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搞追踪报道

怎样搞追踪报道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怎样搞追踪报道无论是报纸等平面媒体的记者,还是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的记者,大家每天都拼搏在信息的大海里,争分夺秒地打捞有价值、有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新闻。这种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贯穿于整个抢险、排除事故、救助失踪和受伤人员全过程。怎样选择追踪报道题目,确有一些规律和技巧,值得一线记者探讨和研究。《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这个追踪报道选题足以说明问题。

第五节 怎样搞追踪报道

无论是报纸等平面媒体的记者,还是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的记者,大家每天都拼搏在信息的大海里,争分夺秒地打捞有价值、有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新闻。

职业性质决定记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机动性,于是,年轻记者整天如搭在弦上的箭,许多人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抢新、抢先、抢快上,常常忽视了深度报道,特别是容易忽视对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使新闻报道失去纵向和横向延伸力。为此,一线记者,特别是青年记者,应该把搞好追踪报道列入重要采访日程。

一、为什么要搞追踪报道

所谓追踪报道,就是沿着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分阶段地进行全方位、立体、全息式的报道,在纵向上把新闻事件衍生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亮点,用一根主线串起来,再在横向上把新闻事实摆到面上,使新闻具有更强的冲击力。

笔者在一线记者岗位连续工作了28年,积多年的采访经验,认为至少有三大重要理由,要求一线记者必须搞好追踪报道。

一是最大化地满足广大受众获知新闻内容的需求,要求一线记者必须重视搞好追踪报道,而不能把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停留在时效快的表面上。新闻的受众面广、数量众多。社会各阶层、各种族、各年龄层、各行业的人,都是新闻传播的落点或到达点。不管新闻媒体怎样竞争、怎样改革传播理念,新闻的大众传播的根本属性和形式都是经久不变的。因此,新闻的受众群对获知新闻的要求是高、深、全,绝不是浮皮潦草地听一耳朵,扫上一眼。记者采写新闻,不仅要快,而且要有深度、有点、更要有全貌。比如某地某煤矿发生爆炸事故。为抢时效,记者可以在首发新闻稿中,只告诉广大受众什么地方什么煤矿发生爆炸。以一条最简单的简讯告知社会各界人士,国内外受众。接下来就要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把事故死伤人员情况、现场破坏情况、救助伤员情况、抑制事故继发时所采取的措施、对事故伤及人员家属安排安慰情况,以及追查事故原因和当地党和政府领导在现场指挥的情况,一一告诉广大受众。同时,当地社会各类人员对事故的看法、反映等也是报道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种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贯穿于整个抢险、排除事故、救助失踪和受伤人员全过程。直至抢险结束,报道工作也没结束,只能是阶段性的暂停。后续的刑事处罚等新闻内容要等有关方面处理完,再进行报道。不管时间拖得多久,都要善始善终,最后给广大受众一个明白,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是媒体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强大需求,要求本媒体从业记者必须抓住重大新闻事件的脉搏,不留遗憾地搞好追踪,并且做到表现形式出新、出奇、出彩。

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媒体,无论是中央主流媒体,还是地方主流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在抢新闻、发新闻这一点上,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计划经济时代的论资排辈,早已被新闻竞争所打破,小报超大报,小台超大台已成为一种定式。那些昔日小媒体之所以能快速发展,除了经营者会经营会抓市场外,最根本的是以内容为主,靠有竞争力的新闻赢得受众。一个媒体要想有高发行量或高视听率,就必须在发布、传播重大新闻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这种优势源自媒体记者对重大新闻的追踪报道能力。

三是记者业务提高的需要。一个记者如果学不会抓重大新闻并追踪报道的本事,那他只是个肤浅的记录员,业务上永远不会有什么大的建树。一线记者,特别是青年记者,一定要重视重大新闻的追踪报道工作,切不可只抓应时应景的诸如“四季歌”之类的报道,要沉下去,到新闻发生的一线和现场去,挖深度、抓活鱼。

二、追踪报道题目的选择

应该说,追踪报道属于常规报道新闻范畴,虽没有什么深奥的,但确实与一般的单篇或连续、系列报道不同。怎样选择追踪报道题目,确有一些规律和技巧,值得一线记者探讨和研究。

积在一线当记者多年的摸索,笔者认为,可从下列八个方面入手,选择追踪报道的题目和内容。

(1)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自然人为线索,抓住具有新闻竞争力的由头,紧追不舍,伴随新闻发生、发展、衍变的关键环节和过程,搞好人物追踪报道。

多年来的新闻实践证明,以自然人为主线的追踪报道,时间和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有的新闻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很短,时间也很短,几个小时、一两天或几天、十几天时间,利利索索地结束了。有的新闻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是漫长的,时空跨度很大,长达一年、几年、十几年或更长更长。《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这个追踪报道选题足以说明问题。

1988年,《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优秀广播节目特等奖等多个奖项。这组报道参加新闻奖评选的3篇稿件的播出时间跨度为9个多月。而实际上记者以张世伦为追踪报道目标,是5年以前开始的,从1983年采写张世伦自学成才开发新产品的消息开始,到1985年张世伦与另外4个青年科技人员承包经营天津五一化工厂;从张世伦1986年把自己业余时间非职务发明性质的科研成果的3万元转让费,捐献给天津市外环线工程,到1987年张世伦独自承包经营集体企业天津海河塑料厂;从1988年张世伦承包经营国营中型企业天津劳保橡胶厂,到1989年和1990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发文件推广《群体经营工作法》,共历时8年多,先后共在中央台《新闻报摘》、《全国联播》、《新闻》节目中播发消息、通讯、特写、录音报道、录音专访稿件50多篇。仅参加1988年度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选、中央台优秀节目评选、天津市好新闻评选、中国广播电视优秀节目评选等奖项评比的3篇稿件,在第1篇和第3篇之间,记者先后共在中央台发了14篇各类新闻稿件。使这个追踪报道主题新、深、鲜,为当时处于迷茫的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可借鉴、有说服力的好典型,因而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先后三次听取张世伦关于国企改革的汇报。

在连续报道《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获奖之后,记者仍抓住不放,伴随新闻事件的发展,又发稿多篇。由于笔者抓住了张世伦这个典型人物,连续多年进行追踪报道,关键时刻率先把《群体经营工作法》深度报道出来,加上平时采发的大量经济类新闻,得到了天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罗远鹏同志在一次新闻通气会上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研究经济工作的市委常委会上表扬金树华,说他是天津新闻界中央驻津和本地记者中,最懂经济的专家型记者。

附例稿(28)

追踪报道:改革大潮中的冲浪者张世伦

第1篇消息:供销员张世伦自学成才4年研制24个新产品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天津市五一化工厂职工张世伦,在自学成才的道路上喜获硕果。他研究的F 1型切削剂,不仅冷却、润滑、防锈效果好,而且使用周期长,没有污染,受到了机械行业的欢迎。最近,这个产品已通过鉴定,并投入了批量生产。

张世伦今年40岁,1963年高中毕业后到五一化工厂,从事供销工作。20多年来,他刻苦学习化学和外语,钻研化工生产专业知识。1980年,为改变五一化工厂产品滞销局面,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制药物化妆品。经过1年多的努力,他成功地研制出了郁美康特效粉刺霜等23个新品种。投产以后,市场上供不应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获得了经济活力,年盈利几十万元。

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我国机械工业对金属切削用的切削油剂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效机床、磨床的切削温度高达1 000摄氏度。而过去普遍使用的乳化油,易腐败,润滑和冷却性能差,从而影响了刀具的磨损和加工部件的形状及表面质量。为了给机械工业提供性能更先进的切削剂,张世伦大胆地进行了无油的水基切削剂的研究工作。这是一项用水剂取代油剂的变革性新课题,难度很大。每天晚上,张世伦放下碗筷就一头扎进他的土“试验室”,用他自费购买的几十种化学药品,进行配方试验。防锈性能是切削剂的重要指标。经过数十次的反复配制和比较,他使用化学试剂成功地解决了防锈性能问题。可是,又发现原料来源有困难,不易推广和投产,他只好另择途径,重新攻关。当他再次取得突破性的成功时,又出现了一部分原材料价格昂贵、成本太高的问题,他不得不重新研制配方,重新试验。经过360多个夜晚和几十个节假日的艰苦努力,张世伦终于成功地研制出冷却、润滑、防腐效果好,原料成本低,对环境没有污染的最佳配方,为机械行业提供了新型的F 1型切削剂。

