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八大乱象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八大乱象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术力量的推动,只有加强研究、廓清事实、指出误区、批评乱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才能不偏离正确的航道。目前,中国文化产业中只有影视、网络游戏、主题公园等旅游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特别是在数字化技术引领下有望实现产业崛起。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八大乱象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 范玉刚

内容提要:文化产业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政府力量支持下发展很快,但对文化产业自身的基础结构和产业链及其发展规律认识得不够、研究得不透,真正把投入用在产品开发、扶持原创和“内容文化”发展上的不多,基础性的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意识比较淡薄或弱化,经济上的速成思想和“经济至上”思维模式盛行,把依托人力资本、人的创意、长时间积累才能发展的文化产业搞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结果实践中乱象丛生。只有加强研究、廓清事实、指出误区、批评乱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才能不偏离正确航道。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市场;八大乱象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新的历史语境下的再次思想解放,即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对文化产业“何为”和“为何”有一个认知,认识到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源于人的创造力的创新才是最高的附加值。在知识经济中,文化创意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并与其他产业相互交融和衍生形成良性互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就文化发展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生成、传播,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的累积方式,以文化产业为轴心的大发展必然改写整个文化发展格局,影响文化的发展走向和显现形态。只有在思想上转变观念,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科学可行,文化生产力才能获得解放,才能迸发出巨大能量,才会在顺应时代的潮流中引领文化的前进方向,使文化体制改革接应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放大效应,让先进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动力机制。但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基础结构和产业链及其发展规律认识得不够、研究得不透,虽然文化产业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政府力量支持下发展很快,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很高,争相出台优惠政策建设各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园区,却大多习惯于搞项目、搞有形的东西,搞看得见的东西,像搞运动式地抓文化建设,虽然投入不少,包括设立各种扶持基金,可惜政府的投入真正用在产品开发、扶持原创和“内容文化”发展上的不多,基础性的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意识比较淡薄或弱化,经济上的速成思想和“经济至上”的思维模式,把依托人力资本、人的创意、长时间积累才能发展的文化产业搞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结果打造出很多“文化奇观”,如很多并无文化含量和粗制滥造的历史景观、宗教赝品,很多不达标的卡通动漫和根本没有播出可能的影视剧等,这种“虚热”导致诸多乱象纷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术力量的推动,只有加强研究、廓清事实、指出误区、批评乱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才能不偏离正确的航道。

1.文化发展领域有行业无产业乱象。虽然党的文件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有十年之久,但文化建设领域仍然受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惯性制约,行政配置资源仍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大多限于增量领域,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总量小,尤其是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型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或文化企业集团少。就全国文化领域而言,近年来虽有很大发展,有政府的扶植、学界力量的推动、媒体的热炒,但文化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固然有些文化企业做得不错,已有一些知名的文化品牌,但整体上作为产业尚不成熟,即使在文化的核心产业里仍然存在有行业无产业乱象,表现为缺乏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抓手和平台,缺乏真正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即使受到政府大力支持和媒体热捧发展势头很好的动漫产业也依旧缺乏产业化意识,虽然中国的动漫市场存在相当的产品短缺,但很多国内动漫企业尚未找到可赢利的商业模式,在营销理念上不明白中国的动漫消费市场在哪里,需求在哪里,自然难以打造出完备的产业链。从产业规模看,表现为文化消费的总体需求不旺盛、有效供给不足、消费吸纳力不强,大众消费需求未能充分释放,文化市场有待规范、健全和提升,尤其是要素市场、中介市场很不完善。虽有金融危机下文化产业的逆势飘红,但除了娱乐性、大众性的产业外,那些关乎国家、民族文化发展走向的主导性文化的产业化程度偏低,市场占有率不高,文化产品和服务“战略性短缺”的现状依旧严峻,主流文化的市场导向不强(诉求价值不明确),这种现状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占有量不匹配。其次,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能力较差,得不到金融业应有的支持,未能实现资本与优势文化资源的有效对接。此外,产业不成熟还表现为文化产业的统计标准不健全不统一、统计数据不科学,不仅国家统计局,就是各省市的统计口径也不一致,甚至很多省市缺乏单独的统计数据,就是某些行业,如电影票房、图书码洋的监测、统计体系也不完善,如遭受诟病的卡通片《阿童木》的票房“注水”事件,就暴露出电影票房数据统计的虚假性和随意性,首周票房1 700万被报成4 000万,说明了什么?因为虚报票房数字引来一片指责声。与之相关的电影档分期问题,电影的艺术属性与产业属性平衡问题,都与分类和统计标准相关。更重要的是,因缺乏意识形态创新和市场主体没有真正确立,导致国有文化资产归口由党的宣传部门而不是政府的国资委管理,这也是产业不成熟的表现之一。目前,中国文化产业中只有影视、网络游戏、主题公园等旅游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特别是在数字化技术引领下有望实现产业崛起。2009年7月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表明,政府有意扶持一批重点标杆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文化产业发展中有行业无产业的乱象。

