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喻手法的恰当使用

比喻手法的恰当使用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比喻手法的恰当使用在记者招待会上,如果记者准备充分、考虑成熟,在提问时恰当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便可以使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术语简单化,从而使提问更加生动、形象、丰满,取得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香港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1998年采访朱镕基记者招待会,准备了9个问题。

二、比喻手法的恰当使用

在记者招待会上,如果记者准备充分、考虑成熟,在提问时恰当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便可以使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术语简单化,从而使提问更加生动、形象、丰满,取得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但是,一旦这些修辞手法使用不当,反而会给对方抓住提问漏洞,直接或委婉地拒绝回答,从而影响提问的效果甚至可能使记者遭遇冷落或尴尬。

2000年3月15日,在朱镕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CNN记者向朱镕基总理提问:“现在外国人不太理解的是,中国政府表明如果台湾无限期或者拒不同意同中国大陆就实现和平统一来恢复谈判的话,中国大陆方面就要对台湾动武。但是,很多人觉得,中国方面如果说要对台湾动武的话,可能就会促使很多台湾的人希望能够实现同中国大陆的统一,他们觉得好像看不出这方面的逻辑。这是不是就像有的人和他的夫人离婚的话就威胁她说,如果你不回来同我团聚,再同我重续前缘的话,我就把你杀掉。您觉得这中间有什么逻辑呢?”朱镕基回答说:“关于台湾问题我已经没有更多的话要说。你讲的这个例子很风趣,但是跟我的讲话风马牛不相及。因为,我们一贯地讲清楚了,我们从来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但并不是针对台湾人民,我们是针对外国的干涉势力和台湾岛内搞‘台独’的分裂势力的。”这是一个比喻失当的例子。此例中,美国记者用不想“离婚”对夫人进行“威胁”的情况,比喻中国政府对台湾地区“不承诺放弃武力”的立场,要求朱镕基回答其中的“逻辑”。而朱镕基则以“你讲的这个例子很风趣,但是跟我的讲话风马牛不相及”拒绝直接回答两者“逻辑”问题,并重申了在台湾问题上“不承诺放弃武力”的针对对象。

1996年,中央电视台记者黄虹在陕西省程安东省长的记者招待会上提问:“中西部经济发展问题是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代表认为,中西部应该采取‘大合唱’的方式来求发展。请问程省长,陕西省在这场‘大合唱’中应唱什么‘旋律’?”一名香港记者赞许说:“这个‘合唱’和‘旋律’用得好,比喻贴切,问得巧妙,又正好迎合了新闻发言人想谈的(也是大家关心的)主题,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一个在提问铺陈时比喻运用得当的例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记者没有长时间的认真积累和充分准备,就不可能有政府记者招待会上的精彩表现。1996年3月13日,“两会新闻中心邀请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举行记者招待会。中央电视台记者霍燕原先准备的题目,意外地被新华社记者抢先问了。她想起中央电视台1995年报道的“小秦岭金矿乱采滥挖严重”一事,便在提问时结合这一事件,请地矿部领导谈谈中央及主管部门将采取什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以及如何对“九五”可持续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证。结果,这一提问获得成功。第二天出版的《经济日报》在头版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提问见功夫》的文章,专门介绍了这一提问。香港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1998年采访朱镕基记者招待会,准备了9个问题。当被点名提问时,她提出了两个别的记者没有提过的精彩问题:一是“去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香港的危机也开始显现。现在香港经济回升,股市指数又创新高。请问香港如果出现困难,中央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帮助支持”;二是“人们称您为‘经济沙皇’等,您对此有何感想”。

1998年3月19日,在朱鎔基当选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朱鎔基点名凤凰卫视的女主播吴小莉:“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的吴小莉,我非常喜欢看她的节目。”在那次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总理的点名令吴小莉的名字家喻户晓,凤凰卫视的知名度也随之提升。2005年11月19日,在暨南大学的主持人培训班上,吴小莉说:“那对我来说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精彩篇章,但我希望那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篇章。主持人是一个毁人的行当。它会毁坏你的心灵,当有人喜欢你时你会高兴,当有一天大家都不喜欢你了你就会很沮丧。它会让你自傲自大,找不到自己。但我希望你们能做到宠辱不惊,高兴不高兴是自己的,不是别人赋予的。那些只是工作,不是生活。”

以上事例说明,记者在政府记者招待会上的临场发挥,实际上是其平时积累的结果,也是其业务素养的表现。在记者招待会上获得提问机会并不容易,但是,只要有一分的可能,也要做十分的准备。记者在提问前对设计出的问题首先要问一问自己,能不能接受、回答,是否不着边际、不到位或不得体,并要对题干中所要涉及的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个初步了解。记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所需要的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材料,就需要在会前有针对性多准备几个问题和同一问题的几个侧面。如果第一个问题被别的记者抢提了,还有第二、第三个问题或此问题的另一方面和另一角度做后备,并能在遭遇反问的紧急情况下从容应答。相反,如果记者自身理论水平较低,平时涉猎的知识领域狭窄,对应答官员的基本情况和背景材料掌握太少,对要抓的问题以及相关的一些情况心中无数,就会在众多同行和直播镜头前遭遇尴尬。1989年11月14日,在李鹏的记者招待会上,日本共同社记者提问:“美联社报道说,上星期赵紫阳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这对不对?”李鹏回答说:“我想这位记者先生不是健忘的话,就是对中国的政治太不关心了。解除赵的中央委员会职务是6月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与此同时,记者要作好随时被应答者反问的心理准备。2005年3月,在温家宝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台湾年代电视台记者发问:“在刚刚结束的人大会议上,我知道以非常高的票数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因为是刚刚出台的,内容引起相当大的关注。不过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这里面有相当重要的篇章是强调未来两岸持续交流的部分。不知道国务院各机关在这部法律的架构之下,将要如何提出具体的措施,来进一步促进两岸的持续交流?”这时,温家宝没有立即作答,出人意料地反问了一句:“我想先问你一句,你看到这部法律没有?”

img35

图片说明:吴小莉在暨南大学主持人培训班上

美国新闻学者吉尔兰德曾经提出一个关于提问的GOSS公式:(1)目标(GOAL)一一你们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呢?你们这一组织的目的是什么?(2)障碍(OBSTACLE)——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碍是哪些?(3)解决(SOLVE)——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你们有什么解决矛盾的方法和计划?(4)开始(START)一一这一设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一设想是谁的意见?这一公式可为参会记者在准备问题时作参考。

【注释】

[1]戚鸣著:《实用新闻采访》,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73页。

[2]孙东哲:《最后一个问题》,《中国记者》2000年4期。

[3]彭焕萍、白贵:《新闻语言的美学特质》,《新闻爱好者》2001年6期。

[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5]彭焕萍、白贵:《新闻语言的美学特质》,《新闻爱好者》2001年6期。

[6]〔美〕约翰·布雷迪著,寿跃进、姜雨楠译:《采访技巧》,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第1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