天津、河北、辽宁一些机械工厂经过实际加工应用,一致认为F 1型切削剂是一种技术先进的新型冷却剂。如果用它代替乳化油,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机油4万吨以上。

(本文1984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播出,1984年10月11日《天津日报》转载)

第2篇消息:徐志荣、张世伦等承包天津五一化工厂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1月15日,天津五一化工厂职工徐志荣、张世伦、卢增起、韩穗孙、李凯平5位中年知识分子接到天津市化工局和市染料工业公司同意他们承包经营本企业的批复。

五一化工厂是个有700多职工的工厂,主要生产橡胶防老剂产品,由于厂领导班子经营不善等原因,已连续2年出现生产、销售和利润下滑,对此很多职工不满,十分担心企业前途。面对企业困难和混乱的生产经营状况,徐志荣、张世伦等5人给上级党委写报告,要求改革并自愿挑重担,开创五一化工厂的新局面。

今天在上级领导派人主持的徐志荣、张世伦等5人承包工厂的交接会上,他们立下军令状:1年搞整顿,2年求发展,3年保翻番。承包3年中,不论哪年,利润低于1984年,则当年工资向下浮动一级。3年若不能实现翻番,5人将集体辞职,回原岗位工作,或干其他工作,决不食言。他们还提出了企业具体的改革人事、办事机构及发展生产、搞活经营、实现增产增收和改善职工生活等措施,受到了全厂职工的欢迎。

(本文1985年1月17日、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

第3篇通讯:一个共产党员的心意

△下面播送中央台记者金树华、刘志刚、郑凯采写的通讯:

10月14号下午,在天津市人民政府会议室里,一位中年科技人员将装有3万元人民币的红色木盒郑重地交给了市政府秘书长方放同志,并且诚恳地说:“请接受一个共产党员的心意”。

他叫张世伦,是天津五一化工厂的副厂长,曾当选为全国自学成才先进个人。1980年该厂的产品滞销,面对这种情况,张世伦用近1年的时间,先后研制出4种新产品,改变了企业的困境。到1984年,张世伦自费业余研究出24个新产品,投产后年获利润近100万元。

1984年8月15日,中央电台播发了张世伦一心为企业尽力的先进事迹后,他收到全国各地听众来信1 000多封,高薪聘请他的就有200多件。面对各种优厚待遇,张世伦毫不动心,他仍然坚持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无偿贡献给本厂。今年夏天,他利用业余时间,又研制成功以水为溶剂的防锈切削剂和除油净洗剂两种新成果,经有关部门鉴定后转让给兄弟厂生产。10月5日,他获得个人科技成果转让费3万元。面对这笔巨额现金,他心里很不平静。他想,自己坚持业余搞科研,绝不是为了获得个人生活的安逸。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果要富,也要富在群众的后边。当天晚上,张世伦向妻子表露了自己要把这3万元捐献给政府用于外环线建设。他妻子高兴地说:“好!人民城市人民建嘛!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夫妻俩连夜做了一个精美的木盒,把3万元放在里面,并在木盒上工整地写上了“献给外环线的心意”8个大字。

(本文1986年10月14日、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1986年10月24日《工人日报》转载)

第4篇消息:张世伦获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今天,天津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表彰1986年度市级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的决定。天津五一化工厂副厂长张世伦被授予市级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受到表彰。

张世伦是自学成才的科技人员,1980年至1984年,他业余时间自费研制成功23种药物化妆品,全都无偿提供给本厂生产,使企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年盈利几十万元。

1985年年初,张世伦和另外4名中年科技人员承包了濒临亏损的天津五一化工厂,不到两年时间,这个厂利润翻了一番,一跃成为天津化工系统的先进企业。五一化工厂的奇迹与张世伦的特殊贡献密不可分。

1986年10月,张世伦将新研制成功的以水为溶剂的防锈切削剂和除油净洗剂两项新成果,转让给河北省东光县一家工厂,获个人科技成果转让费3万元。对于长期自费业余搞科研的张世伦来说,这笔钱算得上巨额现金了。可他却毅然决然地把这笔来之不易的钱,捐献给了天津外环线建设工程。

张世伦就是这样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奉献的模范人物。

(本文1987年4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播出)

第5篇消息:张世伦承包天津海河塑料厂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经天津市化工局批准,今天,五一化工厂副厂长、市级特等劳动模范张世伦正式承包了天津海河塑料厂。他到厂上任时,受到全体干部和职工的热烈欢迎。

海河塑料厂是一个集体企业,有职工200多人。长期以来,没有拳头产品的这家小厂,时常没活干,职工的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几个月前,张世伦经过详细调查,撰写了破解这个厂困境、发展生产的调查报告,并在8月底向市化工局递交了承包海河塑料厂的军令状,申请独自承包这个厂。他提出,年内使海河塑料厂扭亏为盈,转年利润翻两番。如不能按时完成承包指标,请上级领导将其就地免职,并降低两级工资。

张世伦表示,承包后他将从调整厂领导班子、竞聘干部、改革分配制度、更新产品结构、搞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等方面来振兴海河塑料厂。

(本文1987年9月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播出)

第6篇连续报道:《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

(略,请见第二编第三章第一节所附例稿(16)中的①~⑥)

第7篇信息:李瑞环说群体经营工作法

要继续实践推广补充完善

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给天津海河塑料厂和劳保橡胶厂厂长张世伦同志写信,强调指出“群体经营工作法是正确的,要继续实践、继续推广并加以补充完善。”

李瑞环同志在信中说,“在海河塑料厂和劳保橡胶厂的改革中,你注意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相信和依靠工人群众,坚持发挥政治优势,这些思路都是正确的。”“你提出的群体经营工作法,市委、市政府在帮助总结的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先进企业的改革经验,对企业改革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今后,你们要继续实践,在有条件的企业还要继续推广,并不断加以补充、完善。”

李瑞环在信中说,“希望你和海河塑料厂、劳保橡胶厂的全体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把改革搞得更好,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进步搞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成绩。”

(本文1989年7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部《内部通报》第29号刊出)

第8篇消息:天津劳保橡胶厂依靠群体

经营度难关,今年利税大幅度增长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工人日报记者刘俊生报道:

以锐意改革,实行群体经营而闻名的天津市劳动保护橡胶厂,在连续疲软之年,他们的经济状况如何?

在12月22号的全厂职工大会上,厂长张世伦向职工及来宾报喜:今年1月到12月中旬,已实现利税35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7倍,职工收入也比去年增长30%。张世伦还宣布,因为经济效益好,全厂职工在去年向上浮动一级工资的基础上,今年再向上浮动一级。顿时,会场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个厂在经济疲软大背景下,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用张世伦的话说,就是“千变万变改革的路不能变,职工主人翁的地位不能变;千难万难只要依靠群众就不难!”

进入1990年后,由于市场疲软、原材料涨价,天津劳保橡胶厂的减利因素达100多万元,是承包指标的两倍半。这个难关能否顺利闯过,对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在困难面前,张世伦带领职工采取3项措施消化了诸多不利因素。

一是把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各项指标承包给各个群体并落实到人头。由于进一步完善了新品开发的承包责任制,绝缘鞋、安全帽等畅销产品生产能力提高了50%以上,使全厂产值比上一年同期上升了32%。

二是全厂各个群体内实行了质量承包、一等品率承包和售后质量承包,全厂进行了一次全员性、全方位的质量整改活动,采用100多条改进措施。通过狠抓质量,1990年几种主要产品的一等品率达到了95%以上,创造5年来的最高水平。

三是强化对销售人员的承包力度,奖金比全厂平均数高1.5倍。这个政策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开发新市场的积极性,一举新建10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在全国占有率由60%上升到70%,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

(本文1990年12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

(2)以具有延伸、放大性的新闻事件为线索,不怕重复地进行追踪报道并不断深化主题,拓展新闻的横向冲击力。

在现实社会中,作为主流大众媒体,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发布的新闻,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新闻,大量属于重复性的。比如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四季歌”类的春耕春种、夏除夏收、秋种秋收、冬种冬管等等的报道;再比如春季的防火、防旱,夏季的防暑、防虫,夏秋的防水、防灾,冬季的防冻、防冷等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新闻等等,无论是大小机关报,还是大小喉舌电台、电视台,年年重复同一主题的新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谁也无法省略或回避。所不同的是在表现技巧、对客观环境的描述上有些差异罢了。

作为一个专业记者,就要学会在这些司空见惯的、大量机械式重复的新闻报道过程中,慧眼识宝地把那些虽有重复,但却具有内在潜力的新闻事件,抓住不放,下工夫、花气力进行追踪报道。