2.运动式发展文化产业乱象。文化产业热的大环境下,全国很多地方为加速文化产业发展,既缺乏对文化产业调研和基础结构分析,也不顾区域发展的现实条件,出现一哄而上发展文化产业的混乱局面,像搞政治“运动”或发展制造业那样发展文化产业,甚至一些企业和投资方在不十分了解文化产业内涵和规律的情况下,盲目参与投资建设,一定程度上出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跃进”乱象。表现之一就是到处圈地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伴随着“轰隆”的搅拌机声生长出来,因为对所在区域和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条件缺乏理性的思考,对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意识以及创意产业发展的全球容量、全国容量与区域容量缺乏科学考量,要发展什么尚不清楚,导致一些产业园因缺乏“软件”内容的支撑,出现空壳化、同质化现象,致使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竞争激烈(有的动漫公司多地注册、基地或园区相互挖墙脚)。在文化产业热潮中,全国约三分之二的省市提出建文化大省,为此各省市纷纷制定激励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优惠条件,一大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迅速覆盖全国。这种无根基的发展,在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和“洗牌”中将有大批被淘汰,不仅造成有限资源(资金、土地、文化资源、人才等)的极大浪费,还会污染破坏环境和文化生态。“运动式乱象”表明有些地方发展文化产业喜欢追赶浪潮、一哄而上,尚未形成自身特色。如何建设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吻合的有特色和根基的文化产业值得研究,只有能够扎根、有本土内容的文化产业园才会产生带动和辐射效应。国外和我国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仅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抓手。

表现之二是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吸引注意力,各地政府纷纷搭建各种平台,因平台泛滥和缺乏市场化运作,很多成了娱乐“嘉年华”。文博会、动漫节等展示、交易、信息平台的建立,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像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一个高起点、高规格的展示、交易、信息平台,使资金、项目、信息、技术、人才在此汇聚,从而推动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已成功举办五届,无论是展会规模、展出内容、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还是实际交易成果以及参与和参观者的满意度都逐步提升,论坛会议的权威性、各类活动数量和内容、展会的综合素质和档次不断提高,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不断增强,文博会已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名片。2009年5月,为期4天的第五届文博会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举行,主会场共设8个展馆、30个分会场、主展馆面积105 000平方米、参展商1 708个、海外买家15 000名以上、参展国家地区56个、国内省市自治区组团28个,取得总成交额877.62亿元、出口交易额87.66亿元、观众351.75万人次、境外专业观众7.46万人次的好成绩,各项指标均远超往届。与此相比,有些文博会出现的乱搭车现象需要进一步规范。即使由政府主导的平台也应引进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平台真正发挥文化产业的信息发布、传播、展示、交易等功能,而不是娱乐秀,热闹一番而已。以政府名义举办的各类节庆会展活动,还要处理好专业展会与嘉年华式的节庆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平台真正发挥专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功能。目前的现状是“多而杂”,亟需规范,要由国家统筹建几个区域性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平台,譬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就很有意义。此外,还要考虑平台本身如何运作和经营。目前,网络博览会平台应该受到关注,它以低成本、空间无限的潜力受到重视,可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讯平台。

