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使用行为的网络特征

互联网使用行为的网络特征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结论与讨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验证了关于互联网与创造力关系的两个基本假设。而且本研究也显示,三项网络活动对创造性人格可能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4]〔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第四版),辛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7]何克抗:《创造性思维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六、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验证了关于互联网与创造力关系的两个基本假设。

首先,尽管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与创造性人格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但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使用时间过长导致青少年上网成瘾而造成的。而且本研究也显示,三项网络活动对创造性人格可能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关于互联网使用对创造力的影响,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在使用时间上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避免上网时间过长而沉溺其中造成不良影响;但同时也不能对青少年使用网络采取完全压制的态度,而要根据其具体的上网行为区别对待,积极引导。

其次,比较不同网络活动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本研究发现,网络创作性活动(如网页制作或更新)、网上交流活动(如电子邮件),以及信息资源的获取活动(如使用搜索引擎),对创造性人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这些活动的影响程度来看,用户参与性、主体性越强的活动,其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也越明显。

本研究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

首先,由于互联网综合了多种传播方式,网络传播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使得我们对互联网影响的研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同一活动,不同的使用者可能采取不同的使用方式,在关注的内容上也会有不同的偏好,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其创造力产生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影响。这些都需要进一步作更为细致的考察。

其次,由于本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进行,因此在互联网使用与创造力的关系上,尚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分析,还需要通过第二阶段采用的实验法对本研究的初步结论作更进一步的检验,这也正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目前我们已经初步确定了实验的方案,计划在2006年年底之前完成实验实施工作。

总之,不论是研究者还是家长和教育机构,在考虑互联网的影响时都不可忽视其复杂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便正确地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互联网,趋利避害。

附录:北京市抽样调查的样本学校名单(23所)

img13

参考文献

[1]郭有遹:《创造心理学》(第三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2]〔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媒体等同》,卢大川、袁野、利如青、钱亚萍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英〕戴维·冈特利特主编:《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彭兰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

[4]〔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第四版),辛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5]蒋海斐:《网络传播特点刍议》,《新闻知识》2002年第5期,第47—48页。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7]何克抗:《创造性思维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8]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传播统计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9]Young,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ugust 11,1996,Toronto,Canada,published in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3):237-244.

Internet-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Individual's Creativity: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eenagers in Beijing

Ke Hui-xin,Huang Gang

(School of TVand Journalism,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Abstract:As an innovative medium,Internet differs a lot from traditional media,which has drawn the great concern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ers or scholars.Unlike those studies concern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Internet on teenage individuals,this research holds a positive perspective to discuss the pos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s of Internet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the teenage user's creativity.This discussion wasmainly based on M.McLuhan's view on“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and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n creativity.Firstly,the characters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both online contents and communicationmodes,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media.Secondly,ten in-depth interviews on scholars in the fields of communication and psychology were conducted,basing on which as well as the theoriesmentioned above,a research frame was set up.Thirdly,a survey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was conducted successively.The findings confirmed tha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Internet-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teenage user's creativity,especially 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mode.

Keywords:Internet,creativity,online contents,communication mode

【注释】

(1)李宏利、雷雳、王争艳、张雷:《互联网对人的心理影响》,载《心理学动态》2001年9月第4期,第376—381页。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年1月。

(3)[收稿日期]2006-5-19

(4)[基金项目]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资助项目(382208)

(5)[作者简介]柯惠新,女,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刚,男,中国传媒大学2004级传播学博士生。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年1月。

(7)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2005年11月。

(8)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9)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10)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11)同上书,第6页。

(12)吴晓明:《对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理论的考察》,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120—124页。

(13)徐展、张庆林:《关于创造性的研究述评》,载《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1期,第36—40页。

(14)同上。

(15)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302页。

(1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35页。

(17)Granic I,Lamey A,“The Self-organiz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Changing Model of Thought”,New Ideas in Psychology,2000,18:93-107.

(18)该问卷由两个自陈式量表构成,分别是《你属于哪一类人》(What Kind of Person Are You)和《关于我自己》(Something About Myself)。

(19)网瘾的测量采用由七个题项构成的五级李克特累加量表进行,这七个题项涉及的内容包括:在网上花费的时间比预想的多;上网时间越来越长;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向父母、老师和朋友隐瞒上网时间和内容;不能上网的时候很想知道网上发生的事情;心情不好时通过上网来缓解;较长时间不能上网时会沮丧、易怒。七个题项的累计得分越高,表示网瘾程度越深。该量表改编自匹兹堡大学金博莉·杨博士(Dr.Kimberly Young)设计的网瘾测量量表,详见:Young,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ugust 11,1996,Toronto,Canada,published in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3):237-244。

(20)网瘾程度得分通过由七个态度语句构成的量表进行测量,其得分最低为7分,最高为35分。网瘾程度得分超过21分,则认为有“网瘾”;得分越高,“网瘾”程度越高。

(21)五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62.275%;旋转方法:方差最大法。

(22)图中数据为使用频度不同的网民在各类上网目的上的因子得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