1996年中央宣传部把天津和平区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典型,并于11月初,由宣传局局长带领16家中央媒体的数十名记者,到天津和平区深入采访1周时间。并要求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等16家新闻单位,在同一时间段进行集中刊播报道。实事求是地讲,中宣部领导之所以选天津和平区为宣传推广典型,这与笔者连续多年对这个区开展社区志愿者义务为群众服务活动和每年由群众评选一次十佳公仆活动的追踪报道是分不开的。

1988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办事处辖区内的新兴里居民,率先成立了社区志愿者协会,会员们都是当地居民,他们组织起来帮助居民区里的住户解决各类生活难题,除个别项目是有偿服务外,大多数服务项目都是义务的。新兴街办事处的副主任董春芙是个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干部,在她的支持倡导下,街道办事处迅速推广了新兴里居委会的经验,成立了街道和居委会两级社区志愿者协会。

笔者对和平区的追踪报道也从这时候开始了。1988年,首次采写了消息《天津和平区新兴街成立志愿者协会》,报道了这个街的志愿者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服务的事迹。稿子在中央台《新闻报摘》节目播发以后,笔者颇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在当时,一个街道成立社区志愿者协会,虽是全国第一家,但属于街道级的,社会影响面毕竟太小,能上中央台已算不错了。按常规,这个题目已经完成,可以画句号了。可自己心里却放不下这个题目,觉得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作。互助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老传统,特别是在城市的平房住宅区、四合小院里,邻里间互相帮助,互通有无,是非常平凡多见的。可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旧城区的改造,城市里的平房推倒了,四合院拆除了,一幢幢高楼大厦矗立在城市里。一家一家居民住进了大楼,面积增加了,条件改善了。但随着私人空间隐秘性的加大,生活舒适度的增加,人们之间的来往、接触、沟通却越来越少,昔日的近邻渐渐成了陌生人。人际关系的变异,给城市里的老年人、小孩子们带来许多不便。而新兴街社区志愿者协会的出现,正是解决这个新的城市难题的好办法,是一把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我们现代人就可以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保留住并发扬光大。

当时考虑到这个新鲜事物刚刚出现,没有更多的新闻内容可报道,决定过一段时间,看看发展状态再择机进行深度报道。此后几年里笔者陆续采写了相关内容的消息、通讯、特写、录音报道等数十篇稿件,在中央台的《新闻报摘》、《全国联播》、《十点新闻》、《经济生活》、《百姓人家》及对台湾的《时事》节目播出。其中,介绍天津和平区区长陈福生加入志愿者协会,连续几年为孤独老人义务理发的录音报道《公仆的心意》在《全国联播》头条播出,笔者和编辑部柴增禄合采的系列报道《这里有一批志愿者》,连续3天在《报摘》节目播出,首篇为头条。

1988年,天津和平区还发生了一件值得追踪的新闻事件,即该区群众自发地组织评选十佳公仆。群众表扬当官的,评选条件只比谁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多,不发奖金和奖品,只给一个荣誉证书,这在中国绝对是有特色的新闻事件。于是笔者抓住这条线索,一次一次,一届一届地追踪着、报道着。在长达八年多时间里,笔者采用各种新闻体裁,充分发挥广播特点,对十佳公仆、对公仆本人、对公仆所在单位等从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全影式进行报道,先后在中央台播发数十篇稿件。

经过多年对和平区社区志愿者协会和评选十佳公仆这两个选题的追踪报道,笔者经过分析、研究,惊奇地发现,这两个不断延续扩大的新闻事件属于同一主题,即精神文明建设。把两个选题合二为一,其深度和广度就凸显出来。于是笔者把多年的采访积累,从新的高度进行挖掘,撰写了内参《天津和平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内参刊发后,引起丁关根同志的重视,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刘云山、徐光春先后到天津考察了解和平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宣部把和平区作为重大典型在全国推广。1996年刘云山同志亲自在天津主持了《和平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报告会,并讲话说:“学习宣传贯彻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和平区作为一个重大典型,在全会后进行集中宣传,是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我们推广天津和平区经验,就要像他们那样,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要像他们那样,坚持用改革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运作机制;就要像他们那样,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统一。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力度,使和平区的经验,在全国更多的城市生根、开花、结果。”

附例稿(29)

追踪报道:天津市和平区精神文明建设

第1篇通讯:他是真正的公仆

△下面播送中央台记者金树华采写的通讯:

7月27号凌晨,天津市和平区民园街三义里居委会主任李文轩同志病逝了。噩耗传出,居民们不约而同地送去了一只又一只花圈。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区委区政府送来了花篮,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也送了花圈。

一个居民委员会的主任,为何得到这么多人的敬仰?答案很简单,他是真正的公仆。李文轩同志1920年10月生于河北省安新县赵北口村,1942年2月参加了冀中军区抗日义勇军。在党的领导下,他为拯救祖国而英勇战斗,荣立战功。1949年6月李文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荣立3等功。1956年李文轩转业到新疆石油管理局,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尽职尽责地工作,为油田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0年由于身体有病,组织上安排李文轩离职回天津休养。李文轩回到妻子身旁,本可以安安稳稳地享清福。但他放弃了安逸地离休生活,拒绝了工商企业的高薪聘请,选择了街道居委会的工作。1982年,李文轩担任了不占编制的芝麻官——三义里居委会主任,操起了为市民服务的平凡而难干的工作。三义里居民区的污水外溢是群众最感头痛的问题,严重困扰着群众的生活。经过李文轩多方联系,奔走呼吁,终于根治了下水道,解决了污水外溢,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每年天冷之前,李文轩都要挨家挨户地了解冬煤、冬菜储存情况,尔后又主动找到煤店、粮店、副食店等单位,联系供应工作,保证家家户户冬季有煤烧,有菜吃。几年来,李文轩虽然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但全家人却没有过过一次团圆年。每年的除夕,李文轩带着党支部的干部巡逻在大街小巷,维护居民区的安定环境。这几年,三义里居民区没有发生一场火灾及治安案件,连续3年被区政府评为先进居民区标兵。

由于李文轩为群众办了许多好事,不少人为了感激他,送去了礼品,都被他拒绝了。他对送礼的人说:“你给我送礼,咱俩都有损失。你损失的是钱,我损失的更大,我用低价卖掉了共产党员的牌子。”李文轩高风亮节的行为,给全区的党员和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1986年以来,他连续4年被评为区级优秀党员。今年2月,他又被全区50万人民推选为十佳公仆之一。在接受市委书记、市长李瑞环的祝贺时,李文轩激动地说:“我是共产党员,要永远珍惜共产党员的称号,只要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本文1989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点新闻》播出)

第2篇消息: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建立志愿者协会

开展互助活动解决社区生活难题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建立居民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开展居民志愿服务活动,创造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环境,不仅使大量的社会难题得到解决,而且改善了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去年4月,新兴街办事处通过调查了解到,不少家庭需要提供为老年人看病、理发、照看小孩、代买物品等家庭劳动服务。为此,办事处首先在朝阳里居委会建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负责为孤老病残人员和困难户进行义务服务。今年3月正式成立了街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协会要求会员,每月至少两次志愿义务为居民服务。他们通过双向互助、单项服务、协同包户服务等形式,开展了100多个服务项目,先后为2 000多户居民解决生活难题5 000多件。

(本文1989年12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1990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方记者好稿三等奖)

第3篇录音报道:公仆的心意

——介绍天津市和平区区长刘福生义务为居民老大爷理发的事迹

△各位听众,我是中央台记者金树华。

(记者播报)

(出刘区长走进曹家时居民报信及寒暄的现场实况)

“刘区长来了!给您理发来了……”

春节前夕的星期天上午,天津市和平区区长刘福生冒着小雪,骑自行车来到了新兴里,入户给曹洪僖等三位老大爷理发来了:1989年初春,刘福生区长加入了本区新兴街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这个群众互助组织,承担了给退休知识分子曹洪僖和退休工人张大爷、孤老户刘大爷理发的任务。两年来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每个月他都利用星期天或晚上时间,到这三位老人家里给他们理发,还解决各种困难,至今已给他们理发100多次了。