3.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乱象。建文化产业园是各级政府借鉴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思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资本和产业对接的平台,文化产业园成为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抓手,也是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提高文化经济占GDP的比重,努力打造文化经济支柱产业地位的新选择。唯此,各地政府纷纷设立文化产业园。但当下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多囿于概念而缺乏自觉的产业升级和有效的发展运营模式,井喷式出现的园区为急于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不断降低门槛,致使园区运营缺乏统一意识,主导产业个性模糊,大多数产业园因缺乏系统性的发展规划,使引进的优势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减缓了企业做大做强的速度,难以发挥园区的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园区内产业间关联度较低的“散化”,不能很好地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难以产生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和拉动作用不理想,一些发展势头较好的产业园也存在这一乱象。如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60%的企业是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服务、动漫、数字出版等网络与信息技术服务的创意企业,其中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像新浪雅虎中国、百度、腾讯等大品牌企业,但对地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是很显著,空间聚集下的业态交融及其集聚效应不突出。如何在品牌影响力建设方面进一步放大或扩散这类企业的效能,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分量和产业比重,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园区管理主体不明晰,园区内公共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政府主管部门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力不强,在发展战略上缺乏明晰的发展方向。

其次,入住园区的产业门类虽然不少,但在运营上需要园区引导产业间实现与主导产业相融合,使其通过从业性质聚集出现1+1>2的效果,进而在园区内完善产业链条,在每个环节上都能赢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聚集,否则就难以发挥创意产业园区的优势。以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来说,基地内各企业基本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良好的上下游关系,企业间难以形成有机的产业关联,绝大部分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不在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内,无法形成产业供应链,也就难以形成产业集群,自然影响园区产业生态的良性互动。当前,产业园区的设立仅仅做到企业间的空间聚集,而非产业要素及其从业聚集,也就难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从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现状来看,虽然设立了入住门槛,但各产业要素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仅有企业的空间聚集是无法发挥产业链或同心圆效应的。一方面单个企业因处于起步或初期阶段,无法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一方面园区/基地企业之间未能形成紧密的上下游合作而实现产业要素的从业聚集。因此,园区管理一定要抓产业链的完善、品牌的打造和推广,只有以品牌为中心的产业链的完善才能实现园区的集群化效应。一个完整的创意产业园应该形成创意、生产、销售、反馈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但目前的园区多数胶着在产业链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即使“一哄而上”也难形成规模效应。

当下,本土形态自发生长聚集起来的园区发展得很好,而政府出于“善意的干预”往往使其失去文化创新的活力,如北京的798、上海的M50等,一旦失去文化的生成和累积,剩下的只是商业。当前大大小小的创意产业园,多数是对旧工厂区或旧商业区改造建成的,基本走的都是“装修炒作—提高人气—吸引企业入园—收取高额租金”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当园区真正建成,随着名气加大,房租不断看涨,最后有能力入住的是商人,真正有创意的艺术人才和有前景的企业,在高成本压力下很难进入。这启示我们:不能以发展工业园区的方式来建设和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必须遵循文化创意活动自身的生成发展规律,给民族文化、各种亚文化和城市大众文化以自我生长的空间和集聚能量的机会,这样的路径才可能接近文化创意产业有机发展的理念。今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注重对自发的引导,并且跳出设立园区这样一种形式,不是设立园区就发展了文化创意产业。只有把握和遵循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才能领会文化产业园区意在产业集聚的何为!

