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电视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_现代传播中的电视科技导学在本章中,你将了解:什么是电视;电视有哪些特性;电视在现代传播中的角色和地位;电视的诞生和发展。电视是电子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一项对科学技术依赖非常强的传播事业。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发展进步是电视传播发展的基础。运用电视技术,城市交警指挥中心可根据安装在各主要路段道口的电视摄像机网络,实时掌握车辆流量、车辆拥堵以及发生行车事故等各种动态。

导学

在本章中,你将了解:

什么是电视;

电视有哪些特性;

电视在现代传播中的角色和地位;

电视的诞生和发展。

信息传播,在人类社会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的信息

传播过程都有一种共同的普遍现象,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互相联络、沟通情况、交流思想、传播经验。人类是通过传播活动分享信息资源的。

现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已经跨进“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也就是媒介化社会。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的大量普及,使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凸显快速、及时、丰富多彩的特性,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公众的需要。信息社会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社会,信息作为继材料、能源之后的第三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广播电台的诞生,在西方出现了“大众传播媒介”这个词儿。大众传播是各类设备(印刷机、电讯设备、摄影机、摄像机、发射塔等)和职业传播者(包括各种机构、组织)广泛、迅速、连续地向社会公众传播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媒介是大众传播的渠道,包括纸质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互联网等)。

电子传播媒介可以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公开广泛地传播新闻等各种信息,所以称为广播。广播包括以有声语言和音乐等节目形式出现的音频广播和以活动图像及伴音节目形式出现的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电视是电子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一项对科学技术依赖非常强的传播事业。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发展进步是电视传播发展的基础。科技的与时俱进,使电视传播的面貌日新月异。

电视除了供人们观看丰富多彩的影视节目外,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凭借先进的电视科技,古人幻想的“千里眼”神话已经变为现实。我国发射首个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时,把电影摄像机也带进了太空,航天英雄杨利伟拍下了从飞船眺望地球的珍贵录像资料。广大观众从电视中看到,从宇宙远眺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硕大球体,由大气层笼罩着的这个星球如同神话般瑰丽迷人。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返回地球的实况,中央电视台全程实时直播。在那激动人心的日日夜夜,亿万电视观众通过飞船上安装的摄像机,目睹了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失重状态下所进行的工作实景,实时聆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身处太空航天英雄的对话,还获知了太空中宇航英雄如何饮食起居。试想,如果没有电视,我们能了解有关载人航天的那么多情况吗?

运用电视技术,城市交警指挥中心可根据安装在各主要路段道口的电视摄像机网络,实时掌握车辆流量、车辆拥堵以及发生行车事故等各种动态。城市交通电台根据这些信息即时播报路况,便于调节车辆流向,也使有急事的行车人避开拥堵,避免空耗宝贵的时间。

在银行、商场、仓库、机场、车站、码头以及居民小区,安保人员借助电视监控网络便可独居一室而“眼观六路”,便于一旦有异常情况作出及时快捷的应对。

在可能出现有毒有害气体、粉尘污染或有可能发生危险事故的场所,可把摄像机安装在机器人身上,通过电视信号传送,分分秒秒让人们洞察那里的一切。

还记得前不久科学家探究埃及古金字塔之谜的电视实况转播吧?考古学家想得知洞穴深处究竟藏着什么,巴掌大的洞口人是根本无法进入的,却可以把微型摄像头和照明灯具安装在机器人身上,操控微型机器进入神秘洞穴深处,通过电视向人们报告那里的一切。

在医院,医生可借助微型摄像头和内窥镜,通过带有电视荧屏的专用设备对病人的胃、肠、支气管、鼻腔等不同器官进行检测,还可以借助医用电视系统对病人施行复杂的手术,时间省、效果好。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人们可安坐家中通过摄像机、电视机和计算机互联网与远在大洋彼岸的亲戚朋友互通可视电话,实时耳闻目睹对方的音容笑貌,这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如今,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伴侣。谁发明了电视?这个不同国别、不同肤色人们共同的宠物,是怎样走进我们生活的?

