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渐壮大的中国机构投资者

日渐壮大的中国机构投资者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日渐壮大的中国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历史比散户投资者要短,但在“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口号下,成长却极为迅速。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市值估计已上升到一半左右。这三大块资金,成了股票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中国,企业年金也已渐行渐近。

二、日渐壮大的中国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的历史比散户投资者要短,但在“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口号下,成长却极为迅速。目前,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六类:投资基金;养老金(含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保险资金;证券公司;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以及信托基金、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其他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市值估计已上升到一半左右。

1.投资基金

由基金公司管理的投资基金,是机构投资者的主力,截至2005年底规模已超过5 000亿元,其中投资股票的基金约在2 000亿元上下,其他3 000亿元均为货币市场基金,即投资国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品种。

作为机构投资者,中国的投资基金有两大特色:一是透明度相对较高,基金按规定每隔三个月都要出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哪家基金主要投资哪些股票,股票、债券等比例如何,是否满仓等,均一目了然。二是基金每周都要公布净资产指标,哪几家基金指标靠后,基金管理人就面临着被炒鱿鱼的风险,因此竞争相当激烈。报载,2005年一年内共有87位基金经理被公告调整岗位,这个数字超过当年任职基金经理总数的40%。一个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限仅16个月,这个数字相比欧洲和美国的平均任职年限要短得多。据统计,美国大盘和中盘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期限为5.55至5.65年,欧洲基金经理6成以上任职年限大于4年。基金透明度高、人员流动性强的这两大特色,为媒体提供了大量素材。

2.社保基金

在世界各国,养老保险体系均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为国家依法强制建立、通过税收或缴费筹资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为企业自主决定的、依靠企业和个人缴费筹资的企业年金制度,这是企业在国家强制性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为职工建立的附加养老保险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支柱为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的养老保险。这三大块资金(尤其是前两块),成了股票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但在中国,养老金进入股市还刚刚开始。

中国尽管也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现收现付制”,而且还是停留在企业一级。即每年将在职员工身上提取的退休基金,支付给已退休者作为退休金,说白了就是靠年轻人养活老年人,靠下一代养活上一代。近年来,中国存在的庞大的养老金隐性负债已越来越引起高层的关注,世界银行在一篇论文中估计值约为GDP的50%(若按13万亿元GDP计算、养老金缺口便达6.5万亿元之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1年国务院决定设立全国社保基金,其来源除了中央财政注资外,还希望通过国有股减持、投资积累等逐渐做大。社保基金从2001年刚设立时的805.1亿元,到2004年底已增至1 711.44亿元,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项怀诚2005年4月一次公开讲话称,5年内社保基金将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即便到那时候,按全国13亿人口,人均也还不到100美元,而挪威人均约1.9万美元,爱尔兰约2 000美元,法国约300美元。

养老基金人称“保命钱”,对养老金投资全世界均有严格限制,特别是对股市等高风险投资一般都有数量和比例限制;发达国家虽然不采用“数量限制”,也实行“谨慎人原则”[3]。在我国,社保基金入市也有数量限制,如目前投资股票的比例最高不超过15%(2004年实际投资比例为11%),预计未来五年这一比例将由15%上升到20%;加之社保基金都是长期资金,对稳定股市将起到重要作用。

3.企业年金

与社保基金相比,企业年金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据报道,截至2004年3月底,中国建立年金的企业仅2万多户,参加年金计划的职工才700万人,年金规模近500亿元。而且,企业年金目前还不能直接买股票,而只能以年金名义销售保险产品。但是,从国际经验分析,企业年金却是一支十分重要的生力军。

有报道称,在世界养老金体系和金融市场中,企业年金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支力量,美国、英国、荷兰等国的企业年金基金已经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特别是1978年美国推出401K养老计划[4]以来,由于其在税收、管理、投资运作等方面的一系列优势,从而使企业年金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发展。

在中国,企业年金也已渐行渐近。2005年5月,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专门提到了401K计划。2005年12月,国家劳动保障部下发了《关于企业年金方案和基金管理合同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一些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陆续将企业年金方案报送劳动保障部备案。2006年2月14日,新华社报道,劳动保障部复函中国光大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中央企业,同意他们报送的企业年金方案,标志着中央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工作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围绕着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入市,一批有识见的财经媒体花了大量篇幅。它们如此关注不仅仅因为养老基金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是重量级的机构投资者;更是因为透过对中国养老体系的改革,涉及整个社会收支乃至社会结构的改革;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又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金融创新题材。它既涉及国家体制,又关系着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财经记者来说,既必须学习和掌握很多专业知识,又得具备相当的理论功底,更须透着对普通人的关怀,大至宏观、小至微观,都是一篇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4.保险资金

截至2005年底,中国保险资产总额1.52万亿元,增长速度达28.5%。现行政策规定保险资金股票投资为5%,进入股市的资金量并不大。但保险资金可以通过买投资基金的办法间接投资股票,保险机构自己也可以成立基金公司,特别是中国保费收入正在按年均20%的速度增长,这一块同样不能小看。

5.境外机构投资者

按照现行政策,中国只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5]买卖二级市场股票,截至2005年底,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给予的额度总共才100亿美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资本市场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中国股市尚未对世界开放,之所以如此,显然同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受到的重大创伤有关。

随着股改提速,中国股票也像全世界所有股市那样,变为全流通股,加快对外开放正在成为媒体关注的另一个热点。继2005年11月商务部和证监会联合发文,明确境外投资者在股改后可以承接并购买一定比例的内资流通股后,2006年1月,商务部、中国证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境外资产实力较雄厚的投资者(总资产不低于1亿美元、管理资产不低于5亿美元),可以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的战略股东,共享中国经济的成长果实。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法规正在逐步完善,财经媒体的国际化视野又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