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空前发展的十四年

空前发展的十四年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空前发展的十四年改革开放十四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广播电视领域的改革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推进。从地区来看,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广播电视的发展也同样存在不平衡性。

一、空前发展的十四年

改革开放十四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广播电视领域的改革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推进。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整个广播电视的面貌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广播电视已经成为“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成为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媒介。同时,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史上,这十四年是空前发展的十四年,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十四年,而且直到现在仍处于方兴未艾、迅猛发展的势头。

(一)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根本原因

历史事实证明,广播电视事业能否得以发展取决于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领域等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展开,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并正向小康迈进,整个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大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而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各点:

第一,正确的政治路线即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从适应经济建设、改革开放需要并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服务来制订和实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具有可靠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第二,正确的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可能出发,走自己发展的道路,办有自己特色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了促进和物质保证的作用。

第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五,“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方针的实施,调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电部门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二)事业发展的特点与现状

十四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发展规模大、速度快

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相比,广播电视事业的规模成倍地增长,表现在制作节目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传输节目、发射节目的微波线路、转播台、发射台都是大幅度、成倍地增长。具体情况如下表:

img1

目前,除中央三台以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有的中等以上地区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电台和电视台,还有15%的县城有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有线电视异军突起,据不完全统计,到1993年上半年,全国已有正式批准的有线电视台611座,其中省级台8座,省会市和计划单列市台12座,省辖市台28座,县级台168座,大中型企事业台395座。估计全国有3000万户以上能收看有线电视,占电视总用户15%。

2.传送的手段越来越现代化,覆盖率显著提高

从1985年起,我国开始租用国际通讯卫星传送电视节目,原计划在“七五”期间全国卫星地面接收站发展到5000个,实际上到1990年底已超过20000个,1992年底达到39627个,其中云南一个省就超过7000个,达到了乡乡有卫星地面接收站。由于采用卫星地面站和微波线路两种手段并用传输节目,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大大提高了。广播人口覆盖率从1980年的53%上升到1992年的75.6%,电视人口覆盖率从1980年的45%上升到1992年的81.3%。

3.广播电视接收工具大为普及,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大为增强

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持续地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978年有304万台,到1980年增长到900万台,此后以每年1500万到2500万台速度增加,到1992年底达到22788万台,是1978年的75倍,平均每百人拥有量已接近20台左右。

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听广播、看电视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调查,北京有63%的人首先从电视中获得新闻;南京240万人口中每天有140万人晚上看电视《新闻联播》,有100万人早上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解放军政治工作制度规定,每天早上听半小时广播,晚上看半小时电视。公安部门反映,优秀的电视剧播出时,城市的发案率显著下降。事实表明,广播电视的发展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三)事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们既要看到广播电视巨大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的困难和问题是:

1.事业的发展受经济力的制约

广播电视是高技术、重装备、高消耗的事业,它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现在,一方面,新技术革命造成技术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可以不断为社会提供更为先进的现代化传播手段和设备;另一方面,70年代以前装备起来的广播电视设备设施已严重老化,效率低,质量差,难以保证安全播出。由于缺乏更新改造资金,这个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广播电视向来被视为社会公益事业,不向公众收费,而国家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从地区来看,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广播电视的发展也同样存在不平衡性。

2.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有越来越慢的趋势

目前,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是75.6%、81.3%,也就是说,全国大约有25%的人听不到广播,近20%的人看不到电视,这主要分布在农村山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上看不好电视、听不好广播的人比这更多,因为还有农村缺电、经常停电的问题,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一般都在95%以上。

3.发射能力不足

各地能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主要是中央和省的一套节目。1990年全国有大小发射台24713座,发射机31278部,平均每座发射台仅1.27部发射机。在北京可以看到6~7套节目,到了基层只能看到一套节目,甚至看不到省台的节目。原因是当地发射台只有一部发射机,只能播其中的一套节目。发射能力不足,同样表现在对外广播方面。60年代,我们对外广播在语种、播音时间、发射功率几方面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居世界第3位,现在语种我们还是位列第3位,但发射能力已经降到第7位。

4.节目制作能力不足

我们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增加了很多,但制作节目的能力仍然很有限。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日均播出量128小时,自己制作的节目仅35小时,中央电视台日均播出量49小时,自己制作节目仅16.5小时;省级广播电台日均播出量42.5小时,自己制作节目仅14小时,省级电视台日均播出量15小时,自己制作节目仅2.5小时。地、市、县级电台、电视台自制能力更差,重播率很高,依赖引进、交换。

(四)事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90年代,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加速扩大节目覆盖,增强节目制作能力,提高节目质量,使更多的群众听到、听好广播,看到、看好电视。到本世纪末,争取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5%~90%,“老、少、边、穷”地区达到60%~80%;力争使广播电视节目自制能力比1990年翻一番。

为保证90年代主要目标的实现,今后10年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努力制作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改变节目内容不够丰富、质量不够高的状况。要始终坚持以宣传为中心,加强节目制作各环节的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责任制,调动广播电视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人员的思想素质、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发挥现有人、财、物的潜力,制作出更多更好的节目。要增加资金投入,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加速广播电视节目采编、制作、播出手段的现代化,以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和制作质量,保证优质、安全播出。到本世纪末,争取中央电视台和大城市电视台自制节目平均每天达到6~10小时,省级电视台和计划单列市电视台自制节目平均每天达到3~4小时;地(市)级电视台达到平均每天1~2小时;县(市)级电视台主要办好新闻和新闻性专题节目。

第二,大力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建设和对外传播设施的建设。各级广播电视部门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因地制宜,积极采用多种先进技术,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建设,特别要增强中央台和省台第一套节目的覆盖。“九五”期间,力争采用Ku频段直播卫星覆盖,在一定时期实行Ku频段和C频段并存并向Ku频段过渡。重点建设中国国际广播中心和对外发射台,增强对外广播实力。逐步形成以中央电视台为中心的对外电视宣传网,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对外电视宣传规模。

第三,加强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今后10年,各级广播电视部门要将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重点从城镇转向农村,转向“老、少、边、穷”地区。在各地政府支持下,因地制宜,帮助这些地方重点解决广播电视覆盖问题,并帮助那里的广播电视部门增强自力更生发展事业的能力。

第四,加强广播电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要大力推广广播电视数字化技术、电视伴音第二副载波传送广播节目技术、广播电视微机控制应用和管理应用技术、模拟分量电视技术、电视双伴音/立体声广播技术、图文电视技术等。加紧适应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包括Ku频段卫星系统总体方案的研究、数字电视数字广播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标准制订及传送设备的研制。继续进行高清晰度电视、数字声广播系统的跟踪研究,积累节目制作经验,提高应用水平。

为保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有稳定、可靠、长久的资金来源,今后仍应实行国家、社会、个人合理负担的原则,以国家投资和财政拨款为主,并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行业和系统整体优势,积极发展广电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和经济实力,逐步走向持续发展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