读了下面的小故事,你就会明白。

“发明家触电倒地”

1888年,贝尔德出生于英国的苏格兰,少年时就读于皇家技术学校,在那里听到了有关电视实验的模糊介绍。毕业后曾经营过肥皂业,但是他的兴趣不在这上面,他迷恋上了电视研究。1906年,年仅18岁的贝尔德从故乡苏格兰移居英格兰西南部的黑斯迁斯,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着手对电视的研究。

贝尔德没有实验经费,只好从旧货摊、废物堆里觅来种种代用品,装配了一整套用胶水、细绳、火漆及密密麻麻的电线黏合串联起来的实验装置。贝尔德用这套装置日以继夜地进行实验,耐心地装了又拆,拆了又装,不断加以改进。失败一次又一次接踵而来,贝尔德从一个稚嫩的小伙子变成了满脸胡子的中年人,长期的饥饿与劳累使得他的健康状况变得极坏。他贫病交加,不知道怎样维持这难熬的日子,只知道一心扑在电视实验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1924年春天,他终于成功地运用自制的电视实验装置发射了一朵十字花,那图像还只是一个忽隐忽现的轮廓,发射距离只有3米。

然而,他突然变成伦敦报界的新闻人物了,但这不是由于他实验的成功,而是由于一次几乎使他送命的意外事故

原来为了得到2 000伏电压,他把几百只手电筒连接起来。一不小心,他触及了一根连接线,电流立即把他击倒在地,身体蜷成一团,一只手烧伤,不省人事。事故发生的次日早晨,枟每日快报枠用大字标题报道:“发明家触电倒地”。

“把那个疯子赶紧打发走”

1925年的一天,伦敦一家最大的百货商店的老板找上门来,向贝尔德提出一个诱人的合同:每周付给25英镑并免费提供一切必要材料,条件是贝尔德每周三次在该百货商店电器部公开表演他的新发明。

这位发明家虽然知道这套设备对广大公众公开表演还为时过早,但为筹措研究经费,只得同意签订合约。于是塞尔弗里奇百货商店腾出电器部一角供他使用,一面贴出告示招徕顾客。自此,百货商店每天顾客盈门,人们争相赶来观看贝尔德发明的东西。可是,面对发射机和接收机,几乎没有人真正明白它的意义。观众所看到的只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闪烁不定的轮廓,大多数人对贝尔德的“非凡发明”只是耸耸肩膀或付之一笑。

贝尔德对这种把戏似的表演也厌烦透了,他向塞尔弗里奇百货商店提出终止合同的要求,他的实验装置又搬回河口街的家里。这时,他再一次陷入困境:吃饭有一顿没一顿,用省下的饭钱来添置设备。衣服穿破,鞋子穿出了洞,他都无钱修补,身体变得更加糟糕。因为没有钱付房租,房东扬言叫人把他赶出去。他为了寻找经济资助人,拖着疲惫的步子,走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他访问报馆,想通过报纸的宣传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记者们都已经看到过贝尔德在商店的表演,回答说:“你能传送一张脸给大家看,这就是我们的新闻啦!”好几次,他一到报馆门口就被门卫拒之门外,因为门卫早被吩咐,“把那个疯子赶紧打发走!”

已经几乎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无奈之下,贝尔德走出了他最不愿走的一着——向苏格兰老家要钱。对于家里能否寄钱,他实在不抱多大希望。苏格兰人是讲究节俭的,哪里肯把花花绿绿的钞票花在他那毫无把握的实验上呢?然而,意外之事发生了,苏格兰寄来了500英镑。这是两个堂兄弟汇给他作为入股资金的。这真是绝处逢生。一家小规模的“电视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原先卖掉换取粮食的那些实验部件,贝尔德又迫不及待地买了回来。他开足马力,添置了一件又一件的实验装置。他的唯一的“助手”,是一个木偶头像,贝尔德为它取名为“比尔”,他要通过发射机把比尔的脸传送到邻室的接收机上。

1925年10月2日,是贝尔德一生中最为激动的一天。这天他在室内安上了一具能使光线转化为电信号的新装置,希望能用它把比尔的脸显现得更逼真些。下午,他按动了机上的按钮,比尔的图像一下子清晰逼真地显现出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揉了揉眼睛仔细再看,那不正是比尔的脸吗?那脸上光线浓淡层次分明,细微之处清晰可辨,那嘴巴、鼻子,那眼睛、睫毛,那耳朵和头发,全都一清二楚。