4.文化产业园的内容与运营模式同质化乱象。在文化产业大发展中出现一个误区:以为发展文化产业就要建园区、基地,于是设立文化产业园蔚然成风,甚至一些地方把老厂房、都市工业园区都挂上创意的牌子,不管是否有内容,先挂号,再观察调整,或者将“创意××”随意安置在“科技兴市”、“文化立市”等系列口号中。在不切实际的“虚热”中,同一区域内许多产业园的战略规划和运营模式以及内容出现雷同乱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没有深入调研导致规划缺乏地方特色,规划方案相互复制导致园区管理模式雷同;一方面园区的经营范围和功能定位雷同,缺乏差异化的内容支撑导致同质化竞争。同质化乱象不仅难以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和溢出效果,而且因恶性竞争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难以发挥差异竞争优势。以动漫产业园为例,目前已初步形成上海、杭州、深圳、成都、长沙五大动漫基地,还有很多城市(如无锡、常州、合肥、长春、天津等)都建了动漫产业园,甚至有些后来居上规模颇为可观,在缺乏差异的同质化竞争中,出现文化失序等违背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的乱象。结果,很多动漫企业依靠为品牌企业加工、外包、培训等业务生存,同质、低价竞争的后果导致“动漫不动”的乱象。截至2008年底,中国动漫企业的数量达到5 400多家,动画生产量超过13万分钟,增幅28%,但85%以上的动漫企业亏损。动漫企业的无序竞争,相互压价,加上对市场需求定位的不清晰,生产出来的动漫产品故事情节雷同、平淡无味和粗编滥造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产品与观众脱节、与市场脱节。由于企业缺乏在市场上有影响的品牌和产品,故难以在园区扎根,因生存困难游走于新的产业园,导致很多老的产业园区/基地逐步呈现“空壳化”或名实不符,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产业园初期建立时都会提出很多优惠政策,所谓实行“一免二减三优惠”的政策,一些企业享受完初期的优惠政策,因难以扎根就搬去其他产业园,导致产业园开园时红红火火,过后冷冷清清,园区空置率增加。这些乱象表明:一方面,一些起步较早的文化产业园自身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问题,就要思考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如何继续维持竞争优势,如何借助高科技和新产业形态的培育及其规模化,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使传统内容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完成产业升级;一方面园区管理运营要从低端和粗放型模式,特别是相互拼优惠政策的行政思维中走出来,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园区管理者(管委会)应有市场化思维,不能用行政命令式思维方式管理园区。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灵验的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和维护秩序、制定园区发展的整体规划和中长远期规划、搭建“走出去”的交易平台、协助企业整合与盘活资源、以整体的方式推广品牌、发挥沟通与协调功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遏制无序的恶性竞争,帮助企业在市场和产业层面拓展运作渠道;又要发挥市场力量的灵验功能,充分调动市场力量推动园区企业的产业化运作,鼓励企业推出切合市场的产品,使企业真正从产品/服务上获得利润,帮助企业依靠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而不是靠政府补贴生存(不是政府养企业,而是靠市场强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中形成自身有特色和增长点的运营管理模式,而不是做一些花拳绣腿的表面文章,那种“遍地开花”式的扶持很容易流于表面化、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政府主导的产业园一旦失去政府力量的助推,产业园区/基地还能走多远?一些中小企业普遍迷失方向。就政府而言,自认为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用尽了办法,付出很多辛劳,但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此前曾经风风火火的园区/基地有多少能续写先前的“辉煌”?

5.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圈地乱象。在各地政府优惠政策推动下,一时间各种文化产业基地林立,一些并不了解和熟悉文化产业的商人试水文化产业,譬如投资动漫产业,一夜之间动画变成了摇钱树,懂不懂的人都想和“动画”两字沾边。投资商找到地方政府打着建文化产业基地的旗号,希望地方政府批出多少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旦拿到土地,建了大片厂房和高楼之后,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文化内容,管理者、经营者、开发商停留在“创意”的概念上,或者对“创意”认知理解偏颇,一味地“炒概念”,根本不懂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因而找不到商业模式和赢利点,在资本逐利下,文化产业园区变成了房地产。即使那些由旧厂房和旧城区改造的文化产业基地,也因找不到商业模式成了二房东。开发商圈了很多地,但是文化精品、文化品牌并没有创造出来,即使有个别不错的文化产品,也没有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文化队伍建设也不理想。逐利式的主观冒进,根本不是按文化的方式发展文化产业,往往是只见“产业”不见“文化”。结果,文化产业基地变成了偷换概念的房地产项目,出现了商人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名实施的“低价圈地乱象”,成为一些商人变相敛财暴富的手段。这种以“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之名搞“圈地运动”,通过所谓文化项目抬高地价或以文化为卖点获利房地产开发,使创意产业园区最终变成房地产小区的现象并不少见。只有回归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才能纠偏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名行圈地之实的乱象。文化创意产业有“聚集”的特征,但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区”不是盖厂房,也不是盖写字楼,而是建设富于创造性的“社区”,即建立合乎创意产业发展的产、学、研新型合作开发模式,形成适合创意人才生活的宽容的文化氛围,打造规范有序的商业环境,完善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以提升城市整体生活品质。可见即使建文化产业园区也不一定要圈地,而是把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融入社区中,提升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文化氛围。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不是简单的物的制造与消耗,而是都市生活品位的培育。园区或基地建设避免“圈地乱象”就要回到其核心“创意”上做文章,要转变观念,不要一提建园区就非得“圈大地、盖大楼、赚大钱”。惟此,才能防止一些地方产业园区有名无实,最后变成房地产开发。当前,在凸显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经济维度下,圈地乱象是一个警示,过于重视产业维度可能会压抑文化的发展,久之会不会丧失民族文化之根?会不会失去民族的审美情趣?会不会失去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使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旁落(文化发展的话语权、主导权)?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大发展,其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民众生活用品与活动的文化质感,建立文化产业园旨在把产业形态的文化与社区大众的生活融合起来,用文化来引领生活品位,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文化上的实践。

