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4】 当时机上的乘客就没有意见?——用提问来还原现场
1997年全国“两会”上有一个关于重庆市的重大议题,那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重庆市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的记者们在当天晚上就播发了大会表决通过的现场新闻,当时在没有远距离传输条件的情况下,生动的现场画面是如何传回重庆电视台的呢?记者朱洁挖掘到了精彩的幕后故事。
记者找到时任电视新闻部主任丁道谊,他向记者介绍道,当时每天从北京到重庆的航班不多,平常的新闻磁带一般都要等第二天搭飞机回重庆再播出。但重庆直辖是当时重庆人关心的头等大事,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为了在当天晚上的《重庆新闻联播》里播出重庆成为直辖市的大会决议现场新闻,决定冒险找乘客带磁带回渝。记者们兵分两路:一路电视记者事先赶到机场联系好下午回渝的航班,另一路记者拍摄好新闻后立即赶往机场,可是由于路上堵车,只好打电话请飞机等一等再起飞。当丁主任准备继续讲述新闻磁带的运送过程时,记者插入了一个提问:
【记者】当时机上的乘客就没有意见?
【丁主任】哦,对了,忘记告诉你,我们也很敬佩当时的乘客。当空姐宣布为了重庆观众看到直辖新闻画面,请大家等一等新闻磁带时,当即就有机舱里的乘客喊,没有关系,等一个小时都没有关系。可见我们重庆人是多么的可爱。
事后,记者朱洁写成报道《扣人心弦的8小时》,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二等奖。这篇报道中,最打动读者的有两点:一条是录像带运送的过程,另一个亮点就是陌生乘客的热情。如果记者没有认真倾听讲述者的故事,没有“当时机上乘客们没有意见吗?”这个提问,那么很容易漏掉这个生动的细节,也就会缺失大部分对当时现场的还原和描述。
所以,在采访过程中去认真地倾听,将自己还原成当事人,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让采访提问更加精彩。
案例来源:
编著者朱洁原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