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掌握校对实务

掌握校对实务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5 掌握校对实务运用校对符号校对下面的句子。4)其他符号①保留:表示取消删除标记,保持原来状态。④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书眉,检查版权页、封面、封底、勒口的文字与图形。3)校对思维的整体性收到校样后,校对员要检查原稿和校样是否齐全,版面格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任务5 掌握校对实务

【任务内容(一)】

运用校对符号校对下面的句子。

①这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班,学员多为龙湾四甲村的孔子后裔,有黄发垂髫少年,也有耄耋老人。

②节日之夜热闹非凡,到处都是灯火阑珊。

③学习数学,有没有什么捷径?一学就会。

④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做到卓有成效,做一个深乎众望的人。

⑤当我们站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面,是长江的上游;太阳下山的地方是西面,是长江的下游。

【任务知识链接】

常用的校对符号有改动、移动等。

2.5.1 常用校对符号

1)表示字符改动的符号

①改正:表示把错误的字符用正确的字符代替。

②删除:表示去掉多余的字符。

③增补:表示加上遗漏的字符。

④改正上下角:表示修正字符在上下角以及中间的位置。

2)表示字符方向位置移动的符号

①对调:表示调整部分字符的前后位置。

②接排:表示要逐字逐行排列。

③另起段:表示从某一字符起换行起段。

④转移:表示将部分字符移到其他位置。

3)表示字符间空距改动的符号

①加大空距:表示增大字间距或字行距。

②缩小空距:表示缩小字间距或字行距。

4)其他符号

①保留:表示取消删除标记,保持原来状态。

②代替:表示用一种字符替代另一种重复出现的字符。

③说明:表示解释或指令性文字。

④左右移:表示字符左右移动。

任务知识拓展

校对要忠实于原稿,校对的主要内容有:

①检查多、漏、错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

②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距。

③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目录及页码与文章是否一致。

④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书眉,检查版权页、封面、封底、勒口的文字与图形。

【任务内容(二)】

校对“东晋王子猷(王微之)大雪之夜驾舟前往阴山拜访好友戴逵,天明才到戴家门前,却告诉仆人掉转船头回家。”

【任务知识链接】

2.5.2 校对员知识素养

校对员不仅要校异同,还要校是非,所以校对员应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宽散的思维。分析上例,阴山是我国北部重要山脉,东起河北省东部的桦山,西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部的狼山,东西长1200多千米,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王子猷怎么可能驾舟前往阴山拜访朋友?查阅《世说新语》原文,发现“阴山”乃“山阴”之误。王子猷,原名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

任务知识拓展

读者阅读图书是为了获取内容,多采用线性阅读的方式,有时甚至是浏览;校对员阅读书稿是为了发现错误,采用点读,即“切割法”阅读,分割书稿以词为单位来阅读,这样较容易发现差错。如一部书稿中有“刘华把枣红马栓在马拴上。”如线性阅读,在众多文字的汪洋大海中,就较难发现错误,改为点读“刘华/把/枣红马/栓/在/马拴/上。”这样“栓”和“拴”应该对调就显得很明显了。这是“得形忘意”。但有时也需“得意”,如“那是一个料峭的冬日,我们穿着棉大衣,还冻得瑟瑟发抖。”句中没有错别字,但“料峭”是微寒,此处根据文意应该是严寒,“料峭”用得不恰当。必要时,需查阅资料,如一校对员在校对一本小学生日记书稿时,发现了“2011年1月23日,多云,星期一”中的“星期一”乃“星期日”之误,他是通过查阅日历确定的。

【任务内容(三)】

运用校对符号校对下面句子。

①大红袍产自素有‘碧水丹山’美喻的武夷山区。这里不仅是风光秀丽的景区,而是历史悠久的茶乡。武陵制茶始于唐代,宋代列为供品,元代设置御茶园,明末清初开始研制乌龙茶。

②在上海市淮海中路1843号的宋庆龄故居内,有30几株百年香樟,终年青翠欲滴。

③诚征30岁以下,品貌端正,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为侣,婚否不限。

【任务知识链接】

校对员应该具有和常人不同的思维品质。

2.5.3 校对员思维

1)校对思维的保真性

“遵循原稿”“忠实原稿”是校对员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无法根据原文判断如何修改时,应质疑。如“清明小长假,我们去了一趟江南。踏上江南的土地,满眼望去,是一片逼眼的绿。春天的江南真的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句中“春天的江南真的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不合生活逻辑,但校对员不可根据自己的臆断改成“江南的春天真的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或“春天的江南真的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而只能提出质疑。