曹大爷退休前是天津化工机械厂的总工程师,前几年因患脑出血造成行动困难,连理发也成了他生活中一大难题。自刘区长上门理发以后,他和老伴再也不为理发而发愁了。可老让区长操心,他们又不忍心。今天刘区长一进门,曹大爷就用手比划着说:“(以下出录音)区长的事情多,我们这种事情是小事情不用区长老跑了,我心里过意不去呀,这次理发是最后一次了!”刘区长没言语,只见他麻利地打开自己的工具箱,给曹大爷戴上围布,右手拿起推子就给老人家理发了。

(突出几秒钟剪头发声音,然后做衬)

他技术很熟练,不到一刻钟就给曹大爷理完了发,使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显得精神焕发。

刘区长一边仔细端详曹大爷的发型,一边回答曹大爷刚才提出的问题。

(以下出录音)

“我觉得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是从新兴街开始的,群众有这么大的积极性,他们办了好多政府应该办的又办不了的事情,解决了好多群众需要解决、政府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新兴街把我们吸收为新兴街的志愿者的会员,会员也应当尽这个义务。所以我这个活动本身也是新兴街志愿者活动对我教育的结果。我受教育了,这是真的。刚才曹大爷说这是最后一次了,我说这不行,曹大爷觉得我的工作挺多,不落忍。可是呢,我还有我的另外一种心情,就是我通过理发活动,能够交更多的朋友。眼前这几户,曹大爷是知识界的朋友,他是总工程师;也还有退休工人的,像刘大爷,张大爷。”

记者:不同层次的。

刘区长:对,不同层次地交几个朋友,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给我提供了好多市场情况,什么物价问题了,管理问题了,提供了好多情况。如果我不上这儿理发,没有这个接触,我了解不到这种情况。所以,我想这个活动还得坚持下去。(众人笑声)

记者:通过这种活动了解民情后,对您在全区的政府工作会有好处的。

刘区长:有好处,比如在去年天冷的时候,大家反映在煤炭供应上有一些问题,在服务态度上的问题,回去以后我就跟管财贸的副区长商量,怎么改变解决这些问题,这在工作上就有帮助哇,怎么还得坚持下去!

曹大爷:接近群众那还真正是个好办法。

(众人笑声)

告别了曹大爷一家,刘福生区长骑上自行车又奔刘大爷家去了。

(本文1991年3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头条播出)

第4篇通讯:这里有一批志愿者

△听众朋友,在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活跃着一支专门为别人服务的队伍,这队伍给自己取了一个名称,叫“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

这批志愿者,哪家有困难,他们就会出现在哪家,把同志式的温暖奉献给他人,把学雷锋做好事变为经常性的活动,由于他们的努力,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形成了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从今天起我们将分三次播送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柴增禄采写的通讯:

(上)

说起这批志愿服务者的出现,得先说到4年前的一件事。

1987年2月初,朝阳里居民赵玉珍的丈夫因病去世了,时隔不久,她的婆婆和父亲也先后去世,家里只剩下她和一双上中小学的儿女,中年丧夫和失去两位老人的巨大痛苦,以及沉重的家庭负担使她病倒了。

就在这个时候,同一单元楼的12户邻居,在离休老干部、共产党员董光义的带动下,向她伸出了援助的手,一名在医院当大夫的邻居为她安排住院,协助治疗;几位大娘给她送来了水果;一双儿女的吃穿,邻居们都帮她管了起来;课外学习也有邻居负责指导。全楼邻居的热情关怀,使赵玉珍从精神重压下解脱了出来,病也渐渐好转了。出院后,邻居们还经常去她家问寒问暖,逢年过节还要送去一些食品。

这件群众互助友爱的事例,引起了朝阳里居民委员会的注意,他们想:一些孤寡老人、残疾户、特殊困难户渴望得到更周到的关怀;一些双职工惦记着挂钥匙的子女午饭怎么办、课余怎么办?居民某些突发性的生活难题怎么解决?他们从赵玉珍所得到的帮助中受到启发,于是决定组成一个群众性团体,使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经常化、固定化,这样,在1988年底,朝阳里居民就组织起了这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

朝阳里所在的新兴街的领导也在思索:朝阳里居民互助的事迹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然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里,社会主义新风尚时时都在闪光,新兴街向居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是:500多户居民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愿意为他人提供各种服务的就有1 000多人。1989年3月,在朝阳里的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的基础上,天津市新兴街成立起我国城市居民第一个以街道为单位,以为他人服务为目的的“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接着,全街道29个居委会相继成立了分会,协会章程明确规定:凡是自愿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居民和单位,都可以加入协会;协会成员每个月至少为居民无偿服务两次。

许多共产党员、在职干部、职工、离退休老人以及个体劳动者,纷纷以志愿者身份加入协会,新兴街所在的和平区党委、政府、人大的领导同志也以普通会员的身份投入到为居民无偿服务的队伍中来。现在,新兴街“志愿者协会”已经拥有个人会员1 100多名,集体会员107个,形成一支庞大的志愿服务队伍。

(中)

在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采访,记者被充满友爱、温馨的热流包围着,遍布住宅区的志愿者对待邻里就像对待亲人一样,谁家有了难题就去找志愿者,得到的是慷慨无私的帮助。何兴村7号院是个大杂院,23户人家挤在一起,没有吵过架,没有拌过嘴,大家团结友爱,有事相互照应。院子里的陈大爷退休以后担任了志愿者协会一个分会的理事,记者来到他家只见墙壁一块木板上挂着几串钥匙和一个对讲机,原来这个院有十几家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怕孩子把房门钥匙丢了,就挂在陈大爷屋里;那个对讲机的线路通到同院80多岁的史大爷的房间里,这位老人有事,就用对讲机喊陈大爷,陈大爷平时的晚饭吃得比较早,为的是腾出火来给双职工家庭烧开水,双职工们下班以后或者休假在家,也为像陈大爷这样的老年人买菜、运煤、干重体力活,这个大院和谐得像一家人。

对孤老户、残疾户、有特殊困难的烈军属,志愿者协会实行“包户服务”。粮店、副食店、煤店包送货上门,房管部门包房屋修缮,医疗卫生单位包医疗保健,协会个人成员包生活料理,志愿者协会给13个孤老户安装了简易对讲机,随时了解老人的需要,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旅程多多感受社会主义的温暖。

在志愿者的队伍里,无论职位高低都是普通的奉献者。天津市和平区区长刘福生选择了退休工人、退休知识分子、退休干部各一名作为他的服务对象,每个月不管多么忙,也要抽出时间轮流给3位老人理发,同他们聊天,了解群众意见,改进政府的工作。新兴街街道办事处主任董春芙,每逢春节、中秋节都要带着食品去看望孤寡老人。去年7月的一个晚上,何兴村84岁的孤身老太太方秀英盲肠炎发作,邻居们急忙把她送到医院,董春芙听说以后,立即赶到医院,用自己的钱为老人办了住院手续,做完手术,董春芙一直守护在老人身边,在场的医护人员都以为董春芙是方老太太的亲生女儿。

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医院的名医专家,有教师,有裁缝,有鞋匠、铁匠,还有修脚工,他们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大家服务,没有专长的负责住宅区的清洁卫生和治安巡逻。志愿者协会还成立了专业队,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服装鞋帽加工、各类维修、婚姻介绍、心理健康咨询等近30个项目的服务。

新兴街的居民家庭常有志愿者上门,询问有什么事需要帮忙,这些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意识已经变成了经常性的行动。

(下)

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的无私奉献活动,也吸引了大学生的参加。天津医学院坐落在新兴街,护理系的大学生们是新兴街志愿者协会的团体会员,他们多次参加义务服务,同时他们也看到了新兴街桩桩件件互助友爱的事,使自己受到启发,大学生们写下了这样的感想:参加志愿者协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的大门。就在我们痛感一些地方社会风气庸俗化的时候,却发现我们身边有这么多为他人、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们。原来我们是生活在这么一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生活在这么一群真挚朴实的人当中。

一些在战争年代立过功的老共产党员被这个街道良好的社会风气所感动,也加入了志愿服务者的行列。年近60的女共产党员吴炯17岁赴朝鲜参战,做医务工作,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是二等功臣。回国以后,她仍然做医务工作,现在退休在家,当看到有的病人为了看病还要送礼,她坐不住了,自己花钱买了听诊器、血压计和常用药品,走门串户为群众义务治病。

感受过50年代人际关系温暖的王蕊花今年50岁,4年来她因多种疾病在家休养。她看到有些双职工邻居、病残户每天为取奶犯愁,就主动为邻居代取代管几十份牛奶;夏天她怕牛奶变质,就用自家电冰箱为邻居冷冻保存。

