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取材的真实性规律

取材的真实性规律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取材的真实性规律利用电视媒介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从根本上属于新闻的范畴,要遵守新闻的最基本规律——真实性规律。在美国普利策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重大的失实报道。这种篡改如发生在新闻报道领域将是一场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后现代拼贴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节 取材的真实性规律

利用电视媒介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从根本上属于新闻的范畴,要遵守新闻的最基本规律——真实性规律。要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作为新闻的本质属性,是指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实的准确度,它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对真实性的要求不仅反映在新闻所报道的内容上,同时也反映在新闻报道的表达手法上。

一、从内容层面看新闻的真实性

1.微观真实

从内容层面看,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要反映真实的时间、真实的空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我们所追求的这种真实的时间、真实的空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新闻学上称之为微观真实。

微观真实要求新闻事实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决不允许记者进行“合理想像”。在美国普利策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重大的失实报道。美国一家颇有影响的报刊登出了一篇反映美国社会毒品泛滥的新闻专稿,女记者按照文学虚构的方法编造了一位八岁男孩由于其母是瘾君子,从小染上毒瘾的故事。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深深触动了美国公众的心,同时也打动了普利策奖的评委。然而事过不久,真相大白,女记者的普利策奖被收回,她的行为成了美国新闻界的耻辱。这篇失实报道也给报社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可以说,只要是新闻,内容层面的事实真实永远是第一位的。

img1

图1-1 洛杉矶时报

坚持新闻事实的真实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码影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新闻传播领域,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与手机已经是现代摄影记者的标准装备,这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图片传输速度,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把拍好的图片传回报社,新闻时效性得到了空前提高。然而凡事都有利有弊,方便快速是数码技术的优势,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用一些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很方便地制造出虚拟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人和事,以假乱真。2003年的4月4日,正当报道海湾战争的新闻大战如火如荼的时候,媒介本身也出现了一个爆炸性的丑闻,一个有着25年新闻摄影经历的资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被《洛杉矶时报》解雇了,原因是一张经过电脑合成的虚假新闻照片。摄影记者将士兵用枪指向平民的影像和抱着孩子的男人的影像合成在一张照片里,未明真相的图片编辑一度被照片所蕴涵的影像力量所震撼,然而纸包不住火,编辑的兴奋没有持续很久,事实便被揭露。洛杉矶时报的图片编辑对记者的做法表示愤慨,“他的行为完全不能接受,他损害了读者对我们的信任。如果我们的读者不再信任我们,那我们将一无所有。”类似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在电视新闻领域,因为数字技术已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追求更具冲击力影像的欲望。

img2

图1-2 阿甘正传

仅仅在电影中,美国的历史被戏剧性的篡改了。这种篡改如发生在新闻报道领域将是一场历史的悲剧。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由此可见,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后现代拼贴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维护新闻的尊严,记者更要坚守自己的职业良心。

2.宏观真实

在坚持微观真实的基础上,我们要努力做到对新闻真实性的总体把握,这种总体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宏观真实。在新闻摄影和摄像中,记者常常出现这样的失误,就是只注重了新闻真实性对事实细节的要求,却忽略了从总体上对新闻真实性的把握。“摄影记者会捕捉到政敌之间在一秒钟里只会有百分之一机会的微笑镜头,而第二天的报纸上,读者就为他们之间的友谊所迷惑。”此时的细节就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img3

