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受众”的历史渊源

“受众”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受众”的历史渊源作为传播学的基础概念,“受众”一词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是“audience”,确切地说,是“mass audience”的汉译,“mass”的含义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大众”。显然,现代“受众”概念,与它的古代对应物之间,有了显著的不同。构成“受众”的最基础之经验在于:一群人暴露在某条信息面前。

一、“受众”的历史渊源

作为传播学的基础概念,“受众”一词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是“audience”,确切地说,是“mass audience”的汉译,“mass”的含义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大众”。在英语中,“audience”指读者(readers of)、听众(listeners of)和观众(viewers of)。传播学的创始人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他的线形传播模式中用“接收人”(receiver)来表示这个概念,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通常翻译为“阅听人”,这个理解在今天看来也许更为准确。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audience”一词最早出现在14世纪[1],当时仅指布道集会时的听众,人们从四面八方集合起来,作为上帝的忠实信徒和子民,接受牧师对教义的宣讲。后来,随着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出现,才渐渐延伸为现代的读者和听众、观众的含义。

英国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奎尔对“受众”及其概念的历史形成有较为细致的分析[2]。他认为,“受众”行为的制度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的城市通常都有一个剧场竞技场,电影《角斗士》中展现的古罗马竞技场,就是一种典型的城市现象。那时的市民经常在这类场所观看各种戏剧或竞技表演。与这种大型的观摩活动相伴,逐渐形成了“观看者”参与“观看”活动的习惯、规则以及相应的艺术。当时的“受众”是公共机构的一部分,这种机构的构成成员包括:专业作家、演员、导演、作坊商人以及其他普通市民。

根据麦奎尔的分析,古代受众的主要特点有:第一,古代的受众占据着固定的“受众席”,可以现场“看”、“听”正在进行的表演。据布罗克(Brock,1968)对古希腊戏剧家的研究,当时的观众可以公开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嘘声”哄演员下台,有一次甚至连伟大的埃斯库罗斯为了躲避观众的愤怒,也不得不藏到了圣坛底下[3]。由此可见,“受众”一词的原生含义,不仅指一般所谓的主体性的“看者”和“听者”,而且还包含了表演者和观看者之间生动的、双向的互动关系。注意“受众”语源上的这一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表明,“听”、“看”起源于人类渴望交流、渴望表达的根本需要,而“听者”、“看者”就是在“听”、“看”活动中显现出来的“人”、“人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与现代受众的巨大规模相比,最初的受众规模相对较小。第三,与现代受众之间(除家庭以外)相对封闭、分散、受众行为空间的个人化和私人化不同,古代现场的受众之间是互相沟通的,通常是相互影响甚至比较熟识的,当时的“看”和“听”主要表现出的是“公共活动”的性质而不是“私人性”。第四,古代受众团体是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有自己的集体形式,这种形式保留到今天的痕迹,就是戏剧茶座、影剧院、小剧场沙龙、追星俱乐部等。

显然,现代“受众”概念,与它的古代对应物之间,有了显著的不同。“受众”概念含义的衍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尤其是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交流主导模式的更新,受众概念已不可避免地注入了现代性的要素。构成“受众”的最基础之经验在于:一群人暴露在某条信息面前。现代传媒的技术特征,决定了现代与古代的差异:现代受众可以在分散的物理空间里,面对同一个文本。随着商业广播的诞生,人们开始尝试性地系统研究这个被称为“受众”的实体。正如麦奎尔所说:“这种研究本能地把一个日常词语(指“受众”——作者注)转化成统计范畴,更基本地说,转化成一个体制性的范畴,这种转化引起了一些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分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