贝尔德兴奋得一跃而起,此时浮现在他脑际的只有一个念头:赶紧找一个活的比尔来,传送一张活生生的人脸出去。

贝尔德楼底下是一家影片出租商店。这天下午,店内营业正在进行,突然间“楼上搞发明的家伙”闯了进来,碰上第一个人便抓住不放。那个被抓的人便是年仅15岁的店堂小厮威廉·台英顿。

几分钟之后,贝尔德在“魔镜”里便看到了威廉·台英顿的脸——那是通过电视播送的第一张人脸。接着,威廉得到许可也去朝那接收机内张望,看见了贝尔德自己的脸映现在屏幕上。实验终于成功了!

接着,贝尔德又邀请英国皇家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前来观看他的新发明。1926年1月26日,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应邀光临贝尔德的实验室,放映结果完全成功,引起极大的轰动。这是贝尔德研制的电视第一天公开播送,世人将这一天作为电视诞生的日子。

简单地说,电视就是一种通过通信线路将现场的或被记录的活动着的景物和声音在一定距离之外以图像和伴音的形式进行即时重现的技术。

电视传播系统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电视节目的制作可分为前期拍摄和后期合成两大部分。前期拍摄是指采用摄像机把想要拍摄的画面,用光电转换技术转换成磁信号,记录在磁带上。后期制作是指采用电视编辑、制作设备对已采录的电视图像及同期声进行编辑、包装、合成,制作成完整的电视节目。

电视台把正在播出的电视节目信号转变为电磁波发射出去。传播方式可以是地面电视广播就是用电视塔发射给用户;也可以是有线电视广播就是用电缆或光缆传输给用户;还可以是卫星电视广播就是用广播卫星传播器直接向用户接收机广播。用户通过电视机把电磁波还原成光和声,以图像和伴音的形式将节目重现在荧屏上。

图1- 1 电视广播示意图

电视为什么能记录和重现活动的彩色图像?

我们知道,人的眼睛能看见世界万物,是由于景物将反射光通过人眼内的水晶体在视网膜上形成了影像。镜头就相当于摄像机(照相机)的“眼睛”。那么这种反射光如何被摄像机感知、记录、传输呢?科学家苦苦寻求答案。1817年,瑞典科学家发现,硒这种物质在光线照射变化的作用下会产生同步变化的微弱电流。1865年英国人约瑟夫·梅再次证实,并于1873年发表了这项发现成果。后来又经过爱因斯坦等人的进一步研究,确认了“光电效应”。这是电视摄像机诞生的重要科学依据。

某些物质在光照射下,其电特性发生变化,变化的程度与光照强度成正比。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光电管产生了。它的发明解决了电信号与光信号相互转换的问题。

现在我们使用的摄像机是利用一种被称为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的器件来完成光电转换,它是一种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集成电路器件。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只彩色摄像管诞生了,它能记录彩色光的三个特征,即亮度、色调和饱和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彩色光三要素”。在彩色光的三要素中,通过摄像管把被拍摄物体的彩色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基色色调信号。经过光电转换技术转换成磁信号,可以记录到磁带上,也可以直接发送。电视信号经过电子线路后,以无线电波传送到很远的地方,通过电视接收机把电磁波信号还原成光和声,以彩色图像的形式重现在荧屏上。这样,就构成了电视图像从摄取到接收一个完整的系统。

试 一 试

你能参照流程图说说光电转换过程吗?

图1- 2 模拟电视系统

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呢?

第一,它集视听于一身,声画并茂,如临其境,效果逼真。

电视图像是连续活动的,它传递的信息量远大于一幅静止的照片。人们在收看电视图像的同时,还能收听伴音。电视的这种“双通道(视觉和听觉通道)传播”方式,同单通道传播的报纸、广播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专家的实验结果表明:受众阅读文字能记住约10%的书面信息;收听有声信息约能记住其中的20%;观看图画或图像则能记住约30%的信息;边看边听效果最好,约能记住50%。

视听结合,两个通道互不干扰,相辅相成,不但轻松愉悦,而且能加深记忆,效果特别好。运用电视的视听两个通道,当有重大突发新闻时,电视台可以采用叠加于图像上的屏幕文字插播最新消息,不必中断计划内的节目,也可以在正常播放某个节目的同时,在屏幕下端播放游走的移动字幕,这样就赢得了“第一时效”,播发新闻往往能早于其他媒体。