2)校对思维的联想性

知识越多,联想越顺畅,如2010年第6期《咬文嚼字》中《屡断大事不糊涂》(38页)一文“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吕端继吕蒙为相。”我们想起《孙权劝学》,知道吕蒙乃三国人,不是宋朝人,查阅资料,发现“吕蒙”乃“吕蒙正”之误。

3)校对思维的整体性

收到校样后,校对员要检查原稿和校样是否齐全,版面格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校对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性思维,如句1中“武陵”为“武夷”之误,句2中“30几株”应改为“三十几株”。

4)校对思维的逆向性

校是非是从质疑开始,以排疑告终,需要有逆向思维特性。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子夏到晋国去,途经卫国,听到读史者说“晋国三豕涉河”,子夏立即生疑:史书记载晋国军队赶着三头猪过河有何意义?经过分析,他认为“三豕”是“己亥”之误,因为史书是记载史实的,记载时间就是当然的了,且因为“三豕”和“己亥”字形相似。子夏生疑的思维就是逆向思维。当然要确证质疑的正确性,还需查阅原始资料。

5)校对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推理分析判断是非,提出疑问,如句3既然是征婚,已婚肯定有问题,通过推理,可考虑将“婚否”改为“婚史”。

任务内容(四)

①给下列文字加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②运用校对符号校对“张红是一个耄耋老人,他家的场院里晒了很多稻谷。(Zhāng Hóng shì yī gè mào zhì lǎo rén,tā jiā de chǎng yuàn lǐ shài le hěn duō dào gǔ)”

【任务知识链接】

2.5.4 汉语拼音规范

校对员必须要掌握汉语拼音拼写规则和各种汉语拼音拼写规范,即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16159—1996,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1月22日批准,1996年7月1日起实施)、《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GB3259—92,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2月1日批准,1992年11月1日起实施)、《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1976年9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修订)、《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1984年12月25日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发布),正确认识常用汉字读音,正确辨别大小写、正斜体的差异,正确标注声调、儿化音、隔音符等。

任务内容(五)

运用校对符号校对下面文字。

校对体验

在公司工作的这段时间,每天早出晚归,刚开始到不怎么觉得累,就是感觉挺紧张的:因为××公司对稿子的质量要求非常高,所以对各部门员工处罚制度也是相当严格的,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因犯错被扣款,而且扣的钱是相当多的,比如:录入员漏掉了1段文字,而校对员却没有校出来,只要这段文字在15个字以上那么校对员就要被扣50元。所以我们每天小心再小心,慎之有甚的校稿子生怕有漏网“大鱼”。

公司各个部门之间都是有利益挂钩的,我们找录入员的差错率,因而会影响到录入员工作量的计算;我们的奖金从排版员的排版有误无和录入员、排版员改红的情况所得;而版式员的奖金又是从我们校对员和排版元身上得到的,所以整个公司的气氛是比较紧张。但有压力才有动力,不然怎么能保证稿子的质量,怎么向出版社和广大读者交代,只要严格要求好自己,就应该没问题。

刚到公司时感觉别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而且抓住我们业务不熟的弱点死扣我们的钱,处处欺负我们样。当时心里特委屈。我们比别人多花好多功夫却被她们扣的“血淋淋的”,当我们找到她们的错误时,她们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我们扣她们的。有一次排版员明明把整本书的书眉搞错了(排版员扣20块),就在我下笔准备填扣款项目时,那排版组的调度带着那个排版员过来,对我说:“我们来看点东西”,还没等我回过神来,那调度在稿子上写上了“书眉已改,机器上有”。(既然“机器上有”为什么出来的毛校样上还是错的)我当时心里特郁闷,其实就是她的调度故意袒护她的。这样的事情在公司也不希罕。她们不愿意被扣钱,可我们辛辛苦苦一个字一个字校了半天,自己的劳工成果却被她们不成文的理由给打发了,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其实不论到哪工作刚开始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安慰自己,多理解别人,试着多和别人沟通交流,要学会原谅别人,不要“以牙还牙”,那样只会把事情弄的更糟糕。

一定要听从领导的指挥,不要抱怨,不要盲目的蛮干,那样不但会收效很小,而且还会让领导对你烦感,以后就不会太“重视”你。说到蛮干,我深有体会:有一份稿子是培训部的学员录的,他们错的太离谱了,几乎是隔两个字就有错误,像这样的稿子,再好的校对员也不可能校干净,遇到这种情况校对员可以要求退搞,并由录入员补偿相应的工作量,可当时我们不知道,拿到这样的稿子一直往下校,结果我们不但被二校扣了好多钱还被调度讲一顿。要相信是金子总有发光的那天,只要把领导分给的任务好好的完成,别人总会有另眼相看的那天。

在公司已经实习了三个多月了,其中有苦也有甜!?路是自己选择的,路在自己脚下,我会坚定的走下去!