目前,新兴街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正在进一步扩展,随着服务项目的逐渐增多,志愿者不可能完全承受无偿的服务,一些修理项目要收取一点成本费,但是,他们提供的劳动、时间依然是无偿的,同时,在集体服务活动中和对特殊困难户的所有服务中,仍然是完全的无偿服务。

天津市新兴街创立“志愿者协会”吸引了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同志来参观取经,这个新事物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在和平区的志愿者协会不光新兴街有,而且已经扩展到12个街道和261个居委会,个人会员已经超过1万人,团体会员数以千计。

愿祖国大地处处都有新兴街,人人都做愿为他人服务的奉献者。

(本文1991年5月27日、28日、2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上篇为头条、中篇为二条,获1991年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方记者好稿三等奖,1992年获国家民政部第二届“孺子牛”民政好新闻二等奖)

第5篇消息:李瑞环称赞天津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

活动抓住了克服困难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环节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昨天,天津和平区表彰第4届“十佳公仆”荣誉获得者。体育馆街办事处主任周庆芳等10人荣登本届“十佳公仆”金榜。曾连续当选前3届“十佳公仆”的赵学谦、韩金华、管志刚被授予“人民好公仆”荣誉称号。

天津市和平区自1989年以来,每年都发动群众在全区干部中评选10名“最佳公仆”。这一活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1991年12月初评选“十佳公仆”活动开始后,《天津日报》刊登了15名候选人的事迹,短短几天,就收到近两万张选票,北京市、河北省的一些读者也寄来选票。许多群众在信中写到:和平区“十佳公仆”候选人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人民需要这样的公仆,时代需要这样的公仆。如果全国每个地区都有这样的“十佳”,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就会根本好转。

1991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在和平区政务工作监督组邀请他参加表彰“十佳公仆”大会的来信上批示:“这项活动通俗地明确了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抓住了克服当前困难解决许多社会矛盾的一个根本环节,具有时代特点。我相信,只要扎扎实实搞下去,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继续前进,开创新的局面。”

(本文1992年1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

第6篇现场报道:公道在民心

——天津和平区人民表彰“十佳公仆”

(记者播报)

听众朋友,我是中央台记者金树华,现在我在天津市和平区表彰第六届“十佳公仆”大会现场向您报道。

今天的大会由一位群众代表主持。

(主持人)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平区人民表彰第六届“十佳公仆”大会现在开始。

(掌声)

我们请区政务监督组的代表康本绍同志宣布和平区第六届“十佳公仆”评选结果。

(康本绍)

经统计选票,按得票多少排列,第六届“十佳公仆”已经产生,他们是:

曹友来,(掌声)和平区排水管理所党支部书记;

石惠敏,(掌声)劝业场街河西里居委会主任;

赵克生,(掌声)自来水一站副站长;

司长河,(掌声)公安交通4队队长;

陈玲,(掌声)和平煤气所党支部书记兼所长;

高正山,(掌声)解放桥街党委书记;

高洪奎,(掌声)城南供电所主任;

杨贵明,(掌声)和平区排水所监管组干部;

王宝柱,(掌声)和平税务分局副局长;

王教恭,(掌声)和平区煤建公司经理。

(掌声)

(主持人)

请政务监督组代表为“十佳公仆”披红戴花。

(掌声、音乐)

听众朋友,评选“十佳公仆”,是天津和平区居民群众的一个创造。

1988年11月中旬,一场寒流使天津的气温急剧下降,一夜之间,菜地里的大白菜冻了,没买冬菜的居民慌了手脚,家里没有冬煤的人心里更是急得不得了。群众的困难,区委区政府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派人四处组织货源,带领机关和街道干部为居民送菜、送煤、送烟筒炉子上门,及时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可当时全区各级干部家家户户也还都没买冬菜、没点上炉子。当群众得知区里的干部们先人后己,把普通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的时候,有人震惊了,有人感动了,人们对区街干部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倍加赞扬,并且自发地开展了评选“十佳公仆”活动。

评选“十佳公仆”是由区政务工作监督组负责组织,这个小组由17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组成。评选条件只有一个,就是比谁为群众流的汗多,出的力大,比谁为群众贡献大。结果,离休老干部李文轩等10位同志当选为首届“十佳公仆”。

1989年3月1号,李瑞环同志应区政务工作监督组的邀请,亲临首届“十佳公仆”表彰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群众投票给干部发奖,这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第一次。我觉得这是最高奖赏,最大的光荣,把它推广开来,普及下去,将会有很深刻的意义。”

6年来,天津市和平区始终坚持人民评选、人民表彰的做法,每年评选一次“十佳公仆”。截至目前,全区先后有720人次当选为街级“十佳公仆”,有60人次当选为区级“十佳公仆”。

今天的表彰会开得俭朴,不发奖金,也没有纪念品,给予公仆的只有一朵光荣花,一份荣誉证书。然而,会场的气氛却十分热烈,居民代表们争先恐后地夸起自己身边的公仆们。

(袁秀训谈“十佳公仆”高正山事迹)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是解放桥街文兴里居委会主任,今天咱就当这么多人的面,我得夸夸我们街党委书记高正山。有人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造成的,高书记就是这样的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自己的工作焐热了千家万户的老百姓的心。

去年夏天,连降暴雨。高正山同志在闪电和暴雨中拖着沉重的双腿、趟着没膝的深水艰难地挨家挨户走访危漏平房区。哪家漏雨、哪户进水他都一一记在心上。雨过天晴,他又协调房管部门逐户查看、抢修。这年夏天,解放桥老百姓安然度夏。老百姓说,住在解放桥管界遇到这样的好书记是我们的福分。

高正山同志对人民一片深情。和平里住着一位98岁的烈属大娘。高书记平日走访、节日探望,生日那天还送上一个“大寿桃”,老奶奶感动了,逢人便讲,他是共产党的官,办的事让人信服。高正山同志以自己的爱焐热百姓的心,哪家孤老去世了,他都到场,为死者穿衣、料理后事。

高正山同志对人民一片深情,对名利却看的很淡很淡。去年上半年这个街完成了经济指标,区财政奖励2 000元,按规定他可分到奖金600元,但他却用这些钱奖励经济部门的干部,自己只要100元。他是不缺钱吗?不是,他家上有70多岁的老母、下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爱人单位又不景气,一家生活重担都压在他身上。街道经费紧张,医药费报销困难,高正山同志和大家一样分担困难,党委书记高正山至今还有800元医药费没有报销。这样的公仆,我们怎能不投上信任的一票,我们盼着多一点这样的公仆,多几个高正山。(掌声)

(记者播报)

听众朋友,在“十佳公仆”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他们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褒奖是受之无愧的。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们党的希望,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

(本文1994年4月26日、5月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生活》、《全国新闻联播》播出)

第7篇系列录音报道:人民的好公仆

各位听众,目前名目繁多的表彰会屡见不鲜,但是您听说过老百姓召开大会表扬官吗?今天(28号)上午,天津市和平区将召开这样一个会:表彰由全区老百姓选出的“十佳公仆”。天津市和平区由群众评选表彰十名干部为“十佳公仆”每年一次,已经持续八年,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评选“十佳公仆”,和平区形成了一个人民群众监督培养干部的机制,在振奋了干部精神的同时,群众的热情也调动起来了,全区呈现出干部为民办事、群众为政府分忧的和谐气氛。从今天开始分三次播出中央台记者金树华、张莉、郑凯采制的录音报道。

(1)咱也表扬一把官

(记者播报)

各位听众,天津市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是从1989年开始的。当年这项活动的发起人、居委会主任张敬斋大娘告诉我们:

(出录音)

“那是八八年吧,冬季大白菜跟煤供应比较紧张,可是我们和平区政府的各级干部为了老百姓冬季过得好,就下到各个居民区、各个副食店帮助去卖白菜、去送煤,有时候弄到晚上很晚。我们居民们对这个非常感激,我们考虑了,怎么样这次也想要表扬一把官。”(录音完)

(记者播报)

老百姓表扬一把官,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老百姓表扬干部的标准是什么?又采用什么办法呢?积极参与这件事的区人大代表王秀清说:

(出录音)

“这个评选的标准呢,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这样的人,我们把他评选出来。评选的办法呢,就是组织居民自己讨论,选出来以后到街里进行平衡,最后到区里进行整理以后把他们的事迹登在报纸上,然后再组织居民进行选举,选出我们居民信任的‘十佳公仆’。”(录音完)

(记者播报)