6.文化产业发展中规划高、执行力低乱象。在中央政府的政策鼓励和重视下,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提速期,不仅国家出台宏观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许多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唯此,不惜高价面向海内外学术团队招标“规划”。但就现实境遇而言,大多数规划多停留于纸上的“豪华”,难以落地而导致规划高、执行力低,现实效果与目标设定之间有较大落差,往往是规划期限内很多项目和愿景难以实现。这一方面源自规划前对现状调研和产业结构分析不足,造成对本地区的文化产业资源、市场以及优劣势等背景和产业发展前景的分析比较肤浅,自然会影响规划的落实和执行效果;一方面规划的内容多偏于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宏大论述,而对切合本地区域经济实情的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发展路径等决定规划可行的内容相对较少,规划的操作性不强,多限于抽象的布局。再者,现在普遍缺乏对实施效果的反馈与有效的评估(跟踪调研和后续规划的跟进)。最后,规划的完全落实势必关涉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这些障碍、行业壁垒和行政界线制约了规划的执行力,深层次障碍的破解还有待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诸多制约因素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规划高、执行力低的乱象。这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产业来说尚未成熟。

7.文化产业发展中误读文化市场乱象。这种乱象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文化市场消费需求的误读,以为我们有一个非常庞大广阔的文化市场。就消费观念、消费市场的培育而言,中国所谓的文化大市场仅仅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业界人士普遍感叹中国市场其实很小),此外,所谓的市场越来越细分,尤要关注分类分型市场。国内广大的市场还处于“潜力”状态,如何使“潜力”变为现实,需要一定的环境和前提。最基本的一条是培养民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如果没有民众的消费需求,文化产业不可能大发展。只有启动国民的文化消费才能带来真正的文化繁荣。目前,文化需求有市场,需求的冲动真实存在,但文化消费需求尚未真正形成大市场(有权、有钱的很少去消费,无钱的消费不起:存在喜欢文艺的市民难以欣赏到高雅艺术,高雅艺术家的作品又缺少消费者的“怪圈”)。一旦误读国内消费市场需求,特别是无视当地有效的消费者需求,包括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往往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盲目性。政府要担负起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培养大众消费文化产品的习惯,针对不同的大众需求提供差异化的高端服务。这种培育可以通过全民性活动如读书月、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差异化的文化服务依靠市场实现等,使其在观念上树立文化消费的理念以及真正有文化的人有市场号召力才有真市场的意识;在全民中普及只有成熟的国内市场(消费吸纳力),才会有国际市场竞争力(有效供应力)意识。在操作上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事件做起,甚至参照拉动旅游的做法,为市民发放文化消费券,为弱势群体提供文化低保来培养大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动漫产业之所以成为日本战略性支柱产业,就缘自日本国内6 000亿日元市场外,还存在着将近20倍的衍生品市场。基于日本的经验,我们需要转换观念跳出误区:卡通动漫的受众不仅是少儿,还要开发青年和中老年市场,也就是说全民都是动漫的消费者;卡通动漫的类型不限于动画片和电视片,还要拓宽其消费领域,开发衍生品市场,更要与教育、广告、会展业等相融合;对卡通动漫的理解还要跳出娱乐,走向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与科普、教辅相结合。也就是说,发展动漫产业要全民、全社会和多领域的上下互动、政府与民间联动,在全社会营造消费卡通动漫的氛围,把潜在的消费市场变为庞大的有影响力的现实市场,文化产业才会发展得如火如荼!文化消费市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没有水再好的“鱼”也难存活!我们衡量一条鱼的生命力不是看它在岸上活多久,而是考察它在水里的生命强度。只有把潜在的市场消费需求释放出来,文化产业才能迎来发展的机遇。

