己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清凉中学老师善于从生活中学习,他们像一块块张开的海绵,每一个毛孔都拼命地吸收各种知识,全面充实自己。

还有一联是: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

境由心生,退后一步自然宽。

上联是说,事情是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不要轻信一切事情都是上天决定好的,要相信人的力量。下联是说,一个人的感受和处境是由自己内心的想法构成的,不要过于激进,只要心胸开阔,所面临的处境就会豁然开朗。清凉中学自然条件十分艰苦,但学校师生甘守清贫,乐于奉献,大家互帮互学,创造了一流的育人业绩。这正如笔者走时为清凉中学所题的藏头联所言:

清心静思,培养祖国未来;

凉风夏意,谱写教育春秋。

五、对联传承的绵竹中学文化

绵竹中学是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她的前身为紫岩书院,始建于1316年(元延佑三年),系追念南宋抗金名将、勤政爱民的丞相张浚(紫岩先生)而由元帝赐名。1907年改办新学,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和其兄杨聪都曾在这里读过书、执过教。杨聪于清道光年间在紫岩书院作山长时为勉励学子,撰写了几副楹联刻于书院,尤以“莫将青史让前贤”最入人心,成为书院乃至其后百年间绵竹中学师生的座右铭,后经集体创作,更加凝练:

立志立身,从来紫岩有高山;

实学实行,莫将青史让前贤。

此联已成为学校的校魂。所谓立志,就是立目标、立方向、立梦想,就是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所谓立身,就是立德、树形象。“紫岩”已是绵竹中学的化身,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书院和学校涌出了许多令人景仰的“高山”式人物。抗金名将张俊,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是紫岩书院的第一座“高山”;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是紫岩书院的又一座“高山”。2012年,绵竹中学开展了首届“立身”十佳教师评选就是要求通过名师打造,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树立学校一座又一座高峰。所谓实学,本指真实的学问或踏实而有根底的学问或实用的学问。在这里,就是要求实实在在学习,不搞半点虚假,真正掌握过硬知识和本领;所谓实行,就是实实在在行动,不吹牛,不浮夸,主动作为。最近,笔者读到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主要观点是“你不能把香蕉皮骂到垃圾桶里去”,讲的就是少说多做,重在行动。读书求知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莫将青史让前贤”。

另一联是:

实学在穷经,试观魏国遗书,只有传笺无语录;

立身须洁己,欲守宋儒宗派,岂容义利作空谈。

此联意在赞扬张浚的德行和治学态度。治学一定要深研经典,熟读原文,只有这样,才能洞幽显微,鞭辟入里,获得真谛。做人一定要干干净净,反对不切实际的义利空谈。如今的绵竹中学的“立身”教育融入了更多的现代社会教育内容,使绵竹中学师生形成了特有的精神气质:教师爱岗敬业、厚道博识;学生学风严谨、全面发展。

为此,学校高洪珠老师作了一联,表达了绵竹中学师生的决心与梦想:

身栖当今,眼望天下,立德立言著青史;

胸怀绵中,心念父老,成人成才荐轩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