看起来老百姓衡量公仆的标准是简单的,事实上做起来是硬碰硬。采访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件事:八九年、九○年和平区冬煤供应的好,老百姓过了一个暖暖和和的冬天,结果居民们连续两年选区煤建公司经理王教恭当了“十佳公仆”。九一年,冬煤供应出了一些问题,群众不满意,结果王教恭落选了。看来老百姓眼里真揉不得沙子。而王教恭没有气馁,硬是把工作又搞上去了,和平区几十万居民高兴了,王教恭又连续3年当上了“十佳公仆”。说起这件事,王教恭非常感慨。

(出录音)

“作为我个人来讲,从当选到落选,再次地当选,那么,这个过程呢,反映了广大群众能不能够取得他们对你工作的满意,关键是看你的工作情况如何。”(录音完)

(记者播报)

各位听众,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8年了,这件事已经成为全区几十万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全家人讨论投票;有的是居民联名推举候选人;有的是外区外地寄来的选票,那些受益最多的孤寡老人、残疾人更是热心。解放桥街的残疾人陈秀芹几年前丈夫去世,身边带着年幼的孩子,生活困难,她对记者说:

(出录音)

“我是个盲人,我眼也看不见,街里对我们挺不错的,一到过年过节,给送油、送面、送煤、给钱,我听说选‘十佳公仆’,给街里高书记投了一票。”(录音完)

(2)老百姓认可是我最大追求

(记者播报)

各位听众,我们在采访天津市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活动中碰到这样一个干部,他4次被推荐为“十佳公仆”候选人,4次落选。他就是和平区南营门街办事处主任李德生。我们本想避开这件事,李德生却主动地谈起这个话题:

(出录音)

“我是连续4年被和平区人民推选为‘十佳公仆’的候选人,但是这次仍然没有选上,很遗憾,也说明我距离十佳还有差距。当干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作为评选‘十佳公仆’呢,是我们和平区干部的最大追求,被人民群众所认可,受到人民群众的奖赏,我们当干部的认为是最高的奖赏。所以,我呢还是要争当‘十佳公仆’。”(录音完)

(记者播报)

其实,当选“十佳公仆”没有任何物质利益:没有奖金、没有奖品、不调级、不提干,连一纸证书都没有。可是,和平区的干部们特别看重它,看得比上级的嘉奖还要重。在采访中,许多居民、居委会人员向我们反映,他们在用电、排水、烧煤、供气等生活方面常常得到干部们周到的服务,许多事很琐碎,甚至全是平凡事。可是老百姓说得好,平凡中才见伟大。像李德生这样没能当选为“十佳公仆”的和平区许许多多干部,仍然日复一日地为老百姓尽心尽力办实事。如今,全区300多名副处级以上的干部,人人有自己的联系点。他们在家门口联系群众,和老百姓交朋友,为他们解决难题。在新兴里的一栋居民楼,记者看到楼道里不少单元门前挂着为民服务招示牌,上面写着修电器、理发、打针、课外辅导等,这是居民们自发的为邻居提供的服务。

眼下,和平区的干部为群众干事真是“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范围,还干到了8小时以外,可以说是干上了瘾。(出录音)“他把他自己就切身地作为一个居民,他到这之后总是说‘有需要我干的活吗?我能干什么?’”(压混)

(记者播报)

您现在听到的是新兴街道的几位大娘在夸他们的一个居民,这个居民是区人大主任李永恒。大娘们说,李主任家还没搬来,人就到居委会报到了。邻居里有位90多岁的孤寡老人,老人的生活李主任常挂在心上,经常去看望、照顾老人,还为老人过生日。(录音扬起)

“李永恒也是百忙之中参加,他给老太太送了一份特别珍贵、包装特别精致的人参。”(录音完)

各位听众,“手中有权不乱用,有劲使在正地方”这是和平区群众对自己干部的评价。可以说是有口皆碑。连续三年获得“十佳公仆”称号的交警和平支队副队长司长河的爱人下岗待在家中。司长河手中握有实权,像审批占道、违章罚款等等。不少有求于他的单位主动提出为他爱人安排工作,但都被司长河拒绝了。他对待在家中的妻子说,工作上的事你是你,我是我,我不能利用权力为你安排工作。带着敬佩的心情,我们采访了正在执勤中的司长河。

(出录音)

“我连续3年被评为‘十佳公仆’,这是我们交警的荣誉。我特别珍惜它,同时,也感到压力挺大。我要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回报人民对我们的厚爱。”

(3)干部群众水乳交融

(记者播报)

各位听众,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干部如何当好公仆?天津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给人们很多启示。当前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中,有的干部是平时看不见,开会使劲侃,就是不去干;有的干部看起来很忙,其实没有忙在群众身上,而是忙于个人私利;有的干部甚至经不起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作出了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事。和平区通过老百姓评选“十佳公仆”,有效地避免了上述现象。

(出录音)

“以前和平区干部中也存在着问题,甘肃路街一家叫‘吃吃看’的餐馆开张一个多月就被一些白吃白拿的干部给吃黄了。评选‘十佳公仆’以后,不仅这类现象没有了,干部廉政作风也转变了,他们时时刻刻惦记着老百姓。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干部比群众着急,领导比干部更着急。”(录音完)

(记者播报)

听了和平区委组织部孔部长的这番话,更加印证了我们几天来在采访中形成的这样一个结论: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实际是创造了一种约束和激励干部的机制。这种机制使群众由呼唤公仆到参与评判、进而对干部实施有效监督;这种机制使广大干部增强了公仆意识,进而关心群众、贴近群众、与群众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这正是我们党强调的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作风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表现。

应该看到,评选“十佳公仆”产生的更大效应,是将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和平区瀚洋律师事务所的都基振律师告诉我们:

(出录音)

“我们区评选‘十佳公仆’以后,全区群众看到干部这么认真为老百姓办事,也都行动起来,他们说‘我们不能什么事都等着干部去做,咱也得替政府干点事!’1989年3月,新兴街朝阳里居委会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协会并且很快在全区普及,后来干部也参加进来。现在5万多志愿者活跃在整个社区,很多原来要靠政府和干部办的事,志愿者协会都承担了起来,几年来有10万多个家庭得到过帮助。”(录音完)

(记者播报)

干部为群众办事,群众为政府分忧,这种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已经成为和平区推动各项工作的动力,试想,有了这样的干群关系,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说起这些,和平区区长陈英深有感慨。

(出录音)

“由于干部与群众形成了合力,推动了全区各项工作,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不仅名列天津市内6区之首,多项工作还在全国获得先进称号。现在我们区委区政府要做的事,群众理解支持,干部落实得力,全区经济、文化、教育、治安等各项工作有声有色、生机勃勃。”(录音完)

(本文1996年3月28日、29日、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第1篇为头条。本文1996年获天津市第一届“党建新闻奖”一等奖)

第8篇消息:徐光春指出和平区社区精神文明

建设经验值得推广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天津考察时指出,和平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朵奇葩,值得推广和宣传。

10月1日至2日,徐光春同志在天津市委领导的陪同下,考察了和平区排水管理所、劝业场街长寿园、新兴街文明小区、和平区老年公寓,并听取了和平区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汇报,与“十佳公仆”代表和社区志愿者代表座谈。

徐光春高度赞扬了和平区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他说,和平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特征,具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具有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具有和平区的特长。和平区把各行各业、各个单位、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把党内党外的积极性都汇合起来,从本地区的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子。

徐光春强调说,希望认真总结和推广和平区的经验,使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开花结果。

(本文1996年10月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播出)

(3)以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为线索,从立项、论证、设计到开工;从基础建设到主体封顶;从内外装修到设备安装、调试;从竣工验收到启动运营,一环一环地追踪报道。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建设者;无论是工程项目经理,还是工程总指挥,凡是有价值的新闻人物、新闻故事、新闻事件均是追踪报道的内容。至于工程采用先进技术、新型环保材料等也要进行报道。总之,一个重大项目涉及到方方面面,可采可写的内容数不胜数,作为追踪报道的记者,要事先搞好计划,确定重点,不失时机地以最短的时效、最好的角度,及时准确地报道好工程进行中的新闻、新事、新创造、新理念……

当然,中央主流媒体的记者对某一项目的追踪报道,难度要比当地媒体记者大一些。以笔者的经验,只要记者用心思考、用心挖掘、用心提炼、用心写作,对工程同一部位施工、对工程同一建设者的报道稿件,都会找到棋高一筹的切入点,使报道稿件有独特之点,自然就能通过道道关口,顺利在中央媒体刊发。