第二,传播神速,非常及时。

无线电波传播速度为每秒钟近3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7圈半。电视图像和伴音变为电信号后,通过无线电波“接力”可实现远距离传输,位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只要符合接收电视信号的条件,几乎能与电视播出导控室“同步”接收到信号,也就是几乎同时观看到节目(严格地说,有时间差存在,但如此微小的时间差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信号覆盖面广,接收方便。

电视工作者通过无线电视发射塔、通信卫星、有线电视光缆、直播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多种多样的现代传播手段,已有能力将电视信号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目前,上海等一些城市的市民能在公交车上收看移动数字电视。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间风驰电掣的车厢内,甚至在时速430千米的磁浮列车上,照样可以满意地收看电视台正在播出的节目。在地处偏僻的山区、遥远的海疆,有线电视可能“鞭长莫及”。不要紧,采用卫星直播电视技术后,那里的居民只要装上一个大似锅盖的接收天线,就能方便地收看上百套电视节目,一点儿也不费劲。

电视经数字化技术“武装”后,便可与计算机互联网融合。数字电视不但图像更清晰、音响效果更好,而且可以实现受传双方“互动”。网络媒体的兴起,宣告了媒体单向传播时代的终结。电视节目上了互联网,如虎添翼。

交互式电视服务已经在我国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城市投入商业营运。交互式电视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最大区别在于看电视的人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能广泛参加信息传播活动,其影响力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观众能任意选择节目内容,又能像看录像一样随意“回放”,可根据各自需要在“视讯宽带”庞大的节目资料库上自由选择。由于互联网频带宽,信息传播十分通畅,电视台转播中超足球赛,可同时在6个频道直播6个运动场正在进行着的赛事实况。比赛刚结束,球迷们马上可以参加对刚才赛事的评论。

第四,采用高新科技,功能多,效果好。

自从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建成开播,历经40多年的建设,我国的电视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已经初步实现中央、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级市、县的广播电视节目“四级覆盖”,全国城乡居民电视机拥有总量已超过5亿台。

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用户通过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可以收看几十套甚至上百套电视节目。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开通数字点播服务,用户通过媒体终端,还可享受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视购物等多项服务。

采用数字技术生产的便携式家用电视摄像机,也已进入城乡居民家庭,给人们增添了高层次的文化娱乐享受。

电视的出现,首先应归功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视的史前时期,开始于电报、电话等有线电子传播媒介的发明。无线电的发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媒介摆脱了有形的电线,千山万水再无阻隔。

用无线电传送声音的广播试验首先获得成功。电视科技是经各国科技人员共同努力,根据电视传播信息的需要不断发展进步的。

1926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最先宣布发明了机电式电视技术。

1927年,约翰·贝尔德成功地在640千米之间接纳传送了电视信号。同年,美国人的第一个实验电台WGY开始实验广播。

1930年,德国展出了功率为2 000瓦的电视发射机。

1931年,美国RCA无线电公司制造的第一个实用摄像管问世。

1932年,第一套全电子电视系统在美国建成。

1935年,英国人建立了亚历山大电视台,正式播放电视节目。同年电视台在柏林开播,通过电视播放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实况。

1939年,美国实验播放彩色电视。

1956年,美国安培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台广播用磁带录像机,用磁性材料记录活动影像的时代从此开始。

1998年,美国开始播出高清晰全数字电视节目。

2004年,韩国成功发射了全球第一颗移动电视广播通信卫星,它能向地面的汽车等交通工具和用户手机传输数字电视信号,图像很清晰。

电视传播事业经历了80多年的发展进步,凝聚着许多民族知识精英的心血,它的发展过程证明:没有电子科技的发明,就不会有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没有电视科技的更新,也就不会有电视事业的巨大进步。电视,在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领域中占据独特的重要地位。

