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出版企业

现代出版企业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现代出版企业目前,全国580多家图书出版单位中,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和军队系统的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高校出版社都已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企业利润的源泉,出版企业作为一个大社会的经济组织,必然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现代出版企业

目前,全国580多家图书出版单位中,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和军队系统的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高校出版社都已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我国的出版单位基本上成为了出版企业。出版企业作为一个大社会经济组织,必然要做好“企业公民”,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一)从事业单位到出版企业

我国的出版社过去一直是事业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把出版社定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期间,我国出版社在内部进行了一系列以激活内部职工积极性为目的的工资、人事制度改革和以协调社店关系为目标的、以自办发行为特色的发行体制改革。这些改革为出版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改革归根结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出版业的管理体制。出版社微观主体缺乏动力、活力,质量不够高、规模不够大的主要原因和问题即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相关。“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二元结构的双轨体制对出版社的上级主办单位而言,一方面可以使主办单位将出版社视为其行政性的下级单位来运作,另一方面又可规避对出版社发展的持续投入责任,并在出版社盈利时要求其向主办单位上交部分收益;对出版社而言,一方面可以使其因其事业单位属性面对市场竞争而无生存之忧,另一方面又可因其企业化经营而在市场竞争中逐利。但这种二元结构的双轨体制,是具有内在属性的不确定性特征的过渡性体制形式,其体制本质上是一种所有者财产与企业财产不分,所有者直接经营财产的所有制形式,难以厘清主办单位与出版社之间的法律与经济关系,充分表现出各个出版社运用市场方式(企业性)进行运作和不得不寄生于计划经济(事业性)的矛盾境地。

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将其具体化,明确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出版改革由适应性的改革进入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实质性改革阶段。2003年6月以来,北京、上海、重庆等9个省市和35个文化宣传单位成为首批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其中有21家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包括2家出版社、5家出版集团、6家发行集团。在之后的两年间,中国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相继推行了整体改制;发行领域的新华书店系统进入到股份制改造中;发行经营逐步向民营企业打开了大门。出版业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4年起改革方案逐渐进入实施阶段。2004年4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决定开始进行出版发行体制改革,除人民出版社以外的所有出版社都将转型为经营型企业单位。我国出版业的这一轮发行体制改革(俗称转企改制)不是像以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那样仅限于机制,而是以企业制度为基础的体制改革,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规范,逐步建立并完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使出版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因此,可以说,这种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是我国出版业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管理创新。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从外部环境上将大多数出版社变为了市场竞争的主体。

(二)现代出版企业的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根据上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出版社的现代企业制度大体可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出版社的资产具有明确的实物边界和价值边界,具有确定的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能,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出资者责任。

其二,出版社实行公司制度,即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形成由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有效运转。

其三,出版社以出版物的生产经营为主要职能,有明确的盈利目标,各级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工按经营业绩和劳动贡献获取收益,住房、养老、医疗及其他福利事业由市场、社会或政府机构、出版社共同承担。

其四,出版社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在生产、营销、财务、研究开发、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形成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

其五,出版社有着刚性的预算约束和合理的财务结构,可以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谋求企业的扩展,经营不善难以为继时,可通过破产、被兼并等方式寻求资产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再配置。

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不再是事业单位,不再是主办单位的来稿加工厂,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从此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经济和民事责任。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企业利润的源泉,出版企业作为一个大社会的经济组织,必然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注释】

[1] 陈东琪,李茂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第三版.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 李国炎. 新编汉语词典. 湖南:湖南出版社. 1996

[3][美]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 企业、政府与社会. 张志强,玉春香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4] 阙道隆. 实用编辑学.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85

[5] 彭建炎. 出版学概论.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6] 杨军. 新中国对出版性质认识的历史轨迹探究. 出版发行研究. 200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