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国家至少有几百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每个省市自治区至少有几十个地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可供选择的报道资源十分丰富,搞追踪报道的记者,大展身手的机会多多,关键是看你是否肯下苦工夫坚持追踪到底。

多年来,笔者作为中央台驻天津的一线记者,参与了“引滦入津工程”、“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以天津车站改造重建为核心项目)”、“天津广播电视塔工程”、“天津体育馆工程”、“天津大无缝钢管工程”、“天津港扩建工程”等十多个重点工程的追踪报道,采发了大量新闻稿件,其中有些稿件获得了各类好新闻奖。

(4)以中央和地方党和政府重大决策、政策、决定的出台实施为线索,扎扎实实地搞好追踪报道。如中央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免除取消农业税”的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等等,都是记者应该重视的报道选题,应该选好切入点,抓住某一新闻主题,追踪报道下去,为党和国家贯彻实施这项重大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参与实施的干部群众提供可借鉴、学习的典型经验。这样做,记者既很好地履行了岗位职责,完成了工作任务,又较好地履行了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责。

(5)以各级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为线索,锲而不舍地搞好追踪报道。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政领导摒弃了“先治坡后治窝”的“左”的思想观念,一手抓经济发展和建设,一手抓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特别是近些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以人为本的工作目标和理念以后,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更加重视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国务院总理亲自过问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就是最佳例证。因此,做好政府对人民群众承诺事项的追踪报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采访课题,值得记者下工夫去干、去探索、去创新。实践证明,搞好这类追踪报道,是扩展记者报道领域,开掘报道深度,丰富报道内容的重要载体。

1983年年初,在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倡议下,市政府全体会议作出了“天津市政府为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办20件实事”的决定和承诺。这种新理念、新思路,在全国属首创性的。笔者在市政府全体会上,采写了《天津市政府决定为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办20件实事》。这条消息在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后,笔者并没有罢手,将其作为长期追踪的报道题目,一直延续到1998年笔者离开一线记者岗位,整整17个年头。

为人民群众办多少件实事这一举措由天津首创以来,全国各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纷纷效仿,于是乎出现了到处办实事的现象。这样,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长期追踪报道的选题,就碰上两大难题,一个是年复一年,每年办20件实事,在宣传上就出现了重复报道、雷同报道问题,如果避免不了重复、雷同性,追踪报道就无法进行下去。二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办实事,省会城市、直辖市直到县级市都在办实事,成千上万的记者都在搞办实事的报道,谁能保证自己年年都写的老主题、旧主题的稿件能够发表?

依据多年采访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解决这两大难题的唯一办法,是在采访写作上下工夫。只要报道的角度、写作表现方法上不出现例行公式式的重复和雷同,就可以把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追踪报道延续下去。17年里,每年天津市政府年初决定办20件实事方案拍定时,笔者要写一条消息,这一年20件实事的办理过程中,笔者也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到了年底20件实事全部兑现时,还要采写报道。总计在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联播》等节目播发消息、新闻综述、述评等体裁稿件数十篇。1996年2月27日还上了《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头条。

1994年,天津市政府决定,用3~5年把成片危陋平房改造一遍;用5~8年完成对国有企业的改造;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滨海新区。笔者离开一线记者岗位之前,也一直关注、追踪着这3项决定的实施与进展,及时地采写并在中央台播发了大量追踪报道稿件,其中有几篇稿件上了《新闻和报纸摘要》和《全国联播》节目头条,有的稿件在社会上产生较大较好的影响。报道滨海新区建设的系列报道《渤海湾的明珠》,在中央台播出后,天津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非常满意,委托市委宣传部专门发来表扬信函,予以表扬。

附例稿(30)

追踪报道:

第1篇消息:天津市政府决定1983年

办10件改善人民生活的实事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庄桂璋报道:

今天上午,天津市人民政府第9届7次全体会议作出了关于今年改善人民生活的10项工作的决定。主要内容是:

1.加快引滦工程进度,保证7月底全部完工,让天津人民在国庆节喝上滦河水。

2.继续抓好住宅建设和其他配套的市政建设。今年新建住宅350万平方米,还要努力改变交通不便的状况。

3.改革流通体制,放宽政策,进一步把市场搞活。郊区县农业和国营农场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鲜活商品,蔬菜要做到品种齐全,上市均衡。继续抓好民用蜂窝煤和液化石油气的生产和供应。

4.今年再新建1 000个商业网点,并且着手进行饮食街的建设。恢复和发展一批传统风味的具有天津特色的各种饮食,还要引进外地著名风味食品。

5.重点搞好海河两岸和若干道路、桥头、居民区的市容整顿和绿化,海河公园力争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6.广开就业门路,力争使绝大多数待业人员得到就业。

7.抓紧新建和扩建市区综合医院、产院,今年增加病床1 400张,缓和病床和产床紧张的局面。

8.按人口比例新建和扩建保育院和幼儿园,并从新建住宅中拨出一定比例的住宅,开办小型集体园所,提高婴幼儿的入托入园率。

9.今年多拨出一些房屋,作为落实政策的房源,提前实现两年落实私房政策的计划。

10.加强社会治安,使社会秩序有更大的好转。

李瑞环市长在今天的政府全体会上强调说,当前,市政府为什么要下大力量改善人民生活呢?这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基本任务,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人民政府的崇高职责,也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只有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持久高涨,保证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李瑞环明确要求天津市各级政府认真检查一下人民群众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要把关心和改善人民生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尽心尽力、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办几件好事。任何时候也不能借口没有条件拖拉和搪塞群众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只要各级政府重视人民的生活,以身作则,在为群众办事上出一点力,一些问题不花钱或少花一点钱,也是能够解决的。

(本文1983年3月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联播》播出)

第2篇消息:天津市政府决定把办实事工作推向

全社会,形成“大家办、为大家”的社会新风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3月5号天津市政府召开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1990年改善城乡人民生活20项工作的计划,并决定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把以方便群众生活、解决群众急需为宗旨的办实事工作推向全社会,形成一个“大家办、为大家”的社会新风。

7年多来,在李瑞环同志的倡导下,天津市各级干部每年都为城乡人民办20项能使多数人受益、群众急需、起长远作用、促进精神文明而又力所能及的实事,得到全市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今年是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在贯彻财政信贷双紧方针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继续坚持为人民办实事的原则,有效地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各种急迫难题,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把天津各方面的工作搞得更好?市长聂璧初认为:群众的需求和困难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仅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包下来,需要各个方面都来关心,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角度加以解决,更加充分地发挥广大群众在办实事中的积极性,把“为人民、靠人民”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大家办、为大家”的办实事活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改善人与人的关系,树立一代新风。

为此,天津市政府决定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今年要一方面集中财力物力办成几件关系全局的事情。如,建成日产气30万立方米的油制气厂;建成大港电厂三号机组,进行军粮城发电厂扩建工程;建成京津塘高速公路天津西段工程,完成京津公路引河桥至杨村段的拓宽改造工程;完成天津机场改善工程;基本建成广播电视塔;修建22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等关系人民生活的重要项目。另一方面要把办实事推向全社会,落实到基层,给办实事赋予新内容、新意义,使其在群众中有一个新的发展。具体办法是:一、办好公益事业,完善社区服务网络,扩大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邻里互助活动,拥军优属,照顾鳏寡孤独及残疾人的生活。进一步加强管理,改善条件,办好养老院、福利院、福利工厂。二、开展评选“最佳公仆”活动,由居民自下而上地对区街干部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副食、供煤、供气、供水、供电、房管、环卫和居委会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层层推选,评议“最佳公仆”。三、大力推广学雷锋、讲奉献的先进事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本文1990年3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点新闻》播出)

第3篇新闻综述:天津市政府用雷锋精神为

人民办实事成效显著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天津市政府连续10年用雷锋精神为城乡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不仅及时解决了困扰群众生活的种种难题,而且大大增强了各级干部的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从1983年开始,天津市政府每年都在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纪念日的3月5号这一天,召开市政府全体会议,讨论通过本年度为群众办实事、改善城乡人民生活20项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政府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崇高品质,学习雷锋同志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不断增强为人民办实事的自觉性。

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从群众生活的当前需要和长远利益出发,办群众急需、多数人受益、长期起作用的事,是天津市政府安排办实事项目的重点内容。10多年来,他们已办成190大项,累计达几千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和实事,逐步解决了困扰群众的吃水难、行路难、吃早点难、购物难等一大批急迫问题,使广大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年年有改善,年年有提高,形成了政府为群众办事、群众为政府作劲、齐心协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局面。