伴随电视科技的快速发展,一个人造的彩色世界给人类带来了绚丽多彩、丰富愉悦、视听兼备的信息享受。在中国,最早建成的电视台是1958年5月1日开播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上海电视台于1958年10月1日正式开播,开播初期,使用一个频道,播出黑白电视,每周播出两次,每次2~3小时,当时全市只有14英寸黑白电视机100台,每台电视机前总有上百甚至几百名男女老少在收看。1973年,中国开始播送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1973 年8月1日开始对外试播彩色电视,1975年彩色电视完全取代黑白电视。1964年,中国开始研制有线电视系统,1970年代后期,光缆有线电视开始发展。据1999年的统计,中国有线电视的用户总数已超过1亿,名列世界各国首位。2000年5月,数字电视节目在深圳开播。同年12月,中国宣告研制成功数字视频接收系统,标志着中国在交互式电视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行国际先进行列。

20世纪90年代,高新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电子媒介开始进入广播电视领域。计算机互联网为电视传播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电视节目的来源较以前极大丰富。互联网打开了人们的视野,电视工作者可以通过版权交易,从各个国家、各类媒体中获取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得节目素材。

其次,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的手段也已极大改善,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和非线性编辑方式,把丰富的节目素材加以改编、制作和包装。可以通过天上的卫星、地面的微波和地下的线缆,把丰富的节目传送到千家万户。现在,随着电视传播渠道的多样和畅通,在现代化的都市里,人们居家从几十套乃至上百套电视节目中选择收看自己最喜爱的节目,已经不再是梦想。

电视科技与互联网技术配合,便会改变传统电视“你播我看”的单向传播局限,开辟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电视台对众多无名受众的广播宣传,而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方式,是视听者对电视节目以及其他各类信息源的主动的、选择性的接收。在未来的电视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受”、“传”双方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界限也将被冲破,用户可通过多媒体终端随心所欲地获得文字、图片、图像和声音的传播。

综上所述,电视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多媒传播体。它以地面无线电波覆盖网、有线电视光缆网、计算机互联网、直播卫星、通信卫星等多种方式传送节目信号;以录像带、激光视盘等为载体并采用计算机自动播出与管理;与电话、传真电报、可视电话、电子图书馆等多种媒体相结合,以高清晰度电视、高保真音响效果、互动电视形态服务于社会公众。它不仅用来传播新闻、教育和生活服务信号,不仅提供文化娱乐,还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类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生产领域,渗透到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多种信息需求。

电视科技的发展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电视科技的进步并不自然而然地带来电视传播的改进,它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来掌握、运用电视科技,以推动电视传播业的发展。现代电视科技的快速发展,催生出许多凝聚着人类智慧的视听设备不断问世,在彩色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之后,家用数字摄像机以其独有的魅力悄然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家用便携式数字摄像机(DV)能逼真地记录现场图像和声音,功能全,体积小,使用方便,已成为现代家庭高层次文化娱乐享受的新时尚。

DV的普及,为青少年参与电视拍摄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为学好本课程,增添学习兴趣,掌握电视拍摄制作的基础常识和技能,希望同学们备一台家用摄像机(有DV最好,几位同学编成一组借用一台也无妨)。

在求学阶段学习电视常识,初步掌握基本的电视片拍摄制作技巧,也许对你的生活会带来很多乐趣。让我们在学好枟现代传播中的电视科技枠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尝试一下用自己手中的便携式数字摄像机拍摄制作一部电视短片,或者以此为基础参加一次大伙儿都投入的“DV纪录片”作品大赛,无穷乐趣尽在其中!

资料小贴士

美国的数字电视起步较早,现在用户已达到6 800万。

英国的数字有线电视开播于1999年,设有200个频道和一系列互动及电子商务业务,用户数为788万。现在欧洲多数国家都在全力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

全球2003年数字电视用户已经超过3亿,预计到2005年将达到6.25亿。

在我国,2004年力争发展数字机顶盒用户100万,2005年预测全国数字机顶盒用户规模达到3 000万。上海已领先全国于2002年10月1日开播互动电视,普通家庭只需要购买数字机顶盒和智能卡就可看到数字电视。在地面数字移动接收方面,上海也已领先跨出可喜的一步,目前上海市民可以在市中心数千辆公交车上,也可以在轮渡船内观看移动电视节目。

思考与练习题

1.请举一两个事例,说说科技进步对电视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2.电视传播信息同其他大众传媒有哪些不同?

3.电视可以给你什么?电视传播信息具有哪些优势?

4.请你仔细阅读家用便携式摄像机产品说明书,检查一下摄像机主机和各种配件是否齐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