图1-3 胖连长和他的连队

1988年第九期《中国记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失真》,作者孙佑文同志针对当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评选活动中暴露的问题指出,这次十佳评选的某些参赛图片乃至整个评选活动是“用真实的材料写出的失实报道”。原因在于参赛的新闻摄影图片尽管从个别现象和个别人、事、物来看是真实的,但从宏观上看,却未能本质地反映当年中国的主流趋势。在新闻摄影和摄像中,记者常常出现这样的失误,就是只注重了新闻真实性对事实细节的要求,却忽略了从总体上对新闻真实性的把握。“摄影记者会捕捉到政敌之间在一秒钟里只会有百分之一机会的微笑镜头,而第二天的报纸上,读者就为他们之间的友谊所迷惑。”此时的细节就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1988年第九期《中国记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失真》,作者孙佑文同志针对当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评选活动中暴露的问题指出,这次十佳评选的某些参赛图片乃至整个评选活动是“用真实的材料写出的失实报道”。原因在于参赛的新闻摄影图片尽管从个别现象和个别人、事、物来看是真实的,但从宏观上看,却未能本质地反映当年中国的主流趋势。《胖连长和他的连队》的开始——人物的出场。在大家看的过程中,大家可能笑了三次,第一次笑是听到解说“在这个军营大院里,要找一个叫许文峰的人非常容易,爱打听的只要提到要找那个胖连长,都知道是许文峰,不愿意问的,也可以自个儿瞧,那个身高一米六一,体重一百六十一斤,腰围和裤长都是二尺九的便是其人喽。”第二次笑是看到广角镜头拍摄的胖连长面部大特写。第三次笑是看到胖连长在给战士们做完过障碍示范后,一纵身坐到了障碍上,一个与连长身份不符的动作透露出主人公个性的可爱。一般在做人物片时,第一步工作就是要深入了解拍摄对象个性特点,以形成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第二步工作就是恰当选择电视表现手法把这个第一印象传递给观众,使他产生情感共鸣。在采访中,《胖连长和他的连队》的编导准确地把握住了胖连长的个性,并在节目的开始试图用三种方法描绘胖连长的个性。解说词的精彩毋庸置疑,现场抓拍到的过障碍也令人忍俊不禁,但大特写的拍摄却显得摆拍痕迹过重。下面请大家看两张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新闻照片。

img4

图1-4

第一张照片的文字说明是“登陆第一天惨烈的抢滩战。盟军士兵正在从小型登陆艇上下水,迎头碰上德国守军的密集扫射,伤亡巨大。”拍摄这张照片时,摄影记者站在登陆艇上拍摄正在冲向海滩的盟军士兵。从技术角度看,此张照片构图讲究,前景中登陆艇的船体形成了自然的斜向线条,有力地结构了这个远景画面,同时引导读者的视线关注照片的主体——冲向海滩的士兵们,画面深处是战云弥漫的德军滩头阵地。

img5

图1-5

第二张照片的文字说明是“这名士兵正冒着隆隆炮火向诺曼底海岸游来。这张照片刚拍完,士兵便中弹牺牲了。”拍摄这张照片时,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是与士兵一同冲上了海滩。从技术角度来看,此张照片不能算作成功,整个影像是模糊的,没有一处清晰的焦点。但是这张照片却是摄影史上反映二战最成功的照片。

img6

图1-6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来揣摩一下战地摄影记者在拍摄照片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在这种状态下创作的作品对观众可能产生的心理影响。看过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同学,恐怕都难以忘记影片开始那一段惨烈的抢滩登陆战。任何人面对死亡的威胁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身经百战的士兵如此,摄影记者也不例外,勇士和懦夫的区别在于,他的理智能够战胜恐惧。中国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唐师曾说,面对死亡,他比别人更害怕,但是就像人喝了酒一样,人人都知道酒精有害,但是喝了一扎两扎之后,你就不管它有害没害了。

与士兵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冲上诺曼底海滩的卡帕,此时最大的愿望是活下来,然后才是拍照。他来不及对照相机进行必要的技术调整,头也不抬就按下了快门。然而这种模糊的影像却歪打正着,反而准确再现了当年诺曼底登陆战场的气氛。

img7

图1-7

img8

图1-8

如果说观看罗伯特·卡帕诺曼底登陆的照片能够使我们揣摩出摄影记者拍摄时的心理状态的话,那么另外一张照片就无法使观者产生这种强烈的心理共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赏心理上的差别呢?让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这两张照片拍摄方法的差别。通过比较会发现这两张照片另外一点重要差别还在于,摄影记者对拍摄位置的选择,这种拍摄位置的差别进而影响到观察事物角度的差别。如果说第一张照片采用的是旁观者视点的话,那么卡帕的照片就代表了参与者视点。这种贴近战场的参与者视点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所产生的心灵震撼远比旁观者视点强烈。对此,罗伯特·卡帕一语中的: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而这句名言恰恰反映出电视记者采访的特点——取材的现场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