为了改进政府的工作,搞好超前服务,使一些问题想在群众前头、解决在萌芽之中,1991年,天津市政府提出,要把为人民办实事推向全社会,落实到基层。要求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每年都要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安排一些群众要求迫切、经过努力能够办到的事情,并作出计划,公之于众,务求实现。几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和机关的干部自觉地到群众意见最大、反映最多、困难最突出的地方,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扎扎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如和平区政府不仅筹集资金解决了南市居民区下水道排水不畅雨季淹泡的老大难问题,还大力开展了以街道为主的社区服务活动,完善了便民利民的服务网络,为城区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个区的干部每年学雷锋做好事几万件,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

(本文1993年3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播出)

第4篇消息:天津市政府全委会讨论通过1996年为

城乡人民办20件实事方案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天津市政府昨天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召开政府第6次全体会议,讨论确定了1996年改善城乡人民生活20件工作的实施方案。

今年,天津市政府为全市人民办的实事,主要有:增加居民收入;关心困难职工;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搞好破产停产整顿企业的职工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培训;加快危陋平房改造步伐;控制物价上涨;发展交通、通讯;搞好科教兴市等。

天津市市长张立昌在会上强调说,政府各部门领导,要把事关群众生活的各项工作,作为大事来抓,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确保事事兑现、件件落实。

(本文1996年2月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头条播出)

第5篇消息:1997年天津改善城乡人民

生活20项工作报捷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天津市政府1997年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20项工作圆满完成,168个子项件件兑现。全市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新的改善,质量明显提高,群众普遍比较满意。

1997年,天津市各部门以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先后建立59个再就业服务中心、1 557个再就业工作站,对4.5万人进行了转岗转业培训,安置下岗职工26.5万人。为了使居民尽早改善居住条件,各区政府和城建等部门集中力量向难点大片攻坚,全年拆除危陋平房124万平方米,还迁居民4万多户,并建成教师住宅37.5万平方米。去年,天津新增公交车辆200部,新开和延长公交线路19条,大大缓解了居民乘车难问题。

多年的实践证明,改善人民生活不仅需要“硬件”,也需要“软件”。因此,市政府在认真抓好建设性项目的同时,也下力量抓好服务性项目。如卫生系统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整套护理模式,深受患者好评。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工商、技监等部门查扣标值1.64亿元的假冒伪劣商品,端掉制假窝点530个。

(本文1998年1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播出)

(6)以社会重大活动为线索,在深度报道上下工夫,搞好追踪报道;在把社会活动从表面轰轰烈烈引向深入开展上做文章;从微观切入,把对社会重大活动的报道从格式化转变成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生动活泼的报道方式上。

多年来,全国开展的“助残日”、“环境日”、“戒毒日”、“社会助学”、“关爱女童”、“关爱母亲”等大型社会活动,都可以作为追踪报道的选题,加以实施。如果你对助残活动进行追踪报道,起码每年的“助残日”的综合报道肯定会有发稿机会。而那些没有追踪概念的其他记者站的记者就赶不上这次发稿机会。除非届时编辑部临时通知,叫他发稿,他才会临时抱佛脚,弄个稿子草草应付了事。

(7)以大型体育赛事为线索,深入挖掘与赛事有关的非体育比赛的新闻内容的追踪报道,既丰富体育报道的内容,扩大体育节目的涵盖面,也为群众体育运动和中小体育设施建设、经营等平时很难有报道机会的新闻内容找到宣传出口。

“全运会”、“农运会”、“职工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残运会”、国际体育的“奥运会”、“亚运会”、“世乒赛”、“体锦赛”,等等,以及国内地区性的各类运动会,都可以作为追踪报道的选题来做。如1995年5月,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天津举行。笔者虽然不是跑体育的记者,也不懂体育比赛报道,但围绕筹备和准备“世乒赛”的各项工作,笔者在1995年世乒赛举办前后,采发了涉及海关、铁路、公安交通等方面的又与“世乒赛”有关的报道十几篇,先后在中央台体育节目播出。

(8)以重大经济活动为线索,搞好追踪报道,深入报道党中央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为物质文明建设鼓与呼。

何谓重大经济活动?一年两次的“广交会”,一年一次的“深圳高交会”、“天津商品交易会”和“天津出口交易会”、“哈洽会”、“新疆贸易洽谈会”;“云南世博会”、“上海世博会”、“西安高交会”等等,每年,这类世界性的、全国性的、区域性的、省市自治区范围内的各种经济贸易活动,多得数不胜数。对此,肤浅型记者认为,这些商务活动没什么可报道的,至多发条简讯,不值得劳神费力。深层次型记者却不这样看,如果记者能年复一年地追踪报道,就能跳出只写开幕、闭幕消息的套路。透过交易的表面,挖掘到区域性经济间那看不见的关联之手,把报道的目光、触角,从交易会延伸到几千里之外的某一地区、某一企业,采写出可以折射新时期区域经济关系深刻变革的报道来。笔者曾连续几年追踪“天交会”的报道,除了采发角度不同的开闭幕报道外,还采写了新闻综述《天津商品交易会的魅力在于创新》、《我国北方经济西连东出战略取得长足进展》等稿件在中央台播发。

以上这8条,仅是笔者实践过的选题方法,仅仅是追踪报道选题的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事实上,每个一线记者都有自己一套选题办法,因为千千万万的记者仍在不停地实践和探索着。

三、搞追踪报道的好处

由于追踪报道的时空跨度大,对稿件采写的要求都比日常的报道要严格和高标准一些,相对而言,此种选题的操作,对记者的磨炼也大一些。笔者认为,一线记者多搞一些追踪报道选题,至少有三点好处。

1.强化记者的“定力”

一线记者的工作特性就是每天都在一线跑,有时一天跑几个新闻现场,找许多人了解情况,收集新闻素材。这一特性决定了记者如同浮萍一样,在社会的大海里随波漂流,因而带来一个负效应,即记者工作的随意性增大,不确定性也很普遍地表现出来。于是许多记者被没完没了的采访任务缠浮着,失去了“定力”。长久下去,“定力”不强或根本没有“定力”的记者,很难深入下去进行深度采访和深度挖掘,没有深度的前期工程,也就触摸不到新闻的核心要素,只采集了新闻的表层内容,无论怎么精雕细刻,也雕不出刻不出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来。

相反的是,学会擅长追踪报道的记者,且不说其看问题的深邃眼光和新奇的视角,对采访写作的作用,就是其追踪探底的好奇心和习惯,足以促其深入下去,沉在基层,全方位、多层次挖掘、扫描新闻发生现场,把别人忽略的核心要素搞到手,然后撰写、制作出比别人高一筹的新闻作品来。与他人相比,区别在于其“定力”强,而非在于写作水平高低上。这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一个道理。

2.增强记者深度报道的能力

一般说来,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原创深度报道。一个媒体没有一批擅长抓原创深度报道的记者,单凭短、平、快是无法在信息爆炸时代长久取胜的。一线记者学会和多搞一些追踪报道,是增强和提高记者深度报道能力的重要途径,最好的实践。

以天津市政府已连续23年,每年为城乡人民改善生活办20件实事为例。作为天津市的机关报和电台的记者,只要把这20项工作内容和市长对这项工作的要求写出来,就可以上头条。记者的采访和写作都很简单。可作为中央主流媒体驻天津的记者,要想把稿子发出去,就不那么容易了。年复一年地重复报道同一件事,稿件的角度、样式、写作方法上的雷同几成定局,记者不在采访和内容选择及主题提炼上下点硬功夫,是很难跳出旧圈圈的。而一旦跳出来了,让新面孔的稿件出炉了,记者自然也就经历了一个挖空心思寻找亮点的过程,并从过程中学到新本领,那就是提高深度报道的能力。

3.提升记者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毋庸置疑,浮皮潦草式的采访搞不了追踪报道,只有深入调查研究,带着问题采访并抓住新闻的核心内容,才能写出有深层影响力的好新闻来。一个记者每年有一二个、两三个在社会上产生冲击力的追踪报道,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认知度和影响力自然而然就会变大,而且会出现累计性的积累效应。

记者在社会上知名度高,影响力大,不仅对其个人开展工作极为有利,而且能给所在媒体带来明显效益,提高媒体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追踪报道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及网络等各种媒体的重要传播内容,我们的一线记者一定要积极搞好追踪报道工作,媒体编辑部的领导更应该把追踪报道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抓紧、抓好、抓出特色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