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是传播性。

四是传播性。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_闻海陶钧四是传播性。新闻传播是一种权威性的传播,在我们国家来说,它是依靠执政党和国家组织的权威而产生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对新闻来说,传播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开性。新闻是借助传播手段向传播对象公开传播的社会信息。这种“公开”与“秘密”,反映了新闻传播的对立统一性。可以说,新闻的传播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法纪性。真实是信任之源,信任是传播之基。这是新闻传播的基础。新闻传播的目的,在于得到受众的接受。

四是传播性。

传播性是新闻的声喉。

新闻要发声,要说话,就必须借助新闻媒体的传播。不经过传播,“藏在深闺人未识”,新闻只是一种自然形态的东西,哪怕事实再真实、再新鲜、再变动,也不能称之为新闻。

新闻为什么要依靠媒体来传播,这是新闻的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两大功能使然。信息的传递要讲求公信力,舆论的引导要讲求影响力,而要实现这“两个力”,就要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新闻信息采集、发布机构,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求真欲和知情权

对于上述观点,可以从反证的方面来加深理解。

《吕氏春秋·察传》讲了一个“掘井得人”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每天的生活用水,需要安排一个人力到几里外去挑。后来,丁公率领家人在自家院里挖出了水井。丁公高兴地对邻居说,“我家挖了一口井,等于多出了一个人力。”这一“新闻”靠的是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宋国国君耳朵里时,变成了“丁公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丁公挖井的“新闻”为什么严重失真了呢?就是当时没有“记者”以采访新闻事实,没有媒体以传播真实信息,《韩非子》“三人成虎”、《战国策》“曾参杀人”的故事,何尝不是如此。由于以讹传讹,众口铄金,害得庞恭失去魏王的宠信,曾母恐惧得慌忙翻墙而逃。

新闻采访靠记者,新闻传播靠媒体,实在是人类寻求真实性和确定性的最佳选择。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传播是一种权威性的传播,在我们国家来说,它是依靠执政党和国家组织的权威而产生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传播。这种传播注重“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因而建立了严格新闻审查制度。一则新闻要得到传播,就必须经过新闻“把关人”的放行。因此,一个记者要让自己采写的新闻传播出去,就应该按照新闻政策办事,把允许传播的信息高质量地提供给媒体。

新闻可以公开传播,秘密不能公开传播。

对新闻来说,传播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开性。新闻是借助传播手段向传播对象公开传播的社会信息。所谓传播性,是指新闻信息可以由社会公众共同分享,“传播”的拉丁语Communico就是共同分享的意思。新闻不是那种虽然可以公开但不真实、不新鲜的东西,也不是那种虽然真实、新鲜但不能公开的东西。新闻与秘密比较,就能清楚看到,前者可以公开传播,后者不能公开传播。新闻的公开性,规定着新闻的选择和报道领域。我们要报道的事实,是那些人们未知、欲知,并且可知、应知的允许公开的事实。属于国家机密范围的事实不能报道,属于新闻纪律控制的事实不能报道,属于法律保护的个人隐私也不能报道。这种“公开”与“秘密”,反映了新闻传播的对立统一性。

新闻记者号称“无冕之王”,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头老百姓,都可以接触,都可以采访,的确有着职业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他如同孙悟空,神通再广大,也摆不脱如来的“五指山”和唐僧的“紧箍咒”。他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在政策的范围内活动,必须在规章的范围内活动,必须在纪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随意出轨、越界。国家新闻出版署编辑、出版的《报纸出版工作法律法规选编》收集了100多个与报纸新闻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言以蔽之,就是书中的“头条”——《宪法》里面的一句话:“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记者有新闻自由,有执笔权和话语权,但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如果新闻报道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公共利益、侵害他人权利,那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纪律的处分。

可以说,新闻的传播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法纪性。

新闻讲求传播性,还须做到“4个可”:可信,可受,可塑,可用。

可信。真实是信任之源,信任是传播之基。新闻取信于受众,凭的是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这是新闻传播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瓦解了,新闻就会失去受众的信任。“美国之音”编辑主任格罗斯说过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据实报道,不管这个消息使我们多么不愉快。水门事件、越南战争、肯尼迪被杀、黑人暴动,等等,都是客观事实,人民有权知道。如果失去受众的信任,就会使你长时期不愉快,长时期陷于被动,陷于竞争的劣势。”

可受。新闻传播的目的,在于得到受众的接受。如果媒体已将新闻传播出去,而受众不愿接受进来,这个传播就等于没有效果。要想受众接受传播,就要给他们提供活蹦乱跳的新闻。受众喜欢活的新闻,有如青蛙喜欢扑食活的昆虫。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青蛙身边放了一堆死了的昆虫,结果青蛙饿死了。受众的“青蛙心理”十分强烈,宁肯“饿死”,也不“扑食”死眉瞪眼的新闻。

可塑。新闻增强可塑性,这是胡乔木在1983年提出来的新观点。其含义就是说新闻要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引导受众的兴趣,塑造受众的心理,刷新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从而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过程中,达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目的。新闻记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净化心灵的重任,不是单纯的“写字匠'和“记录员”,要文以载道,用自己的新闻作品去启迪人、塑造人,当好受众的良师益友。

可用。新闻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受众作为消费者,购买新闻产品的心理驱动就是看其有用没用。现代受众在求知、求乐的同时,还迫切需要求解和求助。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大量的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受众十分需要新闻报道排疑解惑,消除他们心中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状态。受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麻烦,如利益受损、人身受害、邻里不和、子女不孝、工资纠纷、债务瓜葛、交通肇事、环境污染、举报无门、打击报复等等,都有求于新闻媒体给予帮助解决。因此,新闻传播应该强化服务意识,在可用性上下功夫。

新闻的4个特性,犹如4根支柱,撑起了新闻的大厦。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柱子,新闻的大厦就会倾斜甚至倾倒。因此,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牢牢把握新闻的4个特性,它不仅是新闻发现的判断标准,决定着新闻选择的价值取向和新闻敏感的内在素质,而且是一个新闻人的立业之基、立身之本。

新闻人要吃新闻这碗饭,就要把新闻的4个特性当做“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