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口传到文字

从口传到文字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从几百万年以前的元谋猿人,到几十万年以前开始使用火的周口店人,基本上可以独立地构成一个较完备的人类进化谱系。这一时期我国的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就是文字的产生。中国古代的一大特色就是官方对信息传播的重视。

第一节 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

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从几百万年以前的元谋猿人,到几十万年以前开始使用火的周口店人,基本上可以独立地构成一个较完备的人类进化谱系。公元前五六千年,中国进入农耕社会。公元前3000年,从部落联盟中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中国开始进入有记录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后的历史是商朝(前1700—前1100)、西周(前1100—前770)、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到秦统一,这段历史被称为先秦史。

中国土地上的人类在传播的早期与世界各地的人类一样,也经历着体语到口语相传的阶段,在旧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人那里出土了经过加工的海蚶壳,新石器时代青海阳山人那里出土了陶制喇叭筒,表明人们为扩大口传效果所做的努力。除了口传之外,古代的先民还用图画、雕刻、结绳、烽火、旗鼓等手段来传播信息。

我们说口传在先秦时是我国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证明之一就是在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甲骨文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在甲骨文中“曰”和“告曰”等字频繁出现,反映了当时信息传递以口传为主,而且由单传到众传。另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类似,我国古代为了口传的准确和方便,也出现了民谣和诗歌。梁启超曾经认为古诗就是古代的“民报”,林语堂认为歌谣是没有“文字新闻”前的“口头新闻”,都看到了其传播价值。(1)《诗经》中也的确记载了不少当时的信息资料。

这一时期我国的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就是文字的产生。据考古资料,在公元前4000多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中就有刻在陶器上的文字,不过我国最早出现的成熟文字还是甲骨文。我国的甲古文有2000多个字,除少量的记事外,多数是殷商时代人们为了求神问卜在龟甲和兽骨上刻下的文字,反映了当时许多方面的信息。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信息传播活动开始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就媒介形式讲,出现了以口语和文字传播为主,并辅助于其他传播的多种形式;就传播内容讲,不仅包括生产、生活和社会,而且政治和文化也成了当时重要的传播内容;就传播的社会分类而言,也初步形成了官方的记载与传播、知识阶层———士的记载与传播和民间传播等不同类型,不过,这些传播类型之间还是可以互相沟通和补充的。

中国古代的一大特色就是官方对信息传播的重视。先秦的史官与古代的信息传播密切相关,《汉书·艺文志》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甲骨文中就有史官的记载,不仅是事件的记录者,也是发布者。这一时代的士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文字和口语传播的话语权,他们或著书立说,或游说诸侯,或聚众讲学,不但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而且促进了广泛的信息交流。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如《春秋》、《左传》等不仅记录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也记载了当时的许多重大事件。当时的政治统治者也非常重视民间的舆论,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把握民意,了解舆论。据说早在尧舜时代,就设置了供人们议政论事的“进善之旌,诽谤之木”。当时的“诽谤”一词,指的是指责缺失,议论是非。“诽谤之木”设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任何人都可以在“诽谤之木”上刻写及表达自己的意见。先秦的“采风”实际上也是一种民间社会信息的收集活动,形成了各诸侯国采集本地的“口头创作”献于天子的制度。这种收集民情的方式,在春秋战国时代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不过,这一时期也是探讨道德社会的“礼”和建立统治秩序的“法”共同存在的社会。春秋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古典的成文法《刑书》就于公元前6世纪在郑国诞生了。(2)虽然这部法律与言论的管制没有直接关系,但“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的以法治国的统治意识却由此萌生,并对以后历代统治者控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了统一,随后中国出现了强大的汉帝国(西汉前206年至公元9年、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信息传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书信的普遍往来,以书面形式传播官方的新闻也出现了萌芽,例如泰山石刻就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巡游八方的事件,颇有些现代新闻公报的意思。秦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修长城、修道路,同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轴的距离,不过从传播的观念看,最重要的事情是统一文字和“焚书坑儒”。美国全球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前者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而后者使“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结束了”。(3)

汉代的四百年大约相当于罗马帝国的统治时期。汉代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和发达的农业经济,不仅有五六千万人口,也有发达的古代工商业和几十万人的城市,这一时期的信息传播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就媒介形式而言,汉代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造纸技术的出现和汉字的定型化,文字传播开始成为主要形式。隶书成为官方提倡的规范字体。在使用绢帛、竹简的基础上,西汉有麻料的植物纤维纸。公元105年蔡伦又发明了新的更简单实用的造纸方法。在政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汉代的文化日益发达,著书之风日盛,有人曾经统计,西汉及西汉前的747年中,总的著作是1033部,百年均138部,而东汉的198年中,总的著作1100部,百年均564部,增长309%。(4)在传播内容方面,汉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包括农学中医药、天文、算学等学科,陶瓷、丝织、冶炼和建筑技术都是主要内容。汉代的政治传播比较发达,政府开始在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些学者认为,汉代开始出现了最初的邸报,所谓“邸”是各地政府在中央的办事处,除了接待外,其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消息,把地方的消息传达到中央,把中央的诏令传报地方。(5)此外汉代还出现了昭书,所谓昭书就是以书面形式大范围传播官方消息的最初形式。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8—前123年)汉武帝刘彻为萧何之后萧庆封侯向全国所发的公告,是我们所知的皇帝向民众发表官方公告的最早记录。除了官方的传播外,民间的信息传播也方兴未艾,我们可以从商业活动的频繁、汉代采集民歌的乐府活动乃至道教和佛教的流传中窥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