【任务知识链接】

出版物输入失误是经常的,如“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09年4月选题确定到2009年10月,历史半年的寻找工作终于有了结果。”(《情系出版各个环节 打造世博精品图书》,2010年8月2日06版《中国新闻出版报》)一句中的“历史”为“历时”之误。

2.5.5 书稿常见错误

1)文字错误

文字错误主要有错别字、漏字、多字、繁简错误、使用异体字、使用旧字形等。手稿中经常出现错字,用电脑输入,错字的情况很少(造字会出现错字)了,大量存在的是别字、漏字、多字。

错别字大致分五种情况,简单列举如下。

①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

②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貂蝉”误为“貂婵”。

③意义混淆。“优哉游哉”误为“悠哉游哉”,其实,“优”在此意思为“舒适美好”。整个词意为“生活悠闲自在”,出自《诗经·小雅·采菽》:“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④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悬梁刺股”误作“悬梁刺骨”,不知道《战国策》“(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的典故。

⑤忽视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瞭望”误为“了望”,因为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叠”“覆”“瞭”已恢复使用。

【说明】繁简错误、使用异体字、使用旧字形,判断依据为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简化字总表》以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新旧字形对照表》等语言文字法规。

2)词语错误

(1)错用词语

“感动”是动词,但常被误用做形容词,如“这是一个多么感动的场面啊。”

(2)褒贬不识

“某报提倡记者要当始作俑者,创新新闻稿件的标题。”此句把“始作俑者”当作褒义词用了。“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成语误用

“她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一句中把“卓尔不群”误为“不合群”,其实际意思为“超群出众”。

【说明】词语错误是大量的,专门的校对手册上有大量例子,此处仅举几例以供参考。

3)语法、逻辑错误

“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出土了大批重要文物。”“出土”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可改为“发掘”,这是语法错误。

“他花了整整一周左右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整整”与“左右”矛盾,属于逻辑错误。

【说明】语法、逻辑错误在出版物中经常被忽视,它表现为语言使用中的潜性错误,此处仅举两例以供参考。

4)数量单位错误

(1)数字使用错误

古代汉语书面材料只用汉字数字,现代汉语书面材料使用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两种数字同时使用,在实际中常常出现数字使用的混乱。

为了规范数字用法,国家制定了一个标准,即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用法就是错误的。根据国家标准,使用数字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①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又很得体的地方,特别是当所表示的数目比较精确时,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物理量量值中的数字,非物理量量词(计数单位)前的数字,计数的数值(正负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例及一部分概数),公历纪年、代号代码和序号中的数字,引文标注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等,一般用阿拉伯数字。

例:1m,5g,3A,-15℃;100人,30元;99,-21,0.23,12.5,10∶13,约26;公元1998年,皖新发〔2011〕9号文件,国家标准GB/T15835—1995;列宁:《新生的中国》,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2卷,2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②使用什么数字,要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相邻数字连用表示的概数和带“几”的数字表示约数,非公历纪年等,均应使用汉字数字。

例:一概,路易十六,一方面,二万五千里长征,四世同堂,三心二意,三百六十行,八九不离十,三十三四岁,十几人,清咸丰十年(1860年)

“二”“两”“2”,表示的数值相同,用法有别:“二”“两”在度量衡单位和百千万前面可以通用;序数、分数、小数用“二”不用“两”;常用量词(如个、本、件、回、种、天等)前用“两”不用“二”;用“两”的地方都不用“2”;用“二”的地方如强调具有计量和统计意义时可以用“2”。

例:他尝试了二种方法。句中“二种”应改为“两种”。

③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也可以使用汉字数字的,按“局部统一”原则处理。

④《数字用法》标准不适用于古籍和文学读物。

(2)量和单位使用错误

量和单位使用错误,是指量的单位名称、符号、书写规则,不符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3100~3102—1993)的规定。

常见的量和单位使用错误有:

①使用不规范的量名称,包括使用已废弃的旧名称,同一名称出现多种写法,使用自造的名称;②量符号的使用不规范;③单位名称书写错误;④单位中文符号的书写和使用不准确;⑤单位国际符号书写和使用错误;⑥SI词头符号的书写和使用不正确;⑦使用非法定单位或已废弃的单位名称;⑧在图、表等中用特定单位表示量的数值时未采用标准化表示方式;⑨数理公式和数学符号的书写或使用不正确。

如电阻率单位“Ω·m”的名称为“欧姆米”而不是“欧姆·米”“欧姆-米”,热导率单位的符号是W/(K·m),而不是W/K·m或W/K/m,动力粘度单位“帕斯卡秒”的中文符号是“帕·秒”而不是“帕秒”“帕-秒”“帕斯卡·秒”等。