二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趣味乱象。大众的文化消费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消费主要以流行的大众文化为主,对文化的消费大多停留于感官、身心的娱乐上,致使当下文化市场上尤其是大众传媒上低俗的东西在流行、在蔓延!有些人以为娱乐就是文化,就是产业,导致庸俗化、低俗化趣味的流行。主要表现在某些商业性的娱乐文化上,过于注重娱乐,注重吸引眼球,缺乏社会责任感,过分追逐娱乐而“恶搞”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不顾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唯市场取向马首是瞻!个别地方还出现把文化垃圾当“卖点”的乱象。这些低俗化乱象导致文化的断裂和空壳化,文化内容的断裂使大众迷失了文化身份,身份认同的迷失使大众搞不清自己是谁了!忘却文艺除了娱乐还有引导、教化和提升功能!消费趣味乱象导致文化赝品流行,盗版横行,严重扰乱了文化市场秩序,亟需文化打假,也带来文化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消费促进生产,消费趣味的提升才能推动整个民族素质不断提高。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为全民族所消费,才能完成对每一个消费者自身的教化,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趣味才能提升,才能增强文化凝聚力。只有引导消费趣味,培育大众的“绿色文化消费”才会提升文艺素养,最终才能健全、完善文化市场。当前,要加强对大众文化消费趣味的引导,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文化消费,引导文化消费趣味与公民素养的提升相结合,促使文化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消费结构,国内的文化大市场才能是现实的。

8.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研究乱象。虽然学界对文化产业概念认识得不晚,对国外发展现状和经验介绍得也比较多,但具体到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则比较薄弱,研究领域和研究力量也不均衡。近年来,各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纷纷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所)、研究中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强研究,包括国家立项和各部委立项,但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及其创新仍落后于产业发展实际,在某些关节点上不能对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有效指导,不仅力量薄弱,还缺乏针对性和特色化,很多规划(包括园区建设)相互复制,难以为政府制定创意产业政策提供学术支持,影响了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只有加强学术研究,利用信息平台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对文化产业实行全方位、全行业、多环节的产业辅导。在本土化研究方面,尽管很多学者呼吁建立文化研究的“中国学派”,但就学术成果而言,不仅研究范式、方法等方面相对落后,更缺乏理论的原创性,不能有效地针对本土实际。有些研究机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超越意识,堕落为某些利益集团或阶层的代言人!惟市场利益而把眼球从底层民众身上移开!换句话说,在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中惟资本马首是瞻,缺失了人民性的视角。所谓胸怀学术、胸怀民族成了学术的包装!此外,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便在实践中引导和矫正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研究滞后还表现在政策创新滞后,尤其是立法滞后,《文化产业促进法》迟迟难以出台,作为基础性和前瞻性的学术研究,首先要正视自身的这些乱象!

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强势发展使人们看到了文化创意的价值,只有把握机遇,在结构、策略和政策上做出相应调整,正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误区和乱象,真正按照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去推动,相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复苏,有着扎实根基和深厚底蕴的文化产业将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The Eight Chaotic Phenomena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Fan Yugang

Abstract: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s very fast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state policy and government forces,but the understanding and study of the basic structure of cultural industry,its industry link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rules are lack.Thus,much of the investment is not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s,the support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and“content cul‐ture”.The basic cultural environment,policy environment and service con‐sciousness are still very weak,while the idea of attaining the goal in a much shorter time economically and the thinking mode of“economy first”pre‐vails,which makes the cultural industry relying on human capital,human creativity and long‐time accumulation a myopia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resulting in the disorder in practice.Only by strengthening research,clearing facts,pointing out the misunderstandings and criticizing the chaotic phenomena that we can keep the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on the right track.

Key words: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y park;cultural market;eight chaotic phenomen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