【说明】量和单位涉及专业领域专业名称,只能按《量和单位》的规定执行。

5)标点符号错误

标点符号在书稿中的错误频率很高,主要有:

(1)句内点号误用

句内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

①数词连用表示概数,如三五个、七八十人,数字中间不能加停顿。

例: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一片浅山,绿水滋润着青山,孕育出秀美的自然风光。

“三四里”表大概的距离,中间不能用顿号。

②并列词语、短语作谓语、补语,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用逗号。

例:你要不断学习、进步。

这篇小说写得真实、动人。

“学习、进步”和“真实、动人”分别作谓语、补语,中间的顿号改为逗号。

③分句间停顿较长,并列成分之间各自成句,各自表达自己的意义,用逗号,不用顿号。

例:今年春季,该省的沿江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是三个并列的分句,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④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艺术节期间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评论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第一个顿号改为逗号,因为“文芝评论活动、展览、经贸活动”并列,“文物、风情、美术、摄影”是更小一层并列关系,用顿号。

顿号、逗号、分号停顿时间长短不同,停顿从短到长依次为顿号、逗号、分号,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例:关于“死虎事件”,辽宁官员谈到不能上山救虎的三点原因:其一是经验不足;其二是没有专业捕兽队伍;其三是捕兽枪支不够。

“三点原因”之间停顿较小,不能用分号,应用逗号。当单句排比停顿较长,则用分号。

例: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坚决;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2)问号误用

①有的句子虽有疑问词,但没有疑问,不能用问号。

例:写什么景?怎么写景?为什么写景?是我们阅读分析散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写什么景?怎么写景?为什么写景?”是整个句子的主语,三个短语没有疑问,表达的是一个陈述语气,不能用问号,前两个应该改为顿号,后一个不用标点符号。

②主语和谓语倒置的疑问句,问号放在句末,表达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怎么啦?你。”我看到他在呕吐,吃惊地喊道。

“怎么啦?你”是一个倒装句,“你”是这个句子的主语,问号放在“你”后面,“怎么啦”后面用逗号,这样才能准确表达出句子的疑问语气。

③选择疑问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分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分句之间用逗号。

例: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第一个问号要改成逗号。

(3)冒号误用

①冒号的揭示作用一直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

例: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此处,冒号提示的内容只是两句诗,故要么将冒号改为逗号,要么将诗句后的逗号改为句号。

②句中“说”后用逗号,不能用冒号。

例:“你瞧,多美啊,”她低声喃喃地说:“可惜碎了。”

引语中间插入“某某说”,“说”后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

③冒号中不能再用冒号,要把其中一个改成逗号。

例:昨天开校会,校长宣布:学校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岗位工资制,二是岗位聘任制。

要把此处的两个冒号中的随便一个改成逗号。

④同位语中间短暂停顿,不用冒号,要么不使用标点符号,要么用破折号。

例:全市十大杰出青年:李洋、张杰、朱军等在一起畅谈创业理想。

“全市十大杰出青年”与“李洋、张杰、朱军等”是同位主语,中间短暂停顿,不用标点符号。

(4)省略号误用

省略号本身表示“等”“等等”的意思,所以省略号在表示并列列举时后面不能再用“等”“等等”。

例:大地渐渐从黑夜中醒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阳光的照耀下,森林、田野、山峦、河流、湖泊……等,显现出绚丽的色彩和勃勃的生命力。

“森林、田野、山峦、河流、湖泊”是并列列举,省略号表示“等”,故省略号和“等”只能保留一个。

(5)引号误用

①引文独立成句,应保留引文的句末标点符号,即句末点号放在引号的里面。

例:山中云雾缭绕,高僧到哪里去了呢?我想起了唐朝诗人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句中贾岛的两句诗是完整的,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②引文不完整或者只是一个句子的成分时,句末点号要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但要注意问号和感叹号仍保留在后引号内。

例: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是句中的宾语部分,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外。一般来说,前面如用了冒号,便是提示下面的引文是独立成句的。

(6)括号误用

①句内括号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注释语如果有标点,最末一个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应省去。

例: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括号中的内容“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是对句子主语“中国猿人”的注释,属于句内括号,括号内句末句号应去掉。

②句末括号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注释语如果有标点,可照样不动。

例: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括号内的内容是对整个句子的注释,括号内的句末点号应保留,在句末加上句号。

【说明】知识性错误、政治性错误在图书中一般以更隐蔽的形式存在,版式差错是大量存在的。

附任务完成情况记录表。

img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